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保險合同的要素
任何法律關系都包括主體、客體和內容三個不可缺少的要素。保險合同的法律關系也是由這三個要素所組成的。保險合同的主體為保險合同的當事人和關系人,保險合同的客體為保險利益,保險合同的內容為保險合同當事人和關系人的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一、保險合同的主體
保險合同和其他合同一樣,必須有訂立合同的當事人,作為合同規定的權利和義務承擔的主體。保險合同的當事人就是投保人和保險人。但保險合同也與一般合同有不同之處:一般合同多是當事人為自己的利益而訂立,而保險合同則既可為自己的利益,亦可為他人的利益而訂立。這在人壽保險中表現得特別明顯,如在投保人之外,還有受益人的存在。不僅如此,保險合同是一種保障合同,所保障的對象,即意外事件在其財產或其身體上發生的人,也是與保險合同有重要關系的被保險人。所以,受益人與被保險人是保險合同的關系人。保險合同的投保人、被保險人、保險人、受益人等通常均在合同中明確載明。
(一)保險合同的當事人
1.保險人
保險人是向投保人收取保險費,在保險事故發生時,對被保險人承擔給付或賠償損失責任的人。各國法律一般要求保險人具有法人資格,但并非任何法人均可從事保險業。只有依法定程序申請批準,取得經營資格才可經營;此外,還必須在規定的經營范圍內進行。如果保險人不具備法人資格,其所訂保險合同無效。如屬超越經營范圍,合同效力則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2.投保人
投保人是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向保險人申請訂立保險合同,并負有繳付保險費義務的人。投保人通常需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1) 具有完全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保險合同與一般合同一樣,要求當事人具有完全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這對法人和自然人均相同。未取得法人資格的組織不能成為保險合同的當事人,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的自然人也不能簽訂保險合同而成為保險合同的當事人。
(2) 對保險標的必須具有保險利益。投保人如對保險標的不具有保險利益,則不能申請訂立保險合同;已訂立的合同為無效合同。在后面的內容中我們將要詳細討論什么是保險利益。
(3) 負有繳納保險費的義務。保險合同為有償合同,投保人取得經濟保障的代價就是支付保險費。支付保費的義務為投保人所有,保險人一方無權免除投保人的這一義務。不論保險合同是為自己的利益還是為他人的利益而訂立,投保人均需承擔繳納保費的義務。在后一種情況下,如果投保人未能按時履行繳納保費的義務,保險合同關系人可以代投保人繳納,但這只是代付性質,而并非說保險合同關系人有繳納保險費的義務。保險人不得以關系人非當事人為由,而拒收關系人代付的保費,從而影響保險合同的效力。
(二)保險合同的關系人
1.被保險人
被保險人是指其財產、利益或生命、身體和健康等受保險合同保障的人。
在財產保險中,被保險人是保險財產的權利主體,在被保險財產發生保險事故時,保險人對被保險人的財產損失進行賠償(在這里,房屋、汽車等財產為保險標的);在人身保險中,被保險人是保險合同中規定對其生命、身體和健康保障的人,同時也是保險事故發生的本體(在這里,人的生命、身體和健康為保險標的);在責任保險中,被保險人是對他人的財產損毀或人身傷亡負有法律責任,因而要求保險人代其進行賠償,由此對自己的利益進行保障的人(在這里,民事賠償損害責任為保險標的)。
