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文化60年(1949-2009)
- 李建盛
- 9207字
- 2019-12-20 16:07:43
三、文化保護與文博事業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北京作為著名的古都和新中國的首都,不僅面臨著大規模建設的重大任務,也面臨著歷史文化古跡保護的問題,北京的城市建設管理和文化保護都同時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北京作為一個歷史悠久和文化深厚的古都,如何建設、管理乃至保護這座城市的文化和文明,都成為了一項新的重大課題。
北平和平解放前夕,中國共產黨人就對北平的城市文化保護非常重視。1949年1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平津戰役”攻打北平前夕,毛澤東曾在給平津前線總前委聶榮臻等負責人的電報中做出明確要求:“此次攻城,必須做精密計劃,力求避免破壞故宮、大學以及其他著名而有重大價值的文化古跡,你們務必使縱隊首長明了,并確守這一點。讓敵人占領這些文化機關,但是我們不要去攻擊它,我們將其他廣大城區占領之后,對于占據這些文化機關的敵人再用談判及瓦解的方法,使其繳械。即使占領北平延長許多時間,也要耐心地這樣做。為此,你們對于城區各部分要有精密調查,要使每一部隊的首長完全明了,哪些地方可以攻擊,哪些地方不能攻擊,繪圖立說,人手一份,當作一項紀律去執行。”在人民解放軍重重包圍平津守敵的同時,解放軍派有關人員找到清華大學的梁思成家中,請他在地圖上標出北平城內外及準備南下途中的重要文物古跡所在,并把這份有標記的地圖發到各部隊要求遵循。這份示意圖上的標注文物古跡,也成為解放后國家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選擇的名單。
1949年2月,北京和平解放后,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布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組織條例》,《條例》規定:“負責接管一切屬于國家的公共文化教育機關及一切文物古跡,屬于本市者由教育局接管。”北平解放初期,北京市的文物保護工作主要是由文物接管和文物機構的設立,以及以命令、通告等方式發布文件,對北京市的文物工作進行指導和管理。1949年2月1日,北平軍事管會文化接管委員會下設立了文物部,著名學者尹達任部長,王冶秋任副部長,李楓、于堅、羅歌為聯絡員,負責接管北京市內的文物和博物館工作。1949年3月16日,北平市軍管會文化接管委員會邀請郭沫若等42人座談本市的文物保護工作,并形成了12條文物界座談會意見。錢俊瑞在座談會總結中綜合專家們的意見提出了三點:第一,文化和軍事、政治、經濟構成一個有機戰線,共同為打倒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而奮斗。文物事業和整個文化事業一樣都是為人民的,屬于人民的。這是新民主主義文化基本的性質。故宮和圖書館應該成為研究機關和教育人民的機關,研究的目的是為人民最近和長遠的利益的。另一方面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問題,也就是普及的問題。圖書館要雙管齊下,整理舊的圖書以供專家研究,開辟新文化閱覽室以為廣大人民服務。博物院應成為人民的、活的博物院。第二,文物機關要與專家共同想辦法管理好,設立各種專門委員會,并且要與廣大工、農、學生結合起來共同管理,使它們真正成為人民群眾的東西。第三,座談會提出制定保管文物法令和成立保管文物機構的意見,要使它們真正成為工農群眾的機構。梁思成特別提出,平郊各古廟、古跡設立一個保管機構;對市內富有歷史意義的地方(如學運流過血的地方),應顯明指出,加以說明,以此教育人民,等等。座談會的內容涉及文物保護、文物研究和文物教育等問題。
