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名師
- 張琳 孫戰龍
- 1512字
- 2019-12-20 17:04:30
從足不出戶的學生,到編外的醫預科生
天津市紅橋區文昌宮大街附近有一個嚴翰林胡同,因曾任清末翰林院編修、學部侍郎的我國近代教育先驅嚴修(字范孫)的故居在此而得名。這位曾被《大公報》譽為“舊世紀一代完人”的老先生就是嚴仁英的祖父,他是南開中學和南開大學的創辦者,周恩來的伯樂與恩師。
1913年11月26日,嚴仁英出生在嚴氏大家族中,“仁”字同輩中就有26人,她因當時父親身在英國而取名“仁英”。嚴仁英自幼喪父,關于父親的記憶十分模糊,但對祖父嚴修寫的兩首歌卻念念不忘,一首叫《教女歌》,另一首叫《放足歌》,至今興起時仍可輕聲哼唱。
“少小女子頓聲哭,哭向慈母訴纏足……鄰家女兒已放足,走向學堂去讀書。”在中國近代的婦女解放運動中,廢除纏足和興辦女學是最重要的兩項內容,嚴仁英的祖父正是這兩種新思潮的倡導者,并身體力行,在自己家的大宅子里開辦嚴氏女學,從自己的兒孫和親朋的女眷抓起,在治國修學、為人處世和強身健體各方面進行培養教育。

學生時代的嚴仁英(左一)與姊妹合影
嚴仁英是幸運的,她是中國幼兒教育最早的受益者之一,足不出戶就完成了蒙養園(幼兒園)和小學的早期教育。然而,嚴仁英也為這份特別的“幸運”付出了代價,12歲以前很少有機會離開高墻包圍的重重院落,這令她從小就產生了對外面世界的向往。“連少有的去醫院看病的機會都令我感到莫大的幸福,因為能到街上走一趟,看看外邊的車呀、人呀……”
20世紀初,西風東漸,嚴仁英考入了中西女中這所教會學校,終于走出了嚴氏大宅。兩年的時間里,嚴仁英接受的課程比較側重社交及個人特長等方面的培養,學到的基礎知識卻相對薄弱,這在最初認為“教會學校管理更嚴格”的祖父和她的兄長們看來無異于“玩”了兩年,便將嚴仁英轉學至南開女中。
在南開讀書的五年,嚴仁英深受祖父治學精神的影響。“愛國、科學、敬業、樂群、發展”的南開精神成為她一生的坐標。在學習之余,她還被選入了學校排球隊,很快,她又成為女籃校隊的一員。“我球打得不好,就是因為個子高?!闭劦酱蚯?,老人扶在雙膝上的手指不自主地翹了一下,“我們班的女同學還自編自演過一出話劇,名叫《反正》,講的是一位將軍倒戈的故事。我就女扮男裝演這位將軍。”話劇在南開歷史悠久,周恩來在校時就演出過話劇《一元錢》,著名劇作家曹禺也師出南開。
臨近畢業時,嚴仁英立下了學醫之志?!凹依餂]有人搞醫,我想學醫的初衷是希望能給家里人看病?!闭l能想到,小姑娘當年的這個看似“小氣”的愿望,卻在自己的心田種下了一顆博愛的種子,而與生俱來的磅礴胸懷就是滋潤這顆種子發芽、生長的甘露,直至枝丫參天……
“南開的老師不讓我去協和?!眹廊视⒎隽朔鲅坨R,“他們覺得協和太‘洋化’,學的東西可能在中國用不上,推薦我去‘齊魯’?!蹦菚r正值“9.18”事變發生不久,面對窗外的一片兵荒馬亂,守寡多年的母親沉默了。“可別去這么遠的地方……”嚴仁英模仿著母親當年勸自己的語氣,眉心掠過一片慈祥。
在母親的勸說下,嚴仁英撅著小嘴邁入清華園,主修生物學。然而,她立志學醫的夙愿卻銘記于心。
在清華園的三年,對于嚴仁英來說就是“六年”,因為她選擇了“雙肩挑”。
“生物系的老師都知道我想學醫,就允許我選修協和醫預科的必修課程?!泵扛粢粋€學期,嚴仁英就要揣著一個小本子從清華跑到協和,抄下醫預科的新課表回家選課。背著兩個“書包”的嚴仁英沒有被學業壓垮,也沒有當“書呆子”。她仍是校隊的主力,還參加了合唱團和話劇社,就好像還在南開中學念書一樣。如今一回憶起當年在清華的時光,嚴仁英便不假思索地總結道——“輕松愉快”。
30年后的一天,當兒子夢凱告訴她自己被市排球隊選中做專業運動員時,她竟沒有堅持想要孩子學醫的期望,欣然鼓勵兒子“去做你喜歡做的事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