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湖筆與中國文化
  • 馬青云
  • 4964字
  • 2019-12-27 15:08:42

第三節 明清制筆的特征

明清時期,湖州已成為新的制筆中心,制筆工藝達到高峰,無論數量、質量以及品種都超過了以往,成為當時宮廷御用筆的主要制作基地。而且出現了一批制筆名家,以他們的創作為代表的明清制筆工藝,不僅講究實用價值,而且更加注意毛筆的裝飾效果,這就使得文人士大夫在閑暇揮毫之余,隨時可以享受到毛筆這種工藝品的精美與華貴。

毛筆與其他文房用具一樣,屬于中國傳統的手工藝品。明清時期以儒家倫理為核心的社會意識形態重新確立,再加上科舉制度的日益完備,文人士大夫作為消遣的書畫藝術的發展,使得毛筆與其他文房用品一起被賦予了濃厚的儒家文化色彩。無論是出于什么樣的政治意圖,明清的最高統治者在儒家文化建設上都有相當的作為,都試圖在禮樂詩書的教化下制造一個繁榮的局面,因此文房用品大量出現,其工藝水平也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兩代的前期在南北文化的互動、文治與武功的結合這個歷史大背景下,宮廷器物,乃至于毛筆,都呈現出一種北方的豪邁氣魄和行伍風氣,因而毛筆也具有筆管粗碩而筆頭相對纖細的特征??梢哉f越到后來,隨著武功的廢弛,江南文化的影響,文人氣質的增強,毛筆也出現了精細典雅的特征,藝術觀賞性在實用性的基礎上有了很大提高。

明清制筆,在毛筆選料、筆管質地以及裝飾工藝上,都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一)筆毫特點

宋元是毛筆制作發展的一個高峰,但就當時的文獻來看,用來制作筆毫的材料并不是很多。羊毫還作為一般的制筆材料,不受重視。明清制筆則囊括了現在已經知道的幾乎所有可以做筆頭的材料。除常見的羊毫、紫毫(兔毫)、狼毫之外,還有貂毫、馬毫、豬鬃以及人須、胎毛、雞毛、鵝毛、茅草等。

(二)制筆“四德”理論的形成與完善

明代屠隆提出:“制筆之法,以尖、齊、圓、健為四德?!?img alt="(明)屠?。骸都埞P墨研箋》,引自黃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第三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221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1B1770/13173355505509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716387-50ZJDJOSxMvJS8TXojKe8acWxFG8HsG4-0-f569926eef2182ddcca9ee09a27ae5a8">這是對一支佳筆的衡評標準,即筆鋒尖韌、修削整齊、豐圓勁健。它要求筆頭鋒芒如錐不開叉;筆毛要垂直整齊,散開后頂端平齊無參差,吸墨飽滿,吐墨均勻;筆頭渾圓勻稱,不凹不凸,使書寫圓轉如意,筆鋒勁健,不脫不敗。書寫時收放自如,富有彈性,收筆后筆頭恢復錐狀如初,而且經久耐用。四德之中,尤以“圓”、“健”最為難得。這種理論的形成,應該是千百年來毛筆制作工匠們在生產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也是以儒家士大夫為代表的文人對毛筆的要求,這對后來毛筆的制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三)兼毫筆的盛行

明清兼毫筆的大量出現是制筆“四德”理論的實踐產物。兼毫就是利用各種毫的不同性質,將筆毫互相搭配,進而產生新的毫性。工匠們利用、嘗試各種不同性能的毫毛,相互搭配,使筆毫達到剛柔適中、揮灑自如的要求,既保持鋒穎尖銳、渾圓飽滿,又可以提筆自然收攏,筆鋒修削整齊,而且彈性適度勁健有力。這種兼毫筆的制作原則,是為了使得筆毫在書寫時的軟硬程度按照需要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特點。例如偏硬的有“九紫一羊”、“七紫三羊”、“五紫五羊”;偏軟的有“三紫七羊”、“二紫八羊”等。兼毫多取一健一柔相配伍,以健毫為主,居內,稱之為“柱”;柔毫則處外,為副,稱之為“被”。有的筆頭扎有多層,以紫為柱,外加較短之羊毛被,再披以比羊毫較短的紫毫,如此反復,共有三至六層。特性依混合比例而不同,或剛或柔,或剛柔適中,工藝復雜,巧妙精制,是毛筆中的珍品。