被保險人必須在保險合同中做出明確規定。確定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1) 在保險合同中明確列出被保險人的名字。被保險人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但均須列明。當被保險人之一死亡以后,其余被保險人仍可繼續享受保險保障的權利,保險合同繼續有效,直到期限屆滿。
(2) 以變更保險合同條款的方式確認被保險人。這種方式是在保險合同中增加一項變更被保險人的條款。一旦該條款所約定的條件成立時,補充的對象就自動取得了被保險人的地位。這也是被保險人的變更方式。這一方式通常用于財產的承租人或受托人等的場合。變更后的被保險人的資格應當與原被保險人相同。
(3) 采取擴展被保險人的方式來確認被保險人。這種方式與第一種方式的不同之處在于,它不具體指明被保險人的姓名;與第二種方式的不同之處在于,它不是用排序的方式確定被保險人,而是采用擴展被保險人的辦法。在這一方式中,每個人都具有被保險人的相同地位。
2.保單所有人
在保單簽發之后,對保單擁有所有權的個人或企業被稱做保單所有人。保單所有人的稱謂主要適用于人壽保險合同的場合。由于財產保險合同大都是一年左右的短期合同,保單沒有現金價值;并且,由于絕大多數投保人都是以自己的財產作為保險標的來進行投保(成為被保險人),在發生保險事故時得到保險賠償(成為受益人)的,因此,投保人、被保險人、受益人和所有人通常就是一個人,所有人在此并沒有太大的意義。但在人壽保險中,由于大多數人壽保險合同所具有的儲蓄性特征以及在許多場合,所有人與受益人并不是同一個人的事實,所有人的意義就顯得十分突出和重要了。所有人既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一個組織機構;既可以與受益人是同一人,也可以是其他任何人,例如與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是同一個人。保單所有人所擁有的權利通常包括以下各種:
(1) 變更受益人。
(2) 領取退保金。
(3) 領取保單紅利。
(4) 以保單作為抵押品進行借款。
(5) 在保單現金價值的限額內申請貸款。
(6) 放棄或出售保單的一項或多項權利。
(7) 指定新的所有人。
3.受益人
受益人也叫保險金受領人,是指在保險事故發生后直接向保險人行使賠償請求權的人。
(1) 受益人的構成要件。有兩種形式的受益人:一種是不可撤銷的受益人,另一種是可撤銷的受益人。在第一種場合,保險所有人只有在受益人同意時才可以更換受益人。在第二種場合,保單所有人可以中途變換受益人,或撤銷受益人的受益權。受益人的撤銷或變更不必征得保險人的同意,但必須通知保險人。如果保單所有人在改變了受益人的情況下沒有通知保險人,后者在向原指定的受益人做出給付后,不承擔對更改后的受益人的義務。受益人的構成要件是:
① 受益人是享有賠償請求權的人。換句話說,受益人是有資格享受保險合同利益的人,但他不負繳納保費的義務,保險人不得向受益人追索保險費。需要注意的是,受益人與保險人的法律關系只是在被保險人死亡時才發生的。
② 受益人是由保單所有人所指定的人。保單所有人可以在保險合同中明確規定受益人,也可以規定指定受益人的方法。例如,規定以繼承人為受益人。投保人和被保險人必須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但受益人不必如此。
(2) 受益人與繼承人的區別。雖然受益人與繼承人都在他人死亡后受益,但是兩者的性質是不同的。受益人享有的是受益權,是原始取得;而繼承人享有的是遺產的分割,是繼承取得。受益人沒有用其領取的保險金償還被保險人生前債務的義務;但如果是繼承人的話,則在其繼承遺產的范圍內有為被繼承人償還債務的義務。
專欄3-1
受益人與被保險人同時死亡,保險金如何給付?
