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平湖抗日戰爭綜述

蔣蒼蒼

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為紀念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平湖市政協文教衛體與文史委員會積極開展相關文史資料的征集整理工作。根據原有的史料,再加上這次征集到的新資料,本文對平湖抗戰歷史作一概括性的記述。

一、日軍登陸和中國軍隊及地方武裝的抗日作戰

1937年10月,日本軍部為了改變淞滬戰場僵持不決的局面,決定組建第十軍,在杭州灣北岸登陸,夾擊上海。11月3日晚,原駐防平湖縣境的國軍第62師奉命調往浦東,僅有63師373團的2個連駐在白沙灣的東司城和海月庵,55師炮兵營第3連的一部分留駐全公亭海天寺,新倉及其附近地區只有62師1個補充營。就在接防部隊尚未完成部署之際,日軍乘虛而入,于11月5日凌晨,趁大霧大潮,在全公亭、白沙灣、金山嘴沿海一帶登陸。駐守白沙灣東司城的國軍奮起抵抗,浴血激戰。至午后2時,因寡不敵眾、彈盡援絕,守軍大部分壯烈犧牲。金絲娘橋、衙前等鎮陷落。金絲娘橋鄉公所事務員朱希文等10多人,值班于海防哨,在迷霧中開槍抵御,同遭犧牲。駐海天寺的炮兵營第3連孤軍抗敵,激戰至午后3時,傷亡慘重,僅少數人突圍。

日軍登陸后,分兩路進犯:一路向東直驅上海;一路向北經新倉、呂巷,襲取松江。5日午時,新倉陷落。傍晚,國軍第63師后援部隊趕到平湖接防;當晚10時許,國軍第79師在陳安寶將軍率領下抵達平湖,布防于獨山、虎嘯橋、廣陳一帶。14日,日軍以優勢兵力進攻廣陳附近的泗里橋,國軍陣地陷落。4時以后,日軍主力向廣陳猛撲,陣地得而復失10余次,最后國軍退至廣福橋一線,并陸續撤離縣境。日軍中被稱為“滿洲開拓之父”、死后被追晉為步兵大佐的東宮鐵男,在這次平湖廣陳的阻擊戰中被中國軍隊擊斃。

15日開始,我守軍陸續撤離縣境,黨政機關也相繼撤離縣城。18日下午,日軍200余人占領縣城,平湖淪陷。

1938年2月,國軍第62師、第63師進駐縣境東鄉,開展敵后游擊活動。1939年5月,國軍新編第30師渡錢塘江進入縣境,師部駐在黃姑鄉運港村,軍方與縣政府合組“軍政聯合辦事處”,對日偽開展反“掃蕩”斗爭,在黃姑、林埭、鐘埭、新埭、廣陳、新倉等地,與日偽軍多次交戰。1941年4月,新編30師撤離后,暫編第32師的部分部隊駐守在乍浦附近鄉間。4月2日晚,暫編32師第2團2個營及縣自衛大隊向乍浦日軍發動反攻,至3日拂曉,后續部隊沖進乍浦城內。此役斃日偽軍50余名,繳獲一批輕機槍及其他戰利品。1942年9月起,日偽第二期“清鄉”開始,迫于來勢兇猛,國軍正規部隊與地方游擊隊先后撤離縣境。

抗戰中,縣境內除了國軍對日作戰外,平湖地方武裝也以多種形式積極抗日。平湖淪陷初期,各區、鄉紛紛成立抗日自衛團隊,保家衛國;其中較大的隊伍有2支,一支是以陳新民為首的地方守望團,另一支是以黃八妹為首、由原販私鹽武裝轉化的抗日隊伍。

