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奔:在歷史與八卦之間
- 寇研
- 1082字
- 2019-11-25 18:29:28
欲望
懺悔與偷窺
據學者研究,西方文化是以罪惡感為基調的。所謂罪惡感,魯思·本尼迪克特的解釋是:“以道德作為絕對標準,依靠啟發良知來反省自身”。這道德感主要來自內心,或曰良心,而不是輿論的壓力。舉個例,一個人逛超市,“不小心”往自己口袋裝了一條口香糖過安檢被揪了出來,若他想的是“上帝啊,寬恕我吧!”而不是中國人常有的“別人會怎么看我”這種恨不得挖個洞鉆進去的心態,就屬于罪惡感。
有罪惡感的負重,自然也有相應的“減震”方式,所以西方人擅長懺悔。至于懺悔內容,當然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門,遠比口香糖私密、不可告人,但又萬變不離其宗,直抵“人性”。其中,與性相關的懺悔是重頭戲。這首先因為不管哪個時代的人都對這檔子事好奇,越壓抑越好奇。其次,源于西方人特有的伊甸園偷情事件引起的原罪意識。這一切引起的后果便是,“三個世紀以來,西方人一直堅持全部坦白自己性事的這一目標”。
懺悔室,雖未像審訊室,高懸“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恐嚇性質的條幅,但似乎人一進到這個暗室,就會自動打開心扉和話匣子,那些隱秘的、邪惡的、貪婪的經歷與想法就轉化為詞語,歡天喜地從嘴里蹦出來。這得歸功于牧師的專業素質。懺悔中牧師的職責,就是鼓勵你交代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最后以一句“主會寬恕你的”來結束座談。一般情況下,應是沒問題的。但若把這個方法套用在與性相關的懺悔中,便不可避免會走向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極端。
17世紀的教士守則主張“嚴格地敘述性活動的操作細節對于懺悔的完整性是必不可少的”,所謂“細節”,包括“熟練的性活動、感官撫摸、一切邪惡的目光、一切淫猥的話語……”。試想,伴隨著牧師的啟發性言辭,諸如“接著發生了什么”,“他觸碰了哪里”,“你當時的感受”等等,悔過者難保不會巨細無遺,描繪出一幅春情顫動的情色地圖。而在這一來二去的交流中,懺悔也就演變成了對床笫韻事的偷窺。
據說維多利亞時代的牧師與教民好這一口的程度,遠勝其他時期,原因自然歸咎于自上而下的假正經成風。一面端莊地把雞胸說成“白肉”,一面在懺悔室切磋武功,這其間的反差,實在有趣。有許多該時期的漫畫,都諷喻了這一事實,其中的教士僧侶無不丑態百出,有一位的肩膀上還直接安裝了顆哈喇子長流的豬腦袋,他正要去揭開一角裙裾,好像要揭開茶壺蓋……
既然標榜我主慈悲的懺悔中有這么些貓膩,就難怪玩世不恭的現代人會對教堂和懺悔惡搞了。法國喜劇《傳教士》中從教堂傳來劃破夜空的女人的尖叫,著實是“有了快感你就喊”,鎮上居民卻道是圣母顯靈。另一個電影橋段中,一位老年婦女去懺悔,但她在懺悔室沒看見虔誠的牧師,卻撞上一顆屁股。這顆屁股光鮮飽滿,顯然正在懺悔進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