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節選)

古歌謠及樂府

序論

韻文之興,當以民間歌謠為最先。歌謠是不會做詩的人(最少也不是專門詩家的人)將自己一瞬間的情感,用極簡短極自然的音節表現出來,并無意要他流傳。因為這種天籟與人類好美性最相契合,所以好的歌謠,能令人人傳誦,歷幾千年不廢。其感人之深,有時還駕專門詩家的詩而上之。

詩和歌謠最顯著的分別:歌謠的字句音節是新定的,或多或少、或長或短,都是隨一時情感所至,盡量發泄,發泄完便戛然而止。詩呢,無論四言、五言、七言,乃至楚騷體,最少也有略固定的字數、句法和調法,所以詞勝于意的地方多少總不能免。簡單說,好歌謠純屬自然美,好詩便要加上人工的美。

但我們不能因此說只要歌謠不要詩,因為人類的好美性決不能以天然的自滿足,對于自然美加上些人工,又是別一種風味的美。譬如美的璞玉,經琢磨雕飾而更美;美的花卉,經栽植布置而更美。原樣的璞玉、花卉,無論美到怎么樣,總是單調的,沒有多少變化發展。人工的琢磨雕飾栽植布置,可以各式各樣月異而歲不同。詩的命運比歌謠悠長,境土比歌謠廣闊,都為此故。后代的詩,雖與歌謠畫然異體,然歌謠總是詩的前軀。一時代的歌謠往往與其詩有密切的影響,所以歌謠在韻文界的地位,治文學史的人首當承認。

歌謠自然是用來唱的,但嚴格論之,歌與謠又自有別。《詩經·魏風·園有桃》篇:“我歌且謠。”《毛傳》云:“合樂曰歌,徒歌曰謠。”然則有樂譜者謂之歌,無者謂之謠。雖然,人類必先有歌而后有樂,凡歌沒有不先自徒歌起者。及專門音樂家出,乃取古代或現代有名的歌謠按制成譜。于是乎有合樂之歌,則后世所謂樂府也。

詩并不是一定用來唱的,“不歌而誦”的也是詩之一體。但音樂發達的時代,好的詩多半被采入樂,幾乎有詩樂合一之觀。《史記》說:“《詩》三百篇,孔子皆弦而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大抵三百篇里頭,除三《頌》或者是專為協樂而作詩之外,其余十五《國風》多半是各地“徒歌”的民謠,二《雅》則詩人所作“不歌而誦”的詩,自孔子以后,卻全部變成樂府了。后世樂府,其成立發達的次序,大概也是一樣。

樂府之名,起于西漢。《漢書·藝文志》云:“自孝武立樂府官名而采歌謠,于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這幾句話敘樂府來歷,大概是不錯的。但有當注意的一點,當時是采歌謠以入樂府,并非先有樂府而后制歌謠。大抵漢代樂府可大別為二類:其一,《郊祀》《房中》諸歌,歌詞與樂譜同時并制,性質和《詩經》的三《頌》略同;其二,即樂府所采之民謠,其中大半是“徒歌”,而樂官被之以音樂。《饒歌鼓吹曲》之《朱鷺》、《思悲翁》……等十八調,《橫吹曲》之《隴頭》、《折楊柳》……《相和歌辭》之《雞鳴》、《烏生八九子》、《陌上桑》……等皆是也,性質和《詩經》的十五《國風》略同。漢樂府屬于第二類者蓋十而七八,此類樂府,大率采各地方之詩,而還被以各地方之樂。但后來有其詩而亡其譜,音節之異同,久已無考了。

漢代樂府,諒來都是能唱的(最少也可以徒歌),所以和普通的詩可以劃然分出界限。魏晉以后,用樂府的調名來做五言詩的題目,雖號稱樂府,已經和“不歌而誦”的詩沒有分別了。此如三百篇與樂相麗,漢以后的四言詩便與樂相離。宋詞與樂相麗,元明詞便與樂相離;元明曲與樂相麗,近人曲便與樂相離,雖時代嬗變不得不然,然而名實之間,卻不可含糊看過。要之樂府一體,自西漢中葉始出現,至東漢末年而消沉,樂府在漢代文學史的地位,恰如詩之在唐,詞之在宋,確為一時代之代表產物。過此以往,雖繼續摹仿者不少,價值卻完全兩樣了。

東漢擊鼓說唱俑

唐三彩載樂駱駝俑

南北朝以降,摹仿漢樂府的作品,已并吞在五言詩范圍中。但其時卻另有一種類似樂府之短歌謠,其格調和當時詩家的詩大有不同。把幾個時代這類作品比而觀之,可以見出數百年間平民文學變遷的實況。

本卷所敘錄,以漢樂府為中堅,而上溯古歌謠以窮其源,下附南北朝短調雜曲以竟其委,魏晉后用樂府調名標題諸作,則各以歸諸其時代之詩,不復在此論列。

(全文收入《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七十四》)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华县| 咸宁市| 连江县| 大新县| 集贤县| 思茅市| 阿图什市| 麦盖提县| 武宣县| 东阳市| 西峡县| 鱼台县| 哈密市| 阿克| 南投县| 高尔夫| 常德市| 东乌| 南澳县| 沁阳市| 湖北省| SHOW| 通海县| 新野县| 永善县| 建昌县| 广饶县| 苍山县| 灵丘县| 凌海市| 台北市| 莎车县| 门源| 敦煌市| 同仁县| 措美县| 伊春市| 广宗县| 石棉县| 玛多县| 德令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