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動靜之辯和文化發展、歷史進步

之所以把《周易大傳》提出的“剛健有為”思想視為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總綱,這不僅因為它在中國文化中占主導地位,不僅因為它是中國人處理各種關系的總態度,還因為這種思想在歷史上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中國文化發展和歷史進步的積極作用。而“柔靜無為”之說卻不能夠起這種作用。

道家“柔靜無為”的思想和部分宋儒的柔靜學說并非一無是處。在一些方面,它對“剛健有為”的思想有補充作用。其一,這種學說教人不以得失、禍福、毀譽、窮達擾心,即教人脫除名利的思想。這在生活的失意者那里,可使人得到一種精神的解脫;而在推動歷史前進的人那里,可使人去掉種種的左顧右盼,增添勇往直前的銳氣。一些宋儒之所以主張靜為動之本,就有這方面的考慮。如“二程”說:“前日思慮紛擾,又非義理,又非事故,如是則只是狂妄人耳!懲此以為病,故要得虛靜;其極欲得如槁木死灰,又卻不是。蓋人活物也,又安得為槁木死灰?既活則須有動作,須有思慮?!?img alt="《二程遺書》卷二,上。"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38FA/13173373003005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678592-pkkYcz73BAjYzkIHHLfjTfbTFITKDOGA-0-3f10a56e27b06c258d011cd07b1decd2">其二,這種學說教人減低欲望,勿過分地傷毀自然;保養自己的精力,勿胡亂消耗,也都有深意,可以救弊。其三,先秦道家的政治思想,極力反對統治者對人民生活的干涉,反對專制,反對分等級;先秦道家還對階級社會里文明的虛偽性加以無情的揭露。反對干涉的思想在西漢初期的實踐中起過積極的作用,反對專制、反對等級劃分的思想則在不同時期里引發過反抗意識。其四,這種學說的一個方面是教人重視認識過程中的主體修養。如老子說:“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早在先秦,這方面的合理因素就被主張“有為”的思想家吸收。如《管子》一書中有所謂的“靜因之道”,荀子有“虛一而靜”。注重主體修養,是應該肯定的。但總的來看,它與生活前進的潮流背道而馳,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和歷史的進步所起的作用基本上是消極的。

柔靜無為之說對中國文化發展和歷史進步的消極作用突出表現在它對損益問題所持的主“損”立場。先秦道家所謂的“損”,是認為人生不應該要求增益,而應該減損人為所添加的,以復返于本來的原始狀態,也就是要去思慮、去知識、去情欲、去作為,舉凡人為所創造的一切,無論是物質文明、制度文明還是精神文明,都要去掉。如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他所要“損”的,包括學、智、圣等,他還主張不“益生”。如莊子主張“忘其肝膽、遺其耳目”,“墮肢體、默聰明”同上。,以“離形去知”為理想的生活境界。至莊子后學,更系統地提出要“絕圣棄知”,“焚符破璽”,“掊斗折衡”,“殫殘天下之圣法”,“擢亂六律、鑠絕竽瑟,塞瞽曠之耳”,“滅文章、散五采、膠離朱之目”,“毀絕鉤繩,而棄規矩,工倕之指”,“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莊子·胠篋》。,以復歸“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的所謂“至德”時代。這種極端的主張當然并不曾實行也不可能實行。但是,它所散布的消極情緒及對文化和歷史發展的消極作用卻不可低估,特別是在它成為一時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之時。魏末和兩晉就是這樣的時代。晉代的裴危頁描述當時的情形說:“虛無之言,日以廣衍,眾家扇起,各列其說。上及造化,下被萬物,莫不貴無。”“唱而有和,多往弗反,遂薄綜世之務,賤功烈之用;高浮游之業,卑經實之賢?!且粤⒀越栌谔摕o,謂之玄妙;處官不親所司,謂之雅遠;奉身散其廉操,謂之曠達。”《崇有論》。魯迅也指出,雖然何晏、王弼、阮籍、嵇康這些人能作文、能辦事,但流風所及,“社會上便多了沒意思的空談和飲酒。許多人只會無端的空談和飲酒,無力辦事,也就影響到政治上,弄得玩‘空城計’,毫無實際了。在文學上也這樣,嵇康阮籍的縱酒,是也能做文章的,后來到東晉,空談和飲酒的遺風還在,而萬言的大文如嵇阮之作,卻沒有了?!?img alt="《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見《而已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1版,第96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38FA/13173373003005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678592-pkkYcz73BAjYzkIHHLfjTfbTFITKDOGA-0-3f10a56e27b06c258d011cd07b1decd2">晉代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個大轉折時期。秦漢盛極一時的漢民族政權在少數民族的抗爭中被打垮,而文明程度較低的少數民族又沒有能力建立統一鞏固的政權,文明昌盛的中國北方遂成為焚殺淫掠的戰場,直到魏孝文帝實行漢化政策,才出現了文化歷史發展的新轉機。對于這次大挫折,魏晉玄學的柔靜無為之說是負有一定責任的。部分宋儒鼓吹的主“損”,乃主張“學以求復其初”的意思。他們認為人性本來圓滿,后來被形氣所累或物欲所蔽,于是有不善,因此要通過學問修養的功夫,去掉這種累和蔽,以復返于原始的圓滿的人性。這種主“損”說也產生了很大的流弊。程、朱、陸、王在哲學上都有重要的建樹,但他們于崇德、利用、厚生三方面,只講了一個崇德,輕視了經世致用的實學,這是“學以求復其初”之“一偏”;他們于身、心兩方面的發展,只講了一個“心”字,輕視了身體的鍛煉,使讀書人個個成了手無縛雞之力的白面書生,這又是“一偏”;陸王心學不重知識,專重內心修養,不讀書,一些人不立文字,而在“安坐瞑目、用力操存”上下功夫,以體會此心光明洞澈、澄瑩中立的境界,這又是“一偏”。這“三偏”給宋、元、明時代文化的發展和歷史的進步造成了巨大損失:其一,輕視實學和身體發展的結果是使這一時代的知識分子缺乏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實際才能和從事實際事務的精力,而宋、明兩代又重文絀武,這對宋、明兩代國防的鞏固、軍事的發展是不利的。顏元譏諷宋、明儒者說:“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宋、明經濟中都有相當大的市民經濟乃至資本主義萌芽的成分,如能順利發展,中國歷史將改觀。但漢族政權一亡于金元,二亡于清朝,一再中斷了歷史的正常進程。其二,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發展到宋、元,需要有知識分子的參與才可能向近代形態發展,但正是在此時,多數知識分子卻醉心于心性之談,這就使得中國科技的領先地位逐漸喪失。

