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編
婚  姻

第一章
結婚應當具備的資格與條件

第144條 (2006年4月4日第2006-399號法律第1條)男、女未滿18周歲(原規定為:“女未滿15周歲”)[1],不得結婚[2]

第145條 (1970年12月23日第70-1266號法律)但是,結婚舉行地的共和國檢察官得基于重大理由(motifs graves)同意免除結婚年齡的限制。

第146條 沒有合意[3],不成婚姻。

第146-1條 (1993年8月24日第93-1027號法律)法國人結婚,即使是在外國結婚,亦要求其本人到場。

第147條 前婚尚未解除時,不得再婚。

第148條 (1927年7月7日法律)未成年人非經父與母同意不得結婚;父母之間意見不一致時,此種意見不一致情形仍可產生同意之效力。

(第2款與第3款由1993年2月2日法律廢止。)

第149條 (1924年2月7日法律)如父母中一人已去世或者不能表達意思,另一人表示同意即可。

如擬婚夫婦中有一方的父或母已去世,在死者的配偶或死者的父母以宣誓證明該人已經去世時,無需提交該人的死亡證書。

如父或母現在的居所不明,且有一年無音信,子女本人及其父或母表示同意結婚并以宣誓作出聲明時,可以舉行結婚。

所有事項,均應在結婚證書上作出記載。

在本條和本章以下條款所指情況下進行假宣誓的,處《新刑法典》第434-13條規定的刑罰。

第150條 (1927年7月17日法律)如父母雙亡或者處于不能表達意思之狀態,由祖父母[4]替代之。如同系祖父母之間或者兩系祖父母之間意見不一致,此種不一致情形仍可產生同意之效力。

(1924年2月7日法律)如父母現在的居所不明且有一年無音信,在祖父母以及子女本人以宣誓作出聲明時,可以舉行結婚;如兩系祖父、母中一人或數人已對婚姻表示同意,而其中另一些人的居所不明且已有一年無音信時,亦同。

第151條 (1933年2月2日法律)法院此前已作出宣告擬婚夫婦一方的父母或祖父母失蹤的判決,或者已作出宣告對失蹤進行調查的判決,僅需提出這一判決的經認證與原本相符的主文的副本,即相當于在本法典第149條、第150條、第158條與第159條所指場合提出的死亡證書的效力。

第152條 (由1927年7月17日法律廢止。)

第153條 (1896年6月20日法律)按照1854年5月30日關于執行苦役(travaux forcés)刑罰的法律第6條的規定而被判處流放刑或留在殖民地不準歸國之刑罰的直系尊血親,視為不能表達意思;但是,擬結婚的夫婦始終有權向戶籍官員提出請求,讓該直系尊血親表示同意意見,以及有權向戶籍官員提出該直系尊血親已經表示的同意意見。[5]

第154條 (1933年2月2日法律)父與母之間,同系的祖父與祖母之間,或者兩系祖父母之間意見不一致時,應擬結婚的夫婦中一方的要求,由公證人見證,并且無需有第二公證人和證人在場,作成公證書;公證人向(擬婚夫婦的)父母或祖父母中沒有表示同意意見的人通知擬定中的婚姻。

這項通知應當寫明擬結婚的夫妻和他們的父、母的姓名、職業、住所與居所,或者在相應情況下,應寫明他們的祖父與祖母的姓名、職業、住所和居所,并且寫明將要舉行結婚的地點。通知書還聲明其目的是為取得尚未表示同意的人的同意,并且聲明如其不同意,仍可舉行結婚。

第155條 (1933年2月2日法律)直系尊血親之間的意見不一致時,也可通過向應當主持結婚的戶籍官員寄送信件,以茲確認;信件上的簽字應經法定形式認證,或者通過按第73條第2款所指形式制作的證書(由1934年2月4日法律廢止:“或以舉行結婚的事實”)見證確認。

本條以及前一條列舉的各項證書均應經過簽證,交納印花稅與登記稅。

第156條 (1907年6月21日法律)戶籍官員為尚未滿18周歲的男女舉行結婚儀式,而在婚姻證書上沒有寫明該婚姻已得到父母、祖父或祖母以及親屬會議的同意,在有此項要求的情況下,應有利益關系的當事人的請求,或者應在其轄區內舉行結婚的大審法院共和國檢察官的要求,對主持結婚的戶籍官員科處《民法典》第192條規定的罰款。

