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言

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要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要在改革和發展中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從躋身“五位一體”戰略布局開始,生態環境保護越來越受到高層重視,“十三五”時期或將進一步向經濟社會的各個角落滲透。在國家五年規劃中,生態環境保護受到如此重視尚屬首次。公報指出,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這將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有效破解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發展經濟而對環境執法進行過多干預的痼疾,有利于環境保護的切實執行。

西方城市公共空間的規劃與治理可以上溯至古希臘-古羅馬時期。在歐洲、北美洲與大洋洲自中世紀 (5世紀至15世紀)城市化進程以來,其城市公共空間的規劃與治理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可供借鑒的理論與實踐經驗。

在工業文明之前的發展階段,由于生產力水平簡單和低下,科學技術比較落后和原始,人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處于比較低級的階段,基本上沒有什么環境污染,再加上人口較少,所以資源相對比較豐富。那個時期人們基本上處于一種自然狀態,也不存在因為環境污染而遭到地球的報復現象。那個時期人們的價值觀念主要還停留在原始的生存價值觀念上。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類逐漸出現了城市,也正是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尤其是自然科學領域的重大科技突破,蒸汽機的發明、電力的發現,使得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和科技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隨之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了巨大進步,于是出現了以效益至上的工業文明,尤其體現在人口密集、工業和商業發達的城市,在這種條件下,人們在經濟效益至上價值觀念的引導下,往往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提升,而盲目過度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導致了人類對自然環境,具體到城市來說就是對公共空間的生態的極大破壞,因而遭到了恩格斯所說的“自然對人類的報復”,出現了一系列的城市公共空間的問題。

人們在這種情況下重新思考自身與自然的關系,思考可持續發展問題,即出現了注重環保,注重生態,注重公共空間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意識,即城市公共空間生態價值觀。城市公共空間生態價值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注重經濟、社會和整個自然發展的整體可持續性,成為人們現在在公共空間里進行各種生產活動、生活等領域所首要考慮和遵循的價值觀念。

生態意識不僅關注淺層問題而且關注深層公共空間問題。呈現出由淺入深的一個動態過程。從剛開始出現小范圍的污染問題,比如一定區域的、一定范圍的污染現象,這種污染產生了一定的負面效應后引起人們的關注。大家開始意識到這種污染損害了自己的利益,于是逐漸開始呼吁減少污染、懲治污染,這就是從淺層次上對生態問題的關注,這個時期,人們往往還是以自己的健康、利益作為軸心,換句話說這個時期人們是以自己為中心,處處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而沒有考慮到整個城市公共空間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問題。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污染的程度和規模愈演愈烈,比如出現了地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生物多樣性消失和危險廢物在全球范圍轉移等,人們開始逐漸認識到自己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光把人類作為整個的中心,必須把與人發生關系的自然也作為問題的中心,也就是說在城市里面的公共空間的設置、規劃以及各種活動中,不僅要考慮到人類的利益和發展問題,同時要考慮到整個公共空間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這是人們對城市公共空間生態問題的深層次考慮,人們意識到了應該把人和整個公共空間都作為中心來考慮,這樣才能為子孫后代和全人類的未來留下一片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公共空間。這樣,人們從治理污染的理念也逐步過渡到了減少甚至是摒除污染的理念上來,更加注重對公共空間環境的生態保護,更加注重人類與公共空間的共同協調發展。

同時,城市公共空間的生態意識超越傳統科學模式。傳統科學模式側重對生產領域減少污染的理念,注意力集中在發明減少污染的技術和裝備上,而生態意識則在對生產領域減少污染的基礎上,提倡綠色消費和綠色生產,追求更加自然的生活狀態,使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都貫徹生態理念,意識到資源的有限性,而注重資源的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注重生產、消費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此外,城市公共空間生態意識愈來愈注重提升人口素質。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包括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物質資料的生產及其生產方式,因此在注重更加生態環保的物質資料生產的基礎上,生態意識更加注意到了人口因素對環境的作用,尤其是城市作為經濟發展中心,人口增長過快,總量過多,從而需要更多的資源,從而形成了生態發展的一個重要威脅,所以應該在控制人口增長速度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提高人口質量,尤其注重提高城市人口的生態環保意識,必然會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有利于城市公共空間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空間生態規劃總目標就是引導城市公共空間規劃符合生態化要求,使規劃系統中的各要素——人、建筑、動植物、空氣等綜合協調有機融為一個生態有機體,在發展中能夠使整個系統呈現出和諧共榮和可持續性發展的特征,建設生態城市。這里城市公共空間生態規劃的目標可分解為如下子目標:其一,是在土地空間資源配置上達到合理有序的基礎上實現人性化的設計;其二,實現公共空間內的建筑與周圍大系統總體一致,符合生態美學的要求;其三,對城市公共空間內的各種綠色植物物種等實現合理搭配,使之相得益彰符合整體生態要求;其四,實現城市公共空間內,人能夠周圍環境融為一體的境界,實現城市公共空間里的人能夠安逸舒適,誠實公共空間能夠健康、可持續發展。當然,這里無論是總目標還是分目標都必然是動態漸進的方式。

城市公共空間生態規劃原則:

