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國際物流的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

只要存在國家間的經濟往來,就會產生國際物流。但是國際物流真正作為一個管理領域來研究和實踐則是跟經濟全球化進程密不可分的。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信息與通信技術的進步以及運輸技術的發展和成本的降低都是推動國際物流發展的動力。隨著全球環境問題和能源制約問題日益突出,今后的國際物流必將朝著節能、環保的方向發展。

1.3.1 國際物流的發展

1.國際物流的產生與發展

國際物流是伴隨著國家間的經濟往來自古就存在著的。無論是2000多年前的“絲綢之路”還是“資本主義工業革命”瓜分世界市場,都是國際物流活動活躍的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全球經濟百廢待興,各種現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紛紛出現。在物流管理概念出現的同時,國際的貿易往來也日益頻繁。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的建立穩定了各個國家之間的貨幣兌換率,減少了企業從事國際貿易的匯率風險,給國際貿易帶來了巨大的促進作用。關貿總協定的誕生降低了貿易壁壘,促進了市場開放,極大地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和貨物的流動。國際物流管理作為促進貿易增長、降低貿易成本的手段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各種現代管理方法促進了全球經濟的增長,國際貿易增長迅速。因此,國際的物流規模不斷擴大。受石油危機的影響,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務水平成為國際物流管理的目標。在這一時期,適應國際物流迅猛增長的物流技術和管理方法也應運而生,大型貨運輪船、寬體客機、集裝箱技術都與國際物流相生相伴地發展起來。1976年法國建造了55萬噸的油輪。油輪、礦石船都朝大型化進一步發展,運輸成本進一步降低。集裝箱、集裝箱船、集裝箱港口等集裝箱運輸技術提高了小間雜貨的運輸效率和安全性,在成本降低的同時,物流服務水平提高到了新的層次。為了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為國際消費者提供更周到的服務,國際貨物承運人開發出國際多式聯運的服務模式,為消費者提供多種運輸方式組合的一站式服務。

20世紀80年代是國際物流真正作為一個獨立的管理領域來研究和實踐的關鍵時期。除了運輸方式以外,國際物流關注新的生產組織方式、計算機技術和自動化技術以及新的信息通信手段。除了美國、英國等老牌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以外,德國、日本等國家的經濟迅速發展壯大,國際貿易和投資進入一個高速增長的時期。德國和日本的崛起對歐美的經濟發展模式提出了挑戰,“小批量、多品種”的精益生產模式與“標準化、大規模”的生產模式抗衡,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的服務。物流技術為了應對新的生產運作模式,出現適時制等管理方式。電子數據交換技術的發展提高了物流信息傳送的效率,降低了信息管理的成本,為構建全球信息管理系統提供了技術基礎。計算機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物流作業的自動化發展,自動化倉庫、自動化港口機械等設施大大地提高了物流作業效率,提高了作業的安全性,降低了作業成本。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一體化進入新的階段,全球貿易和投資的壁壘不斷降低,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迅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地位不斷提高,世界經濟格局出現新的變化。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日益完善為國際物流提供了技術支持,國際物流進入信息化時代。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帶來了國際物流的變化,原來發達國家之間的物流向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轉移,原來全球間的物流向區域內國家間轉移。對外直接投資壁壘的降低促進了國際產業分工。全球制造業紛紛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正如在導入案例里所介紹的,全球范圍內的產業協作規模增大,除了產成品物流,中間產品的物流量也增長迅速。精益生產、敏捷制造、虛擬制造等新的生產組織方式對國際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術的進步、電子商務的發展也使國際物流面臨新的課題。信息技術、互聯網、條碼技術、衛星通信技術在國際物流中的應用越來越普及,極大地提高了物流的信息化和物流服務水平。建立全球物流信息系統,把國際物流推向全面信息化時代,是進入21世紀以來的一個明顯特征。

2.國際物流發展的趨勢

國際物流的發展趨勢與全球經濟的發展趨勢是一脈相承的。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從宏觀經濟來看,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依然存在,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長動力強勁,區域經濟發展方興未艾,石油煤炭等一次能源供給總體趨緊,環境保護問題日益突出;從微觀角度來看,企業國際化進程加快,企業間的國際戰略聯盟來勢迅猛,企業的價值鏈延伸、規模擴大,產業集中度提高;從技術進步角度來看,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進一步發展,新型生產組織方式如敏捷制造、虛擬生產將得到更廣泛的應用。這些變化都會影響到國際物流的發展趨勢。具體來說,國際物流的發展將會出現以下一些趨勢。