第157條 (1934年2月4日法律)戶籍官員不要求證明已經進行了第154條規定的通知者,亦科處前條所指之罰款。

第158條[6](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律廢止。)

第159條 (1913年3月10日法律)年齡未滿18歲的未成年人,既無父母又無祖父母或者在他們均處于不能表達意思之狀態時,非經親屬會議同意,不得結婚。

(第2款由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律廢止:“未經任何人認領的非婚生子女,以及雖得到生父生母認領,但生父生母均已去世或者不能表達意思的非婚生子女,年齡未滿18歲的,非經親屬會議同意,不得結婚。”)

第160條 (1924年2月7日法律)如不滿18歲的未成年人的直系尊血親的居所不明且有1年無音信但并未證實他們己死亡時,該未成年人應在其居所地的監護法官前,(1964年12月14日第64-1230號法律)由法院書記官協助,在法官的辦公處經宣誓作出聲明,并且(1964年12月14日第64-1230號法律)由“監護法官”對此作出確認。

(1964年12月14日第64-1230號法律)“監護法官將此項宣誓通知親屬會議,親屬會議就請求允許結婚之事由作出審議決定,但是,未成年人得在親屬會議成員在場時直接進行宣誓。”

第161條 直系親屬,所有的尊血親與卑血親之間,(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律廢止:“不論婚生還是非婚生關系”)以及同系的姻親之間禁止結婚。

第162條 (1914年7月1日法律)旁系親屬,(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律廢止:“婚生或非婚生關系的”)兄弟姐妹之間禁止結婚。

(由1975年7月11日第而-617號法律廢止:“在產生姻親關系的婚姻因離婚而解除時,同親等的姻親之間,亦禁止結婚。”)

第163條 (1972年1月3日第72-3號法律)叔伯與侄女、舅父與外甥女、姑母與內侄、叔伯母與侄、姨與外甥、舅母與外甥[7]之間,禁止結婚,(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法律廢止:“不論親屬關系是否由婚姻或非婚姻產生”)

第164條 (1938年3月10日法律)但是,共和國總統得基于特別重大理由取消以下條款規定的限制。

1.在創設姻親關系的人已經死亡的情況下,第161條對直系姻親之間禁止結婚的規定;

2.(1975年7月11日第75-617號法律廢止:“由第162條規定禁止的內兄弟、內姐妹、姐夫、妹夫與嫂子、弟媳、夫姊妹、妻姊妹之間的婚姻”;

3.由第163條規定禁止的在叔伯與侄女、姑母與內侄子、舅父與外甥女、叔伯母與侄、姨與外甥、舅母與外甥之間的婚姻。

第二章
有關舉行結婚的手續

第165條 (1907年6月21日法律)結婚,在夫婦一方于第63條規定的公告之日,或者在免于公告的情況下,于第169條所指的免于公告之日有住所或居所的市鎮行政區的戶籍官員前公開舉行。

第166條 (1958年8月23日第58-779號法令)第63條命令進行的公示,應在結婚地的市府為之,并且在擬婚夫婦各自住所地的市府為之;在沒有住所地的情況下,應在各自居所地的市府進行此項公示。

第167條與第168條 (由1958年8月23日第58-779號法令第8條廢止。)

第169條 (1927年4月8日法律)共和國檢察官得以重大理由,對在其管轄區內舉行的結婚免除進行任何公示和任何期限,或者僅免除張貼公告。

(1945年11月2日第45-2720號法令,2003年11月26日第2003-1119號法律,已廢止:“在特殊情況下,共和國檢察官也可以免除擬婚夫婦雙方或者僅其中一方提交所要求的醫療檢查證明”)。

在本法典第75條所指的擬婚夫婦中有一方面臨死亡危險的情況下,對夫婦雙方均可不要求提交醫療證明。”

第170條[8](1907年6月21日法律,由2006年11月14日第2006-1376號法律廢止。)

第170-1條 (2006年11月14日第2006-1376號法律第6條廢止。)[9]

