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文化60年(1949-2009)
- 李建盛
- 1440字
- 2019-12-20 16:07:41
五、北京教育事業與教育文化發展
教育是培養人的全面發展的重大工程,是人的文化化的系統工程。新中國成立后17年的首都教育事業,遵循黨中央提出的新民主主義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教育方針和政策,適應大規模社會經濟建設的需要,首都教育事業的各個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到1965年,北京地區的高等院校發展到58所,半工半讀的學校125所,普通中學567所,小學5888所。經過新中國成立后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基本奠定了北京作為全國教育文化中心的地位。“文化大革命”期間,首都北京的教育事業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在教育的極端政治化和階級斗爭化的時期成為了社會動蕩時期的“重災區”。“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隨著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恢復、招生制度的改革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以及教育體制改革的開展,北京的教育事業得到了迅速的恢復、重建和發展。20世紀80年代,黨和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和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教育體制的改革,進一步推動了中國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北京的教育事業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首都的教育事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1985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召開的教育工作會議提出,要努力把北京建成全國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1989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召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進一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大力加強德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1990年,北京市開始進行學校改革試點工作,市屬高校隨即全面推進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對高校進行了整體布局上的結構性調整,優化了教育布局的結構,強化了學科建設,提高了教育質量。北京的高等教育、基礎教育、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得到了較為全面的發展,重新樹立了北京作為全國教育中心的地位。在深化改革中,北京市積極落實中央關于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的指示精神,把北京的教育事業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改革發展的措施。1992年,北京市頒發了《北京市教育事業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綱要》,提出大力宣傳“依靠人民辦教育,辦好教育為人民”的指導思想,全力辦好北京的教育事業。1996年,北京市提出要樹立北京大教育觀念,加大改革力度,深化體制改革,繼續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1998年,北京市確定“立足北京、服務全國、深化改革、優化結構、重在提高、爭創一流”的教育發展總體思路。1999年,北京市確立北京高等教育新目標,提出到2010年,北京市的教育水平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首都教育的同期水平,在全國率先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經過“八五”和“九五”期間北京高等教育事業的改革、建設和發展,“立足北京、服務全國、深化改革、優化結構、重在提高、爭創一流”的首都教育思路得到了更深入的落實。新世紀以來,北京市緊密結合北京教育發展的實際和首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制定了“十五”和“十一五”時期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和一系列改革發展措施,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充分發揮北京的教育優勢,推進首都教育現代化,初步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的首都現代教育體制和教育體系。2005年,北京市制定的《首都教育2010年發展綱要》指出,首都的教育事業要為首都的經濟現代化、城市現代化和社會現代化提供強大的人才、智力支持和知識、科技貢獻。2006年,北京市開始實施《北京市“十一五”時期教育發展規劃》,堅持“內涵發展”、“人才強教”、“資源統籌”、“開放創新”的原則,全面促進首都教育更好更快發展。到2010年,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接近發達國家首都同期平均水平,把北京建設成為世界上教育發達的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