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書總序
特殊教育是面向殘疾人和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人群的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殊教育的發展,關系到實現教育公平和保障殘疾人受教育的權利。改革和發展我國的特殊教育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社會穩定與和諧的一項急迫任務,需要全社會的關心與支持并不斷提升學科水平。
半個多世紀以來,由于教育民主思想的滲透以及國際社會的關注,特殊教育已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教育領域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也綜合反映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國民素質的綜合水平,成為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重要標志。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我國的特殊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進入了我國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在“醫教結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早期教育、隨班就讀和融合教育正在推廣和深化,特殊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也有較快的發展,這些都標志著我國特殊教育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
但是,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由于起點低、人口多、各地區發展不均衡,我國特殊教育的整體發展水平與世界上特殊教育比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例如:如何從狹義的僅以盲、聾、弱智等殘疾兒童為主要服務對象的特殊教育逐步轉向包括各種行為問題兒童和超常兒童在內的廣義的特殊教育;如何通過強有力的特教專項立法來保障特殊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兒童家長和教育機構的責任,使經費投入、鑒定評估等得到專項法律法規的約束;如何加強對“隨班就讀”的支持,使融合教育的理念能被普通教育接受并得到充分體現;如何加強對特教師資和相關的專業人員的培養和訓練;如何通過跨學科的合作加強相關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較快地改變目前研究力量薄弱、學科發展和專業人員整體發展水平偏低的狀況。
為了迎接當代特殊教育發展的挑戰和盡快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三年前,我們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意向的鼓舞下,成立了“21世紀特殊教育創新教材”的叢書編輯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集中了國內特殊教育界具有一定教學、科研能力的高級職稱或具有本專業博士學位的專業人員50多人共同編寫了這套叢書,以期聯系我國實際,全面地介紹和深入地探討當代特殊教育的發展理念、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叢書分為三個系列,共22本,其中有個人完成的專著,還有多人完成的編著,共約600萬字。
理論與基礎系列。
本系列著重探討特殊教育的理論與基礎。討論特殊教育的存在和思維的關系,特殊教育的學科性質和任務,特殊教育學與醫學、心理學、教育學、教學論等相鄰學科的密切關系,力求反映出現代思維方法、相鄰學科的發展水平以及融合教育的思想對現代特教發展的影響。本系列特別注重從歷史、現實和研究方法的演變等不同角度來探討當代特殊教育的特點和發展趨勢。本系列由以下8種組成:
《特殊教育的哲學基礎》《特殊教育的醫學基礎》《融合教育導論》《特殊教育學》《特殊兒童心理學》《特殊教育史》《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特殊教育發展模式》。
發展與教育系列。
本系列從廣義上的特殊教育對象出發,密切聯系日常學前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實際,對不同類型特殊兒童的發展與教育問題進行了分冊論述。著重闡述不同類型兒童的概念、人口比率、身心特征、鑒定評估、課程設置、教育與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本系列由以下7種組成:
《視覺障礙兒童的發展與教育》《聽覺障礙兒童的發展與教育》《智力障礙兒童的發展與教育》《學習困難兒童的發展與教育》《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的發展與教育》《情緒與行為障礙兒童的發展與教育》《超常兒童的發展與教育》。
康復與訓練系列。