1938年初,陳新民的守望團發展到200多人,浙江省政府將其收編為滬杭抗日游擊隊第一大隊,任命陳新民為大隊長。1938年5月17日,日軍調集金山、新埭、平湖、乍浦四地兵力,聯合掃蕩,水陸兩路在趙家橋西南的楊老太廟附近匯集。陳新民得悉日軍出動情報,當即與國軍62師聯絡,并慷慨陳言,爭為先鋒。當天下午3時許,戰斗在楊老太廟附近爆發。陳身先士卒,戰斗中頭部中彈犧牲。到下午4時左右,戰斗結束,斃日軍17人,繳獲步槍2支,子彈60余發。

1938年夏,黃八妹的隊伍被國軍62師收編,并與謝友生為首的平湖另一支地方抗日隊伍合編,謝黃結為夫妻。軍統局江南挺進軍委任黃為特務大隊長,所部組成“江南挺進隊”,常駐乍浦附近。他們曾誘捕乍浦日軍1名,槍決于新倉鎮西首。次年,經過整訓后,該部開赴武康上柏的京杭國道沿線,曾與日軍遭遇展開激戰,殲滅日寇數十名。1940年,黃率部回平湖,被任命為縣國民兵團自衛大隊隊長。1944年4月,黃部攻克虎嘯橋、全公亭、金絲娘橋等平湖東鄉集鎮,并收編了駐全公亭的汪偽和平軍。這年冬,在一次戰役中俘獲日軍數人。黃親自率部隊押解日俘去浙西行署,受到美國顧問白雷非賞識,被委任為杭州灣護航大隊隊長,獲得一批美式武器裝備和無線電臺一部;5月更名為杭州灣護航總隊,黃升為司令。

1939年1月20日,平湖縣抗敵自衛團及警察隊共300余人,從新倉鎮出發,于凌晨反攻日軍盤踞的平湖縣城。此役攻城部隊共死傷20余人,但城未攻克。2月5日,平湖縣抗敵自衛團再次攻城未克,我方有2人在登城時中彈陣亡。2月15日,平湖各界代表在新倉鎮召開追悼大會,悼念攻城烈士。

1939年7月,為了適應抗日斗爭形勢,調整了平湖縣內行政區劃,將原城區改為克城區。乍浦鎮人盛志超擔任克城區區長。1942年9月,日軍在平湖進行大規模“清鄉”。時任國民黨平湖縣長的唐伯鈞面對日偽兇焰,把政務交給盛志超,自己臨陣脫逃。盛志超臨危受命,擔任代理縣長之職,在以亭子橋為中心的大亭鄉一帶農村堅持抗日斗爭。不久后的一天黃昏,日軍襲擊了盛志超他們的隱居地網船浜,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槍戰。盛志超與隨從且戰且退,一直退到黑魚漾邊。盛志超不會水,他命令王順榮等3人趕快游水逃命,自己抵抗掩護。最后36歲的盛志超殉難于黑魚漾中。

1943年9月25日,縣自衛大隊搗毀虎嘯橋偽警察駐所;1944年4月,又先后拔除全公亭、金絲娘橋、新廟、徐家埭、周家圩、泗里橋等日偽據點。在反擊戰中,自衛隊還擊沉敵炮艦1艘,俘獲日軍數名。

二、中共地下黨領導的平湖抗日斗爭

1940年2月,浙江省國民政府直屬戰時政治工作隊第三大隊第五支隊(簡稱“三五”隊)從余姚渡錢塘江至海鹽,稍事休整后潛入平湖縣,駐徐號鄉(現為林埭鎮的北部)的平家圩。“三五”隊有隊員30多名,隊長洪流,副隊長于以定。不久,平湖縣國民政府也組織了政治工作隊,并委任于以定任隊長。5月,省、縣兩級政工隊合并。

“三五”隊中有中共黨員10多名,秘密建有中共特支,直屬中共浙西特委領導,于以定擔任特支書記。5月,中共浙西特委決定,在“三五”特支的基礎上建立中共海北地區工作委員會(簡稱“海北工委”),書記由浙西特委青年委員黃炎兼任(未到職),于以定任副書記(主持全面工作)。8月,中共浙西特委調派了一批黨員骨干,調整充實了海北工委領導班子,于以定任工委書記。海北工委領導平湖、海鹽兩縣及海寧、嘉善、嘉興三縣部分地區的抗日斗爭。

