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讀中國經濟(增訂版)
- 林毅夫
- 14字
- 2019-12-06 19:13:20
第二講 李約瑟之謎與中國的興衰
一、中國在前現代社會的成就
(一)首屈一指的經濟規模
在上一講里提到,中國經濟在不久的將來有可能成為全世界最大最強的經濟,這對中國人來說算不得什么新奇難想之事。在研究長期經濟歷史的經濟學家中,著名法國經濟學家麥迪森(Maddison)在其著作《世界經濟千年史》中對中國、歐洲以及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的長期經濟發展歷史作了非常細致的數量研究。根據他的分析,中國直到19世紀中葉還是全世界最大的經濟,而且在之前的17、18世紀將近兩千年的時間里,中國也一直是全世界最大最強的經濟。在公元元年,歐洲有古羅馬帝國的盛世,中國也即將迎來“光武中興”,當時中國的漢朝與歐洲的羅馬帝國相比,因為沒有發生過戰爭很難說明哪個更強。但是麥迪森通過對各種歷史數據的推算,認為當時中國在人均收入水平方面與羅馬帝國不相上下。歐洲在羅馬帝國之后很快就分崩離析,進入到封建社會。封建貴族各自擁有獨立的城邦,每個城邦就是一個自然經濟,城邦之間很少交易。根據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論述的第一個經濟發展規律,勞動分工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分工越細,生產力的水平就會越高。但是分工的規模又取決于市場的規模大小,市場規模越大,分工就可以越細,否則即使提高了產量也無法為市場所吸收。歐洲在羅馬帝國時期是大一統的帝國,進入封建社會后分解為各個城邦,市場規模急劇縮小,分工和生產力水平下降,所以在羅馬帝國以后歐洲的人均收入水平有所下降。中國自漢朝以來,固然有所謂的“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總體而言,絕大多數年代中國都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中國的市場規模也要遠遠大于歐洲。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的勞動力分工水平不斷提高,經濟不斷發展。因此,兩千年前的中國與歐洲處于同一經濟發展水平,但在羅馬帝國結束以后,歐洲的經濟水平逐漸下滑,而中國的經濟規模還在繼續上升,中國的經濟在當時世界上確實是首屈一指的。

漢朝以和親等政策平息戰亂,并為與邊疆少數民族進行通商鋪平了道路(圖為清朝倪田的《昭君出塞圖》)
(二)領先的技術水平
從長期經濟發展來看,技術變遷是相當重要的。與發達國家相比,技術落后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落后的主要標志。從技術的角度看,在17、18世紀之前,中國的技術處于全世界領先的水平。當時英國的著名政治家、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有三項技術讓歐洲走出黑暗時代,這三項技術分別是火藥、指南針以及紙張和印刷術。
火藥不僅打破了固若金湯的封建貴族城堡,也打通了統一的全國市場。從13、14世紀開始,統一的民族國家代替了割據分立的貴族城堡,國家內部市場規模得以擴大,分工可以變得更細,經濟持續發展。因此火藥是讓歐洲走出黑暗時代的第一個重要技術。
第二個重要技術就是羅盤,也就是指南針。如果沒有羅盤,也就不會有所謂的“地理大發現”,也就沒有哥倫布的橫渡大西洋、發現新大陸。新大陸的發現不僅給歐洲帶來了大量的財富(比如黃金),還帶來了許多新的作物品種,極大地改變了歐洲的人類發展歷史。16、17世紀以后歐洲的人口激增都與這些新作物品種的引進有很大關系。與中國的情況相類似,玉米和馬鈴薯等高產或耐旱作物從美洲新大陸發現并被傳到歐洲,使得原本不適宜耕種的土地承載量大大上升,人的生存變得更有保證,人口迅速膨脹起來。
在沒有紙張和印刷術之前,知識傳播是相當困難的,因為在紙張之前文字只能寫在羊皮上,羊皮又比較貴重。書的制作也不是靠印刷而要靠手抄。修道院里的一個修道士可能一輩子只能抄出一部《圣經》,一部書的價值就相當于一個人的生命。當出現了紙張和印刷術以后,書的生產成本大大下降,書籍作為知識的載體,知識的積累和傳播也就不斷加快。
