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歷史的來歷
式觀元始,眇覿玄風,冬穴夏巢之時,茹毛飲血之世,世質民淳,斯文未作。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梁)蕭統《文選序》
當我們考察上古時代,想象那悠遠的古風,那時的人們冬天住在洞穴,夏天在樹上筑巢,身上披的是獸皮羽毛,嘴里吃的是動物血肉,世道簡樸,民風淳厚,還沒有什么文字記載。伏羲氏統治天下,才開始畫出八卦,創造文字和刻木,來代替結繩記事的辦法,從此產生了文字典籍。

圖1 《昭明文選》書影,清胡克家據南宋淳熙刊本翻刻。
蕭統(501~531),南朝梁武帝蕭衍長子,未及即位而卒,死后謚昭明,故世稱昭明太子。他編選了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昭明文選》,收錄自先秦至梁初的重要文學作品,為后世研究這700余年的文學史保存了大量珍貴史料。
說到歷史,似乎是一個盡人皆知,誰都會用的概念。比如我們會提到世界歷史、中國歷史、城市歷史,以至一個家庭或個人的歷史;比如我們會說“自己的歷史要靠自己書寫”;或者說“寫下了歷史的新篇章”“這已經成為歷史”等等。大概不會有人刨根問底:“歷史是什么意思?”好像大家都知道“歷史”的含義。
不過,要是我們深入地想一下,問題就沒有那么簡單了。究竟什么是歷史?要找出一個確切的、完整的答案,可能會難倒大多數人。在中國那么多的文字中,為什么我們偏要選擇用“歷”和“史”這兩個字來表達這樣一種廣泛而抽象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