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中國毛筆的發展歷程(中)

——魏晉、隋唐、兩宋

第一節 韋誕與魏晉制筆

自秦漢時期毛筆的形制基本確立,其制筆工藝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以后,三國時期韋誕又將制筆工藝向前作了推進,并做出了經驗總結。

毛筆自秦代基本定型后,到東漢末,魏晉時期便出現了一個明顯的轉變,那就是兼毫筆的出現。自東漢始,研究書法的筆法,成為一種專門的學問,這當然是制筆工藝的發展所帶來的結果;反過來,筆法的深入研究,促使了制筆工藝的精進。蔡邕在他的《筆賦》中就提出:毛筆的制作應該“新故代謝”,以適應書法發展的狀況。成公綏所著《棄故筆賦》中也記載了這種新型的筆制:“采秋毫之穎芒,加膠漆之微煙;結三束而五重,建犀角之玄管。”這說明漢魏時期,人們已經很重視筆頭的用毫。當時聞名遐邇的制筆名家張芝和韋誕,在中國制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張芝,字伯英。善草書,被后世譽為“草圣”。在精研筆法的同時,也善制筆,相傳他是用筆鋒強勁的鼠須筆作書的。張芝在練習草書時將家里的衣帛先書寫再洗去染色,并且還喜歡用縑素和紙來寫。其體勢一筆而成氣脈聯通、隔行不斷。衣帛、縑素和紙的吸墨性強,篇幅也大,而且是寫連綿草書,傳統小筆是難以勝任的。于是對毛筆進行了改良,以適用于寫新草書。張芝有許多弟子學寫草書,風靡一時,形成了一個流派,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筆、紙、墨的改進為今草這種新書體的產生提供了物質條件。南齊蕭子良贊曰:“伯英之筆,窮神盡意。”并將張芝筆、左伯紙、韋誕墨并舉為三絕。

韋誕,字仲將,三國魏京兆(今陜西西安)人,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能人。他作為當時中原書家的佼佼者,對書寫用筆、墨、紙都極為講究。他是制墨能手,又擅長制筆,人稱“韋誕筆”,并著有《筆經》一卷問世。然而《筆經》中并未具體介紹制筆方法,倒是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筆墨》中有詳細的記載:“先次以鐵梳兔毫及羊青毛,去其穢毛,蓋使不髯茹。訖,各削之,皆用梳掌痛拍,整齊毫鋒端、本,各作扁極,令均調平好,用衣羊青毛縮羊青毛,去兔毫頭下二分許,然后和扁,卷令極圓。訖,痛頡之,以所整羊毛中,或用衣,中心名曰筆柱,或曰墨池承墨。復用毫青衣羊毛外,如作柱法,使中心齊,亦使平均,痛頡。內管中,寧隨毛筆直者使深,寧小不大,筆之大要也。”此段文字頗有訛誤或脫漏,觀其大意可知,韋誕制筆以兔毫和青羊毛為主,兼而用之,并以青羊毛為筆柱,可說是早期的兼毫筆。文中的“或”,《文房四譜》與《事類賦》均引作“截”。下文“中心”,《文房四譜》引作“筆心”。“中截”是取羊毛的上段,作為裹覆(“衣”)筆心之用。這樣,作“或”或“截”,在做法上有差別,作“或”是或然之詞,可以這樣,也可以不這樣。作“截”,這肯定是四層做成的筆:最內層是羊毛,次層是兔毫,三層是“中截”的羊毛,最外層仍裹以兔毫。《文房四譜》卷二引晉成公綏《棄故筆賦》:“結三束而五重。”梁同書《筆史》引黃庭堅《書侍其瑛筆》:“宣城諸葛高三副筆,鋒雖盡而心故圓。”引宋晁說之《贈筆處士屠希詩》:“自識有心三副健。”“心”指筆心,“副”指外覆的“衣”,“三副”即三重“衣”,“圓”、“健”都是筆的“四德”之一。所稱“有心三副”,正是四重的筆。據此看來,韋誕可能是“三副筆”創始人。《文房四譜》引改為“中截”是有依據的。事實上,我國的兼毫筆工藝也正由此產生,并在以后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得到了完善。

《齊民要術·筆墨》中的上述文字,還介紹了韋誕制兼毫筆的具體工藝過程:選毛,拍毛,整齊,卷裹,然后分層勻扎,裝套等,反映了當時較為先進的制筆工藝流程和特色。由于書法藝術的發展,在講求筆的實用的基礎上,開始注重筆頭制作中毫毛的配伍,韋誕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此基礎上,兩晉時期的兼毫筆制作以及整個制筆工藝有了很大提高。當時筆的種類很多,而且工藝水平也較前有所進步。