上述三個要素就是“讓歐洲人走出黑暗時代的三大技術發明”。培根看到這三大技術的重要,卻不知道這些技術來自哪里?,F在知道,這些技術是中國人發明的,這代表當時中國的科技水平實際上處于世界的前沿位置。不僅這三大技術處于世界的前沿,其他很多技術也是如此。例如,鋼的產量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化水平的重要指標,因為鋼鐵是生產所有機器設備和武器的原材料。在前現代社會,中國在鋼和鐵的生產上遠遠領先于西方。根據研究,在11世紀的宋朝,中國的鋼產量就已經達到15萬噸,當然在現在看來這點數量很微不足道,但在當時這個產量是整個歐洲的5—6倍。就戰爭武器而言,中國的鐵制武器比同時代歐洲的銅制武器更具殺傷力。就農業工具而言,中國的鐵制農具也比歐洲的木制農具擁有更高的生產力。由此可見當時中國在技術水平上的領先地位。
(三)活躍的市場經濟
中國在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還體現在活躍的市場經濟上?,F在認為私有制是市場經濟的基礎,而土地的私有是私有制中最重要的一環。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開始推行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而歐洲在整個封建社會時期,土地都屬于貴族,不存在土地市場。中國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就已經有相當活躍的勞動力市場。例如,春秋時期有很多像孔子之類的人周游列國,這在今天相當于高級白領人員出國尋找就業機會,可見當時勞動力市場非常發達?!豆茏印防镉芯湓捊凶觥皣嘭攧t遠者來”,即如果一個國家比較富裕,這個國家就會吸引很多人從遠方移民過來。這表明當時就存在活躍的勞動力市場,而且勞動力的流動原則與現在勞動力的流動原則是完全一致的。而在同時代的歐洲,土地屬于封建貴族,農民是半農奴,即農民依附于土地,不能自由流動,必須取得自由農的身份才能自由流動,但只有極少數的人有辦法成為自由勞動力。
中國在當時不僅要素市場極為活躍,商品市場更是如此。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期貨市場和投機行為,而且投機的原則與今天毫無二致。一個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關于范蠡的故事。在2500多年前的吳越之爭中,范蠡曾是越王勾踐的重要謀士。范蠡幫助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后就選擇“棄官從商”,并在很短的時間內“三聚其財三散之”。意即在很短的時間里積聚了大量的財富,并在積聚了財富以后,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又把這些財富分給了貧窮的老百姓,還一共做了三次。一個人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賺取很多的財富,最簡單的手段就是投機。在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里,有一段關于范蠡的傳記。范蠡又叫陶朱公,他在很短的時間內依靠投機斂聚錢財,并且掌握了投機的規律,那就是“論其有余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罢撈溆杏嗖蛔?,則知貴賤”說明他深諳價格是由市場上的供求關系決定的這一道理。“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是指價格機制在調節供求關系上的作用,生產者通過價格這一指標來決定生產,價格高時生產得多,導致供給增加,在需求變化不大時,價格就會下降;價格下降抑制了生產積極性,到一定程度供給會大量減少,在需求變化不大時,就會出現短缺,價格又會大幅上揚。而“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就是指投機的原則,即在商品價格貴的時候要像清理臟土一樣趕快把囤積的商品賣掉,在商品價格便宜的時候要當珠寶一樣買進越多、囤積越多越好。當然一般人都正好相反,東西貴的時候就握在手里舍不得賣,東西便宜了又認為不值得去買,非常類似今天很多股民的心態。在股票價格上漲的時候買進,在股票價格下跌的時候賣出,因此只賠不賺。由此可見21世紀的投機原理在范蠡的時代就已經被掌握。

范蠡因生財有道被民間尊奉為“財神”
在投機中最困難的就是如何判定商品的價格是貴還是便宜。例如,前幾年在納斯達克非常熱的時候,納斯達克指數從90年代初的1000點上升到了1998年的2000點,在1999年升至3000點,在2000年漲到4000多點,2001年3月達到了5300點。在5300點的時候還有人不斷買進股票,因為當時有人估計可以漲到10000點,所以他們認為在5300點的時候買進還很便宜。隨后納斯達克從當時的5300點跌到2002年的3000多點,這時有人認為已經跌到谷底,開始買進,結果最后跌到1200點??梢娡稒C最難的是如何確定商品的貴賤。