(四)筆頭形制巧妙多樣

明清制筆除了選毫、配伍極為精細之外,在筆頭的制作過程中,還做出各種巧妙的樣式,如筍尖式、香盤式、蘭蕊式、葫蘆式、蒜頭式等。湖筆中的傳統名品如玉荀筆,就是扎制成竹筍式樣,屬于短鋒羊毫,兼毫類筆。鋒短而身粗,鋒腹粗壯,落紙易于凝重厚實。玉蘭蕊如蘭花式制成的筆尖,筆鋒圓潤,長短適中,潔白純凈,似含苞欲放之玉蘭,使人賞心悅目,書寫也有指揮如意之感。

同時,明清時期更加注重筆毫的修飾,有意將筆頭設計為色彩絢爛的藝術品。在筆毫根部的捆扎部位,利用紅線捆扎筆毫,副毫部位用白色羊毫染成的藍色筆毫,加上兼毫筆特有的白紫相間,從而使得整個筆頭呈現出紫、白、藍、黑、紅五色,層次感極強。這種兼毫筆的分層數目甚至達到了四層之多?!叭f歷款彩漆龍鳳管筆”,屬葫蘆式筆頭,筆心為紫毫,外包一周白毫。副毫則又分為兩層,內紫外白,其中白毫較紫毫為多。筆心與副筆相結合,一共有四層。因其筆頭與副毫的毛色不同而呈現出層層各異的顏色變化,極其美觀。清代更加注意筆毫的修飾,有的還將毫根染成各種顏色,更有在毫根外層以彩色羽毛為披。清代唐秉鈞《文房肆考圖說》中說:“凡筆外飾之毛,或以雉尾蓋之,則五色可愛。”康熙竹管大書畫紫毫筆、乾隆青玉管碧玉斗紫毫提筆,筆毫色彩絢爛,給人以觀賞的趣味。

(五)毛筆品種豐富多樣

根據書寫字體的大小的需要,分別有管筆、提筆(斗筆)、楂筆(抓筆)等。管筆最常見,主要寫小字。提筆,因筆頭形如斗又稱斗筆,這類筆用于書寫匾額、楹聯、碑刻題詞等大型字體。因為字形較大,多需要執筆人懸腕懸肘提筆書寫,故名。楂筆,又稱抓筆,筆管短粗,以五指抓握,專為書寫榜書大字。還有蓄墨較多的長鋒羊毫“雞絲鶴腳”,也有專寫對聯的聯筆。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六)筆管質地豐富

明清毛筆,特別是宮廷制筆,在筆管質地制作上,更是不惜成本,計有竹、木、瓷、漆、象牙、金銀、琺瑯、犀角、玳瑁等。裝飾手法多樣,髹漆、雕刻、彩繪、鑲嵌、燒制等,制作精美。

(七)筆管書字成為時尚

在筆管上書字,歷史悠久,漢代已見有筆管上鐫刻筆工或作坊名,唐代白居易《紫毫筆》詩中也有“管勒名工充歲貢”之句。明代筆管書字漸多,清代更成為制筆一大特色。書體有楷、行、隸、篆各體,手法有書寫、雕刻、填色等。明代書寫內容多為制作年款,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萬歷年制”,這些題款大都為楷書黑字,豎行,位于在每支筆管的最醒目位置。其外圍是雙重長方形金色框,外框略粗于內框,給人一種使用印章的感覺。據林木森《明代宮廷的毛筆》一文介紹,在嘉靖時期的一種樣式別致的紫檀提筆“雕漆紫檀木管貂毫提筆”,就屬此種類型。2006年9月,中國郵政在湖州首發的一套“文房四寶”郵票中即有此筆。筆管長25厘米,斗長2.5厘米,管徑1.6厘米,斗徑2.9厘米,筆頭為花苞式貂毫,色澤光潤,體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底部纏繞白色絲線,筆管握筆處七個凸起球狀節紋裝飾,筆管上端紅雕漆龍紋,下端醬色雕漆飾紋。筆管以紫檀木、雕漆三拼而成,管尾處以紅色水波為底,淺浮雕雕漆螭龍紋,口沿部雕刻陰文楷書“大明嘉靖年制”。管斗握筆處另有靈芝紋、水波紋。在筆管的末端加以覆斗狀筆槽,以增大筆毫的容量。此筆制作精湛,形制新穎,為傳世嘉靖年款提筆孤品,也是明代宮廷毛筆的代表作,為國家一級文物。值得注意的是,此筆的年款題字隱藏在不為人所注意的地方,一反過去題款的風氣。此筆的筆管為不規則的圓柱形,與其他同時代的毛筆相比,更加符合人體學、生理學的原理,即在握筆處有著粗細不均的凹凸,做成串聯圓球狀。其年款“大明嘉靖年制”六個陽文楷書的位置在筆管與筆斗的連接處,六個字環繞筆管一周。只有將筆尖對著自己的面部仔細觀察,才可以發現此題款的奧妙。這種環狀年款題字還出現在“萬歷款文林便用雕云竹管筆”、“檀香木雕龍鳳管花毫筆”的筆頂之上,為陽文填藍楷書。林木森:《明代宮廷的毛筆》//《文物天地》,2007年,第1期。

