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初創階段(1958—1965年)
1958年5月1日,中國第一座電視臺——北京電視臺(中央電視臺的前身)以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的座談會和歌舞節目開始試驗播出,從而拉開了我國電視藝術發展的序幕。在未來的8年里,由于經濟水平的落后和技術條件的限制,電視藝術始終處于萌芽時期,節目質量較低,受眾屈指可數。但它畢竟為日后電視藝術的發展和繁榮做了最早的準備。
一、說教目的的灌注
作為一種剛剛誕生的文藝樣式,電視藝術還未探索出本體性的藝術規律,其創作不可避免地受到當時文藝政策和社會思潮的影響和牽制,打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成了“簡單的時代精神的傳聲筒”,在具體創作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主題先行”,即根據作品要表達的思想和主題,事先設計完整的“文本”,然后根據“文本”拍攝制作電視影像,這使得電視作品的說教意味濃重,藝術性征萎縮,完全成為教育工具,總體上來說較多的是宣傳品而非藝術品。就電視劇而言,這8年期間創作的近百部作品具有兩個鮮明特征:“一是它的時效性——及時地反映社會生活動態和黨的方針、政策:為進行憶苦思甜教育,創作了《一口菜餅子》;為歌頌人民公社、大辦食堂,創作了《女狀元》;為反映北京‘十大建筑’的建設情況,創作了《新的一代》……二是它的紀實性——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經過藝術加工創作而成:根據上鋼工人邱財康搶救國家財產被燒傷,醫護人員全力搶救的事跡,創作了《黨救活了他》;根據與地主階級作斗爭的少年英雄劉文學的事跡,創作了《劉文學》;根據人民的好兒子焦裕祿的事跡,創作了《焦裕祿》……”這一時期的電視紀錄片同樣擔負著宣傳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輿論工具任務,其主要內容為報道新中國取得的各項成就和先進模范,如紀錄重大慶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周年慶典紀實》,反映越南戰爭的《英雄的越南南方人民》、《戰斗中的越南》,表現少數民族新生活的《歡樂的新疆》、《古老西藏換新天》,反映國家領導人外交活動的《周恩來非洲之行》,以及批判封建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收租院》。其中,雖然有些作品做了不同程度的藝術探索,但基本上還是按圖索驥,重于說教。
總而言之,這一時期以宣教為目的的電視藝術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觀眾的喜愛,同時也充分表現出了鼓舞人民、調動人民生產積極性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政治至上、主題先行”的創作模式和“一味說教”的創作理念束縛了電視藝術的進一步發展。
二、直播手段的使用
加拿大傳播學者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傳遞的真正訊息是它本身對受眾的刺激,而非它所傳遞的內容。他的觀點雖然因為有些偏激而招致質疑,但畢竟說明了媒介技術在媒介發展中的重要性。電視的誕生和發展,離不開近代物理學、機械學、光學、聲學、化學、電學、計算機科學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以說,電視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為電視藝術的起步和推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術支持和物質前提,電視技術對電視藝術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然而,在改革開放以前,由于我國還沒有掌握電視錄制技術,因此,屏幕上的絕大多數節目只能采取實況轉播的方式播出,束縛了電視藝術的發展。這在早期電視劇的創作中可見一斑。1958年6月15日,仍處在試播期間的北京電視臺,在演播室內直播了根據《新觀察》雜志上發表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電視劇《一口菜餅子》,正是這部時長20分鐘的“直播電視小戲”拉開了中國電視劇藝術的序幕。當時擔任此劇攝像的文英光回憶道:“這個劇主要是為了配合其時‘憶苦思甜’、‘節約糧食’的宣傳而制作的,全劇只有四個角色和一個串場人,場景也比較簡單。因為當時電視設備比較簡陋,播出條件差,大家認為作為試驗應從簡單劇目做起……當時演播室只有70平方米左右,地方狹小,還要搭上兩場景,笨重的攝像機運動起來需要兩個人幫忙……因為當時的電視節目都是直接播出,為保證直播的成功,各個工作盡心盡力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工作。為保證播出萬無一失,還專門邀請八一電影制片廠的化妝師為演員化妝,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各工種摩拳擦掌,在北京電視臺試播后的一個半月之際,即1958年6月15日,我國的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誕生了!”而弘石把當時的情景描繪得更加細致生動:“過來人曾將此形容為一場高度緊張的多兵種綜合戰斗:兩臺電子管攝像機要嚴格按照導演預先設計好的分鏡頭計劃攝取畫面,而助手們則須人工幫助推拉分量頗重的攝像機和移拽后邊拖著的粗笨的電纜線,且不能出絲毫聲響;演員們根據指示燈的信號在表演區進行表演,并必須嚴格控制節奏和秩序;至于演播導演,則必須耳目并舉,隨時將圖像信號和伴音信號準確無誤地組接和傳送出去。一個節目制作下來,現場的所有人員個個都已經是大汗淋漓了。”
