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言學綱要學習指導書(修訂版)
- 王洪君
- 4288字
- 2019-12-20 16:39:08
第二節 語言符號的系統性
一、如何理解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和線條性?
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和線條性是語言符號的兩條基本原則。要真正理解這兩條原則的內涵,需要從系統性的角度來看語言符號的特點。我們分別加以說明。
1.任意性是指語言符號的語音形式和意義之間沒有自然屬性上的必然的聯系,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社會約定的。語言符號的這一性質和符號的一般屬性基本是一致的。不同的語言或方言指代相同的現象時,符號的意義大致相同,但其語音形式卻有很大不同。這說明語言中的語音形式和意義之間沒有自然的聯系。語言在歷史上的語音演變更直接地證明了某個意義并不是一定要和某個語音形式對應,音義之間沒有固定不變的必然的聯系。
不過語言符號的任意性與一般簡單的符號的任意性又有所不同。一個學校上課的鈴聲可以由電鈴變成音樂鈴或敲鐘,只要約定好絲毫不會影響它的功能。但是語言中的語音形式雖然和意義之間也是任意的,但不能隨意改變。這是因為,語言符號不是單個的符號,而是全社會人群每天都在使用的復雜的符號系統。由于系統的制約,單個語言符號的形式和意義的關聯,在很大程度受制于它所從屬的符號系統,取決于它在系統中的位置。比如漢語的單個語言符號語音形式受制于漢語的語音結構,基本都是由一個音節承擔,英語的單個語言符號形式受制于英語的語音結構,可以是一個音節,也可以是兩個或三個甚至不足一個音節。語音形式在歷史上的演變也會受制于系統,任何一個語言符號其語音形式的變化都不是孤立的,都與符號在系統中的地位相關。又由于語言符號是全社會每天都在使用的,所以不僅個人不能隨意改變語音形式和意義的聯系,即使是社會也不能像改變其他社會規約那樣輕易改變語言符號。語言符號的音義關聯是任意的,無所謂對錯,也沒有主動改變的必要。因此,語音形式的歷史演變也是不自覺的,非常緩慢的。
總之,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和語言符號的系統性密切相關。孤立地看單個語言符號的音義關系,它們之間是任意的,沒有自然屬性上的必然的聯系。研究語言的音義關系,或者說符號的形式與意義的聯系,要從符號系統著眼。單個符號的語音形式和意義蘊涵都受系統的制約。我們在后面章節的學習中會有更深的體會。
2.線條性更直接地與語言符號的系統性相關。任何一個語言符號都是符號系統中的成員。在語言運用中,一般的情況都不是單獨使用一個符號,而是要多個符號配合在一起,完成意義的表達。寬泛地說,語言符號的線條性是指語言符號在使用中是以符號序列的方式出現,符號只能一個跟著一個依次出現,在時間的線條上綿延。顯然,這是由于語言符號的形式是語音,依托于物質的音響。語音形式只能在時間中存在,我們只能從語音線性分節上區分不同的符號形式,不能疊加在一起。所以,嚴格地說,語言符號的線條性是指符號的語音形式是在時間上展開,具有一維性,它導致符號組合也是體現為線性的組合,符號依次出現形成線性序列。語言符號的線條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多個語言符號的組合方式。具體符號的線性組合是語言的外在體現形式,是語言單位切分和結構分析的基礎。
二、如何理解語言符號的層級體系?
1.基于線條性的符號層級
從語言符號的線條性我們已經了解到,語言符號的運用依靠的是多個符號單位的線性組合。要了解組合的整個符號序列的意義,不僅要了解單個符號的音義關系,還要了解符號序列中符號之間的關系以及單個符號和符號序列整體的關系。線條性使符號序列表現為符號一個接著一個的順序,但符號之間的結構關系并不是按照線性次序一個接一個在一個層面上構成的,而是小的符號單位組合構成較大的結構單位,大的結構單位還可以構成更大的單位,直至完整的語句的構成。這樣形成了語言符號系統中大大小小不同層級的單位。
一般把音義結合的最小的符號單位稱為語素,把能在話語中按句法規則自由運用的最基本的符號單位稱為詞。有些詞是由單個語素構成的,如漢語的“水”,是一個語素,也是一個詞;有些詞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語素構成的,如“群眾”是一個詞兩個語素,“圖書館”是一個詞三個語素。詞可以構成更大的結構單位詞組。詞組還可以構成更大的詞組。最后組成句子。比如下例:

從圖中可以看出這個句子是如何由單個符號單位組合構成的。句子里除“圍棋”和“關于”是兩個語素構成的詞外,其他詞都是單個語素直接成為詞。詞再構成詞組,如“關于”和“圍棋”構成一個詞組,“關于圍棋”又和“的”組合構成一個更大的詞組,這個詞組再和“書”發生結構關系。整個句子是通過不同層面的結構單位構造出來的,而不是直接按先后次序組合的。比如語素“于”和語素“圍”是相鄰的符號,但二者之間沒有直接的結構關系。“本”和“關于”是相鄰的兩個詞,它們之間也沒有直接的結構關系。結構關系是在不同層級的結構單位之間發生的。這些結構單位分別是語素、詞、詞組和句子,形成語言符號單位的層級。
語言符號單位層級中,低一層的單位比高一層的單位少得多,高一層的單位都是低一層單位按照一定的規則組合而成的。這是整個裝置的奧妙所在。語言中的語素有幾千個,但詞有數以萬計,詞組和句子則是無窮的。由此,語言符號系統體現出巨大的使用效能。
2.語言系統的二層性