1997年2月,王某向某保險公司投保了10萬元養老保險及附加意外傷害保險,指定受益人為其妻子張某。兩人獨立居家,但在王某的母親家吃飯。同年5月1日,王某的母親因多日未見二人前去吃飯,遂往二人住處探望,發現二人因煤氣爐燒水時火被澆滅,造成煤氣泄漏,已中毒身亡。5月3日,王某的父母向保險公司報案,并以被保險人王某法定繼承人身份申請給付保險金。兩天后,張某的父母也以受益人法定繼承人身份申請給付保險金。由于爭執不下,兩親家訴諸法院。
法院經審理認為,受益權是一項期待權,只有在發生約定的保險事故時才會轉為現實的財產權。本案中被保險人王某與受益人張某同時死亡,他們之間不發生相互繼承的關系。故判決10萬元保險金作為被保險人王某的遺產,由其父母繼承。
本案在審理過程中出現了兩種不同意見。
一種意見認為,該保險金的給付應當參照繼承法的有關規定來解決。1985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二條規定:“相互有繼承關系的幾個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確定死亡先后時間的,推定沒有繼承人的先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繼承人的,如幾個死亡人輩分不同,推定長輩先死亡;幾個死亡人輩分相同,推定同時死亡,彼此不發生繼承,由他們各自的繼承人分別繼承。”本案可以推定夫妻二人同時死亡,由他們的繼承人各自領取一半保險金。
第二種意見認為,該保險金應當作為被保險人王某的遺產,支付給其法定繼承人。因為如果保險金由受益人張某的法定繼承人繼承,則有悖投保人王某為自己的利益投保的初衷。
本案涉及受益人與被保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無法確定先后順序時,保險金如何給付的問題。對此,當時我國實行的保險法并無明確規定。我國有關繼承法的司法解釋中共同死亡的繼承原則,是基于繼承人與被繼承人之間存在的法定權利義務關系規定的,并不能適用于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繼承人享有對被繼承人財產的繼承權與其對被繼承人生前所盡的義務是對等的,而受益人的受益權源于被保險人或投保人的指定,因此不能以繼承人和被繼承人之間的關系衡量受益人與被保險人之間的關系。如果受益人與被保險人在同一事故中死亡,無法證明死亡先后順序的,若推定被保險人先于受益人死亡,則保險金歸受益人所有,由于受益人也已經死亡,保險金就成為受益人的遺產,由受益人的法定繼承人繼承。這種結果,使得保險金可能由與被保險人關系非常疏遠甚至沒有什么利益關系的人所得,違背了投保人為自己的利益或者為被保險人的利益投保的初衷。
從國外保險立法來看,對被保險人和受益人共同死亡時保險金的給付規定,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美國1940年制定的《共同死亡法案》。該法案規定,人身保險的被保險人和受益人在同一事故中死亡,無法證明死亡的先后順序的,推定受益人先于被保險人死亡,保險金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由被保險人的法定繼承人繼承。該規定體現了投保人為自己的利益或者被保險人的利益訂立保險合同的精神。
2009年我國新修訂的《保險法》通過施行,亦采納了這一立法理念,第四十二條中明確規定:“受益人與被保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且不能確定死亡先后順序的,推定受益人死亡在先。”
資料來源:原案例刊于《中國保險報》,2001年5月31日,經作者整理。
二、保險合同的客體
(一)保險利益概述
1.保險利益的含義
保險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所具有的法律上承認的利益。保險標的則是保險合同中所載明的投保對象,是保險事故發生所在的本體,即作為保險對象的財產及其有關利益或者人的生命、身體和健康。
在保險合同中,明確了保險標的,對投保人來說,就是肯定了轉嫁風險的范圍;對保險人來說,則是指明了它對哪些財產和哪些人的生命和身體承擔保險責任。
特定的保險標的是保險合同訂立的必要內容。但是訂立保險合同的目的并非保障保險標的本身。換句話說,投保人將保險標的投保后并不能保障保險標的本身不發生損失,而是在保險標的發生損失后,被保險人(受益人)能夠從經濟上得到補償。因此,保險合同實際上保障的是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所具有的利益,即保險利益。
