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與失敗——歸因的自利性偏差
下面讓我們來看一下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經常可能遇到的兩種情景,請大家對兩種情況做一個原因的分析。
情景一:班上進行數學期中考試,成績出來,你得了A(優秀)。
你覺得自己為什么能夠取得A成績?
●因為試題很簡單
●因為我比別人更聰明
如果你得了D(不及格),也請你為自己做一個原因分析,那你會選擇什么:
●因為試題太難了
●因為我不夠聰明
情景二:班上進行數學期中考試,成績出來了,同學小林得了A(優秀)。
你覺得他為什么能取得好成績呢:
●因為試題很簡單
●因為小林比別人聰明
如果你的同學小林得了D(不及格),請你為他做一個原因分析:
●因為試題太難了
●因為小林不夠聰明
記住你的選擇了嗎?

這種歸因問題是在日常生活中常遇見的問題,也是心理學家非常感興趣的領域。讓我們來看一下心理學家從中發現了什么。研究顯示,當學生自己取得好的成績時,傾向于把高分歸因于他自身的因素(因為我比別人更聰明);自己得了低分時,通常會歸結于外部的因素(因為試題太難了)。相反的,同樣的測試下,當他人取得好成績時,通常會把別人的成功歸結于外部的因素(因為試題很簡單);當他人取得差成績了,則傾向于把別人的失敗歸結于內部的因素(因為小林不夠聰明)。請檢查一下你在分析原因的時候是否也出現了這種傾向?
這種歸因傾向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歸因的自利性偏差。自利性偏差引導人們將他們的成功歸結于自己,否認或者推脫自己失誤的責任。在很多情境中,人們傾向于把成功歸結于自己內部的原因,比如“我之所以獲獎是因為我的能力”,而把失敗歸結于外部的情境性因素,“我敗下陣來是因為別人做了手腳”。
不僅如此,當自己屬于群體中的一員時,人們也很容易出現自利性的偏差。他們總是傾向于把群體的成功歸結于自己,認為自己做了相當大的貢獻;而將失敗歸結于其他群體成員,認為是別人拖了后腿。這種現象在團隊合作中經常出現。了解了歸因的自利性偏差以后,同學們就能更加客觀的看待自己的成功和失敗了,也能夠對他人的成功與失敗給予客觀公平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