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政治學通識
  • 包剛升
  • 5052字
  • 2019-12-16 10:30:49

2.3 古希臘與古羅馬的傳統

從這一節開始,本講將會對西方從古希臘至今的政治學脈絡作一概要介紹。西方的政治學傳統可以追溯至古希臘。兩位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和修昔底德就討論過政治學的基本問題,被視為西方政治學的重要源頭。上文業已提及,政治學最早被視為歷史或哲學的分支。希羅多德所寫的古典歷史名著《歷史》,主要記述的是古希臘與波斯帝國的戰爭。對于希羅多德《歷史》一書是否可信,國際歷史學界充滿爭議,暫且不論。但希羅多德在這部書中闡述了很多政治觀點。特別是,他記錄了波斯帝國內亂以后幾位主要政治人物對于政體問題的討論,這是有文字記載的政體類型學的最早起源。事件的背景是公元前6世紀波斯帝國發生內亂,內戰結束后幾個主要政治人物圍繞建立何種統治秩序展開了爭論,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歐塔涅斯、美伽比佐斯和大流士。

歐塔涅斯是民主制的支持者、獨裁制的反對者。他認為獨裁統治帶來了種種壞處,主張讓全體波斯人參與國家的統治和管理。他這樣說:

我以為我們必須停止使一個人進行獨裁的統治,因為這既不是一件快活事,又不是一件好事。……當一個人愿意怎樣做便怎么做而對自己所做的事情又可以毫不負責任的時候,那末這種獨裁的統治又有什么好處呢?把這種權力給世界上最優秀的人,他也會脫離他正常的心情的。……不過,相反的,人民的統治的優點首先在于他的最美好的名聲,那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次,那樣便不會產生一個國王所容易犯的任何錯誤。一切職位由抽簽決定,任職的人對他們任上所做的一切事情負責,而一切意見均交由人民大眾加以裁決。因此我的意見是,我們廢掉獨裁政治并增加人民的權力,因為一切事情是必須取決于公眾的。[21]

美伽比佐斯并不看好民主制,他是寡頭制的擁護者。他既不信任獨裁的君主,亦不信任普通大眾。他這樣說:

我同意歐塔涅斯所說的全部反對一個人的統治的意見。但是,當他主張要你把權力給予民眾的時候,他的見解便不是最好的見解了。沒有比不好對付的群眾更愚蠢和橫暴無禮的了。把我們自己從一個暴君的橫暴無禮的統治之下拯救出來,卻又用它來換取那肆無忌憚的人民大眾的專擅,那是不能容忍的事情。……只有希望波斯會變壞的人才擁護民治;還是讓我們選一批最優秀的人物,把政權交給他們罷。[22]

大流士是后來波斯帝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當時,大流士認為應該推行獨裁統治,理由在于無論民主制還是寡頭制都會帶來不好的結果,而等到這種結果顯現的時候都要靠獨裁制來解決問題。他這樣說:

現在選擇既然在這三者之間,而這三者即民治、寡頭之治和獨裁之治之中的每一種既然又都指著它最好的一面而言,則我的意見,是認為獨裁之治要比其他兩種都好得多。沒有什么能夠比一個最優秀的人的統治更好了。……若實施寡頭制,則許多人雖然愿意給國家做好事,但這種愿望卻常常在他們之間產生劇烈的敵對情緒,因為每個人都想在所有的人當中為首領,都想使自己的意見占上風,這結果便引起了激烈的傾軋,互相之間的傾軋產生了派系,派系產生流血事件,而流血事件的結果仍是獨裁之治;因此可以看出,這種統治方式乃是最好的統治方式。再者,民眾的統治必定會產生惡意,而當在公共的事務中產生惡意的時候,壞人便不會因為敵對而分裂,而是因鞏固的友誼而團結起來;因為那些對大眾做壞事的人是會狼狽為奸地行動的。這種情況會繼續下去,直到某個人為民眾的利益起來進行斗爭并制止了這樣的壞事。于是,他便成了人民崇拜的偶像,而既然成了人民崇拜的偶像,也便成了他們的獨裁的君主;在這樣的情況下也可以證明獨裁之治是最好的統治辦法。[23]

希羅多德這里記述了關于民主政體、寡頭政體和獨裁政體的討論。爭論的焦點是:究竟何種政體最好?何種政體最適合波斯帝國?實際上,這是政治學的基本問題。這里首次出現的政體類型學討論,可以被視為后來亞里士多德發展更完善的政體類型學的基礎。當然,這一爭論到今天都還沒有完全結束。

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則是對古希臘內部發生于公元前431—前404年的兩大城邦聯盟——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之間戰爭的記述。這部書的主題固然是城邦間戰爭與政治關系(今天被理解為國際關系),但是該書有較大篇幅記述了古希臘——特別是雅典城邦——的很多政治細節。所以,這部書是今天研究古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史料。其中,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在將士葬禮上的演說,則是論述雅典民主的名篇。伯里克利這樣說:

