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細胞膜的成分與結構

為了研究膜的機能,需要了解膜的成分與結構,但一般情況下,分離提純出膜的成分時,膜的結構往往被破壞,機能也就消失了。此外,不同的膜,其成分與結構也有差別,這就更增加了問題的復雜性。幾十年來經過多方面探索,逐步積累了許多實驗材料,提出并逐步完善了關于膜結構的假說。

雙分子層模型

E.Gorter和F.Grendel在1925年首先提出膜結構的模型。他們研究的是紅細胞的膜,由于這些細胞沒有明顯的細胞器,所以細胞膜幾乎是唯一的膜結構。他們先把紅細胞放在低滲透壓溶液中,使細胞吸水脹破,血紅蛋白溶于水中,剩下空的膜囊;再用丙酮從這些膜囊中溶出脂質,并把這種提取物散布在一個水槽中。由于脂質分子的非對稱性(圖2-2),它們的極性端親水,與水形成氫鍵;而另一端的碳氫鏈因疏水而伸向空中,在水-空氣界面上排成了一個單分子層。在水槽一端輕輕從側面對單分子層施加壓力,使脂質分子逐步集中。當單分子層所受到的壓力突然增加時,說明脂質分子已經集中形成一片密集的單分子層(圖2-3)。測出單分子層這時的面積,發現其面積大約是所有提取出脂質分子的紅細胞表面積之和的兩倍。Gorter和Grendel由此得出推論: 紅細胞的膜是由兩層脂質分子組成的,兩層分子的碳氫鏈端相對排列,垂直于表面(圖2-4)。這就是膜結構的雙分子層模型或脂雙層模型(lipid-bilayer model)。

圖2-2 卵磷脂(仿Styer, 1981)

圖2-3 Gorter和Grendel的實驗
*達因=10-5牛(仿Eckert,1988)

圖2-4 Gorter和Grendel的雙分子層模型

Gorter和Grendel的推論一直支配著關于膜結構的設想和爭論。40年后,Bar等人仔細重復了他們的實驗,發現了他們在技術上的錯誤。首先,丙酮只能抽提出膜上70%~80%的脂質;其次,他們是按干膜計算紅細胞的表面積,這比濕膜的表面積小(干膜是99平方微米,而濕膜是145平方微米)。因此Gorter和Grendel的原始實驗既低估了脂質量,也低估了紅細胞的表面積,這兩方面的錯誤相互抵消,從而得出了紅細胞膜是由脂類的雙分子層組成的結論,這是科學上的一次巧合。后來的研究表明,紅細胞膜上脂質所形成的單分子層的面積只是膜面積的1.5倍,其余的部分是由蛋白質組成的。

Singer流動鑲嵌模型

根據當時積累的關于細胞膜的電子顯微鏡、X射線衍射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1972年S.J.Singer和G.L.Nicolson提出關于細胞膜結構的流動鑲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這是關于細胞膜和細胞內膜的一個較合理的模型。他們認為膜的基本結構是流體的脂雙層,其中鑲嵌著具有生理活性的球形蛋白質,有的蛋白質分子貫穿雙分子層,有的只穿過部分雙分子層(圖2-5)。這種模型也得到了形態學的證據。用冰凍蝕刻電子顯微鏡技術把雙分子層從中間撕開,露出許多直徑為5~8納米的顆粒。用蛋白質消化酶處理后,這些顆粒逐步消失,表明顆粒是嵌在細胞膜脂質分子層中的蛋白質(圖2-6)。

圖2-5 Singer流動鑲嵌膜結構模型

圖2-6蛋白質鑲嵌在膜中的形態學證據
用冰凍蝕刻技術撕開膜的雙分子層,露出膜中顆粒
A. 對照;B,C. 用蛋白質水解酶消化處理后膜上顆粒逐步消失(引自Eckert,1988)

現在知道,細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磷脂、膽固醇以及其他脂質,還有少量糖類。脂雙層實際上是層油膜,是流體,其脂質分子在膜平面上迅速擴散,因而,鑲嵌在膜中的蛋白質除受某些特殊因素影響被固定外,也在這層油膜中漂移。這些蛋白質主要是糖蛋白,糖分子暴露在膜的外側,有的是激素的受體,有的參與免疫機能。膜內側的一些蛋白質主要起酶的作用(圖2-7)。構成膜的脂雙層是極性分子通透的屏障,而鑲嵌在其中的蛋白質則起著通道、閘門、離子泵、受體、能量轉換器等作用。

圖2-7 細胞膜的結構(仿Koeppen,20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凉城县| 时尚| 梁山县| 辉南县| 峨边| 射阳县| 佛教| 花莲市| 平乡县| 平山县| 怀化市| 金湖县| 乳山市| 道孚县| 广河县| 电白县| 大埔县| 广东省| 武强县| 凤山市| 烟台市| 德昌县| 安仁县| 都江堰市| 九龙坡区| 汉中市| 松潘县| 鄂尔多斯市| 石首市| 通辽市| 麻江县| 湘潭市| 云南省| 和硕县| 东辽县| 陆川县| 临安市| 澄迈县| 收藏| 宿州市| 德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