保險利益與保險標的的含義不同,但兩者又是相互依存的。通常來說,在被保險人沒有轉讓保險標的的情況下,保險利益以保險標的的存在為條件:保險標的存在,投保人或被保險人的經濟利益也存在;保險標的遭受損失時,投保人或被保險人也將蒙受經濟上的損失。
2.保險利益的要件
保險利益的成立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1) 必須是法律認可的利益。保險利益必須是合法的利益。如果投保人以非法利益投保,例如以盜竊來的贓物投保家庭財產險,以違禁品投保海洋貨物運輸險等,保險合同均無效。保險人如對情況有所了解,將不予承保;保險人如因不知情而訂立了保險合同,該合同也是無效的。
(2) 必須是可以用貨幣計算和估價的利益。發生保險事故以后,保險人需要對其進行補償的是投保人在保險利益上的損失。因此,保險利益必須在經濟上有價值,可以用貨幣來計算。人身保險是以人的身體、生命和健康為保險標的的,人身價值無法確定,但被保險人的生、死、傷、殘等均可使受益人在經濟上受到影響,這種影響是可以用貨幣來計算和估價的。人身保險的利害關系只有反映在經濟上才能稱為保險利益。保險不能補償被保險人所遭受的非經濟上的損失。精神創傷、刑事處分、政治迫害等雖與當事人有利害關系,但這種利害關系不是經濟上的,因此不能構成保險利益。
(3) 必須是可以確定的利益。所謂確定的利益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其利益已經確定,如已取得物的所有權,已取得物的使用權等;二是在訂立合同時利益尚未確定,但保險事故發生前或發生時必能確定的利益,如進口商已簽訂購貨合同,但貨物尚未運輸,物權尚未轉移到進口商手中,但他可以將此項貨物作為已擁有的保險利益而與保險人簽訂保險合同,因為進口商對該項貨物的利益在提單轉手后即可確定。
3.保險利益的重要性
在保險實踐中,之所以要強調遵循保險利益這一原則,最主要的目的是防止道德風險。
從投保人或被保險人的角度來說,道德風險是指其投保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經濟保障,而是為了謀取比自己所繳保費高得多的保險賠款。在這種動機的驅使下,有些投保人、被保險人不是積極地防止,而是希望和促使保險事故的發生,甚至故意造成保險事故。這勢必給社會造成混亂和危害。
從法律上明確規定保險利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道德風險產生的根源,有效地防止道德風險的發生。因為根據保險利益原則,保險事故的發生以被保險人實際遭受的經濟損失為前提。而且,不論投保人的投保金額是多少,保險人的賠償損失責任都不超過被保險人的實際損失。
在危險的場合,保險利益原則還是履行保險賠償原則的依據。如果不堅持賠償的最高額以保險利益為限的原則,則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可以因較少的損失而獲得較大的賠償額,這同樣會誘發道德風險。
(二)財產保險的保險利益
1.保險利益的種類
財產保險的保險利益主要有以下幾種:
(1) 財產上的現有利益。這里所說的“財產”既包括有形財產,也包括無形財產。“現有利益”是指現在存在并可以繼續存在的利益。財產上的現有利益包括所有權、共有權、抵押權、留置權等產生的保險利益。
(2) 由現有利益所產生的預期利益。預期利益不是一種憑空產生的利益,它有得以獲得或實現的合同根據或法律根據。例如,正在正常營業的商店對預期的營業收入和海上承運人對貨物運達的預期收入都是一種預期利益。
(3) 責任利益。從廣義上說,“責任”可以包括行政責任、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我們這里所指的責任利益,是因民事責任而產生的責任利益;進一步說,是因合同責任、侵權行為責任等產生的責任利益。在存在發生經濟賠償責任可能性的地方,即有保險利益的存在。需要強調指出的是,投保人投保、保險人承保的責任利益,只能是因民事責任而產生的責任利益。
(4) 或然利益。這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特定財產可能所具有的不確定的利害關系。如以離岸價格出口貨物的賣方,在未收到貨款前,對該批貨物具有經濟利益。賣方如果發現買方有拒付貨款的可能,即可行使中途停運的權利。在它行使該權利后,自然對這批貨物具有保險利益。但在提單已經轉讓,停運通知未發生前,是否具有保險利益就不確定。這種不確定的利益被稱為或然利益。或然利益也可作為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的標的。
2.保險利益的存在時間