1949年6月6日,北平軍管會文物部并入新成立的華北高等教育委員會,改稱“文物處”,原北平軍管會文物部接管的北平文博單位均劃歸華北高等教育委員會文物處管理。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成立。11月9日,中央教育部致函中央文化部,將前華北高等教育委員會管理的北平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北平圖書館、北平文物整理委員會等文博單位劃歸文化部領導,具體辦事機構是北平文物整理委員會和文物整理工程處。經過9個月的機構調整,北京的文物立法和執法管理機構實現了從臨時性的、軍事化的管理到長期性的、國家政權職能部門的轉變。從1950年5月起,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文物立法的主要形式是國家各個有關部門發布的政策規定、辦法和通知。7月,政務院發出《關于保護古文物建筑的指示》,中央財經委員會發出《關于各地區在各項工程中應普遍注意古文化遺址的通知》,中央人民政府向各大行政區及華北五省二市人民政府下發關于保護古文物建筑的指示,內務部和文化部頒布《關于地方文物名勝古跡的保護管理辦法》和《地方文物管理委員會組織通則》的命令,文化部發出《禁止珍貴文物圖書出口暫行辦法》、《對地方博物館的方針、任務、性質及發展方向的意見》等等。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先后發布了《禁止珍貴文物圖書出口暫行辦法》、《古文化遺址及古墓葬之調查發掘暫行辦法》、《規定古跡、珍貴文物、圖書及稀有古物保護辦法》,以及關于征集革命文物的命令和保護古文物建筑的指示等等。此后,還出臺和實施了一系列關于古遺址、古建筑、古墓葬、考古發掘、傳世和流散文物、革命文物、古生物和古植物、博物館、館藏文物、文物復制、拓印保護和管理的法律、法規和措施。
國家關于文物保護的文件在某種意義上發揮了法律法規的作用,北京市人民政府遵照國家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和精神,把文物保護管理和考古發掘工作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北京、發展首都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951年7月1日,北京市成立了專門的文物機構,即北京市文化教育委員會文物調查組。在國家相關文物法規政策的指導下,北京市人民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地方文物保護和管理法規。1951年7月2日,北京市副市長吳晗主持召開由專家學者參加的座談會,就文物保護工作明確指出,北京市文物調查組要以文獻工作為重點,目前以搶救文物為主,展出出土文物,宣傳群眾和教育群眾。1951年7月1日,北京文物調查組成立,原北平歷史博物館負責人傅振倫任主任,金梁任顧問,這是直屬于北京市人民政府的第一個主管文物的機構,它的主要職能就是在北京市政府文化教育委員會的領導下,對物質文化遺產和精神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工作。1951年12月1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了《北京市發現古物古跡暫行處理辦法》(共8條)。該《辦法》規定,凡是在本市發現的古文化遺址和有文化價值的古墓葬,需立即報告當地政府,不得擅自發掘;出土文物由文物調查研究組保管;近代有主墳墓的出土文物歸其后人所有;應收歸公有者,公私雙方協商作價;無主墳墓的出土文物由北京市文物調查研究組保管;無歷史文化價值之物由財政局處理。
1953年2月21日,北京市政府召開了首都古文物建設保護座談會,著重討論本市廟宇、王府、官邸等文物建筑和名勝古跡的研究鑒定工作。1953年10月2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轉發政務院頒發的《關于在基本建設工程中保護歷史及革命文物的指示》。1955年3月,北京市人民委員會決定,撤銷在北京市教育局文藝處基礎上成立的北京市文化事業管理處,成立北京市文化局。1956年3月,決定將北京市文物調查組從市政府文化教育委員會改歸北京市文化局管轄,更名為北京市文物調查研究組。除文物保護工作外,增加了文物普查、市屬博物館的陳列設計、專題展覽以及首都歷史與建設博物館的籌建工作。1956年12月20日,北京地區重要出土文物展覽會在天壇公園開幕,展出了從新石器時期到明、清的歷代文物526件。1957年9月,北京市文化局決定,北京市文物調查組主要管理全市的文物行政工作,文物保護和考古發掘以及博物館工作由首都博物館籌備處負責。1956年8月7日,北京市文化局根據4月2日國務院(56)國文習字第六號通知中“必須在全國范圍內對歷史和革命文物遺跡進行普遍調查工作”的要求,制訂北京市文物普查工作計劃。
