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刑法論(第5版)
- 楊春洗
- 9753字
- 2019-11-25 18:30:18
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則
第一節 刑法基本原則概述
一、刑法基本原則的概念
刑法的基本原則問題,是刑法理論中一個重大的帶有根本性的問題。將刑法基本原則作為一個理論范疇專門進行研究,是社會主義國家刑法理論的特色之一,資本主義國家刑法理論中雖然早就提出了刑法三大原則:罪刑法定主義、罪刑等價主義和刑罰人道主義,但是其只對這三大原則分別進行研究,尤其重視罪刑法定主義原則。
在我國刑法學界,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對刑法的基本原則進行了研究。當時認為,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的犯罪、刑罰、犯罪與刑罰的關系等方面的概念、制度賴以確立的原則。1979年《刑法》頒行以后,刑法學界對刑法基本原則作了較為深入的探討,但最終未能就刑法基本原則概念表述形成共識。大致有以下幾種表述:(1)刑法的基本原則,是指我國刑法中的犯罪與刑事責任、刑罰的種類和具體運用、罪名的分類、分則的體系等問題所據以確定的原則。(2)刑法的基本原則,是以調整犯罪與刑罰的關系為己任的,確切地說,是調整刑法中的報應與功利的關系的基本準則。
(3)刑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刑法本身所固有的、貫穿刑法始終并在適用刑法時必須嚴格遵守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意義的原則。
以上對刑法基本原則的表述各有其長,但是又都顯得不規范,我們認為,刑法的基本原則,是指體現刑法的性質和任務,貫穿于刑法始終的指導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基本準則。
二、刑法基本原則的內容
有些國家在刑法典中把最基本的原則,如罪刑法定原則寫入刑法條文;有的寫入憲法性法律中;也有的國家不在刑法中明確規定,而是在理論上根據其刑法的指導思想、特點和各項規定概括出其基本原則。
刑法中有多種具體原則,如刑法適用方面的屬地或屬人原則,在溯及效力上的從舊或從新原則,定罪上的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數罪并罰中的相加或限制加重原則,刑罰執行中的廢止肉刑原則,等等,這些原則都是刑法中某一方面的原則,受基本原則的制約與指導。因此,我國刑法學界大多論著都承認刑法的基本原則是我國刑法所特有的,貫穿于全部刑法內容的,對定罪量刑和刑罰的執行具有直接指導作用的準則。
我國1979年《刑法》和以往的刑事法律中皆未明文規定刑法的基本原則,因而1997年修訂的《刑法》通過之前,刑法學界提出的所謂刑法基本原則達十幾條,例如:國家主權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民主原則、罪刑法定原則、罪刑相適應原則、刑罰輕重必須依法適時的原則、罪及個人原則、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原則、懲罰與改造相結合的原則、主客觀相統一原則、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犯罪的原則、刑罰公正原則、刑事法制的統一原則,等等。因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1997年修訂的《刑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和實際情況,在總則第3條、第4條、第5條分別規定了罪刑法定原則、適用刑法平等原則和罪刑相適應原則,因而在刑事立法上規定刑法的基本原則,反映了我國立法觀念的更新和立法技術的進步,同時也使得人們關于刑法基本原則的爭論告一段落,便于深入理解刑法各項基本原則的內容。
第二節 刑法基本原則分述
一、罪刑法定原則
(一)罪刑法定原則的淵源
罪刑法定原則的思想可以追溯至古羅馬時代。古羅馬刑法就有“適用刑罰必須根據法律”的規定,只不過當時未涉及犯罪構成要件問題,尚不能稱之為罪刑法定原則。確切地說,罪刑法定原則是適應刑事司法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一項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原則,是資產階級為反對封建特權和司法擅斷提出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刑法原則。罪刑法定首先起源于程序法定的思想,進而又在實體立法規范中罪與刑之法律明文規定。從可考的法律文獻來看,1215年英王約翰簽署的《大憲章》第39條規定:“凡是自由民除經其同級貴族依法判決或遵照國內法律之規定外,不得加以扣留、監禁,沒收其財產,剝奪其法律保護權,或加以放逐、傷害、搜索或逮捕”。它的基本思想是“due process of law”,而process即是程序之意義,全詞可譯為“正當的法定程序”。