(1)國際物流市場規模增長,國際物流企業朝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

由于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長期存在,各個經濟利益集團內部和集團之間的貿易往來依然高速增長。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在經濟全球化當中,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開拓國際市場。經濟的增長、技術進步和國際產業的轉移迅速推進企業的國際化,而且經濟成長中的發展中國家擁有強大的購買力,更增強了企業國際化的動力。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在國際產業轉移的格局當中,為了保持經濟增長和領先地位,將會投入更多的精力發展高科技產業,他們將輸出高科技產品而進口制造型產品。

伴隨著各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將產生越來越多的國際物流需求。前面講過,國際物流與國內物流首要的差別就是國際物流主要由物品的供給者和接收者以外的中介者來完成。而且,中介者的業務性質差異巨大,專業性很強。而這些需求將大部分轉化為由專業的國際物流業者承擔。

就物流企業而言,將會有物流企業專注于國際物流,形成專業化的、規?;膰H物流企業,為消費者提供全面的國際物流服務。根據規模經濟理論,國際物流企業的集約化、規?;瘜⑹钩杀居兴档汀8鶕偁幚碚摚瑝艛喔偁幍男袠I能夠促使企業有差別產品和服務,并且企業會嘗試通過提高服務水平來滿足顧客的需求。因此,規?;⒓s化的國際物流企業將提供低成本和高水平的服務。

(2)全球國際物流增長的同時區域物流增長迅猛。

在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發展的同時,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也加快了。進入20世紀90年代,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的數量呈爆發性增長。資料顯示,截至1997年世貿組織(包括它的前身關貿總協定)共接到163個地區自由貿易協定。其中,1986年至1991年的6年間只有5個地區自由貿易協定的通報,而1992年至1996年的5年間就達成了77個地區自由貿易協定資料來源:[美]查爾斯·W·L·希爾.國際商務:全球市場競爭[M].3版.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53.。另有資料顯示,自1995年烏拉圭回合以來(至2005年),世界貿易組織共確認107項商品協定和34項優惠服務協定資料來源:[美]羅素·希爾伯利,《優惠貿易協定》近期實證研究,澳中自由貿易協定研討會資料,2006年6月28-29日,深圳。

在這些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組織中,比較有影響的包括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亞太經合組織(APEC)等,其中東盟正在朝東盟自由貿易區方向發展。這樣,世界經濟格局逐步發展成為歐洲、美洲、環太平洋地區三大貿易區域。各個貿易區域內的國家通過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建設自由貿易區等形式,努力降低乃至消除關稅壁壘,簡化海關程序,建設公共基礎設施,協調信息標準化,促進區域內跨國間的物流便利化,從而使區域物流成本降低、效率提高。

(3)物流企業朝國際化方向發展,國際供應鏈一體化趨勢加強。

在經濟全球化進程當中,從事國際物流業務的企業也在朝國際化方向發展,在全球范圍內整合資源,形成業務遍布全球的集國際物流各項職能于一身的綜合性、多元化跨國物流公司,這是全球消費多樣化、生產柔性化、流通高效化對國際物流提出的要求。為了響應消費者全球多樣化需求,生產企業需要盡可能地把生產設施設置在靠近消費者的地點。這樣分散地配置生產設施降低了“標準化、大規?!鄙a組織方式的適用性,要求生產設施能夠適應“小批量、多品種”的柔性生產組織方式。這種生產方式對物流提出了“精益物流”的要求,物流服務提供者需要能夠滿足生產企業“小批量、多品種、庫存低、周轉快”的要求,這對國際物流企業自身管理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雖然物流企業可以通過國際合作的方式來響應這些要求,但是一體化的、綜合性的、多元化的企業具有較高的控制力,能夠比較好地響應生產組織的變革。荷蘭國際銷售委員會(HIDC)的一篇題為《全球物流業——供應連鎖服務業的前景》的報告顯示,目前許多大型制造部門正在朝著“擴展企業”的方向發展。這種所謂的“擴展企業”基本上把全球供應鏈條上所有的服務商統一起來,并利用最新的計算機體系加以控制。制造業實行“定制”服務,并不斷加速其活動的全球化,對全球供應連鎖服務業提出了一次性銷售(即“一票到底”的直銷)的需求。這種服務要求具有極其靈活機動的供應鏈,這也迫使物流服務商幾乎采取了一種“一切為客戶服務的解決辦法”逯宇鐸,等.國際物流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6.