1957年4月1日,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就北京市房地產管理局關于本市乙丙級壇廟和部分老建筑物的修繕問題的請示發出通知,北京市文化局在市文化局調查研究組與房管局對此批建筑進行檢查后提出了意見,意見提出其中東岳廟、崇效寺、文公祠準備列入第一批保護單位;其余如關岳廟、風神廟等也有一定的保護價值。至于修繕問題,原則上必須保持原狀,不得拆改擴建,必須建設時必需請房管局和文化局協商處理。1957年12月20日,北京市人民委員會辦公廳印發北京市副市長張友漁對市財政局、房地產管理局、文化局、園林局、道路工程局聯合上報的《關于檢查現存各處拆除的古建材料的情況和處理意見》的報告,對朝陽門樓、廣安門樓以及歷代帝王廟牌樓、東四西四牌樓、東郊西交民巷牌樓、東西長安街牌樓等古建筑材料的使用和處置,做出了具體的批示。12月24日,北京市人民委員會第18次行政會議做出決定,古建筑應否拆除以及拆除的古建筑材料的保存與否或移作別用,均由北京市文化局負責鑒定和決定。
1958年1月31日,北京市文化局文物調查組轉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交通部聯合發出的《關于注意保護古代橋梁的指示》,5月16日,北京市文化局函呈文化部文物事業管理局,提出對《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草案》的修正補充意見。5月,為了加強對出土文物的保護和管理,杜絕盜掘、隱匿出土文物,避免出土文物流散,加強對古玩商下鄉收購文物的管理,北京市人民委員會頒發了《北京市對出土文物的保護管理暫行辦法》。然而,在“大躍進”的生產和建設熱潮中,北京有少數地區也出現了損毀文物的不良現象。例如1958年8月8日,北京市周口店區人民委員會發出了《支援工業建設、處理文物工作的通知》,該《通知》的主要內容說,為支援工業大躍進,按照“厚古薄今”、“古為今用”的原則,以天開、石窩、琉璃河等鄉為重點,把寺廟中的銅、鐵佛像、古錢幣、銅器投入工業生產。據周口店區的統計,共毀壞銅鐘、銅佛35件,大多為明成化、萬歷、嘉靖年間的文物。對此,北京市發現問題后,于1959年對破壞文物的事件和現象予以了禁止。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首都的城市建設和經濟建設中,北京市認真貫徹政務院頒布的《關于在基本建設工程中保護歷史文物和革命文物的指示》,北京市文物部門與建設單位密切合作,將文物保護工作納入到建設規劃之中,積極配合考古發掘工作。在1949年到1959年間,北京市共清理發掘較為重要的古墓葬、古遺址671處,出土文物43621件。其中,1956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開始發掘、到1965年基本完成的明十三陵定陵的發掘工作,是20世紀50年代最重要的考古發掘之一。據北京市文物、園林、房管3個部門的統計,在1949到1958年的10間,國家投資960萬元,修繕北京的文物26項。
為了加強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1957年,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公布了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規定了具體的管理辦法,初步奠定了北京文物保護的基礎和文物保護的法律地位。1958年秋,北京市又以區縣為單位,進行第一次全市范圍的文物普查工作。這項工作以海淀區為試點,對全市的文物進行拉網式的步行調查,這是北京市第一次大規模的文物調查工作,為北京市的文物保護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同時,也是對廣大市民和群眾進行文物政策和方針的宣傳。此次文物普查共登記文物8060項,其中古寺廟2666項,其他古建筑616項,古墓葬700項,石碑、石刻3700項、古文化遺址51項,其他129項。1957年10月28日,北京人民委員會公布《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護單位和保護辦法》。文物保護單位有故宮、勞動人民文化宮(舊太廟)、皇史宬、國子監、孔廟、東岳廟、智化寺、雍和宮、鐘樓、鼓樓、中山公園(舊社稷壇)、中南海、北海(包括團城)、景山公園、大高玄殿、天壇、圣安寺、天寧寺塔、頤和園、玉泉山、漢城遺址、覺生寺(大鐘寺)、十方普渡寺(臥佛寺)、碧云寺、大正覺寺、大慧寺、慈壽寺塔、盧溝橋、振崗塔、延壽寺銅佛、西山八大處、法海寺、冰川擦痕、十三陵、居庸關云臺、魏太和造像、潭柘寺、戒臺寺、土城等39處。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北京市高度重視北京的文化保護工作,首都的文物事業有較好的發展,1959年11月,北京市人民委員會發出《關于在生產建設中注意保護文物的通知》,明確要求不論單位還是個人,都不允許擅自破壞古建筑和文物,并向群眾作了大量關于國家文物保護政策的宣傳工作。