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類——奇跡的制造者
最初,所有的事情都很簡單。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天堂是一個美麗的藍色大穹頂。
夜晚,小天使們鉆過穹頂來窺探,那就是星星。
但是,有一天,一個勇敢的人帶著一副簡易望遠鏡爬上了一座塔的頂部,長時間地進行了認真的觀察。
從此以后,麻煩開始了。
首先,太陽必須變成宇宙的中心。接著發現我們大名鼎鼎的太陽系根本不是一個“宇宙”,而僅僅是一個神秘而龐大的系統中一個微不足道的小角色而已。依此類推,這個神秘而龐大的系統是更神秘、更龐大的計劃中更微不足道的角色。而這個更神秘、更龐大的計劃據猜測是銀河系一個偏僻角落里完全不重要的角色。

埃及天文學家托勒密
地心說
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地心說”的核心觀點。地心說最早由古希臘學者歐多克斯提出,亞里士多德、托勒密將這種學說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托勒密認為,宇宙的中心地球是靜止不動的。月球、水星、金星、太陽、火星、木星和土星,各自繞地球旋轉。地心說是世界上第一個行星體系模型。這種觀點雖然錯誤,但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葡萄牙宇宙學家維利烏繪制的地心說模型
這些發現不但在神學家中,而且在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中引起了巨大的不安。在有了這些發現之前,他們已經能夠用千米或英里為單位來衡量地球和月球——甚至地球和最近的行星——之間的距離。
但是現在,人類熟知了千百年的“宇宙”出人意料地變成了某種比《圣經》中某一章所描述的東方場景更重要的東西時;當發現存在一種巨大天體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把太陽系的大部分囊括進自己的肚腹之中的時候;當祖先們用來簡單計算就夠用的“0”現在以十的十幾次方倍增時,就該設計一種新的幾何標準,避免天文學家們在操縱算尺的時候累得手臂酸痛。
由此,新的“天文學單位”——92900000英里——得以確立。這個距離是地球運行軌道半徑的長度,這個尺碼用起來很方便,只要不用來測量離地球太遠的距離就行。
然而一旦置身真正的星球之間(真正的大家伙,不像鄰近我們地球的那些小伙計那樣),這樣的天文學單位就變成“三腳貓”了,就有必要考慮比92900000英里更大的單位。

哥白尼
日心說
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這種觀點類似于“日心說”。日心說由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在1543年發表的《天體運行論》中提出,認為地球是轉動的,太陽是銀河系的核心,地球繞著靜止的太陽轉動,又叫地動說。
就在這時候,愛爾伯特·麥克爾遜正在用光做實驗,提出光線——當然,叫“光線”純粹是胡扯,但我還是用了這個術語,因為我們絕望地深陷浪漫主義時代這一詩意的術語之中,這種觀點認為在我們還需要幾百年才能用科學時代的術語思考——我正說著呢,就在此時,麥克爾遜發現光是一種每秒以299820千米的速度傳播的物質,這讓有些人靈機一動。1年有365天,1天有24小時,1小時60分鐘,1分鐘60秒,因此光在一年中的傳播距離是10418623400000千米。這個距離被叫做“光年”,成了衡量現代天空的“卷尺”。
最起碼,現在每個人都該高興了吧。因為在有“光年”之前,距離我們最近的鄰居半人馬座在離我們25000000000000英里之處。此后我們可以脫口而出:“半人馬座?哦,是,離我們有4.35光年。近得似乎可以去觀光一下!”
但是,別忘了,天文學家對于距離的欲求是沒有止境的。他們發現在2-3萬光年處有一些小天體。然后他們很投入地對這些星云進行了探測,那些光斑讓我們想起了顯微鏡下的微生物,天文學家們認為有些天體坐落在據我們200-300萬光年的地方。這樣,連光年也變得微不足道了。

星云
但是誰又能提出更好的辦法呢?
現在寫這些并不是在你眼前展示我知識淵博,或者幸運地通過分期付款買到了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我在“永恒”這件樂器上演奏的音符,只是為這本書接下來要講的內容做準備。