隨著精益制造、敏捷制造、虛擬制造等生產組織方式的蓬勃發展,國際戰略聯盟等觀念的深入將推動國際供應鏈一體化的發展。一個企業無論規模多么龐大,多元化程度多么高,國際市場分布多么廣泛,總是無法滿足所有顧客的需求。而且,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會帶來組織管理上的瓶頸效應,導致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效率降低。企業與產業鏈上下游的相關企業共同構建國際一體化的供應鏈將是應對這種趨勢的有效方式。

供應鏈管理以核心企業為中心,關注跨公司邊界整合供給與需求。原材料供應商、產成品分銷商、物流提供商乃至最終消費者都將納入統一的全球供應鏈管理范疇。企業通過全球一體化供應鏈管理,為顧客提供高效率、低成本、高水平的產品和服務。在構建全球供應鏈一體化的進程當中,國際物流企業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4)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綠色物流得到提倡。

全球氣候問題、環境污染問題、再生能源問題越來越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在經濟危機的沖擊下,發達國家原有的粗放式消費方式難以為繼,發展中國家在爭取發展權的同時,不可能復制過去發達國家走過的高消耗、高產出的老路,節能環保、低排放、零污染將是大勢所趨。全球制造業的耗能與污染已經引起了重視,但是人們對物流環節的耗能與污染的關注還不夠。遠洋輪船和飛機都是高耗能和高污染的設施,不僅會產生廢氣污染,還會產生巨大的噪聲污染。包裝材料也是節能環保的難點,聚酯材料難降解帶來高污染,木材、紙質材料消耗大量木材,破壞生態環境。所以,發展綠色物流任重道遠。

在環保、可再生、可利用的觀念深入人心的情況下,人們開始關注使用過的物品的回收、無害處理和循環再利用。工業和生活廢棄物的無害處理和循環利用正是逆向物流所關注的范疇。在過去的經濟發展中,正向物流技術得到足夠的開發,而逆向物流的規律還沒有得到足夠的研究和總結,逆向物流的高成本、低效率將會制約它的發展。研究和開發高效率、低成本的逆向物流技術和管理方法將是今后綠色物流的重要課題。

由于綠色物流還處在萌芽發展期,各個國家重視程度不一,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發達國家可能會利用技術優勢和先行優勢來設置“綠色壁壘”,這將會阻礙和制約國際物流朝綠色物流發展的進程,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5)物流新技術廣泛應用,電子物流蓬勃興起。

以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為代表的新技術被廣泛應用于物流管理的各個環節。倉儲系統、裝卸搬運、包裝、配送、檢驗檢疫等實施自動化作業,自動采集信息納入信息管理系統。無限射頻識別技術(RFID)、衛星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互聯網技術等先進技術在物流管理中逐步普及,加快了物流的信息化進程。智能交通與運輸系統(ITS)、電子識別和電子跟蹤技術、銷售時點系統(POS)等智能技術組成智能化的物流管理體系。

在此基礎上,基于互聯網、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的電子物流(e -Logistics)將蓬勃興起?;ヂ摼W技術使消費者與制造商、制造商與供應商、制造商與分銷商、各企業與政府和公眾之間的聯系實現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企業和消費者、企業和企業之間不僅通過互聯網獲取商品和服務信息,還可以實現電子交易?;诳蛻粲嗀浀纳a模式(Build to Order, BTO)改變了以往的消費和生產模式,也對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子物流也將利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實現與傳統物流有別的服務形式,通過互聯網追蹤訂單信息、生產狀態、庫存信息、運輸和配送信息,通過電子單證處理訂單、運單、檢驗檢疫、保管等業務,加快各種信息的傳遞,降低信息傳遞成本,提高顧客服務效率。事實上,國際物流的領先企業如聯邦快遞(FedEx)、聯合包裹(UPS)等都已經率先開拓電子物流業務,并在全球范圍內爭奪市場。一些傳統的行業如沃爾瑪(Wal-Mart)也是電子物流的積極實施者,相信電子物流將迎來重要的發展機遇。