此后,北京市發布了一系列關于文物保護工作、文物出口鑒定標準、文物商業的性質和管理體制、考古發掘、博物館業務等一系列政策和行政文件,成立了文物工作隊和文物店等等機構,初步奠定了北京文物保護的規范化管理。北京市按照國務院和有關部委的指示精神,加強了文物保護工作。1959年3月4日,北京市人民委員會發出《關于保護萬里長城的通知》。3月5日,昌平區人民委員會發出《關于保護文物、不得私自買賣出土文物的通知》,對文物保護和文物收購、買賣做出了具體的規定。1959年4月2日,延慶人民委員會也發出了《關于保護文物的指示》,5月6日,周口店區人民委員會發出《開展群眾性文物宣傳保護工作的通知》,10月10日,順義區人民委員會發出《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通知》。11月9日,北京市人民委員會發出《關于在生產建設中注意保護文物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級文化部門及文物所在地區和單位,必須認真貫徹國務院和北京市人民委員會的有關指示和通知,向群眾宣傳國家的文物保護政策。與此同時,北京的文物部門也開展大規模的文物普查工作,到1959年10月北京市完成17個區縣的文物調查復查工作,共調查登記文物8086項。其中寺廟2666項、古建616項、墓葬700項、石刻3774項、革命文物36箱、各文化遺址51項,其他93項。
20世紀60年代初,北京市不僅強調首都文物的歷史性、文化性和藝術性,而且把文物保護和文物安全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1960年3月31日,經北京市人民委員會批準,撤銷北京市文物調查研究組。文化局決定原來該組負責的文物調查研究、考古發掘、文物征集等工作交由首都博物館籌備處負責。文物保護管理等行政方面的工作統歸市文化局(文物處)負責。文物管理任務和范圍由此變得更加明確,更具有專業性,無疑有利于北京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在文物考古、文物調查研究方面,1960年11月,北京市文物工作隊成立,負責的文物調查研究、考古發掘、文物征集等等工作又劃歸北京市文物工作隊承擔。1960年3月22日,中共北京市委批發市文化局、市公安局黨組《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確保文物絕對安全的意見》。中共北京市委指出,首都是全國文物的集中地,所保存的文物是我國幾千年來文化藝術的結晶和我國革命歷史的寶貴遺產,確保這些文物的安全是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1960年3月28日,北京市人民委員會第32次行政會議做出“關于國家建設單位從地下挖出的金銀財物一般應收歸國有”的決定。7月14日,北京市人民委員會轉發《國務院批轉文化部關于三、五年內各地暫勿主動發掘帝王陵墓報告的通知》。國務院的附語提出,目前考古發掘應以配合各項建設工程為中心任務,凡不屬于配合建設規劃或工程范圍內的帝王陵墓及其他發掘工作暫緩進行。10月26日,北京市文化局發出《關于改進本市到外地采購古書和文物工作的辦法》。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國家制定和發布了一系列有關文物保護和管理的政策文件,如《函請加強配合水利積肥運動,做好文物保護工作的通知》、《關于文物出口鑒定標準的幾點意見的通知》(附《文物出口鑒定參考標準》)、《關于改變文物商業的性質和管理體制的方案的通知》,尤其是1960年11月17日,國務院105次會議通過了《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和批準了《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了《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該《條例》共18條,對文物保護提出了一系列的規定和要求,成為了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最為全面的文物保護法規,同時還公布了第一批共18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分為6種類型: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筑物;石窟寺;古建筑及歷史紀念建筑物;石刻及其他;古遺跡;古墓葬。其中北京地區的故宮、頤和園、北京大學紅樓、盧溝橋、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房山云居寺及石經、真覺寺金剛寶座(五塔寺塔)、居庸關云臺、萬里長城——八達嶺、天壇、北海及團城、智化寺、國子監、雍和宮、周口店猿人遺址、十三陵等18處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為全國之首。