“三五”隊在徐號鄉、大亭鄉等鄉村開辦民校、識字班,舉辦青年讀書會,教唱抗日歌曲,張貼抗日標語。在發動群眾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農會、工會、婦女會、兒童團等抗日群眾團隊。9月15日海北工委在乍浦、新倉、新埭、徐埭、林埭、虎嘯橋等地,秘密散發與張貼毛澤東的《抗日救國大計十端》和《新民主主義的憲政》共557份。

1940年8月,海北工委在日軍控制的平乍公路兩側的南墩、大亭、虹墅及清司等鄉,建立了以青年農民為主的“阻破突擊隊”。在黨組織的領導下,“阻破突擊隊”多次實施大規模破壞日軍控制的公路干線和電信線路的行動。將北自古橫橋,南至乍浦西門外八九公里內的敵偽電信設施拆除;平乍公路上的古橫橋、楊樹涇橋等被焚燒或拆毀;公路路面被挖得坑坑洼洼,無法行駛。

海北工委還發動群眾檢舉揭發國民黨區鄉官吏的貪贓枉法行為,以群眾團體的名義,要求縣政府將他們撤職查辦。中共黨員、省政工隊指導員施鳴時被縣政府任命為新倉區署的區長,其他還有3位省縣政工隊成員在新倉區署任職,而且都是中共黨員。當時新倉鎮上有張伯彝、夏云峰兩個死心塌地為日軍效力的漢奸,成為新倉地區抗日運動的主要障礙。施鳴時以區長的名義,派遣區署巡官徐偉(中共新倉支部宣傳委員)率幾名警察,處決了這兩個漢奸,極大地振奮了群眾的抗日熱情,推動了全縣抗日運動的發展。

海北工委在組織、發動群眾開展各種形式的抗日救亡運動中,注意培養從運動中涌現出來的積極分子入黨。至10月,在乍浦、林埭、南墩、大亭等地,秘密發展黨員60多名,成立了1個區委和2個直屬黨支部。

然而,海北工委領導的抗日斗爭,遭到了國民黨頑固派的阻擾。10月,國民黨縣長唐伯鈞撤銷了于以定縣政工隊長職務。于以定被撤職后隱蔽到農民家里,從事黨的秘密工作,堅持地下斗爭。11月26日,于以定奉命調離海北,去莫干山中共浙西特委匯報工作。在嘉興新塍開往桐鄉烏鎮的航船上,被同船的國民黨桐鄉縣政府工作人員懷疑為漢奸,上岸后被捕,密藏在傘柄內的海北工委向特委的工作報告被搜去。被搜去的《海北工委報告》中有整個海北地區黨組織的情況。國民黨桐鄉縣黨部立即將它原文錄出,上報浙西行署。暴露的海北共產黨員們面臨著被捕的危險,在這緊急關頭,中共浙西特委指示海北工委:凡在于以定所攜帶的報告中列名的28名黨員,必須在48小時內全部撤離海北。平湖縣17名已暴露的黨員及部分非黨省政工隊員緊急撤離平湖。一部分撤往蘇北新四軍根據地;另一部分轉移到浙西安全地帶。大批黨員骨干撤離平湖后,黨在平湖的力量極大削弱,黨的活動一度處于停頓狀態,一批農村新黨員從此失去了組織關系。

1941年4月上旬,中共浙西特委調派黃炎、劉明、莊雪英等重組海北工委,工委駐地從平湖轉移到海鹽白苧宣家浜。4月中旬,劉明、莊雪英到平湖南墩鄉張家涇,進行恢復黨組織的工作。他們以開小店,跑買賣為掩護,先后恢復了南墩鄉的嚴家頭、趙家頭等地的3個黨支部,與全縣25名黨員接上了關系。還開辟了新的聯絡點,先后在張家涇、馬廄廟以及縣城等地發展了近10名黨員。