第171條 (1959年12月31日第59-1583號法律)如擬婚夫婦一方在完成明確表示同意結婚的正式手續之后去世,共和國總統得以重大理由批準舉行結婚。

在此情況下,結婚的效力追溯至配偶一方死亡之前一日。

但是,這項婚姻并不引起任何利于健在配偶的無遺囑繼承權,并且視夫妻之間不存在任何夫妻財產制。

第二章(二) 法國人在外國結婚

(2006年11月14日第2006-1376號法律第3條,自2007年3月1日起實行)

第一節
共同規定

第171-1條 (2006年11月14日第2006-1376號法律第3條,自2007年3月1日起實行)法國人與法國人,或者法國人與外國人在國外結婚,如果是按照結婚舉行地國家習慣上的形式舉行儀式,以及法國人并未違反本編第一章的各項規定,婚姻有效。

經法國外交機關或領事機關按照法國法律主持結婚儀式,婚姻同樣有效。

但是,僅在法令指名的國家內,法國的外交機關或領事機關始可主持法國人與外國人結婚。

第二節
法國人在國外由外國機關主持結婚之前應當履行的手續

第171-2條 (2006年11月14日第2006-1376號法律第3條,自2007年3月1日起實行)法國人結婚,在其是由外國機關舉行儀式時,事先應當提交一份有結婚能力的證明書,此項證明書應當在對舉行結婚地有管轄權限的外交機關或領事機關完成第63條的各規定事項之后制作。

除第169條規定之保留外,還應當在擬婚的法國夫婦住所或居所地的戶籍官員前或者外交機關或領事機關進行第63條所指的公示。

第171-3條 (2006年11月14日第2006-1376號法律第3條,自2007年3月1日起實行)按照從結婚舉行地來看有管轄權限的外交機關或領事機關的要求,由擬婚夫婦一方或雙方在法國住所地或居所地的戶籍官員根據第63條的規定聽取擬婚夫婦的情況說明,或者如他們的住所或居所在國外,由有地域管轄權限的外交機關或領事機關聽取擬婚夫婦的情況說明。

第171-4條 (2006年11月14日第2006-1376號法律第3條,自2007年3月1日起實行)有可靠線索推定在外國舉行的結婚具有第144、146、146-1、147、161、162、180或191條所指的無效事由時,法國外交機關或領事機關應立即通知有管轄權的共和國檢察官,并通知有利益關系的人。

共和國檢察官自受理案件起2個月期限內以說明理由的決定向考慮舉行結婚之地的外交機關和領事機關通知其反對當事人舉行結婚,并且通知有利益關系的人。

擬結婚的夫婦即使尚未成年,亦可隨時按照第177條與第178條的規定向大審法院申請撤銷異議。

第三節
由法國機關對在國外舉行的結婚進行登記

第171-5條 (2006年11月14日第2006-1376號法律第3條,自2007年3月1日起實行)法國人在國外由外國機關主持結婚的證書,應在法國戶籍登記簿上進行登錄,才能在法國產生對抗第三人之效力;由外國機關有效主持儀式的法國人的婚姻沒有進行此項登錄的,在法國對夫妻雙方及子女仍產生民事效力。

在向擬婚夫婦出具第171-2條所指的結婚能力證明書時即應向他們告知第1款所指規則。

登錄申請向從舉行結婚的地點來看有管轄權限的領事機關或者外交機關提出。

第171-6條 (2006年11月14日第2006-1376號法律第3條,自2007年3月1日起實行)在不顧共和國檢察官提出的反對結婚的異議仍然舉行結婚的情況下,只有在夫妻雙方提交了法院作出的撤銷異議的判決之后,領事機關的戶籍官員才能在法國戶籍登記簿上登錄外國結婚證書。

第171-7條 (2006年11月14日第2006-1376號法律第3條,自2007年3月1日起實行)違反第171-2條之規定舉行結婚的情況下,外交機關或者領事機關只有在聽取夫妻一起或者分別作出的解釋說明之后,才能進行證書的登錄。但是,如果外交機關或者領事機關掌握的情況確認按照第146條與第180條的規定婚姻的有效性沒有疑問,則可以作出說明理由的決定,不必事先聽取夫妻的解釋說明,即進行證書的登錄。