財產保險合同通常規定,在保險標的發生損失的時候,被保險人應當對此有保險利益。否則,他不能行使索賠權。這樣規定的原因在于,財產保險的目的是補償經濟損失。如果某人在訂約時有保險利益,但發生保險事故時保險利益不存在了,則表明他沒有遭受損失,因而不能獲得補償。例如,假定一個投保人購買了一份房屋保險。一年以后,他將這所房屋的所有權轉讓給了另外一個人。這時,如果房屋受損,即使該投保人的保單仍在有效期內,他也不可能從保險人那里得到賠償,因為此時,這個投保人已不對房屋具有保險利益。
一般來說,投保人在投保時往往具有對某項財產的保險利益,但這并不排除投保人在投保時不具有保險利益的特殊情況。例如,在海上貨物運輸保險中,買方就可能在對貨物并不具有保險利益的時候簽訂保險合同。
3.保險利益與賠款支付的關系
在財產保險中,保險利益不僅在損失發生的時候必須存在,而且,被保險人所能夠得到賠償的數量也是受保險利益的范圍限制的。例如,一個投保人對一所價值為10萬元的房屋具有50%的保險利益。那么,在這所房屋遭火災焚毀以后,不論這個人購買了多少保險,他都不可能從保險公司得到超過5萬元的賠償。否則,就是違反了保險賠償原則。
4.財產保險所保標的物的轉移
財產保險所保標的物的轉移有以下幾種方式:
(1) 讓與。除了海上貨物運輸保險以外,大多數財產保險通常都規定,如果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將標的物轉移至他人而未取得保險人的同意或批準,保險合同的效力終止。不過,這一規定側重要求獲得保險標的物的人履行通知和批準手續,并未排除保險利益可隨保險標的物的讓與而轉移的情形。
(2) 繼承。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保險立法都規定,在財產保險中,如果被保險人死亡,其繼承人自動獲得被繼承財產的保險利益,保險合同繼續有效直至合同期滿。
(3) 破產。各國法律一般都規定,如果被保險人破產,保險利益將轉移給破產財產的管理人或債權人,但有一個期限規定。在此期限內,保險合同繼續有效,超過該期限,破產財產的管理人或債權人應與保險人解除保險合同。
專欄3-2
合伙經營的代理人對經營財產具有全部保險利益嗎?
被保險人李正,投保從事專業運輸的木質機動船一艘,保險金額7萬元,按重置價值投保,保險期限自20××年3月15日起至20××年3月14日止。20××年1月15日,李正駕駛保險船舶從事運輸時,發生觸礁事故。出險后,李正用去施救、維修費用共計5400元。他根據保險合同的規定要求保險公司給予其全額經濟補償。
接到出險通知后,保險公司立即組織調查,發現船舶在投保時屬于李正一人;但投保之后,由于李正感覺風險太大,便邀請其堂兄李軍、李華入伙,船分四股,李正一人兩股,為標的價值的50%,李軍、李華各一股,各為25%,他們于20××年7月辦清了船、款股份結算,簽訂了合伙經營合同,但沒有辦理保單批改手續。保險公司內部對李正是否對保險船舶具有全部保險利益產生了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李正對該船具有全部可保利益。通觀本案,從個人經營到合伙經營,其風險沒有絲毫變化,經營人及其對船舶的使用狀況并沒有改變。李華、李軍入伙,只發生了船舶集資數額、盈余分配上的變化,這對于專營風險的保險公司而言并沒有絲毫影響。再則,三方簽訂合伙經營合同后,李正仍然占有50%的股份,原辦理的所有證件均沒有改動,聯戶經營后戶主還是李正,他們二人承認李正是合伙經營的代理人。依據《財產保險合同條例》第三條規定,財產保險的投保方應當是被保險財產的所有人或經營管理人、或者是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的人。以上三種情況,投保方具備其中之一即可。在本案中,李正既被視為經營管理人,又被認為代他人保管部分財產,因此,無疑是對保險標的具有全部保險利益的人,保險公司應按約賠償全部施救、維修費用。
第二種意見:李正合伙經營運輸,由于沒有及時辦理批改手續,已無權申請賠償。從獨資經營到合伙經營,其船舶所有權、經營權發生了本質變化。《財產保險合同條例》第十一條規定:“除貨物運輸保險的保險單或保險憑證可由投保方背書轉讓,無須征得保險方同意外,其他保險標的過戶、轉讓或者出售,事先應當書面通知保險方,經保險方同意并將保險單或者保險憑證批改后方為有效。否則,從保險標的過戶、轉讓,或者出售時起,保險責任即行終止。”李正沒有按照保險合同要求辦理批改手續,因此,保險公司不應再承擔任何經濟賠償責任。
第三種意見:李正持有50%的股份,應具備部分可保利益,可按比例計算賠償,得賠款2700元。從李軍、李華入股開始,船舶變成了股份所有、合作經營,這時,船舶的法律、經濟關系由聯戶共同承擔。李正只承擔該船經濟損失的一半責任,只有50%的保險利益,在沒有辦理批改手續的前提下,發生保險責任內的事故,保險公司只能賠償經濟損失2700元。
三方各執己見,相持不下。那么,在你看來,此類保險糾紛應該如何處理呢?