我們的憲法沒有照搬任何毗鄰城邦的法律,相反地,我們的憲法卻成為其他城邦模仿的范例。我們的制度之所以被稱為民主制,是因為城邦是由大多數人而不是由極少數人加以管理的。我們看到法律在解決私人爭端的時候,為所有的人提供了平等的公正。在公共生活中,優先承擔公職考慮的是一個人的才能,而不是他的社會地位,他屬于哪個階級;任何人,只要他對城邦有所貢獻,絕對不會因為貧窮而湮沒無聞。我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自由,我們在日常生活也是如此。……我們在私人關系上是寬松和自在,但是作為公民我們是追求法律的。對當權者和法律的敬畏使我們如此。我們不但服從那些當權者,我們還遵守法律,尤其是遵守那些保護受傷害者的法律,不論這些法律是成文法,還是雖未形成文字但是違反了就算是公認的恥辱的法律。……一言以蔽之,我們的城邦是全希臘的學校。[24]

伯里克利的演說片段至少涉及三個關鍵內容:一是雅典民主制是多數人的統治,“城邦是由大多數人而不是由極少數人加以管理的”;二是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劃分,他提到了“公共生活”與“私人關系”兩個不同概念;三是雅典公民既享有自由,又懂得服從法律和權威。伯里克利身為雅典的政治領袖,對此感到非常自豪。

古希臘的政治學傳統自然離不開著名哲學家柏拉圖。柏拉圖是一位眾所周知的人物,在西方哲學史上的地位極高。到了20世紀,英國數學家與哲學家阿爾弗雷德·懷特海甚至這樣說,后來的哲學研究不過是對“柏拉圖的一系列注腳”。通過這一非常夸張的表述,可以看出柏拉圖對整個西方哲學的影響。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開篇就討論“什么是正義”,這是政治哲學的經典議題之一。通過蘇格拉底與他人的對話,柏拉圖一一拋出了諸如“欠債還債就是正義”“以善報友、以惡報敵就是正義”“正義是強者的利益”等不同觀點,然后他借蘇格拉底之口提出了自己的正義觀,即公平對待每個人,服從等級秩序,以及使每個人各安其位。

柏拉圖非常關注的是什么是最好的政體,以及什么是善的社會。那么,理想的統治秩序應該是怎樣的呢?理想的統治者應該是怎樣的呢?他描繪了一個理想的社會:

到這里我們一致同意:一個安排得非常理想的國家必須婦女共有、兒童共有、全部教育共有。……他們的王則必須是那些被證明為文武雙全的最優秀人物。[25]

柏拉圖的一個招牌概念就是哲學王的統治。柏拉圖何以對政治持有這樣的見解呢?柏拉圖的立論有兩個基礎:第一是對人性的基本判斷。柏拉圖認為,人性當中有向善的成分,又有墮落的成分。就德行而言,凡人皆有弱點,而多數人易于墮落。實際上,不同的人性觀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思考政治問題的不同起點。柏拉圖在不同地方都講到對人類易于墮落的擔憂。所以,他認為,如果一個城邦按照普通人的德行水準來統治,很有可能是糟糕的統治。由此可見,柏拉圖并非民主的朋友。

第二是他認為任何事情都需要專門的技藝,統治亦不例外。柏拉圖舉過很多例子,比如海上航行的船應該選誰作舵手或船長呢?是選一個很受歡迎的人,還是找一個掌握航海技藝的人?顯然是后者。在他看來,航海、醫療、手工活等都需要專門的技藝,而統治同樣需要專門的技藝。所以,他的結論是應該由哲學王來統治,亦即上面提到的掌握統治技藝的文武雙全的人物。為了建成善的社會,當哲學王成為統治者以后,還應該把所有人都納入到國家權力統一的安排當中,教育、子女、家庭、婚姻甚至性都應該納入國家的統一安排。這是柏拉圖的理想政體類型。當然,柏拉圖的這種觀點也遭到后世學者的激烈批評。特別是,卡爾·波普爾在《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中把柏拉圖視為現代極權主義思想的濫觴。[26]后來,柏拉圖在《政治家》和《法律篇》等著作中則退了一步,他也認為哲學王的統治實際上是較難實現的。所以,混合政體被他視為一種次優選擇。

在古希臘的政治學傳統中,亞里士多德的開創性貢獻是對政體類型進行了研究,并首創了比較研究的方法。他在《政治學》第3卷中認為:

最高治權的執行者既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少數人,又可以是多數人。這樣,我們就可以說,這一人或少數人或多數人的統治要是旨在照顧全邦共同的利益,則由他或他們所執掌的公務團體就是正宗政體。反之,如果他或他們所執掌的公務團體只照顧自己一人或少數人或平民群眾的私利,那就必然是變態政體。……政體(政府)的以一人為統治者,凡能照顧全邦人民利益的,通常就稱為“王制(君主政體)”。凡政體的以少數人,雖不止一人而又不是多數人,為統治者,則稱“貴族(賢能)政體”。……以群眾為統治者而能照顧到全邦人民公益的,人民稱它為“共和政體”。……