按照從結婚舉行的地點來看有管轄權限的外交機關或領事機關的要求,由夫妻雙方在法國的住所地或居所地的戶籍官員聽取夫妻雙方的解釋說明;如果夫妻的住所或居所在國外,則由有地域管轄權限的外交機關或領事機關聽取夫妻的解釋說明;可以授權一名或數名負責戶籍身份的正式公務員聽取夫妻雙方的解釋說明;相應情況下,可以授權有管轄權限的法國籍名譽領事聽取夫妻雙方的解釋說明。

在有可靠線索推定在外國舉行的結婚具有第144、146、146-1、147、161、162、180或191條意義上的無效事由時,負責證書登錄的外交機關或領事機關應立即通知有管轄權限的共和國檢察官,并暫緩證書登錄。

共和國檢察官自受理案件起6個月期限內就登錄事由作出宣告。

如共和國檢察官在該期限到期之時仍然沒有作出宣告,或者反對證書的登錄,夫妻雙方可以向大審法院提出申請,請求對婚姻登錄事由作出裁判。大審法院在當月內作出審理裁判。在向上訴法院提起上訴的情況下,上訴法院亦應在相同期限內作出裁判。

如共和國檢察官在6個月期限內要求宣告婚姻無效,則命令僅限于唯一讓法官受理案件之目的進行婚姻證書的登錄。在法官作出裁判之前,已進行登記的證書的副本只能提交司法機關,或者只能經共和國檢察官批準才能提交。

第171-8條 (2006年11月14日第2006-1376號法律第3條,自2007年3月1日起實行)如第181-2條所指的各項手續均得到遵守,并且是按照結婚舉行地的國家習慣上的形式舉行結婚,即可在(法國)戶籍登記簿上進行證書登錄,但如根據可靠線索發現的新情況可以推定在國外國舉行的結婚具有第144、146、146-1、147、161、162、180或191條意義上的無效事由時,不在此限。

在后一種情況下,外交機關或者領事機關在聽取夫妻雙方一起或者分別作出的解釋說明之后,立即通知有管轄權限的共和國檢察官,并暫緩證書登錄。

按照從舉行結婚的地點來看有管轄權限的外交機關或領事機關提出的要求,由擬婚夫妻一方或雙方在法國住所地或居所地的戶籍官員聽取擬婚夫妻的情況說明,或者如他們的住所或居所在國外,則由有地域管轄權限的外交機關或領事機關聽取擬婚夫妻的解釋說明;可以授權一名或數名負責戶籍身份的正式公務員聽取夫妻雙方的解釋說明;相應情況下,可以授權有管轄權限的法國國籍的名譽領事聽取夫妻雙方的解釋說明。

共和國檢察官可以在受理案件起6個月期限內提出宣告婚姻無效的要求,在此情況下,適用第171-7條最后一款的規定。

如果共和國檢察官在6個月期限內沒有作出決定,外交機關或者領事機關即可進行證書登錄,但進行證書登錄并不妨礙此后按照第180條與第184條的規定撤銷婚姻的可能性。

第三章
婚姻異議

第172條 對舉行結婚提出異議的權利,屬于與締結婚姻的雙方當事人之一方因此婚姻而有義務約束的人。

第173條 (1919年8月9日法律)父母,以及無父無母時,祖父母,得對他們的子女和直系卑血親的婚姻提出異議,即使子女和直系卑血親已經成年。

一直系尊血親提出的婚姻異議經法院裁判撤銷之后,另一直系尊血親再行提出任何新的異議,不予受理,也不得推遲舉行結婚。

第174條 在沒有任何直系尊血親的情況下,已經成年的兄弟或姊妹,叔伯、舅父或姑母、舅母、姨母、堂、表兄弟姊妹,僅得于下列兩種情形提出婚姻異議:

1.(1933年2月2日法律)“依第159條的規定結婚應經親屬會議同意而沒有取得同意的”;

2.對結婚提出異議是基于擬婚夫婦一方處于精神錯亂狀態時。只有在提出異議的人主動提議對該成年人進行監護,并申請在判決確定的期限內對監護事由進行審理裁判的情況下,其所提異議始得受理。法院得宣告無條件撤銷提出的異議。

