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信息時代的創新與管理:思科案例的啟示

一、建立創新與管理雙元能力的重要性

我們已經從農業文明、工業文明進入到信息文明時代,信息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已經成為驅動信息產業發展和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一方面,信息與通信技術在技術創新、技術產品化創新、技術市場化創新方面成就了信息產業的發展與繁榮;另一方面,信息與通信技術不斷融入傳統產業、政府、社會教育醫療體系的管理,帶來了商業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創新。與歷史上的工業革命相比,信息與通信技術所帶來的變革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速度。信息技術發展的基本定律之一是摩爾定律,該定律指出:硬件的性能每18個月增加一倍,而價格減少一半。這意味著,信息時代的產品和技術更新換代的速度比以往提高了數倍甚至數十倍。另一個重要特征是激進式創新(radical innovation)與漸進式創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交替進行。激進式創新強調發現和滿足客戶尚未意識到的需求,而漸進式創新強調滿足客戶與市場的現有需求。由于技術的創新速度越來越快,一些曾經顯赫的世界級企業,在技術或市場轉型時,由于固守原有運營模式和技術產品體系,出現激進式與漸進式的失衡,從而喪失競爭優勢甚至領先地位,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從輝煌走向衰敗,甚至快速退出歷史舞臺。曾經一度統治全球手機70%份額的諾基亞、締造影像帝國的柯達的例子都是如此。人們震驚于企業的脆弱和生命周期越來越短,迫切需要探索一個組織如何創新和管理才能經得起競爭環境中大風大浪的顛簸并確保生存和發展。

根據麥肯錫的調查,標準普爾500強企業的生命周期從1935年的90年,到1975年的30年,再到2005年只有15年(Foster & Kaplan,2001)了。根據2005年麥肯錫的另外一項調查,266家1984—2004年生存的企業中,財務成功的只占一小部分(O'Reilly, Harreld & Tushman, 2009)。另根據美國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和IBM公司的聯合研究報告所引用的數據,在過去40年的時間里,1008家美國的大企業中,只有160家活到了1998年。1970年財富500強企業中,到了1983年,只有三分之一還活著。能夠存活下來的企業面臨著三個內在挑戰:一是如何發現新的商機,確保自身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二是如何克服自身惰性,通過變革實現企業轉型;三是如何通過構建新的能力,實現對環境的適應和企業升級。

中國企業要在相對短的時間內趕上發達國家的高科技企業,必須要有更快的學習和創新速度,同時,企業還要在基礎較差、資源稀缺的條件下改善和優化內部管理。領導人要在速度與質量、外部與內部、靈活與效率之間保持平衡,與發達國家的企業相比,雙元能力建設的難度和挑戰更大。

競爭環境的高動態性。在與信息通信密切相關的信息產業和與信息化融合度高的傳統產業,企業能切實感受到高動態性行業的特征。環境的高動態性具體表現為變化的可預見性低,市場邊界模糊,成功的商業模式不明晰,廠商、供應商、競爭對手、合作者關系不穩定,產業整體結構不清晰、集成度低,新增要素(如新的競爭對手和新技術)和要素間關系的可視度低、不確定性高。在信息時代,基于技術的創新周期越來越短,在產品和服務上,新的創業團隊通過創意轉化、商業模式創新和技術更新啟動一輪又一輪的激進式創新,創業團隊通過不斷挖掘客戶潛在需求,利用新技術為他們帶來新的價值,這種新的價值主張在短時期內就可以吸引大量消費者的注意,形成用戶群體的遷移。基于信息和通信技術的產品和服務鎖定客戶的成本降低,使得消費者的轉換成本也大幅度降低,速度加快,創新性的應用呈現浪潮式的變化。從資源上看,資本追隨著代表未來價值的新興企業,與創新人才快速形成推動企業從小到大發展的強勁動力。同時,基于信息技術和虛擬空間的創新主要依靠數據和信息資本,開發這一資本的特征是開發成本高、復制成本低、復制速度快。而開發成本以人力資本為核心,對固定資產的依賴度降低,創新的門檻也降低。同時,由于數據和信息復制成本低,企業擴大規模的速度加快。在管理上,創新團隊既要關注其他競爭對手,特別是潛在競爭對手的技術和市場發展趨勢,同時,也要不斷優化和提升內在管理水平,提高企業效率,對雙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新技術的啟動和發展常常由小企業引發,這就增加了市場競爭格局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對熟知虛擬空間特性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會快速地、以智力資本為競爭利器,用創新和探索精神、不畏懼失敗的勇氣在這個空間挖掘機會,并用有效的方式與客戶和傳統資源對接,從而成為在信息時代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而在成熟經濟體系中居于領先地位占有的企業在面臨信息時代的競爭中,在響應速度和高適應性方面,不得不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和挑戰。