相應于上述各類型的變態政體,僭主政體為王制的變態;寡頭政體為貴族政體的變態;平民政體為共和政體的變態。僭主政體以一人為治,凡所設施也以他個人的利益為依歸;寡頭(少數)政體以富戶的利益為依歸;平民政體則以窮人的利益為依歸。三者都不照顧城邦全體公民的利益。[27]

在上述簡短精練的文字中,亞里士多德根據兩個標準區分了政體類型:一是統治者數量的多寡,二是統治的目的是否服務于全城邦的利益。這樣,他劃定了六種政體類型,分別是三種正宗政體:君主政體、貴族政體和共和政體,以及相應的三種變態政體:僭主政體、寡頭政體和平民政體。

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甚至還頗有遠見地討論了19世紀以來愈顯重要的階級斗爭問題,論述了貧富沖突的危害以及中產階級的重要性。他在《政治學》第4卷中說:

平民群眾和財富階級之間時時發生黨爭;不管取得勝利的是誰,那占了上風的一方總不肯以公共利益和平等原則為依歸來組織中間形式的政體,他們把政治特權看做黨爭勝利的果實,搶占到自己的手中后,就各自寧愿偏向平民主義或寡頭主義而獨行其是。

惟有以中產階級為基礎才能組成最好的政體。中產階級(小康之家)比任何其他階級都較為穩定。他們既不像窮人那樣希圖他人的財物,他們的資產也不像富人那么多得足以引起窮人的覬覦。……很明顯,最好的政治團體必須由中產階級來執掌政權。[28]

即便是今天,亞里士多德對階級問題的觀察仍然很有意義。讀亞里士多德《政治學》中的論述,就會知道階級斗爭并非19世紀的全新事物,亦不會隨著1991年蘇聯解體和弗朗西斯·福山預言的“歷史的終結”而歸于消逝。

“光榮屬于希臘,偉大屬于羅馬。”這行被誤譯卻頗為傳神的詩,贊美的是古希臘與古羅馬的榮耀。古羅馬產生了不少重要的政治思想家,這里主要介紹西塞羅。西塞羅(公元前106年—前43年)生活在古羅馬共和國時代,他是古羅馬較重要的政治家,同時還是一位哲學家。總的來說,西塞羅作品的原創性并不突出,但他的作品在同時代最為流行。

1888年,甚至還出現了一幅以西塞羅為主角的油畫,名為《西塞羅譴責喀提林》。這幅油畫描繪的就是古羅馬元老院里的場景,元老院的座位呈半圓形擺放,一批身穿白色袍子的元老們圍坐四周,而西塞羅正站在中間對其他元老們進行演講。當時有人試圖發動政變,西塞羅的演講重點是譴責貴族試圖發動針對共和國的政變陰謀。在今天的羅馬,古羅馬市場遺跡群中仍然可以看到有一個保存較好、規模不大的房子,是當年古羅馬元老院的遺址。

西塞羅較為重要的貢獻是對混合政體思想的發展,他是混合政體的忠實信徒。什么叫混合政體?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在論述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時認為,三種政體各有缺陷,最優良的政體是把這三種政體的有利特性結合起來。西塞羅則在古羅馬發展了這種觀點。他以問答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主張,有人問:“你認為這三種形式中哪一種最好呢?”他這樣說:

如果僅僅采用其中一種,我不贊成其中的任何一種,我認為它們三者結合的形式優于其中任何單獨的一種。……君主制吸引我們是由于我們對它們的感情,貴族制則由于他們的智慧,民眾政府則由于它們的自由。[29]

實際上,古羅馬共和國的政體構造就體現了混合政體的思想。古羅馬共和國的執政官就代表君主的因素,元老院代表貴族的因素,公民大會及保民官則代表了平民的因素。古羅馬歷史學家波里比阿認為,羅馬能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從一個小小的地方擴張到整個地中海,主要原因就在于古羅馬共和國在政體上的巨大優勢。執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會及保民官三者的共同治理,使得各方的利益都夠得到兼顧,這是混合政體的最早實踐。[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合奇县| 黄骅市| 大余县| 瑞丽市| 台山市| 通山县| 老河口市| 中江县| 中宁县| 云阳县| 栾川县| 阜南县| 红桥区| 富民县| 定襄县| 苍梧县| 孝昌县| 高青县| 临颍县| 石泉县| 天祝| 湘阴县| 舟曲县| 杭州市| 金昌市| 沛县| 边坝县| 铁岭市| 秭归县| 乐至县| 金平| 金秀| 中西区| 肃南| 科尔| 临猗县| 平遥县| 长乐市| 中牟县| 濮阳市| 枣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