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全球第3大貨幣: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研究
- 宋敏 屈宏斌 孫增元
- 782字
- 2019-11-25 18:34:47
第一節 貨幣國際化的定義
貨幣國際化,簡而言之,即一國貨幣在本國之外使用(Chinn和Frankel, 2005)。Cohen(1971)以及Whitman(1974)最早按照貨幣的不同用途以及不同部門的使用情況對貨幣國際化進行分類,Kenen(1983)進一步對貨幣國際化進行了精煉,并利用該分類對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美元的國際化使用的情況進行了描述。可將國際化貨幣的主要用途總結如表1.1:
表1.1 國際化貨幣的主要用途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Chinn和Frankel(2005)。
在實際應用中,還經常按照一國貨幣在全球市場以及第三國的使用情況進行劃分,例如ECB(2002)就曾對歐元在全球市場和第三國的使用情況進行描述,如表1.2所示。
表1.2 歐元在全球市場和第三國的使用情況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ECB(2002)。
Kenen(2009)曾強調貨幣國際化的兩個顯著特征,一個是貨幣在國際貿易中的使用,另一個是貨幣在國際債務市場的使用。Detken和Hartmann(2000)則對國際債務市場進行了評估,并建議用一國貨幣在國際債務市場中所占的份額作為對貨幣國際化的衡量。
此外,Christian(2009)曾提出貨幣全球化的概念,作為對貨幣國際化的補充,該文認為單純強調貨幣的國際化運用并不能提供對貨幣地位的充分衡量,例如國際債券市場的評估忽視了其他金融市場諸如公司債務、政府債務等等的貨幣運用,而單純衡量貨幣在交易、計價和儲蓄中的份額也忽視了決定貨幣國際化地位的基本面因素,基于此,該文按照規模指示變量和結構指示變量對國際化貨幣進行了全面評估,如表1.3所示。
表1.3 國際化貨幣的規模和結構指示變量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Christian(2009)。
綜上可以看出,貨幣國際化具有不同的衡量指標,絕大部分從貨幣職能出發,盡管Christian(2009)強調貨幣國際化的結構指標因素,但結構指標變量更應該是研究貨幣國際化的決定因素的指標,而不是衡量貨幣國際化的因素指標。基于此,本章對貨幣國際化的概況分析也從貨幣的職能出發,全面介紹國際貨幣體系的現狀并對未來趨勢進行分析。而其他因素則放在影響貨幣國際化的因素中具體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