資料來源:摘引自黃華明主編:《中外保險案例分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88—89頁。
5.保單訴權的轉讓
保單訴權的轉讓是指保險事故發生后,被保險人將賠償請求權轉讓給他人。這種轉讓是被保險人自由處分其財產權的一種民事行為,法律上一般予以承認,而無須征得保險人的同意。而且,這種轉讓一般也不會產生道德風險。不過,被保險人應將訴權轉讓通知保險人,以免保險人發生賠付的錯誤。
一般來說,被保險人可以依據不同的請求和賠償數額,將保單的部分訴權分別轉讓給被保險人的擔保人、抵押權人、債權人等。但不管享有保單訴權者為何人,也不管享有請求權的人有多少,可獲得的保險賠償不能超過被保險人依財產保險合同的規定所應得到的保險補償數額。
(三)人身保險的保險利益
1.人身保險利益的性質和確認
各國法律對人身保險的保險利益沒有統一的規定。但一般都認為,凡是被保險人的繼續生存對投保人具有現實或預期的經濟利益的,即認為投保人對該被保險人具有保險利益。
保險利益通常存在于下列幾種情形中:
(1) 本人。投保人對自己的生命、身體和健康投保具有保險利益。如果投保人指定他人為受益人,應視為投保人將自己的利益轉移,因此,是一種處分自己權利的民事行為,應受法律的保護。
(2) 有婚姻、血緣關系的親屬。像夫妻之間,父母、子女之間,或永久共同生活的親屬之間等,相互都具有保險利益。投保人與其他親屬之間原則上必須有金錢利益的關系,才具有保險利益。
(3) 債權人對債務人有保險利益。該項保險利益以債務人實際承擔的債務為限。
(4) 本人對為本人管理財產或具有其他利益關系的人具有保險利益。例如,在合伙關系中,每一合伙人對其他任一合伙人的生命具有保險利益;委托人對于受托人具有保險利益。
我國2009年修訂通過的《保險法》第三十一條規定,投保人對下列人員具有保險利益:(1) 本人;(2) 配偶、子女、父母;(3) 前項以外與投保人有撫養、贍養或者扶養關系的家庭其他成員、近親屬;(4) 與投保人有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除前款規定外,被保險人同意投保人為其訂立合同的,視為投保人對被保險人具有保險利益。
2.保險利益存在的時間
各國的保險法一般都規定,在人身保險合同訂立之時,要求必須有保險利益的存在,但投保數額通常不受保險利益范圍的限制,而只受保險人愿意承保、投保人能夠支付保費的能力的限制。正因如此,保險金的給付也是不受保險利益限制的。例如,在死亡保險的場合,保險人將在收到被保險人死亡證明以后,向受益人支付預先在合同中規定的保險金。受益人并不需要證明他或她所遭受的各種損失,因為受益人不需要對這份合同具有保險利益。
但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所說也有例外。例如,在債權受益人的場合,債權受益人所獲取的收益,通常被限制在債務的數量和債權人所支付的保費,再加上利息的范圍之內。
三、保險合同的內容
保險合同既然是反映保險當事人和關系人之間的一種權利與義務的關系,那么,對于保險關系中的任意一方來說,都必須清楚地了解保險合同的主要條款、保險合同的形式、自己的權利與義務、合同生效及無效的條件,以便充分利用保險的功能,防止法律糾紛的出現。
(一)保險合同的主要條款
保險合同的條款是規定保險人與被保險人之間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條文,它是保險公司對所承保的保險標的履行保險責任的依據。
根據合同內容的不同,保險條款可以分為基本條款和附加條款。基本條款是關于保險合同當事人和關系人權利與義務的規定,以及按照其他法律一定要記載的事項;附加條款是指保險人按照投保人的要求增加承保風險的條款。增加了附加條款即意味著擴大了標準保險合同的承保范圍。
