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jié) 國家主權

一、國家主權的性質

最早提出主權概念的是法國16世紀的法學家和政治學家讓·布丹。在其著作《國家六論》一書中,布丹把國家定義為“許多家庭和管理它們共同利益的、具有主權的合法政府”。主權被認為是國家的最高權力,不受外部的任何限制。君主被認為是國家主權的人格化身。值得注意的是:布丹一方面強調主權的永久性和絕對地位,另一方面也指出主權享有者(君主)并非沒有限制,如受到自然法、憲法和國際條約等的限制。

在當代,主權被視為一國具有獨立自主處理內外事務的最高權力。當代美國政治學家阿諾德·沃爾弗斯指出:“主權是民族國家通過自己的政府,不受外來干涉地處理內政的權力,是它在外部事務中不受外來干涉地結盟或退出結盟,參戰(zhàn)或保持中立以更好地維護自己利益的選擇權。”參見俞正樑等:《全球化時代的國際關系》,第48—49頁。

主權的屬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它的基本內容:對內的管轄權,對外的獨立權、平等權和自衛(wèi)權。二是它的基本性質:對內的最高性;對外的排他性、不可干預性和不可讓與性。我們可以將國家主權的性質簡化為對內最高、對外排他。對內最高是指在國家內部具有最高的權威,不從屬于任何法律。主權的這種最高權威僅限于國內,在國際上它不能高于其他國家的法律。主權的對外排他性是指在國際上一國的主權是獨立的,獨立于其他國家或國際權威。當所有國家的主權都具有排他性時,所有國家的主權就是平等的。當所有國家的主權都是獨立的時,就意味著國家主權不必服從于任何國際權威。例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中心原則是各國統(tǒng)治者有權決定本國領土內的宗教信仰形式,不受羅馬教皇的統(tǒng)治。現代國際規(guī)范對國家主權的保護是以《聯合國憲章》中關于不干涉內政的規(guī)則為基礎。《聯合國憲章》不僅禁止成員國之間的干涉內政行為,甚至明確規(guī)定聯合國本身也無權干涉內政。《聯合國憲章》第一章第七條規(guī)定:“本憲章不得認為授權聯合國干涉在本質上屬于任何國家國內管轄之事件,且并不要求會員國將該項事件依本憲章提請解決。”李鐵城主編:《聯合國歷程》,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648頁。

二、主權的范圍

國家主權的內容非常廣泛,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許多領域。在此,我們側重討論與領土主權相關的一些主權,特別是當代國際法中對國家的陸地、海洋、大陸架和大氣層主權的有關規(guī)定。

(一)陸地主權

陸上主權的自然地理基礎是領土邊界。領土邊界是由國際條約決定的,而不是一個國家自己所能決定的。一個國家對自然土地的所有權并不能使之成為國家領土。當兩個國家都對同一塊自然土地聲稱擁有主權時,這兩個國家就會發(fā)生領土沖突,這兩個國家所聲稱的領土邊界都不具備合法性。反之當兩國就共同勘定的邊界簽訂條約后,雙方所聲稱的領土邊界就都有了合法性。因此,合法的領土是指由別的國家承認后的政治土地,而非人們長期居住的自然土地。國家取得領土的方式參見表3-2。

表3-2 國家領土的取得方式

例子:

在美國和澳大利亞都有許多土著人。他們比歐洲移民來到北美大陸和澳洲大陸要早幾千年甚至可能上萬年,但是他們今天并沒有在自己的居住地上建立獨立國家的權利。原因在于,他們雖然在這些自然土地上生活了成千甚至上萬年,但是他們并沒有在這些自然土地上建立國家,更沒有得到世界上其他國家對他們擁有對這些自然土地的政治主權的承認。至今,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土著人有保護土著區(qū)的權利,但卻沒有建立主權國家的權利。如果他們在自己常年居住的自然土地上建立國家,這種行為就會被視為分離主義行為,甚至會被判定為分裂國家的犯罪行為。

世界上的陸地現已經基本上被各國所分割完畢。北極圈內的領土由環(huán)北極的八個國家所擁有,這八個國家是加拿大、美國、俄羅斯、芬蘭、挪威、瑞典、冰島、格陵蘭島(丹麥)。南極則不由相鄰國家所擁有。至20世紀40年代,阿根廷、智利、澳大利亞、法國、新西蘭、挪威、英國七國已對82%的南極大陸提出了領土要求。阿、智、英三國的領土要求相互重疊,因此互不承認對方的領土主權。1961年達成的《南極條約》規(guī)定,對南極已提出領土要求的國家不得擴大其領土要求,沒有提出領土要求的國家不準提出新的要求。