本系列旨在體現“醫教結合”的原則,結合中外的各類特殊兒童,尤其是有比較嚴重的身心發展障礙兒童的治療、康復和訓練的實際案例,系統地介紹了當代對特殊教育中早期鑒別、干預、康復、咨詢、治療、訓練教育的原理和方法。本系列偏重于實際操作和應用,由以下7種組成:
《特殊兒童應用行為分析》《特殊兒童的游戲治療》《特殊兒童的美術治療》《特殊兒童的音樂治療》《特殊兒童的心理治療》《特殊教育的輔具與康復》《特殊兒童的感覺統合訓練》。
“21世紀特殊教育創新教材”是目前國內學術界有關特殊教育問題覆蓋面最廣、內容較豐富、整體功能較強的一套專業叢書。在特殊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方面,本套叢書比較全面和深刻地反映出了近幾十年來特殊教育和相關學科的成果。一方面大量參考了國外和港臺地區有關當代特殊教育發展的研究資料;另一方面總結了我國近幾十年來,尤其是建立了特殊教育專業碩士、博士點之后的一些交叉學科的實證研究成果,涉及5000多種中英文的參考文獻。本套叢書力求貫徹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精神,在反映國際上有關特殊教育的前沿研究的同時,也密切結合了我國社會文化的歷史和現實,將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論、基礎理論、兒童發展和實際的教育、教學、咨詢、干預、治療和康復等融為一體,為建立一個具有前瞻性、符合科學發展觀、具有中國歷史文化特色的特殊教育的學科體系奠定基礎。本套叢書在全面介紹和深入探討當代特殊教育的原理和方法的同時,力求闡明如下幾個主要學術觀點:
1.人是生物遺傳和“文化遺傳”兩者結合的產物。生物遺傳只是使人變成了生命活體和奠定了形成自我意識的生物基礎;“文化遺傳”才可能使人真正成為社會的人、高尚的人、成為“萬物之靈”,而教育便是實現“文化遺傳”的必由之路。特殊教育作為一個聯系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理論學科和應用學科的“橋梁學科”,應該集中地反映教育在人的種系發展和個體發展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
2.當代特殊教育的發展是全球化、信息化教育觀念的體現,它有力地展現了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之間發展的同步性。馬克思主義很早就提出了兩種生產力的概念,即生活物資的生產和人自身的繁衍。伴隨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的發展,人類應該有更多的精力和能力來關注自身的繁衍和一系列發展問題,這些問題一方面是通過基因工程來防治和減少疾病,實行科學的優生優育,另一方面是通過優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環境,來最大限度地增加教育在發揮個體潛能和維護社會安定團結與文明進步等方面的整體功能。
3.人類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能力的提高,已經開始逐步地擺脫了對單純性、緩慢性的生物進化的依賴,擺脫了因生活必需的物質產品的匱乏和人口繁衍的無度性所造成“弱肉強食”型的生存競爭。人類應該開始積極主動地在物質實體、生命活體、社會成員的大系統中調整自己的位置,更加注重作為一個平等的社會成員在促進人類的科學、民主和進步過程中所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4.特殊教育的發展,尤其是融合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傳播,對整個教育理念、價值觀念、教育內容、學習方法和教師教育等問題,提出了全面的挑戰。迎接這一挑戰的方法只能是充分體現時代精神,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開展深度的教育改革。當代特殊教育的重心不再是消極地過分地局限于單純的對生理缺陷的補償,而是在一定補償的基礎上,積極地努力發展有特殊需要兒童的潛能。無論是特殊教育還是普通教育都應該強調培養受教育者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做人的責任,使其為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潛能。
5.當代特殊教育的發展,對未來的教師和教育管理者、相關的專業人員的學識、能力和人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的教師和教育管理者、相關的專業人員不僅要做到在教學相長中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還要具備從事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能力,具備新時代的人格魅力,從勤奮、好學、與人為善和熱愛學生的行為中,自然地展示出對人類未來的美好憧憬和追求。