根據合同約束力的不同,保險條款可以分為法定條款和任選條款。法律規定必須列入保單的條款叫做法定條款;保險人自己根據需要列入保單的條款叫做任選條款。
保險合同的基本條款主要包括以下幾項:
1.當事人的姓名和住所
明確當事人的姓名和住所,是為保險合同的履行提供一個前提。
2.保險標的
當事人在訂立保險合同時,必須將保險標的明確記載于合同中,這樣才能決定保險的種類,并據以判斷投保人或被保險人是否對之具有保險利益。
3.保險金額
保險金額是由保險合同的當事人確定,并在保單上載明的被保險標的的金額,它又可以被看做是保險人的責任限額。保險金額涉及保險人與投保人(被保險人、受益人)之間的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對于保險人來說,它既是收取保費的計算標準,也是補償給付的最高限額;對于投保人(被保險人、受益人)來說,它既是繳納保費的依據,也是索賠和獲得保險保障的最高數額。因此,保險金額對于正確計算保費、進行保險償付、穩定合同關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對于財產保險來說,保險金額的確定主要應當依據以下兩個原則:
(1) 不超過保險標的的價值。在財產保險中,以保險財產估價來核定保險價值。保險財產估價過低,保險金額會相應減少,保費也會減少,但保障效果也將隨之降低,從而使被保險人在保險財產遭受損失時得不到充分保障。反之,保險財產估價過高,保險金額會相應提高,被保險人繳納的保險費也會相應增加。然而,當保險財產遭受損失時,保險人只能按照實際損失負責賠償,超過保險價值的保險金額得不到賠付。
(2) 嚴格遵循保險利益原則。從價值量來看,當保險標的屬于投保人全部所有時,投保人對該保險標的的保險利益與保險價值是相等的。如果保險標的為投保人部分所有,他對該保險標的就僅有部分的保險利益。總之,無論保險金額有多大,都要求投保人對保險標的享有保險利益。
在人身保險中,不存在保險價值的問題。保險金額是在訂立保險合同時,由當事人雙方協議確定的,它一般只受到投保人本身支付保費的能力和被保險人健康狀況的限制。
4.保險費
保險費是投保人向保險人購買保險所支付的價格。它是建立保險基金的源泉。保險人是否有賠償能力,決定于所收取的保費總額是否能夠彌補它所承擔的全部賠償責任。
5.保險期限
保險期限即保險合同的有效期限,也就是保險合同從開始生效到終止的這一期間。保險期限既是計算保費的依據,也是保險人履行其賠償或給付義務的根據。保險合同是承擔風險的合同,風險的不確定性決定了保險合同明確規定期限的特殊性。只有在保險期限內發生保險事故,保險人才承擔賠償或給付的責任。
計算保險期限通常有兩種方法:
(1) 按日歷年、月計算。財產保險通常為一年,期滿后可以續訂新約;人身保險的存續期間較長,有5年、10年、15年、20年甚至終身等。
(2) 以一項事件的始末為存續期間。如貨物運輸險、運輸工程險等以一個航程為有效期。又如建筑、安裝工程保險的保險期限,通常以工程施工日起至履約驗收為止。
(二)保險合同的形式
保險合同依照其訂立的程序,大致可以分為四種書面形式:
1.投保單
投保單是投保人向保險人申請訂立保險合同的書面要約。
投保單由保險人準備,通常有統一的格式。投保人依照保險人所列項目逐一填寫。不論是出于投保人的自動,還是保險人(代理人或經紀人)的邀請,投保單的填寫均不改變其要約性質。在投保單中,投保人要向保險人如實告知投保風險的程度或狀態等有關事項,這叫“聲明”事項。“聲明”事項通常是保險人核實情況、決定承保與否的依據。