17—18世紀,資產階級的先驅者,圍繞著自由、民主、人權、平等提出了許多學說,其中著名的有資產階級思想家洛克等人提出的天賦人權學說、孟德斯鳩提出的三權分立論和費爾巴哈的心理強制說,分別從社會、政治、人性等方面為罪刑法定原則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受這些思想的影響,意大利刑法學家貝卡利亞在《論犯罪與刑罰》一書中率先較為明確地闡述了罪刑法定主義:“只有法律才能規定懲治犯罪的刑罰……超出法律范圍的刑罰是不公正的,因為它是法律沒有規定的另一種刑罰。”
貝卡利亞的著作《論犯罪與刑罰》得益于法國的社會政治理論,卻又在1766年譯成法文時引起法國社會的轟動,這種迂回式的理論發展,終于促成了罪刑法定從思想學說到法律原則的質的飛躍。在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原則的指導下,1791年法國制定了一部刑法草案,對各種犯罪都規定了具體的犯罪構成的罪刑法定主義在防止司法擅斷方面根本無法實行。具有開拓意義的是近代刑法學家費爾巴哈第一次在《刑法教科書》(1801)中使用“罪刑法定原則”這一概念,并極力倡導罪刑法定應成為刑法的基本原則。
1810年《法國刑法典》堪稱資本主義國家刑法的藍本,在第4條明確規定:“沒有在犯罪行為時以明文規定刑罰的法律,對任何人不得處以違警罪、輕罪和重罪。”此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把罪刑法定原則載入法律條文,只不過表述略有不同而已。1994年生效的《法國刑法典》第3條規定:“構成要件未經法律明確規定之重罪或輕罪,不得以其處罰任何人;或者構成要件未經條例明確規定之違警罪,不得以其處罰任何人?!薄叭绶缸锵抵刈锘蜉p罪,法律無規定之列,不得以其處罰任何人?!?img alt="《法國刑法典》,羅結珍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D09B2/13173366303976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412464-2Q32HKnp3swrw1U77XK5g21c190jJ6PN-0-499a7c128f50bdeaad60fe02aa75494b">
罪刑法定原則在我國最早見之于刑律的,是清末《大清新刑律》第10條:“法無正條者,不論何者行為不為罪”。所謂正條,即指明文規定。民國時期1911年《暫行新刑律》、1928年《刑法》、1935年《刑法》中也有類似規定。當然,雖然其在法律中標榜罪刑法定,實際上從未執行。尤其是國民黨反動政府實行封建法西斯統治,迫害共產黨人,草菅人命,根本沒有什么罪刑法定可言。1979年《刑法》雖沒有明確規定罪刑法定原則,而且規定了類推制度,但是刑法學界大多學者認為這部刑法典是實行以有限類推為補充的罪刑法定原則。1997年修訂的《刑法》在第3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边@在我國刑事法律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由上可知,罪刑法定原則誕生與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由程序法定思想至罪刑法定思想,由思想學說至法律原則,從形式上的罪刑法定到實質上的罪刑法定,從立法規范中的罪刑法定到司法實踐中的罪刑法定,并且及至現代其法律規定與理論內涵仍處于發展、完善之中。
(二)罪刑法定原則的內涵
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含義來源于拉丁文“nullum crimen sine lege, nullum poena sine lege”。即“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罪刑法定原則發展初期,它的宗旨是限制司法權的濫用和保障人權,在司法實踐中適用要求表現為:第一排斥習慣法;第二否定不定期刑;第三禁止事后法(即刑法效力不溯及既往);第四禁止類推和擴張解釋。有的論著也稱這些是罪刑法定原則的派生原則,這些要求或稱派生原則適應了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經濟、政治發展的需要,保障自由的人身權利、經濟權利、政治權利,重視立法,注重抽象的思辨,而缺乏司法實踐的可操作性。隨著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經濟上壟斷要求法律制度予以保障,罪刑法定原則的價值觀念由保障人權向保護社會嬗變。罪刑法定原則在司法實踐中的要求也出現了新的發展:由完全排除習慣法到在刑法理論中關于自然犯、故意與過失內容的理解,間接正犯認定都吸收了習慣法的因素;由絕對禁止事后法到實行的從舊兼從輕的追訴效力;由否定不定期刑到允許適用相對不定期刑;由禁止類推解釋到允許實行有利于被告人的類推解釋。
