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原始工藝技術

新石器時代除石器、木器、骨器制造技術有很大發展外,還出現了制陶、紡織等原始手工業。這些手工業是氏族集體經濟的一部分,是與農業結合在一起的。

制陶

陶器的發明,在制造技術上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它既能改變物體的性質,又能比較容易地塑造便于使用的物體的形狀;既具有新的技術意義,又具有新的經濟意義。它使人們處理食物的方法除燒烤外,增添了煮蒸的方法;陶制儲存器可以使谷物、水和液態食物便于存放;陶制紡輪、陶刀、陶銼之類的工具則在生產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它一出現很快就成為人們生活和生產的必需品,特別是對于定居下來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們更是須臾不可離的。“神農耕而作陶”《周書》。的傳說,正是把制作陶器和農耕聯系在一起的。

陶器是我國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最常見的遺物,也是這一時期工藝技術水平的代表性器物。仰韶文化的彩陶既是日常生活用品,也是很好的藝術品,其制陶工藝已達到相當成熟的階段。山東龍山文化的精美黑陶器,器壁薄如蛋殼而堅硬,厚度僅1~3毫米,表面漆黑有光,工藝水平已較高。

世界上許多地方,陶器是由于在編制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黏土想使之能夠耐火而逐漸被發明的。經過一段時間,人們發現成型的黏土不要內部容器也可以燒制成陶器。其燒制技術則經歷了很長的發展過程。

制造陶器的第一道工序是準備陶土,最初的陶土不加淘洗,所以含雜質較多。后來,人們學會了淘洗,就出現了“泥質陶”、“細泥陶”,甚至還選用高嶺土燒成了“白陶”。制造炊器,為了使它受熱時不易裂開,人們特意摻進一定量的砂粒,這叫“夾砂陶”。第二道工序是制坯,早期是用手捏成坯,或用泥條盤筑而成,這統稱為手制。后來逐步發明了“慢輪修整法”,就是把已成型的陶坯放在可以轉動的圓盤——陶輪上,在轉動中修整器坯的口沿等部分。以后又進一步發展到把陶泥坯料放在快速轉動的陶輪上,制造圓形陶器。這種制陶方法叫做“輪制”。采用快輪制坯,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大為提高了。第三道工序是裝飾,大體有以下幾類:陶坯未干透時,用器物把坯表打磨光滑,燒成后器表發亮,這叫磨光陶;在陶坯上施一層薄薄的特殊泥漿后再燒制,這叫施加“陶衣”;在陶坯上畫出黑色或彩色花紋后燒制成的叫做“彩陶”;在燒陶過程中,采用滲炭的方法,燒成的陶器成純黑色,這叫“黑陶”;此外,還有“附加堆紋”、“刻畫花紋”等。最后一道工序是燒制,早期是在露天燒制的,溫度低,受熱不均勻,陶器表面上呈現紅褐、灰褐、黑褐等不同的顏色,胎壁斷面可看出沒有燒透的夾心。后來發明了陶窯,如西安半坡遺址中發現的陶窯有豎穴窯與橫穴窯兩種,都由火口、火膛、火道、窯室和箄組成。經陶窯燒制成的陶器,因火力較均勻,不易變形龜裂,顏色也較齊一。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制陶業有很大發展,可能已由氏族的共同事業逐漸變為少數富有制陶經驗的家族所掌握的生產部門。這時陶器制作技術又有提高,制坯已廣泛采用快輪,陶窯結構比過去進一步完善,燒制溫度可高達攝氏1000度左右;并掌握了在高溫時密封窯頂,再從窯頂上滲水入窯,使窯內氧氣不足,令陶器在還原焰中焙燒,其中的鐵質多轉化為氧化亞鐵(FeO),從而得到呈灰或灰黑色陶器的方法。這個經驗對后來掌握釉色有著重要的意義。高嶺土的使用和利用燒成后期對窯溫及窯內含氧量的控制來賦予陶器以某種顏色的技術,為我國以后瓷器的出現和它所具有的獨特風格奠定了基礎。

圖1-6 山東濰坊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雙耳黑陶杯

蠶絲的開始利用和原始紡織技術

我國原始社會后期已出現原始紡織技術。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絕大部分都發現有紡墜,就是證明。

當時使用的紡織原料,多半是野生麻類和其他野生植物的纖維。更重要的是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開始利用蠶絲織作。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浙江吳興錢山漾遺址中,除了發現苧布,還出土有一段絲帶和一小塊絹片。《吳興錢山漾遺址第一、二次發掘報告》, 《考古學報》1960年第2期。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蠶絲的國家,并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唯一這樣的國家。

原始的紡紗方法有兩種。一是搓捻和續接,用雙手把準備紡制的纖維搓合和連接在一起。另一辦法是使用原始的紡紗工具——紡墜。這種工具已經具有能夠完成加捻和合股的能力。紡墜,即是在一根橫棒的中間或一個圓盤狀物體的中間,插置一根植物桿,利用橫棒或圓盤轉動時產生的力偶,使纖維抱合和續接。