在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工業文明中,相對穩定的競爭環境呈現如下特征:企業變化的路徑可預見,市場成員構成清晰;集成度高,產業結構穩定;市場邊界清晰,有關市場成員的信息充分;競爭者、客戶群、合作者的資信可靠,透明度高;等等。而這些特征已經逐漸消失。在相對穩定環境中生存的企業,在產品方面,通過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增強產品的品質和耐用性,提高消費者的轉換成本;在資源方面,工業企業依靠大量資本和固定資產投入形成進入壁壘,缺乏資本的企業很難有進入的機會,企業可以維持一個比較長的生命周期;在管理方面,管理層沿襲既有的核心能力和路徑,持續改善和優化內部管理體系,提高競爭對手的進入和超越成本,維護自身的競爭優勢。對于工業企業來說,如果參照工業文明的環境特點在信息文明環境中參與競爭,在應變能力、創新速度和變革轉型上都需要作出大的調整,才能夠有效應對新的環境特點。

激進式創新與漸進式創新并行。在由信息技術引發的創新中,根據創新的方向和創新程度分為激進式創新和漸進式創新。激進式創新又稱突破性創新、非連續性創新、革命式創新、源創新等,是指非連續技術所引發的創新。非連續性技術是指核心技術及其子系統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企業要從舊的核心技術轉向新的核心技術,原有的能力要重新配置和構建。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要處理新技術與舊技術、新能力與舊能力的關系。激進式創新的最大特點是突破現有思路、框架和體系,與現有的組織系統、組織實踐和技術體系產生分離或割裂,開拓新的技術應用和市場。它的重點不是優化和提升現有產品,而是通過根本性技術、應用或商業模式創新,以不同的方式滿足消費者的潛在或現實需求。激進式創新者通過構建在價值鏈中的新能力或新資源,吸引各方相關利益者加盟其中,從而建立新的商業生態系統,并與傳統的商業生態系統展開競爭。

漸進式創新是指在現有思路、框架和體系內完成的創新和改良,沿襲企業既有的發展方向和路徑,是對原有資源、體系和能力持續優化和改進的過程。漸進式創新的重點是產品競爭,企業考慮更多的是如何設計新產品、開發新性能、降低成本、優化供應鏈和增加現有供應鏈的價值。

很多技術創新企業通過激進式創新替代了已經成功并只專注于漸進式創新的企業,這使得企業既要關注漸進式創新,也要關注激進式創新。另外,激進式創新要通過市場檢驗,其技術價值才能得到確認。企業在激進式創新與漸進式創新中的戰略思考與資源配置,有助于我們了解企業在自主創新與模仿式創新中的困難和選擇。

在對新進入者和成熟企業采用激進式還是漸進式創新的研究中,多數研究表明,成熟企業更傾向于采用漸進式創新而不愿意采用激進式創新,讓原有知識和能力沿著慣性運作,即安全又可靠,但這可能阻礙激進式創新的引入。相反,新進入者不受原有知識的約束,更易于采用激進式創新。