罪刑法定原則在我國刑法中的最終確立,適應了我國社會實際和司法實踐的需要,也是我國刑法學界大多數學者力倡的結果。圍繞著與罪刑法定原則相沖突的類推制度存廢問題,在修訂《刑法》之前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為“保留說”,另一種為“取消說”。“保留說”認為:(1)我國刑事立法經驗不足;(2)罪刑法定在實踐中行不通;(3)我國市場經濟剛起步;(4)用“擴大解釋”或其他辦法對法無明文規定的犯罪追究刑事責任不如有類推制度;(5)罪刑法定的衰落和類推制度重新引起世界各國重視?!叭∠f”認為:(1)司法實踐中適用類推的案件極少,據統計1980年至1993年,我國最高人民法院一共核準了73件類推案件,占全部已決刑事案件的0.2?左右;(2)類推是封建罪刑擅斷主義的表現形式;(3)類推與罪刑法定原則相抵觸,有悖于世界刑法發展潮流;(4)類推不利于對人權的保護;(5)類推容易招致國際批評,有損我國刑法在國際上的形象。我國1979年《刑法》中規定的類推在當時立法條件下具有必要性,但是隨著司法經驗的積累和立法技術的提高,1997年修訂的《刑法》取消類推制度完全正確。
(三)罪刑法定原則的立法體現
我國刑法不僅從形式上規定了罪刑法定原則,而且在實質上貫徹了罪刑法定原則,其立法主要表現在罪之法定和刑之法定兩個方面。
罪之法定。罪之法定是刑之法定的前提,也是罪刑法定原則在刑事立法中的首要條件。我國刑法中的罪之法定,主要是通過以下三個層次的內容體現出來:(1)對犯罪概念的規定,《刑法》第13條從形式與實質相結合上給犯罪作了完整、科學的定義,為劃定罪與非罪的界限提供了原則性的標準。(2)對犯罪構成要件的規定。《刑法》第14條、第15條規定了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第17條、第18條規定了刑事責任能力,等等,這為認定犯罪提供了一般的標準。(3)對具體犯罪的規定,刑法分則條文對每一犯罪的具體構成特征都作了必要的明確規定,從而為司法實踐中的定罪工作提供了具體的標準。
刑之法定。刑之法定是罪之法定的后續和自然延伸,也是罪刑法定原則在刑事立法中的重要內容。我國刑法中的刑之法定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總則中對刑罰種類的規定。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包括罰金、剝奪政治權利和沒收財產。(2)總則中對量刑原則的規定?!缎谭ā返?1條規定:“對于犯罪分子決定刑罰的時候,應當根據犯罪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和對于社會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判處。”(3)刑法分則中明確規定了各種具體犯罪的刑種和刑度。
(四)罪刑法定原則的司法適用
罪刑法定原則的意義不僅在于立法,而且在于司法實踐中如何貫徹罪刑法定原則的立法精神。從我國司法實踐來看,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引起重視。
正確解釋法律。盡管罪刑法定原則要求立法時要以明確為限,但是法律畢竟是從大量法律事實中抽象出來的,再適用到具體的條件中去,需要一個還原的過程,正因為如此,需要對法律作出解釋,它分為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都應當嚴格依據法律規定的內容,尋求立法者的本意,而不能隨意進行擴張解釋或限制解釋。
正確認定犯罪。罪之法定是指法律事先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對于具體案件的定性首要問題就是定罪。定罪,是司法機關依法認定被審理行為是否構成犯罪以及構成何種犯罪的活動。定罪應當遵循定罪原則,即依法定罪原則,同時要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最后要正確確定罪名。
二、適用刑法平等原則
(一)適用刑法平等原則的淵源
適用刑法平等原則,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在刑事法律領域的具體化。
從奴隸制到封建制社會的發展歷程中,無論是古代的神權統治,還是中世紀的君權人治,法律都維護公開的社會不平等,平等只能作為人們追求的美好理想,存在于人們思想觀念之中,無法真正實現。我國古代,法律上人人平等的觀念產生較早,如“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中,法家主張厲行法治,罰有正斷,法的制定者亦受法律的約束。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了法律的兩種正義觀,一是“平均正義”一是“分配正義”,即所謂平等有兩類,一類為其數量相等,另一類為比值相等,雖然其未明確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但是卻論述了實現平等的兩種方式。