普魯士科學家愛爾伯特·麥克爾遜從事光速的精密測量研究。
星云
星云是由星與星之間的氣體和塵埃結合成的云霧狀天體。星云里的物質密度很低。星云的體積十分龐大,常常方圓達幾十光年。星云最初是由法國天文學愛好者梅西耶在18世紀中期發現的。
當地球不再擁有宇宙中心的榮譽時,有人認為人類直立行走后獲得的尊嚴和榮譽將消失,并將退出宇宙歷史的舞臺。宇宙中成千上萬的星星,距離地球無不超過百萬光年之遙,人類意識到自己在物質世界中僅僅占有微不足道的比例時,對上帝造人也不再覺得有什么可炫耀的。人類開始真正認識自我——頂多只是一種聰明的動物罷了。
但是,不多久我們就會發現這種觀念上的變化顯然是不可能的,自己后院起火遠比遙不可及的紅色心大星(直徑640000000千米)上的火山爆發更重要;汽車汽缸運轉的聲音不正常比獵戶座一等星參宿四滅亡的傳言更吸引某個人的注意力。
星象學家正在對更遙遠的宇宙作進一步的探索,而另一些科學家則正在使微小的原子進行進一步分裂,他們發現了無數微小的顆粒組成的世界,這些顆粒只有10-14毫米大小,它們分布均勻,做無規則運動,真是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怪現象。
人類最好還是把自己看做宇宙的中心吧,至少在人類有了真正強勁的心理承受力之前這樣。
但是對于自然的這一發現對人類關于生命的態度還是有一定的影響的。本書的主角與古代的創世者不同,后者始終認為自己是上帝選定的宇宙的主宰,可以任意殺死和屠戮動物王國里的成員,滿足他的各種欲求是宇宙存在理由。
他是萬事的開始,也是萬事的結束(數千年來,他一直這么認為),但是在他內心深處開始懷疑。漸漸地,他開始懷疑,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結尾,一百萬年前的“此時此地”和今天的“此時此地”以及一億年后的“此時此地”完全一樣。

德謨克利特

原子模型圖
原子
我們經常聽說氫、氮、磷、氧等名稱,它們被叫做化學元素。組成元素的最小單元叫原子,原子由原子核和圍繞原子核運動的電子組成。“原子”這個詞則是由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最早使用的。他認為原子是不能再分割的最小粒子。
他原本以為自己是所有生命的完美典范,但是如果能在數以億計的天體上找到其他類似生命作為自己的太空旅伴,那么他愿意放棄這種觀點。
總之,經過數千年的循環,他再次鼓起勇氣回味起那句用華麗的詞句對令人向往的生活進行哲學概括而成的高尚而經典的名言:
我們每個人都屬于人類自身,而不屬于宇宙中與我們無關或者不值得我們注意的事物。
與生俱來的以極端好奇心為基礎的探究權利,使本書的主人公力圖窺探每個角落,探索每個領域,揭示每種現象所隱藏的意義,只要這種現象在人類理智的范圍之內,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毫不考慮任何人或者事的權威,突破前人設定的真理界限,確立了一個個事關我們未來發展的里程碑。
如果他的探索被證明是成功的,他會讓他的鄰居知道,但并不顯得驕傲自滿。如果暫時面臨的困難使他受到挫折,他也會毫無羞愧地承認自己的失敗,并把困難留給裝備比自己更好的其他人,進行再次嘗試。
最重要的是,他知足常樂,富有耐心、韌性和良好的幽默感。他不屈不撓、無休無止地向未知領域推進,只有在因為某些別的事情需要暫時分心的時候才會稍作停頓。在他卸下擔子的時候,沒有一絲遺憾。這都是因為他知道,生與死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表述不同而已;在這個世界上,最有價值的事情就是向沒有確定答案的生存之謎勇敢挑戰的勇氣。
我知道,所有這些聽起來相當復雜。然而,只要你仔細閱讀、反復閱讀,就會發現復雜程度還不及你想象的復雜程度的一半。
那些感覺有很多事情要做的人最好立刻放下這本書。他們會感到厭煩,他們對于這本書的內容和寫作原因感到驚訝,他們認為,如果去電影院會更加愜意。
但是對其他人而言,他們已經猜到了我努力的方向了,對他們來說不需要多講。他們也會明白,我也沒有徹底地解決任何問題,但我已經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向他們介紹某些事情是怎么發生的——因為那是唯一可能發生的方式。我努力向人們展示,在什么方向上努力才有希望最終把人類從殘酷暴政下解放出來,因為千百年來,殘酷暴政把地球變成了一個屠宰場。而殘酷暴政是人類面對自己的偏見和無知,人類因其懦弱而導致的不可避免的直接后果。
總而言之,就少數被選中的先驅而言,需要腳踏實地的工作和無私的奉獻才能完成偉大的事業。一些讀者可能會猜到,在本書中,我會為那些先驅們唱贊歌。他們猜得不錯,總的來說,這正是我寫這本書的原因。
H.W.房龍

(房龍繪)

冰河時代(房龍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