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異(下)

一 和諧與斗爭

上一章從人與自然、家庭、民族三個方面分析了中西文化基本差異的表現形式。分析表明,在這些問題上,中華民族和西方各民族的要求、態度、認識和行動各有特點。把這些特點聯系起來思考,不難發現,其中又有一以貫之的地方,即中國傳統文化比較重視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統一;西方近代文化則比較重視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分別和對抗。如果說,一個民族的共同文化即這個民族不同階級的人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民族關系、家庭關系等問題處理方式的總和,那么,這些處理方式中一以貫之的東西就是該民族的共同思想或共同心理。這里所謂心理其實應該叫做“心習”,也就是心態習慣。共同心習一方面是共同的要求、理想、愿望,另一方面是共同的認識、觀念。共同的要求就是它的價值觀念,共同的認識主要表現為共同的思維方式。這一切,可以總稱為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一個包括思維方式、知識結構、價值取向、審美趣味的綜合體。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中西民族文化的基本差異是文化模式的差異,這個基本差異就是:中國傳統文化重和諧與統一,西方近代文化重分別與對抗。

與注重和諧統一的文化特點相應,中國傳統哲學的首要特點就是主張把差異和矛盾當做統一體的固有內容來把握,同時又主張把統一與和諧當做差異和矛盾的本來根據來把握。

這種思維方式的本體論根據,就是認為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中,同一性更為根本,而對立與差異是包含在統一與和諧之中的。兩(對立)乃一(統一)的固有內容,一乃兩之本來根據。中國古代對辯證法研究極精的北宋哲學家張載說:“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纟因缊、相蕩、勝負、屈伸之始?!?img alt="《正蒙·太和》。"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38FA/13173373003005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663660-Bqj9m8z71hElOveNY6yJDtcEZOjQ8F4O-0-dc76710da5ad8209cea7f70a218dfbed">“道”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最高范疇。張載認為,所謂道就是太和,太和即氣(物質)的總體。這所謂太和,即至高無上的和諧,這和諧不是排斥差異和矛盾的,相反,浮沉、升降、動靜等對立和對立面之間的相互作用(“相感”),乃太和所固有的,而這對立面及其相互作用又是事物外在對抗與沖突(纟因缊、相蕩、勝負、屈伸)的根源。張載又說:“氣本之虛則湛一無形,感而生則聚而有象。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img alt="同上。"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38FA/13173373003005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663660-Bqj9m8z71hElOveNY6yJDtcEZOjQ8F4O-0-dc76710da5ad8209cea7f70a218dfbed">陰陽未分且無形質可見的太虛之氣是氣的“本體”,即本然狀態,由此氣內部所固有的陰陽相互作用而產生出來的萬物均有形象可見,有形象就有對立,有對立就有相互排斥,有相互排斥就有相互斗爭,而這種斗爭又必然最終和解,也就是復歸于陰陽未分的太虛。

根據這種把同一性看得更為根本的本體論,中國傳統哲學發展了一種有中國特色的辯證的思維方法。這種思維方法,在不同的哲學家中有不同的名目。老子謂之“觀復”,莊子謂之“以明”,《易大傳》謂之“通乎晝夜之道而知”,如此等等。所謂“觀復”,是一種從動必復歸于靜的過程看動靜,以靜為根本并統一于靜的方法,其要領是“致虛極,守靜篤”,也就是從動靜的統一中把握動靜的對立。所謂“以明”即“反復相明”(郭象注語),以對立者反復相明,通過對立的相對性及對立面的相互轉化、相互滲透,以見對立者的齊一。其要領是找出“彼是(此)莫得其偶”的“道樞”“以應無窮”,即以不分彼此的統一的道去把握對立。所謂“通乎晝夜之道而知”,即一種以對立面的轉化和統一的原理來把握對立面的方法。晝夜既是最明顯的對立現象,也是最明顯的對立面相互轉化的現象。到北宋張載揭出“兩一”范疇,他說:“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兩體者,虛實也,動靜也,聚散也,清濁也,其究一而已?!?img alt="《正蒙·太和》。"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38FA/13173373003005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663660-Bqj9m8z71hElOveNY6yJDtcEZOjQ8F4O-0-dc76710da5ad8209cea7f70a218dfbed">凡觀物要察其一中之兩,及兩體之一。于一觀其兩,于兩觀其一。這種方法把差異和矛盾當做統一體的固有內容來把握,同時把統一與和諧當做差異與矛盾的本來根據來把握。