總之,無論在奴隸制社會還是在封建制社會,沒有也不可能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啟蒙先驅們,為反對封建制社會的等級森嚴,從政治上提出了“平等”的口號,反映在法律適用上就是要求人人平等。其作為一項原則,最早記載在法國1789年的《人權宣言》里,該《宣言》第6條規定:“法律對于所有的人,無論是施行保護或處罰都是一樣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币虼速Y產階級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對封建法律維護的等級與特權的直接否定,具有巨大的歷史進步性。但是資產階級的法律平等是建立在財產的不平等基礎之上,其所謂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只是形式上平等,而實質上不平等。
新中國成立后廢除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建立了公有制,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這必然要求上層建筑的法律適用時人人平等。我國《憲法》第33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薄缎谭ā返?條規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边@是憲法確定的原則在刑法中的具體體現。有論者將這兩個原則不加區分,一概而論,應屬不妥。因為:(1)二者適用的領域不同。憲法確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是對任何部門法都適用的,而刑法確立的適用刑法平等原則僅適用于刑事法律領域。(2)二者適用的對象不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適用的對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體公民,而適用刑法平等原則是針對實施犯罪行為的人,可以包括根據國際條約或刑法屬于我國管轄的外國犯罪人。(3)從文字表述上,《憲法》第33條和《刑法》第4條所稱之“法律”內涵不同,后者指對犯罪人適用的法律,當然是刑法,是廣義刑法,而前者之法律則涵蓋一切法律。
當前,我國刑事司法實踐中個別地方存在著諸多干擾審判機關獨立辦案的因素,以至于出現一些定罪偏差和量刑畸輕畸重情形,事實上存在著因個人情況不同,而同罪異罰,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社會主義刑事法制建設,影響了黨群和干群關系,削弱了法律的權威性。為此,新修訂的《刑法》將適用刑法平等原則具體化,是憲法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在刑法中體現,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即對于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正如彭真同志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所作的“關于七個法律草案的說明”中所說的:“對于違法犯罪的人,不管他資格多老,地位多高,功勞多大,都不能加以縱容和包庇,都應當依法制裁?!?/p>
(二)適用刑法平等原則的內涵
適用刑法平等原則的內涵應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指對任何人,只要他沒有違反刑法,沒有構成犯罪,都應當平等地受到刑法的保護;另一方面,指對具體人,只要他違反刑法,構成犯罪,就應當平等地適用刑法,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而不允許任何人違法犯罪而不受法律追究。具體而言,是指司法機關對一切犯罪人,不分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職位高低、功勞大小等,都應當追究刑事責任,一律平等地定罪、量刑和行刑。
適用刑法平等原則保護無辜的人不受刑法追究,同時對犯罪的人又平等地適用刑法,體現了刑法對人權的保障,其中包括刑法對犯罪人人權的保障,這是我國刑法的又一重要進步。刑法正是通過對人權的保障進而達到保護全體社會之目的。
(三)適用刑法平等原則的立法體現
我國不僅將適用刑法平等原則設專條載入刑法典,而且在法律規范設置上也體現了這一原則。
1.總則中明確規定了刑法的適用范圍?!缎谭ā返?條至第12條分別對刑法的空間效力、時間效力等作了明確規定,進一步限制了受刑事法律追究的犯罪人的范圍。
2.總則中第二章第四節明確規定了單位犯罪的概念和處罰原則。
3.《刑法》第63條將酌情減輕處罰規定為最高人民法院核準權,以防止此項規定的權利被濫用。
4.刑法分則中針對一般主體規定了眾多犯罪,同時針對特殊主體,如國家工作人員和軍職人員犯罪,同樣要受到懲罰,表明公職人員并非享有國家特權,而是因為其特殊身份承擔相應的法律義務,以及其他等等。
(四)適用刑法平等原則的司法適用