第175條 在前條所指的兩種情況下,監護人或財產管理人在進行監護與管理財產期間,只有經親屬會議批準,才能對婚姻提出異議;監護人或財產管理人得召集親屬會議。

第175-1條 (1933年8月24日第93-1027號法律)檢察院對于其可以提出婚姻無效的情況,得提出婚姻異議。

第175-2條[10](1993年12月30日第93-1427號法律,2003年11月26日第2003-1119號法律)在有可靠線索并按第63條所指聽取擬婚夫婦的意見表態之后,能夠推定按照本法典第146條(2006年4月4日第2006-309號法律第3條)“或第180條”的規定,擬議中的婚姻得予撤銷時,戶籍官員得(2006年11月14日第2006-1376號法律第4條,自2007年3月1日其實行)“立即”向共和國檢察官提出請求,并通知各有利益關系的人。

共和國檢察官有義務在受理請求后15日內:或者同意舉行結婚,或者對結婚提出異議,或者決定推遲舉行結婚,以等待其派人進行調查的結果。共和國檢察官向戶籍官員以及各有關的當事人通知其作出的決定。這項決定應當說明理由。

共和國檢察官決定推遲舉行結婚的期限不得超過1個月,但經特別說明理由的決定,期限得延長一次。

推遲結婚的期限經過之后,共和國檢察官以說明理由的決定告知戶籍官員其批準舉行結婚,或者反對舉行結婚。

擬婚夫婦一方或另一方,即使未成年,亦可就推遲舉行結婚或者延長推遲結婚期限的決定向大審法院院長提出異議。大審法院院長在10日內作出審理裁判。對大審法院院長的決定得向上訴法院提出上訴;上訴法院在相同期限內作出審理裁判。

第176條[11](2006年11月14日第2006-1376號法律第5條,自2007年3月1日起實行)對婚姻提出異議的任何書狀,應當寫明異議人因何資格而賦予其提出此種異議的權利。書狀還應寫明提出異議的理由,抄錄據以提出異議的法律條文及其在擬定的舉行結婚地選定的住所;但是,按照第171-4條的規定提出書狀時,檢察院選定的住所為法院所在地。

不遵守前款之規定提出的書狀,以無效論處,并禁止在包含婚姻異議的書狀上簽字的公務助理人員履行其職務。

(1933年3月15日法律)異議書狀提出之后經過1年,其效力停止。異議書狀得再行提出,但第173條第2款所指情形除外。

但是,異議是由檢察院提出時,只有根據法院的判決才能停止產生效力。

第177條 (1933年3月15日法律)大審法院在10日之內就擬婚夫婦提出的撤銷婚姻異議的請求作出判決,即使擬婚夫妻尚未成年,亦同。

第178條 (1933年3月15日法律)如向上訴法院提出上訴,應在10日之內作出裁判。如果受到上訴的原判決撤銷提出的異議,上訴法院甚至應當依職權作出裁判。

第179條 如異議被駁回,提出異議的人得被判處損害賠償,但由直系尊血親提出異議的情形除外。

(1896年6月20日法律)“對駁回婚姻異議的缺席判決,不準提出缺席判決異議。”

第四章
婚姻無效之訴

第180條 未經夫妻雙方或其中一方自由同意而締結的婚姻,只能由夫妻雙方或者其中并未自由表示同意的一方提出攻擊,(2006年4月4日第2006-399號法律第5條)“或者由檢察院”提出攻擊。對夫妻雙方或者對其中一方實施強制(contrainte)[12],其中包括出于對某個直系尊血親的敬畏,構成婚姻無效之情形。

(1975年7月11日第75-617號法律)“如果是對人或者對人的根本資格發生錯誤[13],另一方得提出婚姻無效之訴。”

第181條 前條所指情況下,(2006年4月4日第2006-399號法律第6條)“自結婚起已過5年期限”(原規定為“與另一方連續同居達6個月的”),(已廢止:“或者自配偶一方獲得完全自由之日或者自其知道發生的錯誤之日已經經過5年”),提出婚姻無效之訴不再受理。

第182條 有必要得到父母、直系尊血親或者親屬會議同意才能結婚的情況下,未經此同意而結婚,只能由要求得到其同意的人或者夫妻二人中需要取得此種同意的一方提出攻擊。

第183條 如結婚需經其同意的人已經明示或者默示贊同婚姻,或者自這些人知道結婚事由起已經經過(2006年4月4日第2006-399號法律第6條)“5年”(原規定為:“1年”)而沒有提出要求,夫妻雙方或者原本要求其對婚姻表示同意(才能結婚)的父母,均不得再主張婚姻無效。在本人達到可以自行表示同意結婚的年齡之后經過(2006年4月4日第2006-399號法律第6條)“5年”(原規定為:“1年”)未提出要求的,亦不得再主張婚姻無效。

