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名師
- 張琳 孫戰龍
- 2780字
- 2019-12-20 17:04:33
天道酬勤 科學精神為永恒的財富
在與馮先生的攀談中,人們不禁被他縝密的邏輯思維、系統的分析方法所折服,腦海中不停地問自己:面前這位精神矍鑠、神采奕奕、反應迅捷、思路清晰的長者,真的已經年過九旬了嗎?馮先生由衷的感慨道:在燕京大學和協和醫學院接受到的嚴格訓練,賦予了我客觀系統、精確求實、嚴謹認真、注重實踐等一系列思考、判斷、處理問題的能力,也就是科學精神的基礎。
馮傳漢1932年考入燕京大學醫預科,從此開始了與北大的一世情緣。醫預科三年結業,可投考北京協和醫學院,在協和一年學習成績合格,燕大再授予理學學士學位。提起三年燕園的學習生活,至今馮先生的眼神中仍然讀出神往。三年間,馮傳漢一直住在未名湖畔的備齋和健齋,湖光塔影天天伴讀他讀書,湖邊島亭外見證著馮傳漢的周末苦讀。

1934年,馮傳漢在燕京大學上有機化學實驗課
馮先生至今念念不忘入學時的燕大校訓:“因真理得自由而服務(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那時全校有學生800名,擁有鄭振鐸(文史學家)、謝冰心(文學家)、鄧之誠(歷史學家)、陳志偉(心理學家)、張東蓀(哲學家)等多位知名教授。在那方追求自由與真理的熱土上,青年時期的馮傳漢勤勉求知、孜孜不倦,打下了牢固的人文科學的基礎。
作為醫預科的理科則注重實踐性,重視科學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現在回想起來,馮先生仍然堅信這種培養人才的理念是十分正確的,并在自己數十年的教學和人才培養生涯中,將這種理念延伸下去。當時課程要求授課和實驗的課時比例為1∶3,重視實踐動手能力由此可見一斑。化學課的期末考試除答卷之外還有專題實驗。無機化學馮傳漢所作專題為測定一個標準所含的元素,定量化學的實驗專題是測定定縣小米的鈣、磷、氮含量。這些涉及動手操作的實驗令馮傳漢記憶猶新,并引發對于鈣磷代謝的濃厚興趣,并結合日后所從事的骨科專業,不斷探索研究,在20世紀50年代發表了題為《多發性神經纖維瘤合并耐維生素D軟骨病》的論文。
燕大對于培養選拔人才是非常嚴格苛刻的,但也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和豐富的知識資源。年輕的馮傳漢在這里汲取了營養,像一只羽翼漸豐的梟鷹振翅欲飛。1935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協和醫學院,在協和學習一年之后成績合格,1936年夏天馮傳漢回到燕園參加畢業典禮,獲得理科學士學位,并以優異的成績獲燕京大學Phi Tau Phi金鑰匙獎。至此,馮傳漢在燕園的學習生活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時光荏苒,2006年,馮先生時隔70年后重訪燕園。曾經住過的宿舍樓現在已經作為行政辦公樓使用,當年的小松樹也已經枝繁葉茂,掩映了曲徑和鐘亭。但是燕園的風光依舊旖旎,湖光塔影依舊光彩照人,空氣中依舊彌散著濃郁的文化氣息和清雅的書卷墨香,曾經的教室依然朱梁畫棟美輪美奐,校園里、運動場上依然都是朝氣蓬勃的青春身影……當年意氣風發躊躇滿志的小伙子,時年已92歲,成為白發蒼蒼的暮年老者,但目光中多的是人生的歷練、知識的積淀和跋涉之后的領悟。現今燕園已經納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也成為北京大學的臨床教學醫院,燕園還是與他在一起,這是馮先生最感欣慰的。