根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基本要求,結合我國刑事司法實踐,貫徹適用刑法平等原則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定罪上一律平等,指任何人犯罪,只要其符合刑法分則某一罪的具體構成要求,都定同樣的罪名,不因被告人的地位不同而定不同的罪名。我國有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歷史,特權思想在一些人頭腦中依然存在,他們總想千方百計憑借其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逍遙法外,這是與適用刑法平等原則格格不入的。
2.量刑上的平等,是指除法定的從重、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的情節以外,對任何人犯罪,應當做到同罪同罰。實踐中不存在兩起一模一樣的犯罪案件,對于同一犯罪的不同案件之間某些犯罪情節是有區別的,如何做到量刑上的平等,這就要求法官在裁量刑罰時掌握一個標準,不受法定情節以外主觀因素的干擾。
3.行刑上的平等,是指在刑罰執行過程中,對所有的受刑人平等地處遇。我國刑罰的目的不僅是處罰犯罪,而且要教育和改造罪犯,使其擁有健全的人格復歸社會,在刑罰執行過程中,存在著緩刑、減刑、假釋等制度的運用,對此也必須符合法定條件,不允許在刑罰執行過程中因受刑人的身份、地位不同而刑罰執行方式不同。定罪、量刑的平等是適用刑法平等原則的前提,行刑是適用刑法平等原則的保證。
三、罪刑相適應原則
(一)罪刑相適應原則的淵源
罪刑相適應的思想古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同態復仇。我國古代思想家墨子主張“罰必當暴”(《墨子·尚同》),荀子堅持要“刑當罪”,并指出了“刑稱罪則治、不稱罪則亂”的道理(《荀子·正論》)。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在《法律篇》中指出:“對于違犯任何法律的懲罰應與犯法行為相符合。”這里明確表達了罪刑相適應的思想。這些思想并沒有為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統治者接受形成刑事立法與刑事司法的原則。
罪刑相適應成為刑法基本原則同樣是17、18世紀資產階級思想啟蒙家倡導的結果,孟德斯鳩在其《論法的精神》中指出:“懲罰應有程度之分,按罪大小,定懲罰輕重。”貝卡利亞最為系統地闡述了罪刑相適應的思想,在《論犯罪與刑罰》中指出:“如果說,對于無窮無盡、暗淡模糊的人類行為組合可以應用幾何學的話,那么也很需要有一個相應的、由最強到最弱的刑罰階梯?!?img alt="〔意〕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罰》,黃風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版,第66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D09B2/13173366303976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412464-2Q32HKnp3swrw1U77XK5g21c190jJ6PN-0-499a7c128f50bdeaad60fe02aa75494b">他還為具體設計罪刑之間關系的階梯提供了方案,不過貝卡利亞主張的是刑罰與犯罪對社會的客觀危害性相適應。
啟蒙思想家所倡導的罪刑相適應的思想在資產階級刑事立法中得到充分體現,如1793年法國憲法所附的《人權宣言》第15條規定:“刑罰應與犯法行為相適應,并應有益于社會?!?810年的《法國刑法典》雖然采用相對確定的法定刑,正是貫徹了罪刑相適應的原則,而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刑法的藍本。西方國家保安處分制度的盛行,不定期刑的引入,使罪刑相適應原則受到沖擊,但并沒有動搖其作為刑法基本原則的地位。
罪刑相適應原則也是社會主義國家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馬克思說:“如果犯罪的概念要有懲罰,那么實際的罪行就要有一定的懲罰尺度。”我國1979年《刑法》雖沒有明文規定罪刑相適應原則,但是對罪刑關系的設置基本上是以該原則為指導的,此后頒布的一些單行刑事法規、附屬刑法在極個別罪刑的設置可能出現了罪刑失當的問題,新修訂的《刑法》都對其作了調整,使得整個刑法的罪與刑相適應,并且在第5條規定:“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二)罪刑相適應原則的內涵
罪刑相適應原則是指對犯罪分子量刑時,應根據其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大小相適應,是表明犯罪與刑罰之間相互關系的一個原則。