中國傳統哲學的上述思維方法,與其企求和諧、統一的價值取向及審美情趣是一致的。

西方古代哲學比較注重分別和對抗。西方辯證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認為統一是由斗爭產生出來的。他特別強調對立和斗爭的意義,他說:“戰爭是萬物之父,也是萬物之王。它使一些人成為神,使一些人成為人,使一些人成為奴隸,使一些人成為自由人。”《歐洲哲學史資料簡編》,北京大學哲學系自編教材,第6—7頁。又說:“戰爭是普遍的,正義就是斗爭,一切都是通過斗爭和必然性而產生的?!?img alt="同上。"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38FA/13173373003005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663660-Bqj9m8z71hElOveNY6yJDtcEZOjQ8F4O-0-dc76710da5ad8209cea7f70a218dfbed">赫拉克利特也贊美和諧,并且認為和諧是由互相排斥的東西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在西方哲學中,赫拉克利特注重對抗和斗爭的傳統一直保留了下來。在古希臘,辯證法是一種論戰術,其目的是使有局限性的主張自己取消自己,自己駁斥自己。在康德那里,辯證法就是一系列的二律背反,或者用黑格爾的話說,就是指示出矛盾是屬于思維規定之本性的。這種傳統,直到黑格爾才起了變化。在黑格爾看來,“辯證法乃在于從對立面的統一中把握對立面,或者說,在否定的東西中把握肯定的東西”黑格爾:《邏輯學》上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年第1版,第39頁。。即使在黑格爾那里,西方辯證法重視分別與斗爭的傳統也表現得很鮮明。他在解釋矛盾是一切運動和生命力的根源這一命題時說:“內部的、本身的自己運動、一般的沖動……不外是由于在同一關系中有某物自身和它的空無,即某物自身的否定的一面。抽象的自我同一,還不是生命力,但是肯定的東西由于在自身中就具有否定性,所以它可以超出自身,并引起自己的更化?!?img alt="參見列寧:《哲學筆記》,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版,第146—14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38FA/13173373003005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663660-Bqj9m8z71hElOveNY6yJDtcEZOjQ8F4O-0-dc76710da5ad8209cea7f70a218dfbed">這一解釋顯然更側重于強調矛盾的斗爭性在推動事物發展中的作用。

在絕對不相容的對立中思維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在西方近代文化中占統治地位。它是通過培根和洛克從自然科學移植到哲學中來的。它和西方古代辯證思維本質上是對立的,但在注重分別和對抗這一點上又有相通的地方。這種思維方式的基礎是抽象的同一性觀點,即認為每一個事物和它自身同一,一個事物不能同時是它自身又是別的。這種觀點,和中國的“和而不同”傳統大相徑庭。在中國哲學家看來,統一物內部總是包含著差異、對立和變化。西方思想家從抽象同一性的觀點出發,陷入一系列不相容的對立中,并在這些不相容的對立中思維。用這種思維方式把握世界的結果,就是機械的、形而上學的世界觀。要而言之,形而上學思維方式一個致命的弊病是把本來包含在統一物內部的差異和矛盾,變成外在的不相容的對立和不可克服的矛盾。

應當指出,中西辯證思維的上述差異,可以說是各有所見亦各有所蔽,應綜合二者之長。因為雙方在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兩個方面,各自較充分地闡發了一個方面,而于另一方面則有所忽略。至于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在歷史上也曾起過有益的作用。中國古代儒家哲學和道學哲學都不重視細密的分析,應該承認,這是一個明顯的缺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舟山市| 上蔡县| 枝江市| 曲沃县| 饶河县| 确山县| 奉贤区| 怀远县| 宣威市| 沾化县| 商都县| 西贡区| 武山县| 甘孜县| 获嘉县| 金华市| 安西县| 中超| 澄城县| 贵溪市| 横山县| 荔浦县| 泗洪县| 乌什县| 商丘市| 漠河县| 防城港市| 信丰县| 嵩明县| 建平县| 鹤山市| 德令哈市| 隆安县| 陕西省| 鄯善县| 灵寿县| 四平市| 上高县| 桐梓县| 龙井市| 昌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