第184條 (1933年2月19日法律)違反第144條、第146條、(1993年8月24日第93-1027號法律)“第146-1條、第147條、第161條、第162條與第163條”之規定而締結的婚姻,自舉行結婚起計算30年內,得由夫妻本人或有利益關系的人或者檢察院提出攻擊。

第185條 (已廢止:“但是,夫妻雙方或者其中一方在沒有達到規定年齡時結婚,屬下列情形的,不得再對婚姻提出攻擊:

1.夫妻雙方或者一方達到規定的年齡之后已經過6個月;

2.尚未達到規定年齡的妻子在結婚后6個月期限未滿即已懷孕”)。

第186條 (已廢止:“父母、直系尊血親以及親屬對前條所指情況下的結婚表示同意之后再提出婚姻無效之訴,不予受理”)。

第187條 在按照第184條的規定任何于其中有利益的人均得提出婚姻無效之訴的所有情況下,旁系血親或者前婚所生子女得在夫妻雙方生前對其婚姻提出無效之訴;但僅以此等人在其中有已經發生的現時利益時為限。

第188條 損害配偶利益而再婚,受到損害的配偶,即使是在與其有婚姻義務的配偶生前,亦得提出再婚無效之訴。

第189條 如果是新夫妻提出前婚無效之訴,法院首先應對前婚之有效或無效作出判決。

第190條 國王檢察官(共和國檢察官)在適用第184條之規定的所有情況下(廢止:“并且依第185條所指限制”),可以并且應當在夫妻雙方生前提出有關他們的婚姻無效之訴訟,以及要求判令夫妻分離。

第190-1條 (由2003年11月26日第2003-1119號法律廢止:1993年8月24日第93-1027號法律:規避法律舉行結婚的,在結婚當年內,善意的配偶一方或者檢察院得請求撤銷之)

第191條 任何非公開的結婚以及不是在有管轄權限的公務官員前舉行結婚,夫妻本人、其父母、直系尊血親以及于其中有已經發生的現時利益的任何人或者檢察院,均得提出攻擊。

第192條 (1907年6月21日法律)如結婚之前沒有進行任何公示,或者如果沒有獲準法律允許的免除公示,或者沒有遵守公告與舉行結婚兩者之間應當經過的期限,共和國檢察官得要求對公務官員科處不超過(1946年10月7日第46-2154號法律,2000年9月19日第2000-916號法令)“4.5歐元”的罰款,以及對締結婚姻的雙方當事人或者在其主導下而締結此項婚姻的人,按照各自財產的比例科處罰款。

第193條 前條所指之人違反第165條所定規則的任何行為,即使不足以構成請求法院宣告婚姻無效的依據,亦得被科處該條所指的處罰。

第194條 任何人,如不能提出在戶籍登記簿上登錄的舉行結婚的證書,均不得主張夫妻名義,也不得主張婚姻的民事效力;但“身份證書”編第46條所指情形除外。

第195條 自稱夫妻的人相互主張占有配偶身份時,仍不能免除提出在身份官員前舉行結婚的證書。

第196條 占有身份并且提出在戶籍官員前舉行結婚的證書時,夫妻各自提出的主張該證書無效的請求,均不予受理。

第197條 但是,如在第194條與第195條所指情況下公開以夫妻身份在一起生活的兩人生有子女,在兩人死亡之后,只要這些子女的婚生資格依占有身份而得到證明,并且其出生證書對占有身份沒有異議時,不得以其不能提出父母舉行結婚的證書為理由對他們的婚生資格提出異議。

第198條 經過刑事訴訟的結果取得合法舉行結婚的證據時,法院判決一經在身份登記簿上登錄,既對夫妻雙方,也對該婚姻所生子女,確保該婚姻自其舉行之日即具有全部民事效力。