1941年11月,中共海北工委劃歸淞滬地區的中共路南特委領導。1942年5月,海北工委撤銷,實行特派員制,劉明任海北特派員,負責海北五縣工作。其間,他與新倉鎮“兄弟文具商店”的江受百有聯絡。江受百曾在1938年10月經洪流介紹參加戰時金華抗日政治工作隊。后該政工隊升格為浙江省抗日政工宣傳隊,在安吉曉墅、嘉興新塍一帶開展抗日宣傳活動;1940年夏改編為三青團政工隊,江受百離開政工隊回到了家鄉。

1944年春,劉明與莊雪英移居平湖縣城儒學弄42號,開辟城市工作,堅持敵后斗爭,直至抗戰勝利。

三、日軍暴行和平湖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

侵華日軍給平湖帶來了一場空前浩劫,造成了各界民眾和整個社會的深重災難。他們血腥兇殘地屠殺平民,肆無忌憚地凌辱婦女,炸毀、燒毀、拆毀民房,強征勞工,掠奪財產,種種罪行罄竹難書。

日軍除了對抗日民眾殘酷殺戮外,還對一些無辜平民也大開殺戒,制造了許多屠殺慘案。其中較大規模的屠殺先后有:石橋慘案、莊家浜慘案、清司鄉大屠殺、血洗寂照庵、石墻慘案、南柵塘血案、磨子橋“百人坑”慘案、厙浜慘案。據統計,平湖抗戰時期人口傷亡人數達7292人,其中直接傷亡7125人(死6442人,傷539人,失蹤144人),間接傷亡167人(被俘捕101人,災民39人,勞工21人,其他6人)。日軍強征勞工35419工,從事修筑工事、運輸物資等勞務,其中死5人,傷7人,失蹤9人。

日軍摧殘了平湖的教育文化事業。據統計,全市共有26所中小學受到不同程度的毀壞,其中損失平房172間,樓房7間,教學設備1937件。1937年11月23日,創辦于光緒廿八年(1902)的平湖最早的現代學校“稚川初中”也被日軍焚毀,燒毀教室9間、辦公室6間和一大批教學儀器,建于清同治年間的“守先閣”藏書樓同時燒損。不久后,日軍再次放火,將40余萬冊藏書及大批宋、元以來的歷代珍貴名家字畫焚燒殆盡。抗戰期間,教育系統共有師生17人傷亡,其中教職工13人、學生4人。日軍還對一些文化設施與寺廟進行了毀滅性的破壞。1937年11月6日,日軍飛機投彈擊中當時平湖最大的娛樂場所新民戲院,二層共設984個座位的戲院被炸毀。1938年,日軍在縣城寶塔圩強行拆除明代報本寺廟房屋63間。1939年12月,在包家埭瓦山東山(今乍浦鎮雅山村),日軍報復焚毀潮音寺和獅子庵平屋50間。

日軍登陸后的幾天內,鄉鎮中損失最慘重的是新倉鎮及全公亭、衙前。戰前,新倉鎮有三里長街,房屋櫛比,市肆林立,商業鼎盛,為全縣鄉鎮之冠。日軍登陸當天即攻占新倉,鎮上多處火起,延燒達四晝夜,火滅后全鎮只有6幢房屋幸未焚毀。此后較長時間內,全鎮無一正式商店,只有三三兩兩之茅屋數間,陳設各種日常必需物品銷售。全公亭、衙前是沿海較大集鎮,首遭蹂躪后,除搭有聊蔽風雨的草屋數間外,全鎮沒有一間完整的房屋。

日軍侵占平湖期間,損毀、搶劫財物,橫征暴斂,強制發行偽幣,使平湖經濟損失慘重。據統計,因戰爭而造成的社會財產損失達4470234.86元,居民財產損失達2450164.632元。八年抗戰,全縣經濟損失達6920399.492元,是1937年縣財政收入的14倍多。

