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文化60年(1949-2009)
- 李建盛
- 1324字
- 2019-12-20 16:07:41
六、文學藝術與精神文化建設
文學藝術屬于精神意識的文化創造和生產,屬于審美意識形態的范疇。新中國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文學藝術的建設、繁榮與發展。新中國成立后17年的北京文學藝術,積極貫徹黨中央和毛澤東的文藝思想,北京市的領導和首都的文學藝術家遵循黨的政治路線和文藝方針,積極參與對舊文藝的改造和新文藝的建設工作。新中國成立后,一大批全國優秀的文學藝術工作者云集北京,一系列重大的文學藝術活動和會議在北京舉行,使北京的文學藝術具有了首都的視野,一大批文學藝術作品具有全國性的水準。新中國成立后十多年的北京文藝事業,普及了首都文藝工作者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水平,其間雖經歷了復雜而曲折的發展變化歷程,但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為建設首都的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做了應有的貢獻。“文化大革命”導致了全國文學藝術領域的黯淡和災難,首都北京的文學藝術領域更不能幸免于難,文藝的極端政治化和階級斗爭化導致了首都文學藝術生態的徹底破壞。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首都文藝界開始了撥亂反正的工作,文學藝術開始復蘇和發展。1979年召開的第四次全國文代會開創了新時期中國文學藝術和首都文學藝術的新局面。鄧小平的講話站在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文化建設的高度,充分肯定了文學藝術事業在中國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申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方針,要求文藝工作者勇于創新。鄧小平的講話極大地鼓舞了廣大文藝工作者,成為了新的歷史時期指導中國文學藝術事業的指針。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北京的文學藝術事業呈現出主導性與多樣化共同發展的態勢,思想活躍、成果豐碩、人才輩出。新時期的北京文學藝術發展從文藝創作、文藝理論、文藝批評等的各個方面,始終在某種程度或某個方面保持領風氣之先的發展態勢,繁榮了首都的文學藝術,共同參與和建構新時期中國文學藝術事業,積極推動現代化建設時期的中國文化發展。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文學藝術的發展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成為90年代中國文藝發展的指導方針。北京市文藝戰線在“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方針指導下,以“五個一工程”為龍頭,抓住機遇,深化改革,繁榮藝術生產,加強對文藝隊伍的建設和對文化市場的管理,創作出眾多的優秀作品,舉辦了異彩紛呈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大力繁榮首都文藝,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從1995年起,北京市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十個一工程”,推動了文藝精品的創作。同時,進一步深化文藝體制改革,提高群眾文藝生活的質量,豐富首都精神文化生活。進入21世紀,全球化和商業化浪潮波濤洶涌,隨著中國各項事業的巨大進步,社會的變遷和思想的變革,政治經濟體制的改革,特別是第七次和第八次全國文代會的召開以及文化體制的改革,北京文學藝術在弘揚主旋律、走向全面繁榮的同時呈現出新的變化,多元化、大眾化、市場化等特征日益明顯。新世紀的北京文學藝術,在弘揚主旋律的同時不斷拓展文學藝術的多樣性空間,在堅持正確文藝方向的同時積極探索文學藝術的新方法,在努力建構精神文化價值的同時勇于面向市場經濟的發展,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新形勢下,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大力推動北京文學藝術的新發展和新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