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約北大(4):32位北大新生的成長手記
- 秦春華
- 4295字
- 2019-12-06 19:33:17
我的高中路
姓名:張琨
錄取院系: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畢業中學:遼河油田第一高級中學
獲獎情況:2010年全國高中數學聯合競賽二等獎
第24屆全國高中學生化學競賽(省級賽區)二等獎
第27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二等獎
2010年遼寧省高中學生生物學競賽一等獎
2009年遼寧省高中學生化學競賽一等獎
我,作為一個剛剛從高中畢業的學生,確切地說,已經在應試教育中摸爬滾打了十二年。如今考入北京大學也算是對我之前學習生活的一個回報。
可以說,我所認識的同學中沒有一個不對當前的教育模式產生這樣或那樣的不滿情緒,當然我也包括在內。就我們高中而言,學生每天早出晚歸,從無雙休日可言,各種公休日也時有消失,寒暑假公然組織全校規模補課(與平時上學一樣),發大量練習冊及卷紙(練習冊價格遠高于校外),微機室只有大掃除時才進去……總之,我們這里山高皇帝遠,完全感受不到素質教育的福音,只能對著網絡和電視上人大附中等一些名校的資訊流流口水。其實,怎么課改都不會對我們的學習生活產生什么大的影響,反正高考還是那么考,只不過可能多了一些好像是探究式的題型。
但是,面對任何事物都有一個態度問題。有這樣一句話曾經給我很大震撼:“有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去接受不能改變的事情,有智慧去分辨二者的不同。”既然我們改變不了高考,那就應該改變自己面對它的態度,學會適應這種枯燥無味的生活,適應這種考試的模式,適應應試教育。我爸常說:“適應也是一種能力,誰能適應誰就勝出,不能適應就注定被淘汰。”所以,我和我的同學練就了一身適應枯燥學習生活的功夫。
我的老師和同學都認為我是個不刻苦的學生,我也這么覺得。一直以來,我對待學習的態度就是:付出我認為值得以及應當付出的,至于結果則不給予太多的關注。因此,我并不會為了提高成績而瘋狂做題,不會為了多做一點題而放棄體活課,更不會為了成績不理想而過分哀愁。我認為畢竟高中也是人生的一個階段,我們應該好好地度過它,而不是為了高考放棄了應有的快樂和過程。就這樣,我度過了三年輕松愉快的時光。
我把高中的學習生活分為課上、課后校內、校外三段。我在課上如果聽課的話,我一定爭取完全明白、理解。我覺得這很重要,學知識就是應該“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只有明白了真正的道理才能靈活熟練地應用。當然課上也有無聊的部分,有的時候我會不聽講,或者睡覺,或者開小差。但是我是不推薦這種做法的,因為有可能漏掉重點的知識內容。但是如果我上課睡覺了,或者因為各種原因而沒聽講,那么我在課后一定問問同學課上講了什么,或借閱同學的筆記,然后好好做一下這部分的題以確認不會有不明白的。這里要提一下,我覺得上高中一定得搞清楚同學們都擅長什么,有的同學比較認真、筆記比較好,有的同學思路總是比較快或者比較新穎,有的同學解題能力特別強,也有的同學特別會講題等等,我們要學會充分地利用自己的人際關系,發揮各個同學的特長,互補地來學習。我覺得如果只是個別部分沒有聽到課,是不需要太擔心的,也不會有太大問題。但是如果有大部分都沒聽,那么解決起來就很有困難了。因此,上課最好認真聽講,有余力的同學可以做好筆記,但是如果課堂跟上老師的思路有困難的話,千萬不要為了記筆記而放棄了思考,課上應該是思考最重要,記筆記則是其次的。我見到有些同學有些科目,多是物理或數學,筆記記得非常好但是該科目卻學得很糟,甚至根本不開竅。我認為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對于學習而言,思考應該是本,而筆記只是末而已,本末倒置會導致事倍功半的后果,也就是光用力、不做功或者只是很少的功!
然后是課后的時間,作為一個不太用功的學生,我對這部分時間利用得不好,確切地說,我從沒想過在這段時間內拼命地學。我一直把學習當做一個順其自然的事,如果太執著于此,我覺得是在人為地增加困難,并且自己營造上限。我總是感覺人的生命有著個各種各樣的可能,可以說人應該有機會開發出自己的潛能,只要多想多思考,就算不是特別用功也可以獲得不錯的結果。我認為題海戰術只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但凡有其他希望就不應該采取這個下策。因此,我并不特別夸大作業的重要性。每天我都是先寫需要收的作業,再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擇性地做一些題,而對于其余沒寫完的作業并不感覺到羞愧。我覺得只要將一個知識點徹底領悟,即使不做很多的題也無所謂。很多時候我們很強調方法和思想,其實這是真的很重要的。有時候掌握了解題的原則、思想、方法后,碰到沒見過的題再加上些隨機應變的功夫就可以輕松解決。我就很不愿意寫數學作業,因為量太大而且重復性很強。其實當你覺得作業很無聊的時候,往往它的重復性就很強。如果你覺得自己的記憶力和理解力足夠的話,這種情況下你就可以自主安排了。雖然我說作業可以選擇性地做,但我從不認為作業可以糊弄著做。我的做法是要么不做,要么就不白做!我一向是不贊成抄作業或糊弄作業,即使是老師要收的情況下,我寧可承認沒做也不白白地浪費教育資源。其實老師也明白學生的負擔有多重,如果作業確實多的話,老師一般是會體諒學生的。而如果有的題我覺得很不錯,可是沒有時間做,我一定記下來,等到復習或者有時間的時候再好好品嘗一下。總之,在量與質孰輕孰重的問題上,我的立場是應該在保證質的基礎上追求量。不過一般來講,只要質足夠好,不用達到很大量就可以輕松地拿下某個知識點。當然,課后的時間也不能都用來學習,否則就走極端了。我認為無論怎樣的極端都是走不得的。在課后適當的放松是絕對必要的,尤其是適當地運動。在高中階段進行體育鍛煉,我認為有很大的好處:第一,可以增強體質以應對繁重的課業量;第二,可以放松心情、釋放壓力以提升學習效率;第三,可以休息大腦以便在其余時間使大腦處于一種清醒狀態;第四,為大學做準備;第五,借一些集體運動來促進同學之間的感情。有的同學總是認為應該抓緊一切時間來學習、來做題,可是我認為這是不對的。適當的休息可以讓我們更有效率地學習,而有效率的學習才是理想的學習狀態。有的時候在課間散散步或者和同學嘮嘮嗑,而不是搶時間多做幾道題,在整體上獲得的比后者更多。