胡適曾在《治學的方法與材料》一文中,列表比較了1606年至1687年中西學術的發展,認為雙方所用的方法相同,只是研究的材料不同,中國人用來整理古文獻而西方人用以探索自然,結果是西方人走上了自然科學的大道,而中國人則還在鉆故紙堆。這雖是明末清初的事,但道理是相通的。

與柔靜無為的消極作用成為鮮明對照的,是剛健有為精神的積極作用。這種學說強調人應發揮自己的能動性、主動性和獨立性,以百折不撓的精神去戰勝艱難險阻,去發展或增益自己的知識、技能和道德??鬃?、孟子、荀子、《周易大傳》、張載、王夫之、戴震等都是主“益”的。孔子認為,學有益于人,所以特別提倡學,主張日進無疆而增益不已。孟子主張增益能力、擴充四端。荀子主張“化性而起偽”《荀子·性惡》。,即改變人的天性并有所創造。荀子最重“積思慮,習偽故”,以達到“長遷而不反其初”《荀子·不茍》。的理想境界,也就是要積累,發展思維能力,學習繼承創造的成果,不斷地從人自身的自然狀態中提升出來。上述諸家的主“益”說雖有所不同,但在一點上是共同的:它們都重視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改造人自身及身外的自然,特別是重視文化知識的創造、繼承和思維能力、道德水平的提高,重視制度文明和物質文明。這種態度,顯然有利于文化的發展和歷史的進步。如前所述,剛健有為的精神在戰國、秦、漢、隋、唐都是占統治地位的,而這也是中國文化興旺發達繁榮昌盛的時期。在這些時期,立國于中原的漢民族以極其堅強的毅力擊退了西北草原荒漠地帶崛起的一個又一個剽悍的游牧民族的攻擊,以閎放雄大的氣魄廣泛吸收外域或少數民族的文化,在生產力、物質生活、文學藝術、科學技術、道德禮義等各方面都居于世界領先地位。剛健有為的精神還哺育了無數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推動他們建功立業,名垂青史。對剛健有為精神的這種作用,顏元深有體會。他說:“三皇五帝三王周孔,皆教天下以動之圣人也,皆以動造成世道之圣人也。五霸之假,正假其動也。漢唐襲其動之一二以造其世也。晉宋之茍安,佛之空,老之無,周程朱邵之靜坐,徒事口筆,總之皆不動也。而人才盡矣,圣道亡矣,乾坤降矣。吾嘗言:一身動則一身強,一家動則一家強,一國動則一國強,天下動則天下強?!?img alt="《言行錄》。"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B38FA/13173373003005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678592-pkkYcz73BAjYzkIHHLfjTfbTFITKDOGA-0-3f10a56e27b06c258d011cd07b1decd2">顏元受儒家將古代理想化和王霸義利說的影響,對戰國、漢唐評價未免過低,但這段話的基本意思是不錯的。剛健有為的精神不僅在民族興旺發達時期起過巨大的積極作用;而且在民族衰敗危難的時候,也是支持仁人志士英勇奮斗的精神支柱。宗澤、岳飛、辛棄疾、文天祥、史可法、張煌言,或者用慷慨捐軀的行動,或者用悲壯的詩文,或者二者兼用,召喚著“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朱之瑜用哲學的反思和身體力行,高揚剛健有為的精神,他們的思想和業績,終于在清末成為激勵人民起來革命的巨大力量??梢哉f,中華民族之所以沒有像一些國家一樣一旦失去民族獨立就一蹶不振,能夠一次又一次地復興起來,與剛健自強精神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在這個意義上,剛健自強的精神也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在東方能夠延續幾千年,能夠不斷發展壯大,能夠創造出舉世矚目的光輝燦爛的封建文化,能夠在一次次異族征服中重新站立起來,與剛健自強這個精神支柱是分不開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宁县| 墨玉县| 潜山县| 长兴县| 定南县| 牡丹江市| 营口市| 辛集市| 海原县| 沾益县| 红安县| 普陀区| 深泽县| 长寿区| 青岛市| 彩票| 乌苏市| 保康县| 娱乐| 噶尔县| 青浦区| 六盘水市| 永清县| 普兰店市| 布拖县| 仲巴县| 东辽县| 遂川县| 彭山县| 宝坻区| 东光县| 友谊县| 广昌县| 都匀市| 体育| 顺义区| 宜都市| 仪陇县| 曲靖市| 北碚区| 河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