6.從歷史上來看,東西方之間思維方式和文化底蘊方面的差異,導致對殘疾人的態度和特殊教育的理念是大不相同的。西方文化更注重邏輯、理性和實證,從對特殊人群的漠視、拋棄到專項立法和依法治教,從提倡融合教育到專業人才的培養,從支持系統的建立到相關學科的研究,思路是清晰的,但執行是缺乏彈性的,綜合效果也不十分理想,過度地依賴法律底線甚至給某些缺乏自制力和公益心的人提供了法律庇護下的利己方便。東方哲學特別重視人的內心感受、人與自然和人與人之間的協調,以及社會的平衡與穩定,但由于封建社會落后的生產力水平和封建專制,特殊教育長期停留在“同情”、“施舍”、“恩賜”、“點綴”、“粉飾太平”的水平,缺乏強有力的穩定的實際支持系統。因此,如何通過中西合璧,結合本國的實際來發展我國的特殊教育,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7.當代特殊教育的發展是高科技和遠古人文精神的有機結合。與普通教育相比,特殊教育只有200多年的歷史,但近半個世紀以來,世界特殊教育發展的廣度和深度都令人吃驚。教育理念不斷更新,從“關心”到“權益”,從“隔離”到“融合”,從“障礙補償”到“潛能開發”,從“早期干預”、“個別化教育”到終身教育及計算機網絡教學的推廣,等等,這些都充分地體現了對人本身的尊重、對個體差異的認同、對多元文化的欣賞。
本套叢書力求幫助特殊教育工作者和廣大特殊兒童的家長:①進一步認識特殊教育的本質,勇于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完成特殊教育從慈善關愛型向義務權益型轉化;②進一步明確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目標,促進整個國民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公民教育轉化;③進一步尊重差異,發展個性,促進特殊教育從隔離教育向融合教育轉型;④逐步實現特殊教育的專項立法,進一步促進特殊教育從號召型向依法治教的模式轉變;⑤加強專業人員的培養,進一步促進特殊教育從低水平向高質量的轉變;⑥加強科學研究,進一步促進特殊教育學科水平的提高。
我們希望本套叢書的出版能對落實我國中長期的教育發展規劃起到積極的作用,增加人們對當代特殊教育發展狀況的了解,使人們能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特殊教育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差距、解決的途徑和努力的方向,促進中國特殊教育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在教育價值上進一步體現對人的尊重、對自然的尊重;在教育目標上立足于公民教育;在教育模式上體現出對多元文化和個體差異的認同;在教育方法上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實行因材施教,充分地發揮受教育者的潛能,發展受教育者的才智與個性;在教育功能上進一步體現我國社會制度本身的優越性,促進人類的科學與民主、文明與進步。
在本套叢書編寫的三年時間里,四個主編單位分別在上海、南京、武漢組織了三次有關特殊教育發展的國際論壇,使我們有機會了解世界特殊教育最新的學科發展狀況。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和主編單位的資助下,叢書編委會分別于2008年2月和2009年3月在南京和上海召開了兩次編寫工作會議,集體討論了叢書編寫的意圖和大綱。為了保證叢書的質量,上海市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和華東師范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為本套叢書的編輯出版提供了幫助。
本套叢書的三個系列之間既有內在的聯系,又有相對的獨立性。不同系列的著作可作為特殊教育和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供不同層次、不同專業水平和專業需要的教育工作者以及關心特殊兒童的家長等讀者閱讀和參考。盡管到目前為止,“21世紀特殊教育創新教材”可能是國內學術界有關特殊教育問題研究的內容豐富、整體功能強、在特殊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方面覆蓋面最廣的一套叢書,但由于學科發展起點較低,編寫時間倉促,作者水平有限,不盡如人意之處甚多,寄望更年輕的學者能有機會在本套叢書今后的修訂中對之逐步改進和完善。
本套叢書從策劃到正式出版,始終得到北京大學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主任周雁翎和責任編輯李淑方、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黨委書記兼上海特殊教育發展資源中心主任汪海萍、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院長丁勇、華中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鄧猛、陜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趙微等主編單位領導和參加編寫全體同仁的關心和支持,在此由衷地表示感謝。
最后,特別感謝叢書付印之前,中國教育學會理事長、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顧明遠教授和上海市副市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沈曉明在百忙中為叢書寫序,對如何突出殘疾人的教育,如何進行“醫教結合”,如何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等問題提出了指導性的意見,給我們極大的鼓勵和鞭策。
“21世紀特殊教育創新教材”
編寫委員會
(方俊明執筆)
2011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