清代筆管書字的內容更為豐富,有標榜筆質優良的,如“剛健中正”、“珠圓玉潤”;有標明筆毫性質、用途的,如“大霜毫”、“加料純羊毫”、“大書畫”;有歌頌帝王功德、粉飾太平的,如“天子萬年”、“ 萬邦作孚”、“河清海晏”;還有宣揚儒家倫理的“中和佳音”,祈福吉祥的“河洛呈祥”等。

明代湖州制筆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湖筆已是重要的宮廷貢品。明代李詡《戒庵老人漫筆》記載:

弘治時,吳興筆工造筆進御,有細刻小標記云:“筆匠施阿牛?!毙⒆谝姸善涿?,易之曰施文用。(清)梁同書:《筆史》,引自黃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第一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05頁。

這是湖州筆工制筆進御的明確記載。據明成化《湖州府志》卷八《賦稅》,明初湖州已經上貢筆料,“歲辦筆管共13587個,山羊毛10斤5兩”。

此時湖州筆工人才輩出,幾遍海內。“筆工良者”王古用,所制湖筆極負盛名。明成化《湖州府志》卷八《土產》記載:“近時王古用所制亦妙至,今人多習其藝,故湖州之筆冠于天下?!薄肮P工良者,莫如吳興。在元有陸穎,國朝有王古用?!蓖豕庞酶叱闹乒P技藝,使湖州之筆名冠天下。

明代湖州筆工繼王古用、施文用之后,最為著稱的數黃文用。王宇泰說:“今天下業筆者,惟吳興為第一,吳興又以黃文用為第一。”黃文用死后,子孫繼承祖業,黃文用的長孫仍沿“文用”之稱,最為有名。次孫以“朝輔”為名,但“與其兄初至時,已骎骎欲度驊騮前矣,乃技日進而筆益佳”,超過其兄。王宇泰“喜佳筆,遇可意者至輟衣食而求之”。但他用慣羊毫筆,而羊毫價廉利少,筆工多不屑為。黃朝輔卻不嫌,常為王宇泰特制,每次到金壇必上門拜謁,王宇泰稱他為“小黃生”。

元末明初,宣筆的顯赫地位因湖筆的崛起而有所動搖,生產下滑。宣城筆工流散各地謀生。即使如此,宣城地區仍有一批制筆工人堅持生產宣筆。清代江登云《紫壺便錄》載:“江浙造筆,古推宣州,今太平人尚精其技,其地名趕坦,劉、程、崔三姓聚族各千余家,強半攻其業。本朝以來,以劉公豫、劉文聚筆為最。公豫之后,劉立征能世其傳,近時程彩祿亦稱佳制?!睆纳鲜鲇涊d來看,明清兩朝宣筆生產雖然有衰落之勢,但并未斷絕,仍以它素有的盛譽和精良的工藝在制筆業中占有一席之地。從歷史發展來看,毛筆制作在明清兩代達到了我國毛筆制作史的高峰。其中湖筆更具優勢,其制作工藝的精湛和品質的優良,與徽墨、端硯、宣紙一道被稱為“文房四寶”的珍品,也代表了中國毛筆發展的最高水平。