原始的織造方法,是在編席和結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古人有“編,織也”《倉頡篇》(孫星衍輯本)。的說法,說明了這二者之間的密切關系。我國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發明了結網的方法。山西大同許家窯舊石器遺址出土了許多石球,經考古學者研究,都是十萬年前人們使用的“拋石索”的遺物。“拋石索”必須使用植物韌皮或動物皮條編制網兜。新石器時代出現了正式的織造技術。最初是編織,像編席一樣完全用手編結。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陶片上,印有好像是用絞纏法制作的布痕,就屬于這一類。隨后,又出現原始的機織工藝,利用原始腰機和引緯的骨針織作。河姆渡遺址第四文化層,出土了管狀骨針、木刀和小木棒,經鑒定,可能是供裝置這類機械的部件和引緯的工具。

隨著織作方法的發展,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能夠生產具有一定水平的織品。蘇州草鞋山遺址曾經出土一塊約六千多年前的葛纖維織物,經線由兩股紗并合而成,系用簡單紗羅組織制作,羅孔都比較規整勻稱。錢山漾出土的絹片,經緯密度均為每厘米48根,絲縷相當均勻,比較堅密平整。

建筑

遠古時候,我們祖先曾經在樹上“構木為巢”《韓非子·五蠹》。,或利用天然的洞穴作為居住的地方。到新石器時代,人們居住的方式就較多樣了。少數地區如廣西、云南、廣東等石灰巖洞較多的地區,人們還有住在天然山洞里的,但多數地區已普遍建筑了住房。在黃土地帶和地勢高亢的地區,主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和原始地面建筑。在濕熱的沼澤地帶,則主要營造源于巢居,把居住面架設在樁柱上的干欄式房屋。

半坡遺址半地穴式房屋大部分是取土形成豎穴,上部用樹木枝干等構筑頂蓋。建筑面多呈方形或圓形,中部有一根或多至四根對稱的中柱,住室中央或近門處有一圓形火塘,門前有緩沖空間和溝坡狀門道。地穴是直壁,一般深50~100厘米,穴底和墻壁涂草筋泥。柱基用原土回填。頂部是自四周向中柱架椽,成方錐形或圓錐形屋頂,內外都涂草筋泥。門道雨篷用大“叉手”。中柱和椽木交接處用藤葛類或繩索扎結固定。頂部節點附近留有排煙通風口。這種木骨涂泥的構筑方式,后來發展成為我國古代建筑以土木混合結構為主的傳統。如果把居住面上升到地面,其形式與近現代的磚瓦平房差不多;在外圍結構上則出現了承重直立的構筑體,也就是墻壁。構架、墻體和斜坡的屋頂,成為后來我國建筑的基本體形。

河姆渡遺址保存的干欄式木構建筑遺跡,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帶有榫卯的木構件很多。其榫卯大致可分為:柱頭和柱腳榫卯、平身柱與梁枋交接榫卯、轉角柱榫卯、受拉桿件(聯系梁)帶梢釘孔的榫卯、欄桿榫卯、企口板等六種。這時的木構建筑還處在榫卯和扎結相結合的階段,而且一般多是垂直相交的榫卯。遠在六七千年前能有這樣的木構技術,說明建筑技術已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發展過程。在當時使用石制工具的情況下,加工制作如此規整的榫卯構件,的確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圖1-7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木建筑構件

交通工具

隨著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發展,產品不斷增多,交換也開始發生,產生了對運輸工具的需求,導致了交通工具的發生和發展。

我們的先民在運輸生產品以及木、石等建筑材料過程中,逐步創造出滾木、輪子、輪軸,最后出現了車這種陸上交通工具。最原始的車輪是沒有輪輻的一塊圓木,漢、唐時代著作中稱它為“輇”。《左傳》中說薛部落最善于造車,出身于薛的奚仲曾做過夏王朝的“車正”(車輛總管)。漢代陸賈的《新語》中還說奚仲“橈曲為輪,因直為轅”,創造了有輻的車輪。由輇發展到輪,使車輛的行走部件發生了一次大變革,為殷代的車奠定了基礎。

船舶的發展同樣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人們從落葉和樹干能在水中飄浮得到啟發,用石斧將圓木的一面刳成凹形,從而相對地增加了穩定性,并且增加了運載量,這就導致了獨木舟的產生。把許多樹干捆綁編成一排,這樣制成的木排也能獲得同樣的效果。因地制宜,產竹的地區就有了竹排。《易·系辭》有“伏羲氏刳木為舟,剡木為”的傳說。河姆渡和杭州水田畈、錢山漾遺址中都發現有木槳,前者距今七千年左右,后二者則為五千年前左右之實物,形制與后世的木槳很相似。這是最早的船舶推進工具。船只的出現,不僅促進了水上交通和運輸的發展,而且使人們的漁撈活動范圍也得以擴大。

圖1-8 錢山漾遺址出土的木槳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水县| 庆安县| 女性| 裕民县| 济宁市| 涿鹿县| 平果县| 昭觉县| 密云县| 兴化市| 泉州市| 宜春市| 阿拉善右旗| 板桥市| 永和县| 松阳县| 景东| 应用必备| 科技| 轮台县| 罗甸县| 长沙市| 景泰县| 渝北区| 驻马店市| 吉林市| 镇原县| 公安县| 历史| 治县。| 横山县| 平果县| 资讯 | 会昌县| 济南市| 翁牛特旗| 旺苍县| 嘉荫县| 西青区| 兰考县| 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