一是城市公共空間系統共生原則。其一整個城市規劃公共空間范圍內的一切元素互相之間要和諧共生,均要在有限的公共空間和資源里面合理吸收到一定的營養成分,不斷向前發展;其二整個城市公共空間系統與外部因素之間也要和諧共生,與外部系統之間進行合理的信息資源的交流并保持一定的穩定性。

二是城市公共空間動態規劃原則。城市公共空間要做到生態,整個公共空間內部的諸要素本身就是流動的,并且整個空間與外部也是不斷流動的,所以在生態空間規劃過程中要用動態發展的觀念來指導規劃過程。

三是城市公共空間可持續發展原則。生態系統內部各要素要注重可持續發展,城市公共空間內的要素自身要做到生態要求,各個要素之間發生作用也要注重可持續發展,同時整個城市公共空間系統的運行發展以及其同空間外的交流都要注重可持續原則,這就要求在城市公共空間的設置與管理上要有開放的指導思想。

四是城市公共空間規避風險原則。城市公共空間的規劃因為關聯到基礎設施的建設,關聯到歷史文化的保護,關聯到人們的幸福感受等問題,所以應該注意規避風險。一方面在規劃前要多方考察,多方論證;另一方面在城市公共空間規劃中要及時反饋,及時調整。

生態文明是人類步入新階段的重要標志。生態文明是人類面臨很多全球性問題時,所意識到自身與大自然的正確關系的基礎上,在實踐過程中注重效益和生態保護并重,注重協調、和諧、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理念。

城市公共空間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就是指為了確保生態文明的落實,確保城市公共空間生態化的科學建設,而制定的一系列的相關制度。具體指各種規范性、約束性的規定和準則。制定城市公共空間生態文明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推進城市公共空間生態化建設和發展,比如城市公共空間生態化產業發展、生態化制度建設、生態化環境保護等。通過將城市公共空間生態文明建設用制度的方式固定下來,目的就是增加對城市公共空間生態文明的硬性保護,以保障城市公共空間生態文明的建設能夠得到有效實施。

城市公共空間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具體來說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從執法者角度所定義的管理、治理和責任制度,執法者必須制定出切實可行、符合實際的管理、治理和責任制度,二是從參與者,即公眾角度定義的參與制度,畢竟公眾是城市公共空間的主體,所以只有公眾真正參與了,那么才能真正地實現各種制度的價值,否則沒有公眾的積極配合參與,制度就形同虛設了。

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風俗、習慣、說教等因素對生態文明建設固然有著重要意義,但這種約束屬于軟約束范疇,在真正實施過程中不能進行量化的考察,在實際過程中往往很難發生有力的保護作用,所以為了增加對生態文明的保護,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保護自然一體化進行,實現整個地球的和諧永續發展,而不能僅僅靠軟性的約束,靠理念層面的宣傳進行保障,而必須依靠制度進行硬性的規范和約束,才能讓人們在觀念中樹立生態文明是有保護制度的,違反了要受到懲罰,從而減少對生態文明的破壞,最終實現對生態的保護。

城市公共空間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具體路徑有:

一是加強城市公共空間生態文明的法制化。法律作為調整人類關系的社會規范,以其特有的規范結構和價值屬性,對社會的發展發揮著其他社會規范無可替代的作用,法制好是對生態文明的有力保護。在立法層面,將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和具體內容,完全反映到生態法律體系的建設中,為生態文明的保護提供法律支撐;在執法層面,要保障執法者在執法環節的嚴格執法的切實可行。

二是提高對城市公共空間生態文明建設的經濟激勵機制研究。生態文明建設中必然會牽扯到經濟利益關系,既有對破壞環境生態應該受到的經濟懲罰,也有對保護生態環境的獎勵。只有做到獎罰分明,生態文明的制度化建設才能真正得到實施和落實。

三是建立城市公共空間生態文明的考評機制。目前,北京城市公共空間的生態化還存在很多問題,例如重視眼前、輕視長遠,重視經濟效益、忽視生態效益等,因此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設計中,考核評價機制的建立和完善顯得更加重要,只有建立合理的考評制度,把近期、中期、遠期相結合的考核和不同功能區的考核結合起來,才能進行更加科學的考核,從而能夠對生態文明進行及時合理的考評,才能避免只重生態理念而忽視生態制度的錯誤指導理念,從而能夠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共同可持續發展。

本書立足不同歷史時期國外生態城市建設的重點和不同國家地區包括中國建設生態城市的經驗和問題,提出了我國建設生態城市的建議,最后指出建設城市生態文明是我國城市發展的正確方向,生態城市建設要根據各城市的發展狀況和特點因地制宜,是一個漫長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全社會堅持不懈的努力,最終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境界。

本書編者 于人大求是園

2016年1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揭阳市| 东兰县| 常德市| 防城港市| 巴楚县| 英德市| 静海县| 扶沟县| 尚义县| 莱芜市| 彭山县| 长泰县| 贺州市| 四川省| 荥经县| 旬阳县| 岫岩| 屏南县| 桐梓县| 桓仁| 弥勒县| 紫阳县| 秭归县| 东山县| 顺平县| 澳门| 青浦区| 辽阳县| 尼勒克县| 乌苏市| 大关县| 洛宁县| 环江| 桦川县| 宁远县| 革吉县| 塔河县| 离岛区| 蚌埠市| 峨眉山市| 临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