羊毫筆在元代以后開始崛起,善做羊毫筆的湖州善璉取代了善做紫毫筆的宣州成為毛筆之都。湖筆中的羊毫原料是采用該地區“嘉興路”的山羊毛,此毛毛細,鋒嫩,色白,質凈。到了明清之際,大量出現用純羊毫制作的羊毫筆。湖州也成為明清時期制筆業的中心,古代制筆業也達到它的鼎盛時期?!队罉反蟮洹ず莞尽份d:

本縣善璉村居民大半能制筆,其筆視他處特勝。自馮應科、陸穎后,代不乏人。農耕之暇,即縛筆??吐棉D販于四方者甚眾,居民藉此利,備耕作之利焉。

經明、清兩代發展,湖筆成為一個成功的產業。首先在產品質量上具有確切的保證。湖筆在筆業的制作上有一套合理的工藝流程,每道工序都有嚴格的、特殊的要求。專業的分工比較精細。原先制坯和修筆兩道工序在同一處完成,至乾隆時修筆開始分化出來,成為專門化的行業。隨著筆莊的出現,制筆業內部有了更精細的分工,如縛筆、納管、刻字、修筆等都可以由不同的工場來完成,提高了制筆效率和生產規模。產品種類眾多,從毫料上,羊毫、紫毫、狼毫、貂毫、馬毫以及各種兼毫,應有盡有。在筆型上有管筆、斗筆、楂筆、聯筆、屏筆等,大中小、長短中一應俱全。在管料上,金銀玉瓷、牙犀琉璃、斑竹棕竹、紫檀漆木等,各顯奇華。在筆管裝飾上,更是巧用繪雕,精施鑲嵌,使湖筆成為精妙華美的工藝品。眾多制筆名家大展技藝,使湖筆作為一種品牌,形成了絕對的優勢。

清初以來,湖筆技藝也逐漸外傳各地,湖州筆工在全國許多城市開設了筆莊與工場,如北京的“賀青蓮”、“戴月軒”、“李玉田”,上海的“楊振華”、“李鼎和”、“周虎城”、“茅春堂”,南京的“陸繼翁”,蘇州的“貝松泉”,杭州的“邵芝巖”等,湖州最負盛名的是“王一品齋筆莊”。

賀青蓮是道光年間湖州一位筆匠的名字。咸豐年間,賀青蓮制作的“騰蛟起鳳”毛筆因被當時為懿妃的慈禧作為壽禮獻給咸豐皇帝而大受賞識。從此,賀家成為中國造筆第一家。北京故宮博物院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兩百余款皇家用筆中,賀青蓮湖筆竟占85款。

明清人的著作中可以常見對毛筆的分析、闡述,比以前各代對毛筆的稱頌更為具體,更切合毛筆的實際,因而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清代梁同書引明代陳繼儒《妮古錄》“筆有四德,銳、齊、圓、健”,(清)梁同書:《筆史》,引自黃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00頁。屠隆在《筆箋》中也有類似的提法,即“制筆之法,以尖齊圓健為四德”。(明)屠?。骸都埬P硯箋·筆箋》,引自黃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第二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221頁。同時歷代制筆名家對筆管的選擇、筆毫的優劣、毛筆的保養等方面均有具體的闡述。《筆箋》是一份比較完整而系統地介紹毛筆知識的參考資料。其中寫道:“大抵海內筆工,皆不若湖之得法。”同上。可見它是以湖筆的成就作為主要參照而形成的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文獻。

清代梁同書的《筆史》是一部關于中國毛筆的專著。其中對筆的起源、筆種、筆料、筆工等方面匯集了大量的史料與評論,為后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參照,從中反映出湖筆文化在明清的興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邑县| 汤原县| 开远市| 昌都县| 旅游| 田东县| 镇宁| 咸丰县| 庐江县| 晋城| 德江县| 吉林市| 珲春市| 类乌齐县| 怀化市| 吴桥县| 成安县| 合肥市| 荥阳市| 分宜县| 剑川县| 蒙阴县| 东海县| 昭苏县| 贵州省| 逊克县| 石渠县| 汉阴县| 玉田县| 酒泉市| 邵武市| 鄂伦春自治旗| 阜康市| 秀山| 雅江县| 余干县| 文安县| 鸡东县| 桑植县| 宜黄县| 富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