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停滯階段(1966—1977年)

藝術作為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意識形態色彩,但也應具有主體獨立性。然而在“文革”的十年浩劫中,藝術卻走上極端,成為純粹的政治符號。在這一特殊環境中,電視藝術這一稚嫩的藝術形態首當其沖地成為“重災區”。1966年至1976年期間,我國電視藝術的發展基本上處于停滯狀態。

一、政治至上的束縛

“十七年”(1949年至1966年)時期,文藝創作開始向政治化思潮靠攏。1966年4月,江青在《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開的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中提出了臭名昭著的“文藝黑線專政論”,對建國17年來文學藝術戰線所取得的成績進行了全面、徹底的否定,認為之所以在文學藝術方面出現這樣嚴重的問題,是因為文藝界在新中國成立以來被一條與毛澤東思想相對立的反共反社會主義的黑線“專了政”。這條黑線就是資產階級的文藝思想、現代修正主義的文藝思想和所謂30年代文藝的結合,即所謂的“文藝黑線專政論”。從此,我國的文藝作品成了被“四人幫”所利用的政治工具,文藝創作進入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黑暗的時期。

電視藝術創作自然也無法逃脫。在全國大多數電視臺被迫停辦的同時,北京電視臺(中央電視臺前身)也受到很多的限制。“1966年5月,北京電視臺做出關于宣傳‘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一些安排,提出關于文藝節目播出的四項措施,要求編審人員加強政治責任心和階級斗爭觀念,保證電視屏幕上大放鮮花,不播毒草。要求文藝節目樹立正面典型、英雄形象,反映工農兵生活,屬于樣板的節目要反復播;要求緊密配合政治中心任務和重大節日的宣傳活動,編選旗幟鮮明、戰斗性強、小型多樣的文藝作品;要求積極扶植工農兵及青年學生的業余文藝活動,設立工農兵業余文藝專欄。另外還詳細規定了八類‘壞節目’一律不播。”張鳳鑄:《中國電視文藝學》,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頁。

在這種情況下,充斥電視熒屏的只能是八大樣板戲(京劇《智取威虎山》、京劇《紅燈記》、京劇《沙家浜》、京劇《海港》、交響樂《沙家浜》、京劇《奇襲白虎團》、舞劇《白毛女》、舞劇《紅色娘子軍》)以及諸如舞蹈《毛主席革命路線勝利萬歲》、合唱《毛澤東詩詞組歌》之類的政治性極強的文藝節目。此外,“文革”期間北京電視臺也播出了一些外國文藝節目,如越南南方解放軍歌舞團來華演出,阿爾巴尼亞地拉那市“一手拿鎬、一手拿槍”業余藝術團訪華演出,朝鮮大型歌舞《黨的好女兒》等。這些節目一般都來自于與中國交往密切的國家,節目的政治色彩也很濃厚。此間,我國只誕生了一部說教意味濃重的電視劇——《考場上的反修斗爭》。

總而言之,十年浩劫期間我國的電視藝術一片荒蕪,不但沒有進步,甚至發生了倒退。歷史的教訓證明,包括電視藝術在內的所有藝術創作要處理好與政治的關系,一方面,不可否認藝術具有政治屬性和政治功能,另一方面,切不可把藝術和政治等同起來,使其關系走向極端。

二、電視技術的進步

“文革”期間,出于一定的政治需要而進行的電視事業建設和技術更新,客觀上也使得電視藝術獲得了幾項收獲。

其一,1968年前后,過去被迫停播的省屬電視臺在新成立的革命委員會的指令下陸續恢復,一些沒有電視臺的地方也在“將毛主席的光輝形象送到××”的口號激勵下,紛紛開辦電視臺。1970年10月1日,新疆、青海、寧夏、甘肅、廣西、福建開始正式播出或實驗播出電視節目,至此除西藏自治區和北京市(北京電視臺是中央級機構)外,內地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全都建立了電視臺。同時,各地利用高山調頻發射臺,迅速建成了一批電視轉播臺。至1971年,全國的電視發射臺和轉播臺總計已達80座,電視節目由各省會、自治區首府向周邊輻射。與此同時,國家公用通訊網絡的微波中繼干線也發展起來,成為遠距離傳送電視節目的主要通道。1971年廣播局正式租用郵電部微波干線,“毛主席的光輝形象”已經可以傳送到全國20個省會、自治區首府和直轄市。郭鎮之:《中外廣播電視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49頁。這為我國今后的電視藝術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和技術基礎。