在保險實踐中,保險人為簡化手續、方便投保,對有些險種也可不要求投保人填具投保單。投保人只要以口頭形式提出要約,提供有關單據和憑證,保險人即可當即簽發保單或保險憑證。
投保單是保險合同的重要組成部分。投保人在投保單中所填寫的內容會影響到合同的效力。投保單上如有記載,保險單上即使有遺漏,其效力也是與記載在保險單上一樣的。如果投保人在投保單中告知不實,在保險單上又沒有修正,保險人即可以投保人未遵循合同的誠信原則為由而在規定的期限內宣布合同無效。
2.暫保單
暫保單又稱臨時保單,它是在財產保險中使用的、在正式保單發出前的一個臨時合同。訂立暫保單不是訂立保險合同的必經程序。一般來說,使用暫保單有下列三種情況:
(1) 保險代理人在爭取到業務但尚未向保險人辦妥保險單之前,對被保險人臨時開出的證明。
(2) 保險公司的分支機構在接受投保時,需要請示總公司審批,或者還有一些條件尚未全部談妥。在這種情況下,保險公司的分支機構向投保人開出暫保單。
(3) 正式保單須由電腦統一處理,而投保人又急需保險憑證。在這種情況下,保險人在保單做成交付前先簽發暫保單,作為保險合同的憑證。
暫保單的法律效力與正式保單相同,但有效期較短,大多由保險人具體規定。當正式保單交付后,暫保單即自動失效。保險人亦可在正式保單發出前終止暫保單效力,但必須提前通知投保人。暫保單的形式既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但為了避免由于“空口無憑”而產生的糾紛,人們大多還是使用書面形式。在財產保險的實踐中,暫保單常常為保險雙方濫用。就被保險人而言,由于保費有時可在出立正式保單時才支付,而暫保單又具有與正式保單相同的法律效力,這就等于享受了免費保險;就保險代理人來說,他們為了爭取客戶,有時亦不注意選擇良好的投保人,而依賴于暫保單的自動失效,這往往容易產生糾紛。因此,對暫保單的使用必須十分慎重。
3.保費收據
保費收據是在人壽保險中使用的、在保險公司發出正式保單之前出具的一個文件。它與財產保險中的暫保單很相似,但是也有一些重要的差異。最主要的差異表現在:暫保單在出具時即完全生效,并持續有效至正式保單送達時為止。而保費收據只是投保人繳納保費,通常是首期保費和可能獲得預期保障的證據。這種預期的保險保障通常取決于一些事先規定的先決條件。如果不存在這些先決條件,保險人可以不承擔任何保險責任。
在我國的壽險實踐中,經常發生投保人在繳納了首期保費以后合同是否成立的爭議。借鑒國外的一些有效的做法或許對解決此類問題有所幫助。例如在美國,人壽保險中有附條件暫保收據(conditional receipt)和無條件暫保收據(binding receipt)兩種。在第一種場合,如果投保人繳納了首期保費以后,代理人將出具一份附條件暫保收據,它在簽發的時候并不具備索賠效力,但它具有追溯效力。如果被保險人在申請保險的那一天滿足了保險人所要求的所有條件,附條件暫保收據就從那一天開始生效。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被保險人的死亡發生在正式保單簽發之前,受益人對死亡保險金的索賠必須得到承認。相反,在無條件暫保收據的場合,只要投保人繳納了首期保險費,并且其投保申請已在審查過程之中,那么,只要發生了保險事故,保險公司就應當提供保險賠償,即使在審核投保單的過程中發現該被保險人不符合投保條件。
4.保險單
保險單簡稱保單,它是投保人與保險人之間保險合同行為的一種正式書面形式。保險單必須明確、完整地記載有關保險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它所記載的內容是雙方履約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