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版序言

由于開設“國際關系分析”這門課時,上課的學生主體是理工科的,所以這本教材是以理工科學生為主要讀者設計的。教材里面借用了一些自然科學的知識來分析國際關系,一是為了便于理工科學生的理解,二是增強學生們對于國際關系是科學知識的認識。由于我國國際關系學界對用科學方法研究國際關系有認識分歧,所以我曾以為這本教材難以在文科為主的大學里使用。然而,以往三年多的情況卻出乎我的預料,一些文科為主的大學也使用了這本教材,如南開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天津外國語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貴州大學等。這本教材還于2011年獲評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這本教材之所以能在越來越多的文科大學里使用,我以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從事國際關系教學的青年教師們在中學和大學期間受到較好的自然科學知識訓練;二是現在的大學生們有較好的自然科學知識基礎。推動我國國際關系研究科學化多年,看到這個現象我十分興奮,因此決定對這本教材進行重新修訂,并且進一步強化國際關系分析中的科學成分。

第二版的《國際關系分析》對原來的章節結構進行了調整。原先第六章的“國際關系的主題”分解成為“國際安全和世界和平”和“國際沖突和國際合作”兩章。前者重在分析戰爭與和平兩種現象,而后者重在分析沖突與合作的原理。后者所分析的沖突包括了暴力與非暴力兩類沖突。分為兩章的原因有二:一是其內容太多,一次教學難以完成;二是沖突并不等于戰爭,和平也不等于合作,原理上有所不同。原先的第十二章“全球化、區域化與全球治理”取消了。有關區域化的問題移到“國際合作”一節中進行分析(第七章第二節),有關“全球化”的內容移到“國際經濟關系和體制”一章中進行分析(新第十二章)。原先的第十三章“未來的國際關系”由“國際關系預測方法和未來十年預測”所替代。內容由原先從政治、安全、經濟三方面對20年的國際關系進行趨勢預測,改為介紹國際關系預測原理和常見預測方法,以及對未來十年國際關系的預測。增加預測方法的知識是為了培養學生區分科學預測和隨意猜測的能力,縮短預測時限是為了提高預測的可靠性和真實性。

第二版修改的內容主要有三類。論語有“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以此古訓為原則,我們首先是把原書中的錯誤進行修改。例如,原書把國家在長期合作和短期合作中對于相對收益和絕對收益的考慮弄反了。在第二版中予以更正。在此就第一版中的所有錯誤之處向讀者們道歉。其次是減少政治學理論和經濟學理論的介紹,增加國際關系原理的內容。例如,減少了政治學中的正義理論和經濟學中的貿易理論,增加了國際沖突與國際合作理論和國際規范演化理論。最后是選用了新的短論樣文。隨著教學方式的改進,學生們寫的論文水平有了提高,論文的內容與新的國際時事更加貼近。因此我們選用2011年學生的作業替代以往的作業。

在《國際關系分析》第二版的修改過程中,我有兩點體會,非常想和讀者分享:一是中國崛起速度超出了人們的預想,二是中國國際關系研究進入創新階段。

第一版的《國際關系分析》是2008年出版的。在最后一章中預測國際格局變化時,我曾預測其后20年,美國可保持其世界第一的實力地位,沒有任何國家的綜合實力可以達到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地位;中國經濟規模可以趕上美國,但政治和軍事上和美國將差一個等級。在當時作這樣的預測時,很多同仁認為我對中國實力地位的增長過于樂觀了。然而,僅僅過去四年,這個預測就顯得保守了。

從現在起到2028年還有16年,顯然中國經濟規模趕上美國已經用不了這么長的時間了。2011年中國的GDP已達美國的50%。在中美經濟年均增長率分別為7.5%和2.5%的情況下,再過14—15年兩國GDP就相等;如果中國實現8.5%的年均增長率,只需要12—13年兩國就相等了。中國在以往三年中軍事實力的提高速度加快,如隱形戰斗機、新型核動力潛艇、北斗通信系統、載人航天技術,特別是航空母艦下水,這意味著中國軍事力量從戰略核威懾走向實戰的常規威懾。2012年中國國防開支超過千億美元,使中美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千億級國防開支國家。2012年中國在聯合國敘利亞問題上使用否決權,使全世界在冷戰后第一次在中國周邊之外的國際問題上感到中國政治立場的重要性。

我還注意到,全世界包括中國學界對于中國崛起速度的預測都是保守的。有一個現象是,中外智庫預測中國GDP趕上美國的時間點不斷向前提,先是21世紀50年代,后來提前到40年代,再后來到30年代,目前流行的是20年代,甚至有預測2020年的。雖然學界預測的時間點不同,但是沒有學者作延遲中國GDP趕上美國的時間點的預測。我個人的一個經歷與這個預測趨勢相同。1998年我出版《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一書后,遭到許多批評,很多人認為“中國崛起”是不可能的事,這個概念是不現實的。然而,從2008年起“中國崛起”成了人們的共識,學界無人再否認中國是個崛起大國了。