四、淪陷期間平湖政治經濟社會概況

1937年11月11日,平湖縣國民政府撤離縣境。次年1月20日,在余姚成立平湖縣行動委員會,代行縣政府職權。5月,恢復縣政府,隸屬浙西行署第十區專員公署,駐地設在縣境鄉間。

1939年9月30日,日軍出動400余人包圍國民黨縣政府所在地新倉埭圩,縣長許敏中等10人被捕,后許脫險,余均被害。

1940年2月,縣政府駐黃姑鄉運港和周涇鄉南邵(今屬黃姑鎮),設民政、財政、教育、建設4科和政工指導室,縣以下設4個區。1941年1月,撤銷政工指導室。3月27日,縣政府移駐新倉,同年建立田賦糧食管理處和縣稅征收處。

1942年9月,日軍第2期“清鄉”開始前,縣長臨陣脫逃。1943年4月重新任命縣長,機構恢復如上年。1945年,成立縣國民兵團。同年6月,縣政府遷至廣陳鄉金家沼。

平湖淪陷期間,日軍控制了縣城和乍浦,在縣城設有所謂“宣撫班”,由日本人玉井琢郎任班長。宣撫班的主要任務就是進行奴化教育,扶持、控制漢奸,搜集情報。但在鄉村,日軍只有在“掃蕩”、“清鄉”時下去,平時只能靠漢奸為他們做事;在新倉、新埭等較大集鎮上,一段時間曾駐有偽軍,為日軍效力。

1937年11月27日,在日軍的控制下,縣城成立臨時維持會。次年1月30日,正式成立平湖縣治安維持會(簡稱維持會),由日軍宣撫班操縱;3月1日,改稱平湖縣自治委員會(簡稱自治會)。1938年9月,自治會改稱為“縣公署”。1940年6月12日,設乍浦辦事處,后改稱第一區公所。次年元旦,縣公署改稱為“縣政府”,縣知事改稱為“縣長”。1942年10月1日,成立平湖特別區公署。1943年4月12日,平湖特別區公署又改稱為“縣政府”。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汪偽“縣政府”隨之消亡。平湖汪偽政權存在期間,在日軍的操控下,向民眾收取各種捐稅,征收糧食供給日軍,同時又中飽私囊。

鄉鎮一級公開成立偽行政組織的只有新埭、乍浦。1938年2月10日,新埭成立所謂的“江蘇金山縣自治會新埭分會”,由江蘇省金山縣宣撫班委任2位新埭本地人任會長、副會長;6月底撤銷后,又先后成立了新埭區公所、新埭區公署。1938年4月18日,由駐乍浦日軍扶持、任命,成立“乍浦自治籌備會”,由本地人任委員長;10月底撤銷后,又先后成立了乍浦鎮公所。這些鄉鎮一級的偽行政組織都隨著汪偽“縣政府”的消亡而消亡。

1938年5月初,縣城成立偽警局,由日軍特務部平湖班班員黑澤秀三任警視總裁,下設局長1人,分警務、衛生、交通3課。偽警局以“保護公共安寧”的名義,強行要求居民進行所謂的“良民登記”。日偽強迫民眾接受的所謂“縣民證”,上面有編號,有加蓋鋼印的本人照片,寫明姓名、年齡、住址、籍貫、職業,蓋日軍的“平湖部隊連絡官事務所”和偽“浙江省平湖縣公署”的縣民證專用圖章;上面有日文,還竟然使用日本的昭和年號,而且排在民國紀年之前。當時平湖百姓出入縣城和乍浦,城門口有偽警察查驗此證,日軍在旁邊監視。查驗后,要向日軍行脫帽鞠躬禮才可離開,否則要被日軍打臉或被逼下跪,甚至更重的處罰。1942年10月,日偽在乍浦、新興鎮、水口、全公亭、金絲娘橋、白沙灣設檢問所,旁筑碉堡。對過往行人逐一檢查“縣民證”和搜身。