(二)海洋主權

國家主權不局限于陸地之上,國家主權還包括與其領土相鄰的海洋。國家的海洋主權分為兩部分,即水面航行和水下資源兩部分。根據有關國際法規(guī)定(參見圖3-1),各國的領海主權是沿陸地基線向外的12海里的領海。在此區(qū)域內,國家擁有完全主權。在12至24海里的范圍內,稱為毗鄰區(qū),國家只擁有海政管理等權力。在此向外延伸至陸上基線以外的200海里處為專屬經濟區(qū),在這個區(qū)域內國家擁有海洋資源的權力。

圖3-1 國家海洋主權范圍及專屬經濟區(qū)

由于許多國家之間的海洋距離小于200海里,因此沿海國家之間有許多海洋主權或海洋權益方面的沖突。解決海洋主權沖突的原則和方法很多,以中間線劃分的方法是一種比較普遍的方法。

(三)大陸架主權

國家主權范圍還包括了海洋下面的大陸架。大陸架是指一國其領海以外依其陸地領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擴展到大陸外緣的海底區(qū)域的海床和底土。對大陸架的主權歸屬,國際法有明確的規(guī)定。《聯合國海洋公約》第76條對大陸架的定義是:“沿海國的大陸架包括其領海以外依其陸地領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擴展到大陸邊外緣的海底區(qū)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到大陸邊的外緣的距離不到200海里,則擴展到200海里的距離。”圖3-2是關于國家的大陸架主權范圍的判斷情況。如果一國大陸架比較平緩綿長,其主權范圍最多可以擴展到距離領海基線350海里,或2500米等深線以外100海里。各臨海國家一般都依據這兩條規(guī)定中對自己有利的一條來確定本國大陸架主權的范圍。

圖3-2 大陸架主權范圍

專題

《海洋法公約》第Ⅵ部分 大陸架

第76條 大陸架的定義

1.沿海國的大陸架包括其領海以外依其陸地領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擴展到大陸邊外緣的海底區(qū)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到大陸邊的外緣的距離不到二百海里,則擴展到二百海里的距離。

2.沿海國的大陸架不應擴展到第4至第6款所規(guī)定的界限以外。

3.大陸邊包括沿海國陸塊沒入水中的延伸部分,由陸架、陸坡和陸基的海床和底土構成,它不包括深洋洋底及其洋脊,也不包括其底土。

4.(a)為本公約的目的,在大陸邊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超過二百海里的任何情形下,沿海國應以下列兩種方式之一,劃定大陸邊的外緣:

(i)按照第7款,以最外各定點為準劃定界線,每一定點上沉積巖厚度至少為從該點至大陸坡腳最短距離的百分之一;或

(ii)按照第7款,以離大陸坡腳的距離不超過六十海里的各定點為準劃定界線。

(b)在沒有相反證明的情形下,大陸坡腳應定為大陸坡坡底坡度變動最大之點。

5.組成按照第4款(a)項(i)和(ii)目劃定的大陸架在海床上的外部界線各定點,不應超過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三百五十海里,或不應超過連接二千五百公尺深度各點的二千五百公尺等深線一百海里。

6.雖有第5款的規(guī)定,在海底洋脊上的大陸架外部界限不應超過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三百五十海里。本款規(guī)定不適用于作為大陸邊自然構成部分的海臺、海隆、海峰、暗灘和坡尖等海底高地。

7.沿海國的大陸架如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超過二百海里,應連接以經緯度坐標標出的各定點劃出長度各不超過六十海里的若干直線,劃定其大陸架的外部界限。

8.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二百海里以外大陸架界限的情報應由沿海國提交根據附件Ⅱ在公平地區(qū)代表制基礎上成立的大陸架界限委員會。委員會應就有關劃定大陸架外部界限的事項向沿海國提出建議,沿海國在這些建議的基礎上劃定的大陸架界限應有確定性和拘束力。