從符號編碼的一般性質看,符號的二層性是指一個符號的形式是由若干成分構成,這些成分本身沒有意義。二層性會極大增強符號的效能。比如,用紅、黃、藍三種顏色的燈表達意義,如果是每種意義用一盞燈表示,符號的形式是不可分解的,那么最多只可以表示三種意義。交通信號燈就是這樣。這樣的符號不具有二層性。但是如果規定用兩盞燈排列組合在一起表達意義,顏色可重復,那么總共就可以有32種可區別的形式,可以表達9種意義;如果規定用三盞燈排列表示意義,顏色可重復,就可以有33種可區別的形式,可以表達27種意義了。在用兩盞燈或三盞燈表達意義時,每一盞燈是沒有意義的形式構成成分。這兩種情況下的符號是具有二層性的符號。可見,具有二層性的符號,只要用較少數目的成分單位就可構成很多的符號的形式。
語言符號的二層性具有更復雜的內容。由于語言符號的系統性,語言符號的運用不是簡單的單個符號,而是符號組合。符號的二層性不僅體現于最小的符號單位語素的語音形式可以分析為只有區別意義作用的語音成分,而且表現為組合結構上的兩個層面。在語言的組合中可分析為有意義的符號層面的組合,即語素、詞、詞組等語法單位組合,同時還可分析為無意義的語音形式層面的組合,即音位、音節、音步等音系單位組合。音系單位的組合為符號層面的各級單位提供了語音形式。
語言符號二層性是語言系統層級裝置的基礎。音系層面的最小單位數目遠遠低于符號層的最小單位數目。一個語言系統中音系層面的最小單位音位一般只有幾十個,但這幾十個音位經過有選擇的排列組合,就可以形成幾百萬種以上的有區別的形式,承擔幾千個語素的表達實在是綽綽有余了。事實上,每一種語言的符號形式對音位的配列都有限制,形成不同語言音系層面與語法層面之間不同的關聯模式。
總之,語言符號的二層性是語言符號系統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們了解語言符號層級體系構成的重要方面。
三、如何理解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
語言是一個由眾多的語言符號構成的分層裝置的符號系統。要認識這個系統,不僅要了解每個符號的形式和意義,還要了解符號之間的結構關系。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就是語言系統中最基本的結構關系,是各個層面各種結構規則的基礎。語言系統中的單位都處在這兩種基本的結構關系中。
組合關系是以語言符號的線條性為基礎的。我們已經了解到,在語言的線性組合中有不同層級的結構單位,小的符號單位逐級構成大的結構單位,直至完整的句子。小的符號單位組合成大的符號單位,并不是形式和意義的簡單相加,還增加了結構意義,由此形成了新的結構單位的整體意義。比如,“吃蘋果”是兩個詞構成的一個結構,它的意義不是“吃”這個表達行為的概念和“蘋果”這個表達事物的概念加在一起,而是綜合表達一個行為,“蘋果”是這個行為中的一個角色,是行為的對象,這就包含著“蘋果”和“吃”兩個符號間的關系,這就是結構意義。結構意義是由組合關系帶來的。處于高一級結構中的各個符號間的關系就是組合關系。
現實的語言運用離不開符號的組合,也少不了組合關系。組合關系存在于每一個具體的語言結構中。但是,在具體的語言結構中存在的組合關系卻具有一般性。比如,“吃蘋果”中“吃”和“蘋果”的結構關系,同樣存在于“買蘋果”中的“買”和“蘋果”之間,“削蘋果”中的“削”和“蘋果”之間,以及“買報紙”中的“買”和“報紙”之間。這說明存在于具體語言結構中的組合關系是有一般規則的,要揭示組合關系的規則,還需要了解與之相依的聚合關系。
聚合關系是語言結構單位間的另一重要關系。簡單地說,它是語言單位的一種分類關系。同一類語言單位屬于同一個聚合群,它們之間的關系就是聚合關系。分類可以有不同的標準,按不同的標準會歸納出不同的類別。按詞的發音形式特征、意義特征、構詞成分或組合功能都可歸出不同的聚合。我們通常說的同音詞、同義詞、各種詞類等等,都是語言單位的聚合。語言單位的聚合關系使語言單位系統化條理化,數量龐大的語言符號分別屬于有限的聚合類。每一個語言符號單位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分屬于系統中某類聚合群中的單位。語言符號的各種聚合關系雖然不像組合關系那樣表現在具體話語中,但潛在地存在于語言社會每一個成員的頭腦中。正是因為說話者掌握了語言的分類系統,才能在說話時從眾多的符號單位中自如地選擇合適的符號單位,構成組合結構。
聚合分類是線性組合實現的基礎。例如,我們可以用“報”、“小說”、“信”等替換“讀書”中的“書”,構成“讀報”、“讀小說”、“讀信”,也可以用“買”、“看”、“拿”替換“讀書”中的“讀”,構成“買書”、“看書”、“拿書”。這首先說明“讀書”可以切分為“讀”和“書”兩個單位。符號單位替換后整體結構關系并不改變。“讀書”中“讀”和“書”間的組合關系同樣存在于“看書”、“買報”、“拿信”等結構中。這說明這種組合關系是存在于兩類單位的組合中。“讀”、“買”、“看”、“拿”屬于一個聚合群,暫時稱為A類聚合,“書”、“報”、“小說”、“信”屬于一個聚合群,可稱為B類聚合,同類聚合的成員可以互相替換,出現在同樣的組合位置上。這種一般性的組合關系可以表述為“A+B”的組合。可見結構組合規則的基礎是聚合分類。
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是相互依存的關系。聚合關系潛在于系統,組合關系實現于話語,二者猶如縱橫兩軸,語言符號單位都處在這兩個軸向形成的坐標上,既屬于聚合群的成員,同時也是某個組合軸線上的單位。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是我們把握語言各個層面結構運作的總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