為何中外學界都低估中國崛起的速度呢?這恐怕是一個需要研究才能回答的問題。根據我與同行們的討論,我以為主要是人們對于實力的相對性缺乏深入的了解,沒有意識到“國修而鄰國無道,霸王之資也”(《管子·霸言》)這一道理。這體現在兩方面。

一是人們看到中國國內有許多的問題,認為崛起為超級大國的國家應是國內沒有太多問題的國家。然而,回顧一下歷史,我們就會發現,崛起為帝國或超級大國的國家,它們成功崛起的過程都是伴隨著許多國內問題的。無論中國古代的漢、唐等王朝還是現代的美、蘇等國家,沒有一個不是帶著眾多嚴重問題實現崛起的。

二是人們低估了美國維持世界霸權所面臨的困難,認為美國有足夠的能力保持與中國的實力差距。然而,實力不平衡發展原理決定了,維持世界霸主地位的難度要大于崛起為超級大國的難度。維持霸權的最大困難是霸權國的改革動力小于崛起國。落后于霸主的地位,使崛起國自然認識到改革的必要性。相反,霸權國的領先地位使其更容易認為其現行體制是領先的基礎,因此沒有改革的動力。比較冷戰結束以來的中美兩國改革,中國進行的改革遠遠多于美國。其實保持奧運冠軍地位難于新獲得奧運冠軍是常識,但人們有時不愿將這種常識用于理解中美實力地位關系的變化。

在第二版《國際關系分析》中,我們增加了一些中國學者近年來創新的理論,我想與讀者分享我國國際關系學界開始進入創新時代的看法。我1992年回國工作后,在很長時期里不斷聽到學界同仁們抱怨我國的國際關系研究是低水平重復,缺乏創新性成果。所謂低水平重復是指研究成果反復介紹或梳理國外研究成果,而沒有自己的理論創新成就。這種現象持續了很長時期,但在過去的2—3年里有了改觀。中國學者自己創造的國際關系理論開始出現,并且帶有一定的群體特征,即不是一兩個人有創新成果。

我的博士生楊原對2008—2011年我國國際關系專業雜志進行了統計比較分析。他共收集了463篇理論研究性論文,其中65篇是創新性論文,占樣本總數的14%。這意味著,每10篇理論研究的論文中就有1.4篇論證了新理論觀點。他認為,由于統計樣本中包括了書評等原本不以創新為目的的論文類型,所以實際的創新比例應高于這個數字。無論比例高低,四年中有66篇理論創新文章,意味著年均16.5次改進現有國際關系理論。這絕非個別學者所能做得到的事。這意味著中國已經培養出一個具有國際關系理論創新能力的學者群體。就我所知,目前這批具有理論創新能力的學者多為70后。在他們的引導和培養下,80后和90后學者將會形成更大規模和更強的理論創新能力。

我以為,中國國際關系專業的青年學者的創新力受益于三個方面:一是他們受到較好的科學研究方法訓練,而老一代缺乏這方面的訓練。二是他們的知識基礎比較全面,而老一代或是受困于外語能力不強或是缺乏高等數學和統計學基礎知識。三是中國崛起給他們提供了創新理論的獨特的歷史條件。每個國家的學者都具有比外國學者更深入理解本國的先天優勢。中國的轉型經濟學在國際上具有領先地位,這與中國經濟轉型最為成功直接相關。同理,中國崛起的顯著成效,也為我國國際關系研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而老一代受體力、精力和知識的局限,無力利用這個歷史機遇創新理論。

今后20年將可能是中國崛起全面實現的時期,很可能也是中國國際關系理論創新的繁榮期。因此,我希望《國際關系分析》這本教材,能使更多青年人產生研究國際關系的興趣。

最后,感謝我的博士生楊原對本書作出的貢獻,他為本書補充了許多內容,進行了體例編寫,并對全書的文字進行了校對。此外,向附錄二新收錄樣文的作者表示感謝。

閻學通

2012年4月30日于清華園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河市| 岑溪市| 濉溪县| 土默特右旗| 韩城市| 普格县| 都江堰市| 阳朔县| 辽源市| 中阳县| 大同市| 北碚区| 林芝县| 永修县| 桐庐县| 大名县| 常德市| 隆化县| 宁波市| 清新县| 滁州市| 宾川县| 鲁甸县| 册亨县| 墨江| 繁昌县| 珲春市| 定州市| 汕头市| 久治县| 睢宁县| 黄梅县| 武威市| 焦作市| 桦甸市| 德保县| 克东县| 肥西县| 兴文县| 寿宁县| 平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