9.沿海國應將永久標明其大陸架外部界限的海圖和有關情報,包括大地基準點,交存于聯合國秘書長。秘書長應將這些情報妥為公布。

10.本條的規(guī)定不妨害海岸相向或相鄰國家間大陸架界限劃定的問題。

第77條 沿海國對大陸架的權利

1.沿海國為勘探大陸架和開發(fā)其自然資源的目的,對大陸架行使主權權利。

2.第1款所指的權利是專屬性的,即:如果沿海國不勘探大陸架或開發(fā)其自然資源,任何人未經沿海國明示同意,均不得從事這種活動。

3.沿海國對大陸架的權利并不取決于有效或象征的占領或任何明文公告。

4.本部分所指的自然資源包括海床和底土的礦物和其他非生物資源,以及屬于定居種的生物,即在可捕撈階段在海床上或海床下不能移動或其軀體須與海床或底土保持接觸才能移動的生物。

第78條 上覆水域和上空的法律地位以及其他國家的權利和自由

1.沿海國對大陸架的權利不影響上覆水域或水域上空的法律地位。

2.沿海國對大陸架權利的行使,絕不得對航行和本公約規(guī)定的其他國家的其他權利和自由有所侵害,或造成不當的干擾。

從有關大陸架的劃分與海洋專屬經濟區(qū)劃分的規(guī)定看,我們可以發(fā)現,兩者的距離是不等的。這兩者的不一致,成為引發(fā)大陸架主權沖突的重要原因之一。當兩國專屬經濟區(qū)的中間線小于200海里,而一方大陸架緩坡又超過200海里,雙方就會為大陸架的主權發(fā)生矛盾。

專題

中日關于東海大陸架主權劃界的分歧

中日兩國關于東海大陸架主權的劃界存在嚴重分歧。20世紀70年代,鄧小平提出:“釣魚島問題,大陸架問題,可以擺在一邊,先不談主權,先進行共同開發(fā)。從尊重事實出發(fā),找條新的路子來解決。”1982年,日本提出,中日之間的海域應當依據“中間線”原則劃分。于是中日雙方在開發(fā)大陸架資源的問題上發(fā)生了主權爭議(參見圖3-3)。2012年,日本否認中日兩國在釣魚島上存在主權爭議,否認兩國曾達成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fā)”的共識,于9月11日對釣魚島進行所謂的“國有化”,想把非法占領的釣魚島洗白為合法擁有。日本主動挑釁的政策導致中日關系急劇惡化,降到自1972年建交以來的最低點。中國隨后對日本采取反制措施,對釣魚島領海進行常規(guī)巡航并驅離日本船只。

圖3-3 中日東海大陸架主權劃分分歧

釣魚島問題和春曉油氣田問題都與中日兩國關于東海主權劃界的分歧有關。具體說來,中國認為,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大陸架定義,包括釣魚島所在海床在內的東海大陸架向東延伸至沖繩海槽,都是中國大陸的水下自然延伸部分,應該屬于中國。日本認為,在東海海域,中日海岸線最近處的距離為360海里,不足400海里,不適用于200海里的原則。此外,日方還認為沖繩海槽僅是兩國大陸邊緣延伸中的“偶然凹陷”,不適用于大陸架原則。

實際上,沖繩海槽的深度已經達到2940米,超過了《聯合國海洋公約法》中規(guī)定的切斷大陸架的2500米水深的標準。如圖3-4所示,中方開發(fā)的春曉油氣田在日本認為應該劃定的“中間線”以西5公里處。另外,中日雙方有爭議的釣魚島也在中間線以西地區(qū)。

2004年6月,日本曾向中國索要春曉油氣田的地質資料,遭中方拒絕。7月,日方租用挪威調查船在中間線以東爭議區(qū)進行油氣勘探。同一時期內,日本經濟產業(yè)大臣乘飛機對“天外天”、“平湖”“春曉”等三大油氣田進行空中勘察,之后又在中間線以東爭議海域進行海底資源調查。中方對此提出“嚴正交涉”,強烈要求日方遵守國際法準則。2005年4月,日本決定開始辦理授予民間企業(yè)對東海中間線以東油氣試采權的手續(xù)。中方立即向日方提出強烈抗議。從2004年10月中日雙方進行首次東海問題磋商開始,截止到2007年6月,雙方已經進行了九輪磋商,但仍沒有取得顯著進展。

專題

中國在南海權利主張的合法性

中國與菲律賓、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就南海主權劃界問題上長期存在分歧。自2010年以來,南海問題愈演愈烈。中國主張以南海斷續(xù)線劃分南海諸島的領土主權及相關權益。而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南海爭端國家以及美國和日本等域外國家則認為,“要以包括《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內的國際法為依據解決南海爭端問題”,并認為“中國的南海斷續(xù)線主張不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但實際上,越南、菲律賓等國的主張本身就缺乏法理依據。

