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險學(第五版)
- 孫祁祥
- 696字
- 2019-12-06 19:12:24
本章總結
1.保險是一種以經濟保障為基礎的金融制度安排。經濟保障是保險的本質特征。保險與賭博雖然有相似性,但二者具有本質上的差異。
2.可保風險應當滿足以下條件:經濟上具有可行性,獨立、同分布的大量的保險標的,損失的概率分布是可以被確定的,損失是可以確定和計量的,損失的發生具有偶然性,特大災難一般不會發生。
3.消費者對保險產品的購買符合效用最大化原則。借助效用最大化函數可知,假定消費者是理性人,且是風險回避者,只要保險公司按照精算純費率提供保險產品,消費者進行充分投保后的期望效用總是大于不投保時的期望效用。EUNI<EUI表明,保險費在精算純保費之外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間。
4.風險因素、消費者的效用函數、價格水平、經濟環境、人文社會環境以及稅收、社會保障政策等是影響保險需求的主要因素。
5.保險供給同時受到宏觀與微觀經濟因素的影響。制約保險供給的主要因素包括:社會可用于經營保險業的資本量,整個社會對于保險產品的市場容量,保險產品的市場價格,互補品與替代品的數量,保險公司的經營技術與管理水平,制度、政策環境,保險人才的數量和質量。
6.保險市場的運行也遵循一般的市場供求規律,但信息不對稱所致的逆選擇和道德風險會加大保險市場供給與需求的背離程度,從而使市場無法實現最終均衡。保險人可以通過在保單設計時設置免賠額、共保及費率調整等各種方式降低和消除逆選擇與道德風險,促使保險供求關系趨向均衡。
7.真正意義上的保險制度形成于近代社會。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保險業也在不斷發展與完善。
8.可以根據保險標的、被保險人、實施形式、業務承保的方式、是否以營利為目的等對保險進行不同的分類。各種分類之間可能會有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