全國性的文物保護法規、措施,對于全國和首都的文物保護都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1961年,國務院先后又發出了關于文物保護工作的三個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指示》、《關于公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關于發布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的通知》。這些具有法律法規性質的文件,為全國和北京的文物保護工作提供了極為重要的依據,為文物事業的發展奠定法規性的基礎。1962年7月15日,文化部發出《關于不屬于配合建設工程的考古發掘問題的通知》。9月11日,文化部發出《關于博物館、圖書館可以根據本身業務需要直接收購文物、圖書的通知》。10月13日,文化部發出《關于加強博物館、文物機構一級藏品的保管、編目工作的幾點意見》。1961年9月25日,北京市文化局轉發文化部《關于貫徹國務院指示和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的參考意見》。1962年3月20日,十三陵區保護委員會制定《十三陵風景區文物、林木保護管理的若干規定》。1963年6月3日,北京市文化局轉發文化部《堅決防止陳列(展覽)文物失盜事件的通知》,并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和措施。9月23日,北京市文化局發出《關于樹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志的通知》。1965年2月16日,北京市文化局轉發文化部《古遺址、古墓葬調查、發掘暫行管理辦法》。這些文件對于北京市文物的保護和管理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
在首都的新城市建設中保護北京的文物,對于保護北京的古都風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具有特定時期的法律法規性質的文件以及采取的保護措施,在盡可能的情況下保護了北京重要的文物古跡和文化資源。與此同時,在國家的國民經濟相當緊張的情況下,政府從財政中拿出部分經費用于文物建筑維修。例如,1949年6月,華北人民政府撥款20萬元修繕魯迅故居——宮門口西三條21號。9月,中央人民政府撥款修繕故宮博物院。據北京市文化、園林、宗教3個政府組成部門的初步統計,新中國成立初前10年,北京市用于古建筑維修的經費約為960萬元。故宮、天壇、國子監、白云觀等26處文物古跡得到了初步的維修。除對文物古跡進行維修外,北京市文物部門組織了文物征集工作。自1949年至1959年10年間,文物部門共向市民收購各類圖書、資料75500余冊,其中包括宋、元版《資治通鑒》、《五代史記》等一批古舊版圖書文物珍品;接收社會各界人士捐獻的文物及其他資料21158件,其中有110件屬于館藏一級文物,這一工作有效地保護了一些重要的文物。
新中國成立后,北京的文物發掘工作也獲得了可喜的成就。1949年至1951年,賈蘭坡教授主持帶領古人類學家對北京周口店遺址進行了首次發掘,出土北京猿人5顆牙齒、1塊臂骨、1塊小腿骨、石器和骨角器。1956年,經北京市和中央人民政府批準的明十三陵定陵的考古發掘、房山云居寺南塔塔基石經的出土,都是著名的考古發掘。1961年,昌平雪山村雪山新石器遺址的發掘,1962年,房山琉璃河董家林村商周遺址的發掘,等等,都體現了北京文物工作的實績。1963年7月15日,北京市出土文物700余件在北海公園展出,這是解放后北京地區出土的8萬件文物的一部分。