北平協和醫學院與燕京大學在教書育人的傳統與注重培養學生科學精神方面一脈相承,燕京大學的教學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并重,在協和醫學院的特色是基礎學科和臨床實踐緊密結合,將科學精神滲透的更深,體現的更廣。馮先生說:“當時我們只知道按要求去做,對其深刻內涵的理解是從醫多年之后才領悟到的。主要概括為:一是嚴肅認真,負責服務:二是講求實踐,從實際出發,從實際學習:三是培養科學精神,主要敢于探索創新、系統準確及精確性,和大規模式研究的團隊合作精神。這些特質也是我在60余年的教學生涯中從燕京和協和沿承下來的優良學風、醫風傳遞給學生。”在這里馮先生講述了幾則記憶尤深的小故事:
——協和醫學院當時大部分基礎課程都有實例考試。上肢解剖實例考試是教師用鋸鋸木頭,要求學生答出所用動力肌、協同肌、拮抗肌的名字,起止點及支配神經。這是一道很難的應用題,但就是這樣生動嚴格的培訓,為馮傳漢日后行醫做神經肌肉檢查、肌腱移植等,打下了良好的應用基礎。馮傳漢謹記于心,并舉一反三,將其作為一種學習方法應用于其他科目的學習中。用實踐的分析把知識融會貫通,而不是死記硬背的書本條目,在日后真正的臨床實踐過程中應用起來更加得心應手。
——生理課1個多小時的課程要配合3個多小時的實驗甚至更多。考試中實驗占了很大比重。第一次生理實驗考試,馮傳漢抽簽得到的題目是“設計實驗闡明刺激與反應的關系”。經過思考,馮傳漢用青蛙坐骨神經腓腸肌模型,用不同濃度的硫酸刺激,卻怎樣都做不出結果。一向都是優良生的馮傳漢心想這下糟糕了,可能得吃“大鴨蛋”得零分了。馮德培教授問馮傳漢懂不懂此題,馮傳漢解釋了實驗設計的思路和方法,老師說是因為刺激強度改變太慢,導致實驗結果不明顯。馮傳漢重新再做仍然以失敗告終。后來馮德培教授告訴他用冷針和燒紅的熱針先后進行針刺激就可得出結果,最后給了生理實驗成績為4分(5分制)。
事隔多年,馮先生仍然感慨良深:“考試不僅要從結果評分,更重要的是評價思路。我的設計沒錯,但是出現了刺激變化的速度問題,是始料未及的,這種情況在科學研究中是常見現象。馮德培教授沒有一味追求結果,引導鼓勵我進行科學探索,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這是所有老師、領導應該學習的,也是我60余年從教生涯中一直努力的方向。”
——臨床課程中以內科為重點,強調床邊教學,要求全面的基礎上再掌握專科。每個學生有一名導師,馮傳漢的導師是心臟病專家董成瑯教授。那時,要求每個學生在3個月內接管約15個病人,24小時內寫完病歷交導師修改,寫得不好重寫:導師帶著學生查體,檢驗病歷中所描述的體征:學生自己做血尿便檢查,及相關寄生蟲及細菌圖片,尿糖滴定等臨床化驗,導師逐一復核,并指導讀參考文獻。馮先生還記得當時王樹咸教授所說:“專家并非完全靠見多識廣,經驗積累,關鍵是要系統地問病史,系統地做體檢。”嚴格有效地臨床訓練,在學生日后的臨床工作中成為獲益無窮的基本功。
——馮傳漢在內科實習時曾經管過一名阿米巴肝膿瘍的病人。病人死亡后尸檢時,他去上課沒有看尸檢。主任發現后把馮傳漢叫到辦公室問為何不去看尸檢?馮傳漢不明所以的回答:“我上課去了。”主任嚴肅地說:“Never mind about the lecture”(別管上課)。隨后責令他去看標本,同時交一份報告。不難看出主任是如何關心學生要從臨床實際而不是書本上學知識。馮先生說:“這個故事我多次講給我的學生聽,我的學生成為老師后,再講給他們的學生聽,目的就是為了讓一代代醫學生、青年醫生們理解,醫學是針對人的實踐性的臨床科學。”
協和醫院實行實習醫、住院醫24小時負責制,上一級醫生管理并指導下一級醫生,逐級負責,隨時掌握病人病情及其變化,認真負責一絲不茍,形成一種傳統,成為每一名從協和走出來的畢業生身上的印記。馮傳漢1940年畢業,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并獲得外科獎,被留任協和醫院外科住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