日軍的侵略和燒殺虜掠,使平湖經濟遭受毀滅性打擊。據國民政府實業部國際貿易局統計,淪陷前平湖常年產稻谷在10萬噸左右。淪陷時期,由于日軍對灌溉設施的破壞和對耕牛的大規模宰殺,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戰后也很難恢復,直至1948年,糧食總產只有4.5萬噸。平湖的蠶絲業、鹽業、漁業也同遭毀滅性打擊,損失慘重。戰火摧毀了平湖的工商業,工廠、商店紛紛倒閉。而以日軍為后盾、為侵華戰爭服務的“商業”則畸形發展。由日軍特務機關控制的日商和漢奸,曾先后在平湖縣城開設洋行、公司10余家,其中橫山洋行、白木洋行,專司收購糧食及菜籽、黃豆等,采取控制價格,嚴禁外流等措施,壟斷糧油市場,掠奪中國資源。1942年10月1日,汪偽根據日軍的旨意,宣布太湖東南部第二期“清鄉”開始,平湖日偽軍大規模出動。這時,太平洋戰爭已發生,日軍“以戰養戰”,加緊統制物資,對棉花、蠶繭、生絲、麻類、油料、油脂、羊毛、皮革、食鹽、煙葉、薪柴、稻草等,凡與軍需或工業有關的農副產品,日軍全部實行統制,大量掠取。對民眾需用的工業品和生活用品,則由日軍方嚴格控制實行配給。日軍劃定嘉興、平湖、嘉善三縣為糧食采購區,規定生產者所有米糧除自用外,需全部出售,充作日軍軍糧,日軍通過由他們控制的軍米商強制收購,出價低于市場一半。日軍在“清鄉”中還直接武力搶糧。日偽強制民眾使用偽鈔儲備券,禁止國民政府的法幣流通,壓低兌換比例,規定用2元法幣兌換1元儲備券,使人民遭受沉重損失。

日軍入侵后,平湖學校數銳減,后逐漸復校。1940年底,有完小3所、初小57所、流動學校15所,學生7297人。1941年夏,日偽政權在縣城北弄辦“縣立初級中學”,開設日文課,教唱日語歌,向學生灌輸奴化教育。還在校園里升起汪偽的所謂“國旗”。

日軍為了腐化中國民眾,實行鴉片、賭場、妓院公開營業。當時縣城成立的所謂“戒煙所”,實際是鴉片煙的專營機構,只要在“戒煙所”登記后,并購買日方販運來的煙土、白粉和嗎啡,就可以公開吸食。當時的平湖報紙說“平湖城區除煙毒彌漫外,賭風也極熾烈”。淪陷期間,平湖匪盜蜂起,搶劫綁架等案件頻發。富裕家庭成員大多數逃往外地,其中以上海居多。

五、在外投身抗戰的平湖兒女

抗日戰爭時期,有眾多在縣境外的平湖兒女積極投身抗戰,有的成為烈士。

參加八路軍、新四軍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隊伍,并成為烈士的有陳祖箇、施奇、吳清化、姚蓮娟、吳中正等。陳敬箇,1915年生于乍浦鎮上的書香門第。1925年春,在上海參加中共生活書店黨組織指導下的讀書會。1936年春,聯絡徐律、徐達等同鄉青年20余人成立“東流互助合作社”,秘密出版《東流》五日刊,任《東流》主編,取筆名“金戈”,抨擊當局。1937年7月,改名陳祖辰赴山西抗日前線,參加了中共領導的山西犧盟會,先后任大寧縣犧盟會秘書兼自衛總隊政治部指導員、臨汾縣犧盟會特派員。1939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2月9日,在閻錫山制造的“十二月事變”中被捕后不久犧牲。施奇,女,淞滬抗戰爆發時就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中國紅十字會煤業救護隊,奔赴抗日前線搶救傷員,后參加新四軍,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中被俘,囚禁于上饒集中營。1942年5月被敵人活埋,年僅20歲。施奇被中共中央辦公廳機要局譽為“機要工作者的楷模”。姚蓮娟,女,1938年考入暨南大學商學院,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并赴蘇北鹽城新四軍抗日根據地,進“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戲劇系學習,任女生班班長,1941年犧牲,年僅21歲。吳中正,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參加新四軍,1945年犧牲,年僅26歲。

