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中央樂團去廣西的南寧、桂林、柳州三城市演出十五場,場場客滿。1994年,中央樂團到海南的海口、三亞等地演出,也是場場爆滿。在演出中,音樂人連觀眾的呼吸聲都感覺到了,演出結束時,“文質彬彬”的聽眾都顯出一種“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的欣喜。中國人是懂得交響樂的。眼下交響樂市場蕭條,原因是多方面的。
李德倫對記者說,目前交響樂市場不景氣的原因主要是兩個:一個是經濟市場對聽眾的沖擊,人們追求物質利益心切,少有興趣、時間和金錢去高雅殿堂接受交響樂的熏陶。更重要的是,經濟市場對音樂人的沖擊,在這種新市場,舊體制的背景下,樂手為養活自己,去掙“外快”,放松了對藝術的追求。交響樂體制的整飭是迫在眉睫的事。
李德倫說:“我國是市場經濟國家,應該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實行聽者自行購票,但我們不能把市場經濟與金錢等同起來,我們的樂團自己養活自己,起碼,在目前是不可能的。其收支平衡,要靠國家和企業來贊助,但樂團也應該有一個目標,通過演出,一年必須完成多少薪金的任務。”
目前,我國交響樂團沒有嚴格的管理制度,那種如同軍隊發薪金一樣的單位管理體制已是不可能了。李德倫提議:我們也像外國樂團那樣實行合同制,提高樂手薪金待遇,使樂團的薪金占樂手全部收入的主要部分,不能讓樂手靠“外快”養活自己,那樣他們就不可能在專業上兢兢業業。
關于讓交響樂走近平常百姓的問題。李德倫說:“我們要全國統一布局成一盤棋,并按照國家計劃在幾個重點城市成立樂隊。在組織樂隊同時,還要組織獨奏小組演出,以這些為主,開展廣泛的音樂演出。”
跳動的音符,踩踏著時代的節拍。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造就了莫扎特追求民主的音樂。十九世紀俄國資本主義萌芽和發展,柴科夫斯基的音樂成了時代的晴雨表。二十世紀日寇的鐵蹄踐踏了中華民族的國土,便產生了記錄民族血與火的“黃河”篇章。李德倫最后說:“掌握行業的規律,注入時代的精神,打破陳規,去開辟新的市場,這是交響樂進入市場經濟的通行證。”
(原載《中國市場經濟報》1996年3月2日)
歌唱家郭淑珍說,我們所要達到的目的是:既介紹民族音樂,又適應經濟社會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