首先,菲律賓、越南等國的主張違反了相關的國際法。國際法有一個重要規(guī)則叫“關鍵日期的確定”,就是說首先要找出出現爭議的時間節(jié)點,判明在此時間節(jié)點之前該領土屬于哪國,出現爭議之后原權利所屬國是否放棄了其權利,其他爭端當事國采取了什么行動。事實是,菲律賓是在2009年之后才正式在法律上把所謂“卡拉延群島”和黃巖島劃為其領土的。而中國早在1958年就已明確將南海四個群島連同其他島嶼都規(guī)定在中國的領土范圍之內。此后中國不斷重申對包括南沙群島和黃巖島在內的南海諸島擁有主權,而且至今從未放棄。顯然菲律賓對“卡拉延群島”和黃巖島的領土主張在國際法上不具有合法性。此外,國際法還有一個重要原則叫“禁止反言”,即任何國家元首或領導人,包括外交部發(fā)言人等能夠代表國家身份說話的人,如果曾經就國家之間的某個重大問題或涉及他國重大利益的問題,發(fā)表過聲明或正式講話或以其他任何正式的形式進行過表態(tài)等,那么這些聲明、講話或表態(tài)便具有永久國際法的效力,不得因隨后的情勢變化而反悔或不承認。早在1958年中國明確將南海諸島劃歸為中國領土之后,當時的越南總理范文同隨后向中國總理周恩來發(fā)出公函,表示承認和贊成中國這一聲明。根據禁止反言原則,越南不可以在領土問題上出爾反爾。

其次,《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并不能被作為判定南海主權歸屬的唯一法理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開篇明確規(guī)定:“本公約締約各國,確認本公約未予認定的事項,應繼續(xù)以一般國際法的規(guī)則和原則為準據。”解決領土主權爭端除涉及上面提到的關鍵日期確定和禁止反言原則外,還至少涉及領土取得規(guī)則、時際法規(guī)則和法不溯及既往規(guī)則等。領土取得規(guī)則曾經包含了許多相關的規(guī)則,包括發(fā)現、先占、時效、有效占領和有效管轄等,需要從多個角度和方面來判斷一國擁有對一塊領土的主權是否合法。自宋元明清以來,中國歷經多個皇朝,特別是近代和現代政府的種種實踐,包括發(fā)現、先占和有效管理等,有效地取得了對南海諸島的領土主權。時際法規(guī)則是指,歷史上某一行為只要符合當時的國際法,該行為即為合法有效的。所有涉及領土爭端的國際判例都顯示,歷史依據對于國家領土主權的判定具有重大作用。中國歷代實踐不僅完全符合當時的領土取得規(guī)則,而且符合近代和現代國際法領土取得規(guī)則。因此根據時際法規(guī)則,中國擁有南海諸島領土主權是合法的。法不溯及既往原則是指,不能用后代的法律去評判過去的行為是否合法。1949年以前的中國政府就已經對南沙群島等島礁進行了官方正式命名并公布了附有南海斷續(xù)線的地圖,還通過派遣軍艦前往南海宣示主權等多方面實踐,主張中國在南海的權利。1949年以后的中國政府繼承了中華民國政府的主張。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則是1994年才開始生效的。依據法不溯及既往原則,所謂“中國南海斷續(xù)線不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說法本身就是錯誤的。

(四)領空與太空主權

國際法規(guī)定,領空是指一個領土和領海之上的大氣層(空氣空間),不包括公海和專屬經濟區(qū)之上的大氣層。依據這個規(guī)定,在航空器中的犯罪行為應受領空主權國管轄。


例子:

當一架飛機被劫持,有權處理機上犯罪行為的國家是飛機正在經過其上空的國家。也就是說,當這架飛機從A國進入B國后,處理該犯罪行為的國家主權便從A國轉入到B國。哪個國家有權將這架飛機迫降或擊落,取決于飛機處于哪個國家的上空。


國家對大氣層之上的外空沒有管轄權,外空是全人類共享的。這意味著,在外太空沒有主權問題。國家不能在太空宣布擁有主權。例如,任何國家不能擁有月球。盡管美國曾經六次派遣宇航員成功登陸月球,但美國并不能擁有在月球上的主權,各國都有登月并在月球上進行活動的權利。