1.3.2 我國國際物流的發展與現狀

自20世紀80代中期“物流”概念傳入我國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物流在我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國際物流也是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經濟實力的增加、外貿總量的增長、入世時物流業開放的承諾等因素既為我國國際物流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也使中國物流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1.我國國際物流市場潛力巨大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就確立了發展對外貿易的外向型經濟的政策導向,經過30年的發展,我國對外貿易成果顯著。1978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僅為206.4億美元,居世界第27位,占全球貿易總額的比重僅為0.79%。經過30年的外向型經濟建設,2007年對外貿易總額達到21738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占全球貿易總額的比重達到7.9%。與此同時,我國利用外資規模迅猛增長。在開放初期的1983年,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9.16億美元,之后逐年增長,到2007年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已達748億美元。截至2007年我國累計吸引外資超過8000億美元。還有,國際產業的梯次轉移使我國逐步成為世界制造中心,原材料從全球各地輸入到我國的出口加工基地,制造成產成品后輸出到全球各國市場。2007年,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9860.35億美元,占外貿總額的45.36%。

大規模的資金和商品的輸入與輸出造就了巨大的物流市場。國際知名物流企業紛紛進入中國,隨著入世承諾的逐步兌現,國外的物流巨頭相繼獨立開拓在中國的物流業務。本土物流企業也積極開拓國際物流業務,迅速發展壯大。中遠、中海、中外運、中航、中郵、中儲等物流企業漸漸脫穎而出。

繁榮的貿易帶動了港口的發展。中國港口在世界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港口排行榜上增幅明顯。2006年按貨物吞吐量計算的世界前10位的大港口中,中國內地有5個港口上榜,其中上海港以5.374億噸的吞吐量排名第一。2006年按集裝箱吞吐量計算的世界前10位的大港口中,中國內地有上海和深圳兩大港口上榜,其中,上海港以2171萬TEU排名第三。

從區域經濟來看,我國周邊國家如印度、俄羅斯也都處在經濟快速增長期。中亞諸國是資源型經濟,這些國家與我國經濟互補性強,物流市場潛力非常大。已經開通的中哈石油管線和正在建設以及商談中的中哈天然氣管線、中俄石油長輸管線都是市場潛力的佐證。

2.我國國際物流業面臨巨大挑戰

雖然我國國際物流市場潛力巨大,而且物流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我國物流的發展依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挑戰來自內外兩個方面。

首先是內部的挑戰。我國物流業還處在粗放式的發展態勢之中,缺乏統一協調發展的機制,多部門管理、條塊分割,物流基礎設施重復建設,各種設施間銜接不暢。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交通運輸協會、中國倉儲協會等行業性組織雖然在促進物流業發展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努力,但是在官、產、學、研的有機協調方面依然脫節嚴重。這些問題使得我國國際物流業總體上缺乏國際競爭力。

物流企業的管理水平還不高,管理理念缺乏,物流專業人才匱乏。根據《國際商報》(2003年7月5日)的一項針對外國駐華跨國公司的調查顯示,在接受調查的在華跨國公司中有78%的公司認為中國物流環境存在的首要問題是物流服務理念的缺乏,其次是信息系統,高達70%的在華跨國公司認為中國物流企業的信息系統落后,另有59%的在華跨國公司認為中國的物流人才匱乏,認為物流基礎設施落后的跨國公司也高達49%。

外部挑戰主要來自國際物流巨頭的競爭。改革開放之初,世界知名物流企業就紛紛進入中國。由于我國對物流服務業采取了保護措施,國際物流巨頭通過與我國企業合資或合作的形式開展業務,比如,國際著名物流企業UPS、FedEx、DHL、OCS都與中外運建立了合資企業。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關于物流服務貿易做出了相應的減讓承諾,如入世3年后允許外資設立公路卡車和汽車服務的獨資公司。于是,合資中的外資企業相繼成立獨立公司開拓業務。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咸丰县| 尚志市| 清河县| 安泽县| 海南省| 丰宁| 阜南县| 保靖县| 土默特左旗| 区。| 石家庄市| 西丰县| 如东县| 牙克石市| 澄江县| 朝阳区| 酉阳| 南涧| 营山县| 吴川市| 鹤峰县| 神农架林区| 彭山县| 滁州市| 苍南县| 孟连| 河源市| 应用必备| 天台县| 紫云| 崇义县| 扶风县| 金门县| 威信县| 南丰县| 西吉县| 内丘县| 肥西县| 平远县| 万州区|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