信息超載導致決策復雜性增加。在信息時代,信息復制和傳播成本越來越低,信息量快速增加,信息超載現象越來越嚴重,真相被湮沒在海量的信息中,人們接受信息的環境出現了不確定性、系統復雜性、關聯動態性、要素模糊性和碎片化的情況,給人們識別和使用高質量的信息帶來了更大的難度。信息環境的改變直接影響了人們的選擇和決策,一旦出現對市場和技術的判斷失誤,企業可能喪失關鍵的發展機遇,這種環境對企業的戰略領導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謂不確定性是指人們對未來掌握非常有限的信息或相互矛盾的信息,對未來的發展趨勢處于無知狀態,在這種情況下,領導人必須具有洞察力、判斷力、直覺、創新思維和戰略堅守能力,從而形成對未來技術和市場前瞻性的感知。所謂系統復雜性是指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分析要素和要素之間的關系更加多元,在以前思維分析框架中不需要考慮的要素和潛在關系對企業的發展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這要求企業領導人必須具有動態思維重構和跨領域學習的能力,不斷將新的要素和要素關系納入系統思維框架、產生新的結構化思考。對系統復雜性的認知還要求領導人有足夠的耐心、執著與專注,從而形成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要素模糊性是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時的要素之間的關系不清晰,甚至一些看似不相關的要素也會影響人們的決策和行為,在這種情況下,領導人在關注大局時還需要關注細節,識別市場和技術發展的早期信號,帶領組織快速響應。信息的碎片化是指網絡應用中短信微博、微信等新的信息傳播途徑,其傳播信息是快速、短暫、片段化、來源不明的,它們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使我們的時間和接受的信息碎片化,對人們傳統的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系統完整的學習模式形成了挑戰。

在這種環境下,如果我們判斷如諾基亞、柯達這樣的全球領先企業的衰敗是因為不重視創新或是管理不善,則未免太過武斷,事實上,這些公司往往是那些最銳意提高競爭力、最認真傾聽消費者意見、最積極投資新技術研發的公司,但是這些企業為什么未能擺脫失意的窘境呢?在《創新者的窘境》一書中,哈佛大學的克萊頓·克里斯坦森教授通過對近百家企業的興衰歷程的分析得出一個驚人結論:正是這些企業已經成功的管理模式導致了企業最終的失敗。這些原本領先的企業重點關注改善產品或服務的性能、服務主流市場客戶,但是,他們過度關注自己已有的技術和運營能力,將漸進式創新作為創新戰略的重點,忽略了來自潛在的新技術、新市場和消費者新需求變化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導致在技術和市場轉型初現苗頭的時候,仍然以自我為核心,缺乏開放心態、判斷遲疑、反應緩慢,轉型變革動力不足使他們喪失了獲得可持續增長的大好時機,使行業的新進入者一躍登上了市場領導者的寶座。

在信息時代,企業要確保可持續發展,就要面臨著同時應對外部挑戰和內部壓力、未來發展和當下生存、新興市場與成熟市場、激進式創新與漸進式創新、外部轉型與內部穩定、新建能力與運營穩定、創新發展與管理優化雙重壓力所帶來的挑戰,而本書試圖以案例的方式,探索企業如何才能有效地解決和處理雙元能力建設問題,一方面將現有的能力作為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另一方面又不會錯失面向未來的新機遇,從而獲得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菏泽市| 临颍县| 莱西市| 深水埗区| 永州市| 安康市| 涟水县| 隆昌县| 安国市| 盐边县| 商洛市| 呼图壁县| 吕梁市| 德兴市| 海晏县| 磐石市| 鄱阳县| 搜索| 元氏县| 保定市| 临沧市| 林芝县| 安龙县| 河西区| 元江| 府谷县| 民县| 吉木萨尔县| 垣曲县| 富平县| 宕昌县| 长葛市| 黄浦区| 晋宁县| 襄樊市| 成安县| 宁国市| 永昌县| 大同县| 韶山市| 武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