自從20世紀60年代起,國際社會制定了一系列的規(guī)范外空活動的條約:1967年《外交條約》、1968年《宇航員營救協定》、1972年《空間物體損害國際責任公約》、1976年《關于登記射入外空物體公約》、1977年《禁止為軍事或任何其他敵對目的使用改變環(huán)境的技術公約》、1984年《月球協定》。以1967年制定的《外空條約》第四條為基礎,國際社會一直在就禁止外空武器化的問題進行協商。外空非武器化是指不得在外空部署武器。由于衛(wèi)星已經成為現代化信息戰(zhàn)爭必不可少的裝備,而且已經應用于戰(zhàn)爭,因此外空非武器化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困難。2008年初,中俄在日內瓦裁軍會議上再次提出外空非武器化的建議,但被美國拒絕,因為美國在軍事上對外空衛(wèi)星的依賴最大,而且也是外空軍事技術最強的國家。

三、國家主權受限的原因

冷戰(zhàn)結束后,關于人權與主權何者應為最高權力的爭論成為一個重大的國際政治問題。中外學者在這一問題上出現了很多爭論。此時出現的主權與人權之爭主要源于兩個因素:一是冷戰(zhàn)后的民主化浪潮,二是主權實踐本身發(fā)生的變化。

冷戰(zhàn)結束后,主權的內容和性質在一定程度上發(fā)生了量變,表現為行使主權時受到國際社會公約、條款、規(guī)范、慣例和輿論的限制。在主權的四個基本內容(管轄、獨立、平等、自衛(wèi))中,對內管轄權受到了更多的限制。

經濟上,國際規(guī)則越來越多。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速度加大,很多國家的經濟決策權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一是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中,主權受到市場的制約,政府對經濟的控制作用減弱。二是在國與國的經濟關系中,政府之間的相互制約增強,限制了主權的行使。另外,國家對資源和居民的管轄權也受到新的限制。

政治上,冷戰(zhàn)后國際格局的變化使得人道主義干預成為一種新的國際政治原則。首先,美國成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后,其他大國在安理會的影響力減小,這使得安理會達成一致決議的機會增加,并能調動足夠的軍事力量保證決議的執(zhí)行。其次,發(fā)展中國家無法再利用美蘇矛盾,可供其抵抗國際組織和西方國家集體對其干涉的條件更加不利。最后,建立以信任關系為基礎的多邊集體安全合作的呼聲增高,要求每一個國家對集體安全承擔義務,自我限制,接受他國監(jiān)督。在維護人權的大旗下,冷戰(zhàn)后的獨立運動和分離主義不斷發(fā)展。


例子:

冷戰(zhàn)兩極對抗的國際格局結束后,出現了新一輪的國家獨立浪潮。蘇聯分裂成為15個國家,南斯拉夫分裂成為六個國家,捷克斯洛伐克分裂成為兩個國家,厄立特里亞從埃塞俄比亞分裂出來。這一獨立浪潮推動了許多國家的分離主義運動。分離主義運動都打著人權大旗,提出民族自決的政治主張。對于政府能力不強的國家,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主權變得難以行使。世界上出現了與以往不同的政治現象,即批評鎮(zhèn)壓分離主義的行為是民族主義的落后主權觀,稱頌支持民族獨立的政策是維護人權的現代國際觀念。科索沃戰(zhàn)爭時的國際輿論是典型的例證。


本章介紹了國際行為體和國家主權的基本概念,想進一步了解這兩方面知識的讀者,應結合學習國際法方面的知識。主權是政治權力,而國際法則是約束國家政治權力和行為的規(guī)則。此外,主權與人權之爭一直是冷戰(zhàn)后的一個重大國際政治問題,緬甸、蘇丹、科索沃等國際熱點問題都關系到這一爭論。因此,讀一些關于人權方面的專著有利于讀者更深入理解人權與主權之爭的實質是什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盐县| 临西县| 五华县| 黑水县| 平凉市| 库尔勒市| 普兰店市| 永兴县| 深圳市| 响水县| 曲水县| 乐亭县| 台东市| 红河县| 隆尧县| 万年县| 高密市| 安溪县| 东阿县| 南充市| 唐河县| 若尔盖县| 云林县| 漠河县| 锡林浩特市| 灵石县| 武功县| 个旧市| 无锡市| 咸宁市| 佛冈县| 富平县| 左权县| 兰坪| 盐池县| 莫力| 大方县| 连城县| 河源市| 纳雍县| 绿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