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大學權力協調與制衡
- 鄭文
- 5字
- 2019-12-20 16:23:11
第一章 引言
一、權力及其研究概述
權力是一種幾乎和人類社會一起誕生的充滿魔力的社會現象,幾乎出現在社會科學的所有分支中,尤其是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管理學等學科的核心概念,是這些學科的主要研究對象。現代西方學者有關于權力的定義、來源、特征、構成、行使、屬性、格局、轉移、配置等方面的大量研究成果。對于權力的含義,目前是莫衷一是、眾說紛紜。有的學者從馬克思(Karl Marx)的觀點出發,將權力看做是一種根本性的結構關(Max Weber)系,認為它是無所不在的,是群體而非個體的一個面相;有的站在韋伯(Max Weber)的立場上,認為權力是意向性的,源于個體行動;有的認為任何權力是種種變動不拘的不平等關系的一個面相,任何權力關系都包含反抗;還有的學者從權力的組織來源引出了權力網絡,即一系列的制度化關系;福柯的后現代權力理論認為現代權力的存在形態是一種“場力結構”,權力始終處于一種不確定形態,不能被任何人占有。但目前比較流行的還是“甲—乙模式”的權力觀念,即甲促使乙做某事的能力。
權力分析成為對社會現象、組織行為、個體表現等進行研究的利器。從研究的目的來看,可分“權力學”的研究和權術的研究。歷史上由于權力的神秘性、復雜性、威懾性等特征,人們對權力的研究主要關注怎樣獲得權力、怎樣運用權力、怎樣保持權力等,如權謀、權智、權術。古希臘的一些政治學、哲學著作中有極少量的關于權力的論述,如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等,但都是非常分散地對權力現象進行描述,并未形成系統的權力學說。第一個系統、科學地對權力進行研究的是羅素,他的《權力論》論述了不同權力及其表現形式。自此以后權力的研究才慢慢地繁榮起來,如達爾(Robert Dahl)、伯恩斯(James Mac Gregor Barns)、韋伯、克羅齊耶(M.Crozier)等都從不同角度對權力進行了研究。從現在掌握的材料來看,有關權力基本理論的觀點主要來自于國外,而以“權力”命名、已經翻譯成中文的著作也不多見,只有少數的幾本,如《權力的分析》、《權力社會學》、《權力政治學》等。最新可見到的以權力為名的著作是美國丹尼斯·朗(Dennis H.Wrong)的《權力論》,中文版出版于2001年,原著可能于1994出版(中文版沒有寫出原著的出版時間,只能從原著作者的序言中進行推測)。綜合來看,大致可將已有的權力研究路向分為三類:
一是主要從社會立場的觀點來探討權力。權力社會學、政治學等可歸為這一類,政治權力、國家權力、各種社會形態下的權力、暴力、權力哲學等是經常使用的概念。
二是主要從組織的角度來探討權力。權力組織學、管理學、組織行為學可歸為這一范疇。組織結構、組織中的權力來源、決策過程中的權力分配、作為組織的權力、組織中權力層次等是這種權力理論的主要術語。
三是探討個人的權力,即對個人的權力特質的研究。如領導的權力策略、領導的個性與權力、個人的權力大小、權力心理等。
這三種研究大致可分為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但這種劃分也不是絕對的,三個層次之間會存在交叉、重疊。如探討組織的權力,也可能會涉及微觀的個人權力特征。本書的研究主要是從中觀,即組織的角度來討論權力,尋求組織中權力的含義和分析模式,以便于對高等教育組織,特別是高等學校權力進行分析。
對權力的分析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范式”。如加爾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在其《權力的分析》一書中,將有關權力的論述分為三大塊:權力的定義、關于權力手段的理論、關于權力來源的理論,也即對權力的手段和權力的來源進行了分析。權力的手段分為三種:應得權力、補償權力和制約權力。權力的來源也有三種:人格、財產和組織。這種對權力的分析雖然很不全面,但對我們高等教育的權力分析很有啟發。丹尼斯·朗在《權力論》中主要是對權力定義、權力的形式、權力的基礎和權力的用途進行了分析,武力、操作、說服、權威、組合和相互關系都被歸為權力的形式;國內有人從權力的要素、權力的結構、權力的主體、權力的環境、權力的形成、權力的瓦解等方面對權力進行分析;還有人從權力的概念、權力的特征、權力的起源、權力的性質、權力的分類、權力的構成、權力欲望、權力的爭取、權力的行使和權力的放棄等方面對權力進行全方位的解剖。但令人遺憾的是,至今沒有一種對組織權力比較系統、合理的分析架構。
除了這些傳統的權力理論外,近幾年來開始流行的后現代權力理論(如福柯、利奧塔、布迪厄等的權力學說)、公共管理學中關于政府未來治理模式的變革、治理理論的興起、第三部門管理研究等都促使我們重新審視高等教育管理,特別是從權力的角度來研究高等學校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