在改造和利用北京舊有的博物館的同時,北京興建了一批新型博物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首都北京建立了中央革命博物館籌備處、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天文館籌備處,開放了魯迅故居和徐悲鴻紀念館等。1953年開始籌建首都歷史與建設博物館。1956年,國家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提出必須加強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的工作。全國第一次博物館工作會議這一年在北京召開,會議就博物館事業發展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展開討論,明確了社會主義博物館的基本職能和主要任務,提出博物館是文物標本的收藏機構、研究機構和宣傳機構,要為廣大人民服務、為科學研究服務,確立了博物館的社會主義發展方向。1959年國慶十周年前后,一批大型國家級博物館,如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美術館、全國農業展覽館、民族文化宮等館舍相繼建成并逐步對外開放。在此期間,北京自然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定陵博物館、周口店北京猿人展覽館等也先后建成開放。北京地區博物館事業的建設集中體現了中國50年代文博事業發展的水平,不僅在全國博物館建設方面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而且也是充分體現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重要內容。到1965年,北京已擁有博物館15座,其中絕大部分是在新中國建立起來的。這對于收藏和保護國家的和北京的文化遺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市進行新的城市建設的同時,也意味著對舊城的改造,甚至同時意味著對舊的城市格局的解構,城市建設中新的建筑和格局的形成,同時也意味著一些舊的建筑和格局的逐步喪失。城市的歷史文化傳統就在這樣一種二律背反中延續或者發生重大的變化。
對于舊北京城來說,北京的城墻和城門既是舊城重要的物質性標志物,也是舊城文化的重要象征。對于是否保留舊北京城市的城墻問題存在著非常不同的意見,這些不同的意見現在看來,不僅體現了如何在歷史悠久的城市中建設新城市的問題,而且也體現了非常不同的城市文化態度和城市文化的價值取向。早在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之時,梁思成就組織編制了《全國重要文物簡目》,《簡目》中提出的第一項文物就是“北平城全部”。1949年4月18日,北平市建設局擬定了修復城墻的辦法,并向市人民政府做了匯報。僅僅一個星期就得到了葉劍英市長和徐冰副市長的批準,北平市建設局旋即命令工程隊開始修復城墻。基于當時國家的國民經濟狀況和北京市作為國家首都發展的需要,把北京城全部作為文物保護起來是不現實的。雖然如何保護北京城墻的問題一直存在著爭論,但事實上城市建設的需要卻必然會傾向于建設而不是保留。
1957年10月,北京市人民委員會發出《關于北京市第一批古建文物保護單位和保護辦法》的通知,提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共39處,北京的城墻不在古建文物保護的名單之列。1958年9月,根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意見,北京市制定的《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初步方案》提出了改造北京舊城區的10年規劃。在報送中央的《北京市總體規劃說明》中,對于如何改造北京舊城區提出了更緊迫、也更具體的要求。《總體規劃說明》明確提出,要對北京舊城“進行根本性的改造”,“堅決打破舊城市對我們的限制和束縛”,要求五年內完成主要干道兩側的基本改建,并向縱深發展,成片改造,10年完成;“城墻、壇墻一律拆掉”,“展寬前三門護城河,拆掉城墻,充分綠化,在濱河路北側修建高樓”等等。《說明》對于是否保護北京城市的問題做出了實際上最終的決定。由此,從1949年到1958年持續了將近9年的北京城墻存廢問題的爭論有了最后的答案,并且逐步得到了實施。北京外城城墻由于早已殘破,20世紀50年代便逐漸被拆除,作為舊北京城城墻主體的內墻雖然沒有被立即拆除,但由于不在古建文物保護名單之列,沒有采取保護措施也被逐漸毀壞。1965年的大備戰運動決定修建環形地下鐵路,加上“文化大革命”的極左思潮的影響和人為的破壞,老北京的城墻、城樓、城門幾乎被全部拆掉。
前面提到的那些以文件、通知形式存在的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只是在極為有限的范圍內對北京城市的文化保護發揮了作用,完整的古城建筑文化風貌卻不可避免地在歷史的政治風云和社會變遷中變成了可憐的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