吳清化,女,生于1918年。1935年考入金陵大學,在校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并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赴延安,在八路軍駐晉辦事處臨汾學兵隊受訓后參加戰地動員工作。1943年10月7日,在山西省沁源縣定湖村,為了給躲避日軍掃蕩的鄉親們爭取更多時間,她一邊用手槍射擊敵人,一邊朝村東河灘猛跑,將敵人引到河灘。彈盡后,她被一群日軍圍住用刺刀猛刺,身中17刀犧牲。1943年10月,太岳日報發表了題為《模范共產黨員吳清化同志永遠活在沁源人心上》的文章。今天,在山西省沁源縣定湖村有鄉親們自籌資金修建的吳清化烈士紀念碑和紀念亭。吳清化的大哥吳志恒,參加新四軍,中共黨員,曾任軍部電臺總隊副總隊長,后在皖南事變中失蹤。吳清化的二哥吳積沖,生于1912年3月16日,從東三省無線電專門學校畢業后,先后任航委會第二陸空通信臺領班、空軍第八大隊第十四隊通信員、空軍轟炸總隊第一科教官、教育組主任教官、無線電航行訓練班學科教官、第八大隊通信長、第三路司令部第一科科員等職。1942年3月10日,在四川涪陵白鋪山中飛機失事犧牲。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參加抗戰的有許明清(1918—1946)、徐律(1914—1967)等。參加新四軍的平湖人還有著名軍事文學作家胡石言(1924—2002)和新廟集鎮的馬玉衢(1926—1998)等。

在抗日戰場的國軍將士中有更多的平湖兒女,已知為國捐軀成為抗日烈士的有31位。他們是空軍烈士梅元白、吳積沖,陸軍烈士胡士焌等29人。

在國防工程領域為抗日作出重要貢獻的有著名路橋專家徐以枋。抗日戰爭爆發,徐以枋奉命趕往云南,在搶建修通國際通道滇緬公路中,他負責技術上全面指導瀾滄江、怒江上兩座懸索橋的趕建。接著,又參加和領導了川康樂西公路、川滇西路、康青公路、南疆公路的建設,長期在艱苦環境中奮斗。1944年,因督修康青公路獲國民政府交通部嘉獎;1945年,獲國家頒發的獎狀和勛章。

抗戰時期的弘一大師,面對民族危亡,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的口號。當時凡有求他寫字者,弘一大師輒報以“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的字幅,宣傳救國思想。他號召僧眾:“我們佛教徒,同屬國民一份子,愛國之心當不后人,捍衛國家,本是國民天職,佛教徒概莫能外。”在他的號召下,當地的僧眾團結起來,組織了“晉江縣佛教徒戰時救護隊”,戰時的救護工作開展得轟轟烈烈。

奔赴抗日前線,以相機記錄抗戰的有青年攝影師俞創碩。他1911年生于平湖新埭,1933年畢業于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西畫系。七七事變后,他作為上海《良友》畫報的戰地攝影師,奔赴華北抗日前線,在長辛店、良鄉前沿陣地,拍攝了將士們嚴陣以待、同仇敵愾的抗日場景。他清晰地拍下了平型關大捷后,八路軍搬運戰利品、老百姓簞食壺漿喜迎親人的歷史鏡頭。在五臺山八路軍總部,他采訪了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參謀長左權,采訪了鄧小平、黃克誠、劉伯承、林彪、聶榮臻等,并給他們一一留影。由此,俞創碩成為第一個用相機記錄和報道八路軍浴血奮戰的中國攝影記者。