其二,在電視藝術創作的具體操作層面,“文革”期間的電視文藝節目雖然還是主要采取轉播舞臺演出實況的形式,但這時的轉播工作已經做得比較細致,不再是早期轉播時導演只寫提綱式的鏡頭本,而是事先分好鏡頭,并寫出詳細的轉播鏡頭本,分發給有關轉播人員,使其做到心中有數,有章可循。這一做法大大提高了文藝節目轉播的技術水平,提升了電視藝術創作的質量。

其三,這一時期最重要的電視技術革新是彩色電視的試播。1970年初,廣播事業局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電視專業會議上確定,在大多數省份著手建設正規黑白電視臺的同時,北京電視臺和少數地方電視臺向彩色電視邁進。此后,彩色電視會戰在北京、上海、天津、四川四處開展起來。1973年5月1日,北京電視臺正式面向首都觀眾試播彩色電視。8月1日,上海電視臺試播彩色電視。此后天津電視臺、成都電視臺(現四川電視臺的前身)也先后開辦了彩色電視。1975年初,北京電視臺向外地傳送的節目已經全部彩色播出。1977年7月25日,北京電視臺的兩套節目均實現了彩色化。郭鎮之:《中外廣播電視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49—251頁。彩色電視的試播成功為今后電視藝術的大繁榮做了最重要的硬件準備和技術支持,在電視藝術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三、文藝資料的保存

到了“文革”末期,一些有識之士認識到搶救國家著名藝術家的傳統節目迫在眉睫。1975年前后,北京電視臺調動彩色錄像設備搶錄了一批文藝資料,有著名相聲演員侯寶林、郭啟儒等表演的傳統保留節目,有著名京劇演員李和曾、趙燕俠、譚元壽和著名粵劇演員紅線女等人的拿手戲、精彩段子。這項工作一直進行到1976年秋。有些地方電視臺也搶錄了一批文藝資料,如天津電視臺從1976年初開始,花了5個月時間,搶錄了五十多出傳統戲曲節目,如京劇《蜈蚣嶺》、《惡虎村》、《二堂舍子》、《打酒館》;河北梆子《拾柴》、《柜子緣》、《掛畫》。這些行動為保存我國優秀的戲曲文化遺產立下了汗馬功勞,使一些瀕臨失傳的著名藝術家的代表作保留了下來,并在不久到來的電視藝術起步期派上了用場,安排在電視節目中播出,不但豐富了電視的藝術品類,而且使觀眾通過電視熒屏領略到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無窮魅力。

另外,1976年,“四人幫”被打倒后,神州大地充滿了歡欣鼓舞的氣氛,一時間文藝領域也出現了全面復蘇的新氣象。“文革”末期專為毛澤東錄制的一批傳統音像節目陸續與觀眾見面,其中包括京劇、相聲、地方戲曲,如湖南花鼓戲《十五貫》、京劇《鬧天宮》、昆曲《大破天門陣》、京劇《打漁殺家》等;同時,配合外國首腦的來訪,外國影視片漸次出現,如南斯拉夫的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和電視劇《巧入敵后》,日本故事片《望鄉》和《追捕》等。此外,1977年10月和11月,北京電視臺新開辦了《世界各地》和《外國文藝》兩個欄目,向中國人民展示了外部世界多姿多彩的生活,而電視欄目《祖國各地》的播出則使中國人民得以神游中華大地,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這一切新現象的出現,標志著中國電視藝術正從十年浩劫的陰霾中走出,昂首闊步地邁向充滿希望的美好明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剑阁县| 连江县| 台安县| 万全县| 博爱县| 商洛市| 富阳市| 鄂州市| 布拖县| 文水县| 江山市| 新密市| 宁陵县| 工布江达县| 固镇县| 林甸县| 招远市| 泸溪县| 博白县| 汝城县| 开封县| 德惠市| 宁阳县| 怀化市| 安新县| 久治县| 遂昌县| 太仆寺旗| 外汇| 江口县| 大冶市| 葵青区| 南雄市| 托克逊县| 鹤山市| 青河县| 克东县| 佛坪县| 恩平市| 保山市| 宁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