最早倡導罪刑相適應的西方刑事古典學派,主張以行為的危害為標準,主張刑罰與犯罪行為相適應;而后來的刑事人類學派與刑事社會學派強調刑罰與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相適應。各派偏執一端,在以后的資產階級刑事法學理論發展中,又有趨同的傾向。
刑法學界普遍認為罪刑相適應是我國刑法一項基本原則,其具體內容包括:(1)重罪規定重刑,重罰;輕罪規定輕刑,輕罰;(2)重罪的刑罰不得低于輕罪的刑罰,輕罪的刑罰不得重于重罪的刑罰;(3)有罪必罰,無罪不罰;(4)一罪一罰,數罪并罰;(5)同罪同罰,罪罰適應;(6)刑罰的性質與犯罪的性質相適應。
對于我國《刑法》第5條中“刑事責任”的概念,以及“刑事責任”與“罪行”、“刑罰”之間的關系。我們認為刑事責任同犯罪和刑罰緊密相聯,是聯結犯罪和刑罰的紐帶,它對調節罰、刑關系起到重要作用。所謂刑事責任,是指在刑事法律關系中,國家依法強制犯罪人(自然人和單位)對其犯罪所承擔的刑事義務。因后面有專章論述,故不作贅述。
罪行的大小,在我國歷來主張主客觀相統一的定罪原則,即以犯罪的社會危害為基礎,同時也適當考慮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即主觀惡性程度。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通常是再犯可能性。所謂以社會危害性為基礎,主要是按照刑法以行為危害性大小和行為方式所規定的罪名與刑罰,依法懲處。與此同時,還要考慮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包括犯罪動機、手段、一貫表現以及犯罪人的基本情況,犯罪實行中的情況和犯罪后的認罪態度等。
(三)罪刑相適應原則的立法體現
立法上的罪刑相適應是罪刑相適應原則實現的前提。我國《刑法》無論在總則還是分則中都較好地體現了罪刑相適應原則。首先,在《刑法》總則中確立了一個科學的刑罰體系,各種刑罰方法由輕及重按次序排列,并且各個刑罰方法既互相區別又互相銜接,結構嚴謹,主附配合。其次,《刑法》總則規定了刑事責任年齡和刑事責任能力,還根據各種犯罪形態的社會危害性不同規定了輕重不同的處罰原則,如關于犯罪的預備、未遂、中止的處罰原則的規定,關于防衛過當、避險過當的處罰原則的規定,各共同犯罪的處罰原則規定等等。最后,《刑法》總則還根據犯罪人的主觀惡性規定了一系列刑罰制度,如累犯制度,自首、立功制度,緩刑制度,減刑制度,假釋制度等等。
《刑法》分則關于各種犯罪不同刑種和量刑幅度的規定等等,都貫徹并體現了罪刑相適應原則。如我國《刑法》第232條關于故意殺人罪的法定刑,最低為3年有期徒刑,最高為死刑。對能明確數額幅度和情節輕重表現的犯罪都作了具體規定,并設置相應的法定刑,如貪污罪根據貪污數額和情節輕重程度不同,規定了四個不同的法定刑幅度。此外,罪刑相適應原則還是建立刑法分則體系的根據之一,各類罪的排列和各類罪名的排列,基本上是按照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大小、罪行的輕重、法定刑的輕重決定的。
(四)罪刑相適應原則的司法適用
司法中貫徹罪刑相適應原則是立法中罪刑相適應原則的目的和歸宿,同時又是實現我國刑罰目的的必然要求。
1.定罪準確問題。罪刑相適應原則首先要求對行為人的犯罪行為定性準確,如果在定罪問題上不搞清楚,而是以司法人員的主觀臆斷代替了客觀的證據事實,錯誤地給被告人定了罪,這不僅影響定罪,而且影響量刑。正確的量刑是建立在正確的定罪基礎之上。定罪準確還要求使用罪名準確統一,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1997年12月9日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決定》為此提供了依據。
2.量刑適當問題。司法實踐中往往重視定罪而輕視量刑。我們認為量刑與定罪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量刑時一定要根據《刑法》第61條規定的量刑原則進行,不能偏輕偏重。二審法院在審理上訴案件過程中不僅要注意定性準確問題,而且要糾正量刑失當的問題。刑法分則對每一種罪基本上根據其情節輕重不同設置了幾個量刑幅度,這樣司法機關在審理案件時,完全可以根據行為人的罪行大小和主觀惡性大小選擇相應的刑罰。
3.刑罰適用問題。在司法實踐中要貫徹罪刑相適應原則,必須正確適用刑罰制度。我國刑法總則中設立的一系列刑罰制度,諸如累犯、自首、立功等,都是以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為根據的,在對犯罪分子決定刑罰時既要考慮犯罪事實、犯罪性質、情節和對于社會的危害,還要考慮犯罪人的犯罪動機、手段,犯罪后的態度等主觀因素,從而決定刑罰及其執行方式。
總之,我國將罪刑法定原則、適用刑法平等原則、罪刑相適應原則明確規定在刑法典中,是刑事立法方面一大進步,也是刑事司法中切實遵循的原則。這三個基本原則互相聯系,各有側重,互相制約,互相作用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而罪刑法定原則在刑法基本原則之中處于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