商品的貴和便宜都是由商品的供給和需求來決定的,正如范蠡所謂的“論其有余不足,則知貴賤”。商品的貴賤由其供給和需求決定,這完全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判斷價格的變化趨勢,范蠡將價格的變化規律歸納為“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當生產者按照市場價格來決定生產和投資決策時,如果一種商品很貴,就會有很多人以牟利為目的大量生產這種產品,當供給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如果需求不再增加,價格就會下跌;價格下跌導致很多人虧本,就有很多人撤出投資停止生產,供給逐漸減少,而需求可能還會增加,當需求的增加達到一定程度以后,成為供少于求,價格就會再度上升。以上情況的基礎是必須有一個非常靈活的市場制度,市場價格能夠很好地反映供求情況。這意味著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就已經有了活躍的市場經濟。中國在現代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過程中,一向對歐美的市場經濟制度非常崇拜,殊不知中國早在兩千年前,不管是土地市場、勞動力市場還是產品市場都已經非常完善。當時中國的文明不僅在經濟基礎、科學技術上領先于西方,而且在制度層面也走在世界前列。
(四)繁華的城市
中國在前現代社會比西方發達,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比西方高出很多。中國在15、16世紀以前是世界上最發達、最富有的國家,也是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國家。當時中國的城市相對于西方而言非常繁華。我們常說繁華如煙,轉瞬即逝,今天我們坐在這里,很難想象千百年前這片土地上的繁盛,然而即使是從當時留存于世的為數不多的藝術作品當中,也能略窺出一些形貌。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是這些藝術作品中的代表作,它描繪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的勝景。畫面巨細靡遺地再現了這一當時世界第一大都市的繁華景象,其藝術價值當然毋庸置疑,而這幅畫呈獻給后世的種種關于當時社會歷史、文化、自然等諸多方面的信息細節,還要遠遠超過單純的藝術享受。

《清明上河圖》(局部)中繁華的汴梁城
又如北宋詞人柳永在名篇《望海潮》中就有對南宋都城臨安(即杭州)的描述,這些描述即使在今天看起來依然讓人無限神往。
望海潮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錢塘自古繁華”自然不用多講?!盁熈嫎颉闭f明杭州的綠化非常好,而且河流很多,河流之上還建有雕畫的橋梁?!帮L簾翠幕”指的是外觀家家戶戶都裝飾得非常漂亮,連簾幕都十分講究?!皡⒉钍f人家”雖然作為文學上的描寫不一定非常準確,但是可以推測當時的臨安城至少有百萬人口,那時又沒有計劃生育,各家都是子女成群,而且當時又盛行一夫多妻,所以不只孩子,連妻子各家也不止一個,因此十萬人家有百萬人口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講的是不管是在商店還是家里都堆滿了綾羅綢緞以及奇珍異寶,一些富裕的家庭還會相互攀比。從“菱歌泛夜”中可以看出當時臨安人的夜生活也是非常豐富的,到了晚上還會去湖上采菱放歌。至于“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的聲色犬馬之樂,雖說可能并非尋常百姓都能體會得到,但也至少體現了當時娛樂生活的奢華情調。
也許柳永的詞句還多少有些藝術夸張的成分在里面,那么由當時遠渡重洋前來的歐洲人所描述的中國就應當比較客觀了。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在元朝的時候來到中國,在揚州等地不僅做生意而且還當上了官,后來他回到意大利去,在《東方游記》中形容蘇州“周圍四十里”,并且認為蘇州大到人口無法計數。提到杭州時,他認為杭州是全世界最漂亮、最繁榮的城市,杭州的繁華讓他不禁發出這樣的感嘆:“一個城市怎么可能有辦法養活如此多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