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
一般討論海德格爾思想與老子的道的比較,很少人注意從二者思想的基本問題和思想基本結構的共通性來立論,從而只是比較外部的討論。筆者此文則是從“有無玄同”來申論二者思想的共通性,嘗試彌補上述缺憾。
筆者另文《海德格爾論道:一個文獻學之考察》闡述當前英語德語與中文學界的相關研究成果,筆者從事文獻學的資料考察,討論海德格爾論老子的道與莊子思想的相關資料、關于海德格爾與中國老莊思想的關聯(lián)的報道等等,并在筆者另文《資料論》將相關資料譯出并加以注解?,F(xiàn)在,本文在此一背景之中,討論海德格爾思想的存有思想與老子的道的有無玄同的共通性。
此文探討了海德格爾思想的“轉折”與其對中國道家的關注,指出海德格爾思想的“本成的轉折”和老子“有無玄同”的思想的共通性。海德格爾的思想轉折是發(fā)生于他對于存有的真理的討論之中,是從此有時間性為出發(fā)點,轉變到以存有的真理的即開顯即隱藏為出發(fā)點的轉折,而且是一個“本成的轉折”,乃是內在于存有自身的讓其存有之活動之中的轉折。可以說這是與老子的道的有無玄同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1929年以后海德格爾才會將老莊引為同調,將后者作為他自己的轉折之后的存有思想在東亞古哲之中的一例,都是思想回到存有根源之時所印證者。
筆者此文借以上的闡釋說明晚期海德格爾的思想轉折當中對于“本成”和“存有自身與無”的思想可以在老子導論之有無玄同之中,找到其跨文化溝通之中的印證的理由,希望能對關心海德格爾與老莊道家哲學的比較研究有所助益,而成為開拓未來的跨文化溝通的東西哲學對話的一塊基石。
本文為《海德格爾與道:論海德格爾思想的“轉折”與其對中國道家的關注》的第3節(jié)之改寫,曾經口頭發(fā)表于2003年3月14至15日之香港中文大學主辦的“現(xiàn)象學與道家哲學兩岸三地學術研討會”。筆者另有《海德格爾論道:一個文獻學之考察》則為《海德格爾與道》第1、2節(jié)的改寫,已經發(fā)表于《思與言》第42卷第2期,臺北,2004年6月。兩文的改寫幅度都相當大。本文收入《現(xiàn)象學與人文科學:現(xiàn)象學與道家哲學專輯》,香港中文大學現(xiàn)象學與人文科學研究中心出版,2005年12月,第315—3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