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必讀的中華歷史文化故事·秦漢卷
- 樓宇烈
- 2315字
- 2019-11-25 18:37:48
項氏起兵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起義后,各地的反秦勢力紛起響應,出現了“縣殺其令丞,郡殺其守尉”的局面。這年九月,項梁和他的侄子項羽,也在會稽舉起了反秦的大旗。
項梁是楚國大將項燕的兒子。項燕兵敗自殺后,項梁叔侄倆懷著恢復楚國的宏愿,離開了家鄉下相,來到會稽郡吳中地方避難。
項羽小時候學識字不成功,后來叔父教他擊劍,他沒堅持幾天,也撂在一旁不聞不問了。項梁責備他文也不學,武也不學,想干什么呢?這孩子卻理直氣壯地說:“念書有什么用處!學會了只能記記自己的姓名。劍學好了,也只能跟幾個人廝殺,都不值得學。我要學的是能夠戰勝成千上萬人的本領。”
項梁聽他這么一說,倒覺得這孩子胸有大志,頓時轉怒為喜,便教他學習兵法,并告訴他:“學好了兵法,就有戰勝千萬人的本領了。”項羽很高興,但略懂大意,又不肯深入學習了。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會稽,高車大馬,儀仗威嚴,旌旗蔽日。吳中人欽羨不已,覺得他是天生的龍種,普通人是不能跟他相比的。項羽卻感慨地說:“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看,只要時機到了,誰都可以跟他一樣。”項梁嚇得連忙捂住他的嘴巴,悄聲呵斥道:“休得胡說!要是被人告發,就要誅滅滿門的呀!”
就在這一年,秦始皇于東巡途中去世。二世胡亥繼位不久,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就爆發了。消息傳到吳中,項梁趁機命項羽殺死郡守殷通,樹起了反秦的大旗。不幾天,就拉起了一支八千人的隊伍,被稱為江東子弟兵。項梁、項羽帶領著這支隊伍,渡江北進,很快攻下了廣陵郡(治所在今揚州市)。接著,又渡過淮河,打到了下邳(今江蘇邳縣),沿途收編零散的反秦武裝,隊伍很快發展到了六七萬人。
后來,陳勝被害的消息傳到項梁的耳朵里,項梁召集諸將商議對策。一位70歲的老人范增,建議尊奉楚王后裔作為號召。項梁采納了他的意見,在民間找來楚懷王的孫子,將他擁立為懷王。果然,許多人參加了他的隊伍。
項梁把楚懷王安置在盱眙(xūyí)后,自己領兵西進,在東阿(今山東陽谷東北)大敗章邯,又在濮陽(今河南滑縣東北)打了勝仗,接著攻入定陶,使秦軍望風喪膽。
這時,六國的復辟勢力大都擁兵自重,據地稱王,恢復了原來的國號,不再服從秦朝的統治了。
項羽、劉邦聯兵,在雍丘(今河南杞縣)打敗了秦朝的大將李由。
勝利固然可以鼓舞士氣,增強信心,但也可以使人忘乎所以,喪失警惕。項梁在勝利面前就是這樣。他妄自尊大,認為秦軍不是他的對手,哪知章邯補充了兵力,趁其不備,向定陶發起突然進攻。項梁在激戰中犧牲。
項梁一死,楚軍軍心動搖起來。為了穩定局勢,項羽、劉邦只得退守彭城,養精蓄銳,準備再戰。
章邯打敗項梁后,覺得楚軍元氣大傷,便領軍渡過黃河,攻下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歇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
章邯派部將王離等把巨鹿團團包圍起來,自己則駐扎在巨鹿的南面,以便隨時接應他們。
趙王實在頂不住了,三番五次派人向大楚求援。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統領20萬大軍北上救趙。
隊伍到了安陽(今河南安陽東南),見秦軍聲勢浩大,宋義猶豫起來,想等秦軍和趙軍再打幾仗,然后坐收漁利。
楚軍在這里一扎下來就是46天。項羽實在耐不住了,去勸說宋義:“秦軍圍困巨鹿,形勢十分危急,我軍應該趕緊渡過黃河,跟趙王里外夾攻,這樣,才可以打敗秦軍,解除巨鹿之圍。”
宋義傲慢地說:“你根本不懂用兵的道理。我們的目標是要消滅秦軍。如今秦軍正與趙軍廝殺,不管誰勝誰敗,都對我們有利,所以,你我樂得隔岸觀火,等到兩敗俱傷,我們再出兵收拾殘局。”他停了一下,還沒等項羽答話,又賭起狠來,說:“上陣跟敵人拼搏,我比不過你;要說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你可不是我的對手啊!”
宋義還當著項羽的面特地下了一道命令:“將士中勇猛果敢但不服從軍令的,一律梟首示眾!”顯然,這道命令是針對項羽來的。
這時,已經到了寒冬季節,加上軍糧供給困難,士兵們早已心懷怨忿。
第二天,項羽按劍闖入宋義大帳,義正詞嚴地對他說:“現在,將士們忍饑受寒,你卻按兵不動,整天飲酒作樂,全不體恤士兵,哪里像個上將的樣子。”接著,他拔出寶劍,殺死了宋義,并對大家說:“宋義違抗王命,不肯發兵救趙,使諸君飽受凍餒之苦,實屬罪大惡極。我奉懷王密詔殺死了他,為大家除了一害!”
將士們大多是項羽的舊部,本來對宋義就沒有好感。見項羽將他殺了,也就沒有異議,一致表示愿意聽從調遣。
項羽立即發布命令,以英布等人為先鋒,領兵渡過漳水,切斷秦軍的糧道,把章邯和王離分割開來。自己率領主力向巨鹿疾進。
楚軍渡河以后,項羽傳令將士,破釜沉舟,每人只帶三天干糧。他對大家說:“這次同秦軍作戰,我們有進無退。三天之內,一定要打敗秦軍,解除巨鹿之圍。”
項羽的決心和勇氣,極大地鼓舞了全軍的斗志。人人奮勇,個個當先,經過四次激戰,終于把秦軍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
巨鹿之戰,殺死了秦將蘇角,活捉了王離。諸侯軍將,甘愿服從項羽的調遣。從這時起,項羽實際上成了各路起義軍的領袖。這是秦二世三年十月的事情。
秦軍雖然在巨鹿打了敗仗,可章邯還有20多萬人馬屯駐棘系。他派司馬欣回咸陽匯報,趙高拒不接見,嚇得司馬欣抄小路回來,對章邯說,勝敗都免不了一死。章邯只好率部投降了項羽。
秦軍投降后,諸侯聯軍的官兵趁機報復,也反過來欺殺秦降軍,使他們心懷疑懼,竊竊私議,埋怨章邯等人。項羽知道后與將領們商量,認為是個隱患,卻不采取妥善辦法去處理,反而在新安(今河南澠池)城南趁夜晚發動偷襲,坑殺秦降兵20多萬人,只留下章邯、司馬欣和董翳(yī)三個光桿司令隨同入關。這樣一來,項羽雖然在軍事上取得了重大成果,為推翻秦王朝作出了貢獻,但是在政治上卻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遭到關中人民的切齒痛恨,為其后劉邦的興起幫了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