其實,每個人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個體,世界上不存在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因此,適合每個人的方法也就不會相同。我相信,只有我們自己才能真正發現適合自己的路。我從不相信盲從能帶來完美的結果,何況什么是適合自己的是早晚要弄清楚的事情。不斷地摸索、尋找,然后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這是一個過程,更是一個必經的過程。我一直覺得學習可以是輕松的,也應該是輕松的,但是輕松建立在有適合的方法上,一旦找到了合適的方法,我們就可以輕輕松松得到滿意的結果。可是如果方向不對而卻一味地蠻用力,恐怕大概會是白做功啊!我從沒聽說有人就靠死學獲得什么卓越的成就,但是輕松地學習就達到不錯的成績的,可以說我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因此,我希望大家都能準確地找到自己的方法,并且輕松快樂地學習。
除了對課本的學習,我覺得學習競賽方面的知識對我的影響也非常大。在高中階段我主要學習過競賽數學和競賽化學,我也看過一些競賽物理和生物方面的內容。還記得高一的時候學校組織選拔這方面的人才,當時有數學和化學的摸底考試。考數學的時候,我發燒了,再加上本來就不是強項,因此數學的選拔并沒有通過。可是在考化學的時候,我很驚人地考了第一名,而且很意外地打破了出題老師沒有80分以上的預言。當時化學老師信誓旦旦地對我和班主任說我是競賽型選手。當時,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我很動心。后來,由于數學班的人數比較少,老師也讓我去聽聽看。這樣我就開始了兩門競賽學科的學習。說是學,其實也并沒有怎么學。主要是每周上一至兩次課,平時又忙于正常的學習,沒時間兼顧競賽,這樣競賽學習就被間隔開很長時間,效果自然就不是很好。當時,我想我不是那種做事特別快的人,平常寫作業就已經很慢,經常寫不完,那么我就沒有余力來兼顧競賽,如果要把高考和競賽分個主次的話,我把高考定位成主。于是,我就不太在意競賽的學習了。但是盡管關注得較少,競賽的學習對我的正常學習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學奧數使我思維更加活躍,思路更加開闊,更加見識了許多有趣的問題,使我對數學產生了更為濃厚的興趣。而奧化的學習使我獲得了更多的知識,對化學的理解更為深入,使我學習化學變得游刃有余。雖然我并沒有很努力地去學那些,但是僅憑臨考前一個月的突擊就拿了省級二等獎的成績,盡管成績不高,但還是證明了老師的看法是正確的。可是,任何事物有兩方面。正是因為態度的擺正,學習競賽知識并沒有影響到我的高考。就這一點,我還是一點都不遺憾的。
高中階段我還參加過一個對我比較重要的東西——自主招生。當時,我的好奇心比較旺盛,報考了很多。后來,我因為平時成績比較好得到了北京大學自主招生的校薦資格,順利通過北京大學自主招生初審,進入到筆試階段。我有一些競賽的底子,再加上語文和英語還算不錯,勉強通過了分數線。但是我還是感覺自己的水平和這所學校有很大差距。因為我考試的時候英語前三十道是單選,可是我要么是四個選項都不認識,要么是四個里面只認識一個,而這個還是錯的,這三十道題里我真正會的只有一道。由于我筆試分數比較低,我便下決心搞好面試。當時我做了很多準備,可以說,面試還是比較順利的,可是最終出來的結果卻令我十分失望。自主招生成績筆試占百分之八十,面試只占百分之二十,雖然我面試的成績還不錯,可還是改變不了我的排名。最終,我獲得了降五分的優惠。后來,我收到一個通知,說是可以簽某些學院的自主招生以獲得二十分的降分。其實,我對這種政策很不滿,但是由于我生長在油田,又在斟酌后發現“地空”這個院不錯,就簽了這個院的自主招生。后來,高考后就報了這個學院,不過我的分數其實超過了錄取分數線五分,很多人都為我本可以錄取到不錯的院系而惋惜。不過我知道,這種結果是我早就想過的,我沒有后悔。我一直覺得自主招生是我國高校招生的一大進步,它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一考定終身”的影響力。但是,有的學校靠自主招生來填補一些冷門專業報考人數空缺的做法,我是不贊同的。我有很多同學都陷入其中,也都表示深深的不滿。不過,有自主招生的制度已經是高考改革的一大進步,可以說是一座里程碑。
有很多人知道我考上北大就覺得我十分強大,其實,通過競賽和自主招生,我知道我只是弱者。我認為人能意識到自己的強大很重要,同時,人能認識到自己的弱小就更重要了。這樣,我們才能有追求,我們才能不止步,我們才能有明天!
每個人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個體,因此,適合每個人的方法也就不會相同。我相信,只有我們自己才能真正發現適合自己的路。我從不相信盲從能帶來完美的結果,何況什么是適合自己的是早晚要弄清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