在文藝領域為抗日作出重要貢獻的有著名電影編導程步高。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他與攝影師在前線攝制了轟動海內外的新聞紀錄片《上海之戰》,后又導演了《同仇》、《到西北去》等多部抗日進步影片。1936年,上海電影界救國會成立,程步高任執行委員。全面抗戰爆發后,他去武漢參加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所屬中國電影制片廠工作。軍委會政治部是1938年初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在武漢成立的,負責人由多黨組成,部長陳誠(國民黨),副部長周恩來(中國共產黨)、黃琪翔(第三黨派)。第三廳則是由共產黨領導下的進步人士組成,廳長郭沫若。當時在第三廳工作的平湖人還有謝筱迺、徐如霆。謝筱迺,原名謝鼐,1917年出生。1938年8月,參加第三廳下屬的抗敵宣傳隊,出任第二隊副隊長,后被派往東南前線第三戰區進行抗日宣傳工作。1940年5月奉調重慶,在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社會部工作,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開展隱蔽戰線的斗爭。根據秘密工作的要求,必須改用化名。周恩來建議說:你哥哥叫謝大迺,你就改名謝筱迺吧。此后,以辦廠、開書店作掩護,奔走于沿海地區及重慶各地。1940年至1949年10月,先后在重慶、福建等國民黨統治區做黨的秘密工作。1946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從1981年1月起,先后擔任中央黨史研究室辦公室主任、中央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專職副主任委員、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會副理事長,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顧問。1999年7月13日在北京逝世。江澤民、李瑞環、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同志,以不同方式對謝筱迺的逝世表示哀悼,并向其親屬表示衷心慰問。徐如霆,別名徐焞,1914年生于新倉鎮。幼時就讀于新倉蘆川小學。1935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學攻讀經濟學。1937年秋,回國參加國民政府舉辦的留日歸國學生訓練班,結業后被派往政治部第三廳工作。武漢失守后,政治部遷往重慶。徐如霆則去了抗戰前線,在第一戰區長官司令部擔任日語翻譯,后在山西省中條山一帶隨軍做審問日俘和對日宣傳工作。1943年夏,任教于中央軍校第七分校,授少將軍銜。1945年秋,調任開封日俘管理所副所長。解放后,在上海從事教育工作,并在上海江寧區政協任職,編輯《政協通訊》。1974年,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不幸去世。

六、抗戰勝利

1945年8月初,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已指日可待。侵占平湖的日軍,面對覆滅的命運作最后的瘋狂。8月7日開始,日軍在平湖鄉村進行最后一次“掃蕩”,殺人放火,奸淫擄掠,歷時八晝夜,至8月13日才撤回城中。其間,財產損失最大的是新倉鎮。日軍對新倉鎮上的昌大、安利、同昌米廠和公和油坊及各糧行實施搶劫,劫走碾米機3部、菜籽及糧食2000余石。

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25日,平湖縣國民政府進縣城接管縣政。9月3日,日軍撤離平湖縣城。9月6日,縣國民政府在縣城召開各界人士大會,熱烈慶祝抗戰勝利,全縣城鎮張燈結彩,萬民歡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凯里市| 东乌珠穆沁旗| 正宁县| 申扎县| 陕西省| 库伦旗| 富阳市| 建湖县| 涿鹿县| 乐东| 塔城市| 永仁县| 新蔡县| 曲阳县| 文化| 鹤庆县| 丰原市| 咸丰县| 无棣县| 锡林浩特市| 哈尔滨市| 凤台县| 行唐县| 沐川县| 河津市| 广元市| 土默特左旗| 两当县| 怀来县| 乌兰察布市| 临澧县| 冕宁县| 澎湖县| 海伦市| 伊川县| 曲水县| 麦盖提县| 乐清市| 溧阳市| 平南县| 剑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