兩晉制筆講究,傅玄《筆賦》云:“簡修毫之奇兔,撰真皮之上翰;濯之于清水,芬之以幽蘭。嘉竹挺翠,彤管含丹。于是班匠端力,良工逞術;纏以素枲,納以玄漆;半約得中,不文不質;爾乃染芳松之淳煙兮,寫文象于紈素。”(清)倪濤:《六藝之一錄(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93頁。說明了當時制筆除了考慮實用,適宜書寫,還非常注重裝飾。

同時,制筆工藝在毫毛選采、配伍及技術上又有提高和改進。大書家王羲之熟知制筆法,著有《筆經》,曰:“凡作筆須用秋兔。秋兔者,仲秋取毫也。所以然者,孟秋去夏近,則其毫焦而嫩;季秋去冬近,則其毫脆而禿。惟八月寒暑調和,毫乃中用。其夾脊上有兩行毛,此毫尤佳。脅際扶疏,乃其次耳。”反映了當時制筆對采毫、選毫的要求很高,認為只有趙國的兔毫才中用,“趙國平原廣澤,無雜草木,惟有細草,是以兔肥;肥則毫長而銳,此則良筆也”。

采選毫毛后,則“以紙裹石灰汁,微火上煮令薄沸,所以去其膩也”。制作時,先將種種毫毛按需要進行配伍、整齊、分類、扎頭,然后安裝。安裝時要“裁令齊平,以麻紙裹柱令治;次取上毫薄薄布柱上,令柱不見,然后安之”。毛筆制成后,又須“蒸之令熟三斗米飯,須以繩穿管,懸之水器上一宿”,然后可用。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晉時制筆已比韋誕所處時代的工藝要求更高,也更精細;對毛筆性能的條件也已十分嚴格。《筆經》又曰:“世人咸云兔毫無優劣,筆手有巧拙。”說明對筆工的制筆技藝也高度重視。

兩晉在制筆方法上也有明顯的改進,具體的操作內容為:“桀者居前,毳(短毛)者居后,強者為刃,要者為輔,參之以蔴(麻的纖維),束之以管,因以漆液,澤以海藻,濡墨而試。直中繩,曲中鉤,方圓中規矩,終日握而不敗,故曰妙筆。”一支好筆,既要在書寫中合規矩,即在快速書寫過程中,準確地把使、轉、翻、折筆法沒有遺憾地表現出來,又要使線條有力度,“直中繩,曲中鉤”,這才是妙筆的標準。這既是對制筆過程的精辟概括,又反映了當時制筆中的先進工藝標準。這種精工制作的毛筆,既是當時漢字筆畫變形及繪畫技法發展的需要,同時,又反過來對書法與繪畫筆法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魏晉南北朝時毛筆的制作已很精良,對筆毫的成分、筆管的制作都十分講究,并對其性能也有特殊的要求,以適應不同書寫的需要,尤其是書家的書風各異,對筆毫及其制法自然有不同的要求,于是促進了制筆的發展與改進。

這時用做制筆的毫料已十分多,不僅有兔、狼(黃鼠狼)、羊、鼠、雞、鹿、獾等獸毛做毫,甚至人發、人須、胎兒發都用來做筆。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記:“南朝有姥善制筆,筆心用胎發,蕭子云常用之。”王羲之《筆經》中記有人發為筆之法:“用人發抄數十叢,雜青羊毫并兔毳裁令齊平,以麻紙裹柱根,上毫薄薄布柱上,令柱不見,然后安之。”

由于對毫料的講究,兔毛成了魏晉以后制作筆毫的首選材料。晉代安徽宣城出產一種紫毫筆,筆鋒尖挺耐用,享名于世。這時已有制筆名工宣州陳氏和諸葛氏的制筆法聞世。

這個時期的筆毫和筆管的聯接還多是用捆綁式的,一般是將管之一端劈成4至6片,將筆頭夾住,然后牢固。筆頭用禿,可拆下筆頭另換新毫。所以有“易柱不易管”的說法。傳說智永在湖州善璉永欣寺習書,三十年不下禪樓,退下的筆頭滿十大,將之埋于地下,號為“退筆冢”。

