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拓展指南】

1.陳涌:《魯迅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

簡介:全書24萬字。作者就魯迅的道路、魯迅小說的現實主義、魯迅小說的思想力量和藝術力量、魯迅與無產階級文學、魯迅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關系等問題做了專題探討。陳涌認為魯迅是一個偉大的革命民主主義和現實主義的作家,他的小說對中國農民問題的表現是從被壓迫人民的角度出發的,其深刻性表現在反映了農民和其他被壓迫人民的苦痛,不僅提出了反抗封建統治的問題,而且提出了農民的革命要求問題。魯迅的現實主義使他正視阿Q思想上的落后性,但更重要的是表現了阿Q身上內在的革命要求。辛亥革命沒有發動阿Q這樣的革命群眾,所以才導致了失敗。魯迅在小說中對知識分子的本性也做了深刻描寫。知識分子往往最早感受到時代的苦痛,開始時也大多具有勇氣和信心,但他們和群眾缺乏聯系,當革命昂揚的時候擁護和參加革命,但當革命走向低潮或者自己受到挫折時,便往往動搖、消沉、頹唐了,變得與群眾和現實更加隔離。魯迅對知識分子的失望和苦痛寄予了深摯的同情,同時又以冷峻、沉重的心情批判了他們的弱點。魯迅思想的革命民主主義性質,決定了他的文學活動從一開始便服從于當時中國的政治斗爭,這使他善于從階級關系、從壓迫與被壓迫的關系來觀察和表現封建階級與農民階級的人物,創作的成就超越了歐洲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而且在中國的條件下必然會把自己的文學活動逐漸融合到共產主義的思想中去。從民主主義到共產主義,這是魯迅思想發展的根本方向。

2.王富仁:《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吶喊〉〈彷徨〉綜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

簡介:全書40萬字。作者在“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的基點上論述了《吶喊》與《彷徨》的本體意義、意識本質、兩種觀念意識進行對話的基本藝術方式、變動著的觀念與變動著的藝術等問題。他認為從1950年代起,我國逐漸形成了一個以毛澤東對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為綱、以對《吶喊》和《彷徨》的政治意義闡釋為主體的研究系統,這個研究系統曾對《吶喊》和《彷徨》的研究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但也逐漸暴露出了它的一些嚴重缺陷。《吶喊》、《彷徨》的本體意義,首先是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中國社會政治革命的一系列問題是在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鏡面中被折射出來的。《吶喊》、《彷徨》的意識本質,主要不是魯迅對中國社會政治革命規律和特點的認識,而是與中國傳統封建意識尖銳對立的現代中國的新的意識觀念,它以社會思想和社會倫理道德的進化發展觀、人道主義、個性主義為主體,以彼此的相互制約、相互補充為基本構架方式,形成了立足于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現狀,與西方各個歷史時期的資產階級民主學說不盡相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反封建思想體系,這賦予了《吶喊》、《彷徨》以反封建思想內容的深刻性和徹底性。魯迅對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特點的獨特認識和深刻把握,內在地規定了《吶喊》、《彷徨》藝術方法的選擇。

3.汪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簡介:全書29萬字。第一編論述的重點是魯迅思想的悖論:在1903—1924年間,是個人、自我及其對啟蒙主義歷史觀的否定與確認的悖論;在1920—1936年間,則是自我的困境與思想的悖論。第二編討論了歷史的“中間物”概念,認為魯迅小說不僅是對近代中國社會生活和精神體系的認識論映象,而且也是魯迅作為歷史“中間物”的心理過程的全部記錄。由于魯迅的“中間物”意識出現在社會危機的時代,因而它在一定意義上又是我們民族現代意識覺醒過程中的全部精神史的表現。作者認為,狂人、夏瑜、呂緯甫、魏連殳等人物,作為歷史的“中間物”,其精神特征是與強烈的悲劇感相伴隨的自我反觀和自我否定,是對“死”和“生”的人生命題的關注,他們把生與死提高到歷史的高度來咀嚼體驗,在精神上同時負載起“生”和“死”的重擔,從而以某種抽象的或隱喻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中間物”的歷史觀念。第三編討論的是魯迅小說的敘事原則與敘事方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宇县| 平湖市| 广州市| 保定市| 泸溪县| 东方市| 奈曼旗| 安图县| 平凉市| 古田县| 铜山县| 田东县| 平舆县| 扬中市| 革吉县| 梅州市| 隆德县| 吕梁市| 抚顺县| 峨眉山市| 舞钢市| 汽车| 聂荣县| 龙海市| 盐津县| 滁州市| 霍林郭勒市| 阿坝县| 湖南省| 丰都县| 湘潭县| 密云县| 新民市| 繁峙县| 合川市| 六安市| 高青县| 阜新市| 大埔县| 通道| 文登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