從以上的描述中不難想象出當時電視藝術創作設備之簡陋,條件之艱苦,工作之繁重。同時,我國第一代電視藝術工作者揮汗拓荒的工作熱情和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也確實令人感佩。
從此以后,直至1966年,中國的電視熒屏上又誕生了百余部直播電視劇,如北京電視臺的《黨就活了我》、《火人的故事》、《新的一代》、《耕耘記》、《球迷》、《江姐》,上海電視臺的《紅色的火焰》、《姊弟血》,廣州電視臺的《誰是姑爺》、《長征路上》,黑龍江電視臺與吉林電視臺的《三月雪》,等等。
除電視劇之外,當時的許多電視文藝節目同樣采用直播方式。1958年6月26日,北京電視臺開始了第一次舞臺演出節目的實況轉播,電視綜藝晚會由此誕生。電視直播的及時傳真特性,使觀眾能在同一時間里看到劇場演出的實況。在其后的相當一段時間里,劇場演出的實況轉播成為了電視藝術的重要形式,運用直播方式播出的文藝節目大大豐富了電視熒屏。1960年北京電視臺播出的綜合性文藝晚會、1961年播出的毛澤東詩詞欣賞晚會、1961年至1962年陸續播出的三次“笑的晚會”等,為電視藝術的發展做了最早的實踐準備,豐富了電視觀眾的精神生活。
三、其他藝術的傳播
這一時期的電視在播出原創性節目之外,還發揮著重要的藝術傳播平臺的作用,即同期轉播大量其他類型的藝術節目,除上面提到的文藝晚會之外,還有戲曲、電影、話劇、舞劇等。這一方面擴大了這些節目的傳播范圍,提高了其影響力度,滿足了觀眾的精神需要,另一方面,我國早期的電視工作者也做出了電視藝術與不同門類藝術形態相融合的最初嘗試。
戲劇,尤其是戲曲一直是我國觀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這種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文藝樣式在很早就被搬上電視熒屏,使得廣大戲曲愛好者“在家中看戲”成為可能。1958年,成立之初的北京電視臺便把梅蘭芳主演的《穆桂英掛帥》,尚小云主演的《雙陽公主》,周信芳主演的《四進士》,馬連良和張君秋合演的《三娘教子》,張君秋、葉盛蘭和杜近芳合演的《西廂記》等通過劇場轉播與廣大觀眾見面。從1960年開始,我國電視工作者嘗試性地播出了經過某些電視化處理的戲劇節目,如在中央及地方電視臺陸續播出的歌劇《劉三姐》、《洪湖赤衛隊》、《江姐》,京劇《紅燈記》,評劇《雙玉蟬》、《祥林嫂》,昆曲《李慧娘》,川劇《燕燕》,話劇《伊索》、《雷雨》等。這類節目由于少量電視語言的運用,比劇場原樣轉播有所改進。1961年12月11日至19日,為慶祝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周信芳舞臺生涯40年,北京電視臺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連續轉播活動,轉播了周信芳主演的《打漁殺家》、《烏龍院》、《打瓜招親》、《宋世杰》、《張飛審瓜》、《斬經堂》、《四進士》和《海瑞上書》等劇目,讓觀眾大飽耳福。1964年12月底,北京電視臺利用黑白錄像機錄制了常香玉主演的豫劇《朝陽溝》第二場和京劇《紅燈記》中的《智斗鳩山》一場,在迎接1965年元旦的文藝晚會中播出。從此,電視文藝從實況直播舞臺演出向錄像播出過渡。
文藝類節目的轉播在當時也是電視藝術的一項重要內容,其中有歌舞、曲藝、詩朗誦等,內容多樣,品種豐富。1958年5月1日晚,北京電視臺試播的第一天便播出了電視文藝節目,當時是在一間約60平方米、由會計室改建的小演播室內直播的,其節目有中央廣播實驗劇團表演的詩朗誦《工廠里來的三個姑娘》,北京舞蹈學校演出的舞蹈《四小天鵝舞》、《牧童和村姑》、《春江花月夜》。1960年,北京電視臺首次在新建的600平方米演播室里排練、播出了綜合性春節文藝晚會,有詩朗誦、相聲、戲曲、歌舞等內容,演播條件和藝術加工能力有所進步,像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舞蹈《趙青獨舞》等,都用了電視手段進行藝術再創造。此外值得一提的是,1959年國慶期間,北京電視臺轉播了來訪的蘇聯芭蕾舞團表演的《天鵝湖》,烏蘭諾娃主演的舞劇《吉賽爾》和《海峽》的片段,從此外國文藝成為中國電視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
另外,播放電影和紀錄片也一直是電視藝術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北京電視臺第一天的試播中就有故事片播出。1959年國慶期間,北京電視臺先后播映了4部重點發行的獻禮片(《林則徐》、《風暴》、《老兵新傳》、《我們村里的年輕人》)和4部大型紀錄片(《英雄戰勝北大荒》、《第十個春天》、《遠征沙漠》、《紅光照山村》),此后的幾年中還陸續播出了數量可觀的其他故事片和紀錄片。
在我國電視處于幼年的時候,電視藝術還沒有真正完成本體認知和自我實現,因此只能采取“拿來主義”的方法,借助其他文藝形態來充斥熒屏,滿足觀眾需求。作為一種綜合性藝術,電視藝術正是在吸收其他藝術營養的基礎上獨立和完善,最終壯大繁榮的。1958年至1966年,年輕的電視藝術正在為日后的崛起默默地積蓄著最原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