世傳王羲之寫《蘭亭序》用鼠須筆。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說:“世所謂鼠須,栗尾者是也。”實際上鼠須是松鼠尾毛。但古書對鼠須、栗尾同時有載,似并非一物。也有說是在毫毛中加進幾根鼠須以增加峻利之力。王羲之《筆經》說:“世傳鐘繇、張芝皆用鼠須筆,鋒端勁強有鋒芒,余亦未之信。夫秋兔為用,從心任手;鼠須甚難得,且為用未必佳,蓋好事者之說耳。”此說表明王羲之對鼠須筆是有懷疑的。但《筆經》非王羲之所撰的可能性很大。鼠須筆到底是怎么回事,此事實難以考之。

關于“鼠須筆”,臺北學者何炎泉先生有一段論述值得重視。他說:

諸葛氏的散卓筆根據黃庭堅的說法,筆心是以栗鼠尾所捻成,其余的毫毛為紫毫。梅堯臣提過他曾改良諸葛筆,于“飛鼠”尾外,特別引進“倉鼠須”來制作“鼠須筆”。由于梅、黃二人所論都是宣城諸葛氏的散卓筆,故“飛鼠”與黃庭堅的“栗鼠”應為同種動物。據北宋人陸佃(少從學于王安石,熙寧三年擢甲科):

鼬鼠,健于捕鼠,似貂,赤黃色,大尾,今俗謂之鼠狼。廣雅曰:“鼠狼,鼬是也。一名。”莊子所謂“騏驥驊騮”,捕鼠不如貍犭生。今栗鼠似之,蒼黑而小,取其毫于尾,可以制筆,世所謂“鼠須栗尾”者也。其鋒乃健于兔。栗鼠,若今竹之類。蓋鼠食竹,故曰竹

可知當時用來制筆的栗鼠與鼠狼相近,但體型較小且顏色蒼黑,與當時的竹為同一類動物。

宣城諸葛氏的栗尾散卓筆經過梅堯臣的改造,引進蒼鼠須之后,率先受到杜衍及蔡襄等人的喜愛,此筆即是他們所稱的“鼠須散卓”、“鼠須”、“鼠須栗尾”筆。帖中被蔡襄稱為“大佳物”的“散卓”,當然不會是一般的散卓筆,應是最負盛名的鼠須筆。蔡襄筆下的“河南公”可能是梅堯臣,因他確實曾經贈蔡襄鼠須筆,且任過河南主簿。何炎泉:《蔡襄尺牘〈澄心堂帖〉》//《大觀北宋書畫特展》,臺北故宮博物院,2006年,第68頁。

這種“鼠須筆”古已傳之,是最負盛名的,而且鋒毫比兔毫強勁。何炎泉先生所論雖是北宋之筆,但由于考辯詳盡,使我們對鼠須筆的認識有了一個基本的參照。

但是在主要筆毫材料——兔毫質量不佳或者某些地域缺少兔毛等情況下,開始用雞毛、鹿毛等作為代用品。“江表少兔,往往商賈赍其皮南渡以取利,或以鹿之細毛為之者”。故晉王隱《筆銘》云:“豈其價筆,必兔之毫,調利難禿,亦有鹿毛。”西晉張華《博物志》:“嶺外尤少兔,人多以雞雉毛作筆,亦妙,故嶺外人書札多體弱,然其筆亦利其余,至水干墨緊之后,卷然如蠆焉。”在這樣的情況下,擴大了筆毫材料的選擇范圍,使制筆業獲得很大發展。筆毫種類的變化對書法的風格也有所影響。

宋代米芾《筆史》云:“晉右將軍會稽內史王羲之《行書帖》真跡……是竹絲干筆所書。”用竹制纖維加工制成的竹絲筆,晉人多有制作,蓋崇竹尚清文化觀念所致,后世百代相沿。宋玉珂《玉楮集》中有《試廬陵賀發竹絲筆》詩云:“此君素以直即名,延風揖月標顫清。何人心匠出天巧,縷析毫分均且輕。居然束縛復其始,即墨行朱封管城。”但因工藝繁雜,制作難度高,只是文人偶爾為之,幾至失傳。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铜鼓县| 罗山县| 库车县| 泗水县| 筠连县| 宣化县| 高青县| 阳信县| 开江县| 莱芜市| 尼玛县| 都江堰市| 青神县| 新和县| 资源县| 新化县| 怀柔区| 永寿县| 美姑县| 定西市| 买车| 武穴市| 牡丹江市| 漯河市| 色达县| 万载县| 永修县| 大石桥市| 伊通| 务川| 闽侯县| 刚察县| 蛟河市| 澄城县| 汪清县| 工布江达县| 余干县| 仁化县| 石林| 康平县| 新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