第199條 如在并未發現欺詐行為時夫妻雙方或者一方已死亡,有利益請求宣告該夫婦的婚姻有效的任何人以及國王檢察官(共和國檢察官),均得提起刑事訴訟。

第200條 如果在發現欺詐行為時有關的公務人員已經死亡,國王檢察官(共和國檢察官),得于各方當事人在場時并依據他們的告發,對該公務人員的繼承人提起民事訴訟。

第201條 (1972年1月3日第72-3號法律)經宣告無效的婚姻,在其原是善意締結時,對夫妻雙方仍產生效果。

如僅有夫妻一方原系善意,該婚姻僅產生利于該方的效果。

第202條 (1972年1月3日第72-3號法律)即使締結婚姻的每一方原都不是善意,他們之間的婚姻對子女仍產生效果。

(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法官按離婚案件就行使親權的方式作出審理裁判。”

第五章
婚姻產生的義務

第203條 夫妻雙方,僅依結婚之事實,即是共同締結撫養、教育子女的義務。

第204條 子女不因結婚或其他原因為安置事由而對父母享有訴權。

第205條 (1972年1月3日第72-3號法律)子女[14]對父母或其他有需要的直系尊血親,應盡贍養義務。[15]

第206條 (1919年8月9日法律)女婿和兒媳也應當并且在相同情況下對公婆、岳父母負相同義務,但是,在產生姻親關系的夫妻一方及其與配偶的婚姻所生子女均已死亡時,此種義務即告停止。

第207條 (1972年1月3日第72-3號法律)依上述規定產生的義務為相互義務。

但是,在債權人本人嚴重違反其對債務人的義務時,法官得解除債務人負擔的扶養債務之全部或一部。

第207-1條[16](由2001年12月3日第2001年-1135號法律廢止,自2002年7月1日起實行。)

第208條 (1972年1月3日第72-3號法律)扶養費僅按照要求者的需要和負擔人的財產比例給予;法官得依職權并視具體情形對扶養費附加現行法律準許的變通條款。

第209條 在提供扶養費的人和受領扶養費的人的情況發生變化,一方再無力負擔,或者另一方全部或一部不再需要時,得請求免除扶養義務或者減少其數額。

第210條 如應當提供扶養費的人證明自己有不能支付扶養費的正當理由,(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家事法官”(原用語為“法院”)得在查明情況后命令該人將其應當負擔扶養義務的人接至自己家中,給予衣食并予照應。

第211條 (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家事法官”(原用語“法院”)還宣告,父或母在提議將他們應當給付撫養費的子女接至自己家中、負擔衣食、給予照應的情況下,是否免于支付撫養費用。

第六章
夫妻相互的權利與義務

(1942年9月22日法律,1945年10月9日法令生效)

第212條 夫妻應相互(2006年4月4日第2006-399號法律第2條)“尊重”[17]、忠誠、救助與扶助。

第213條 (1970年6月4日第70-459號法律)夫妻共同負責家庭道德與物質事務的管理,負責子女的教育并為子女的未來做準備。

第214條 (1965年7月13日第65-570號法律)如夫妻財產協議對雙方如何分擔婚姻負擔沒有作出規定,雙方按照各自的負擔能力比例分擔之。

(第2款與第3款由1975年7月11日第75-617號法律廢止。)

如夫妻一方不履行其義務,另一方得按照《民事訴訟法典》規定的形式強制履行之。

第215條 (1970年6月4日第70-459號法律)夫妻相互負有在一起共同生活[18]的義務。

(1975年7月11日第75-617號法律)“家庭居所在夫妻共同選定的處所。”

(1976年7月13日第76-570號法律)未經他方同意,夫妻任何一方均不得擅自處分據以保障家庭住宅的權利,也不得處分住宅內配備的動產家具。對處分行為沒有表示同意的配偶一方得請求撤銷所做的處分。請求撤銷處分行為的訴訟,得在其知道該行為之日起1年內提起;在夫妻財產制解除之后1年,不得再行提起此種訴訟。

第216條 (1965年7月13日第65-570號法律)夫妻每一方均有完全的權利能力,但其權利與權力得受夫妻財產制效力以及本章規定的限制。

第217條 (1965年7月13日第65-570號法律)配偶一方處于不能表達意思的狀況,或者家庭利益不能證明其有正當的拒絕理由時,另一方得經法院批準,單獨實施本應經對方參與或者同意的行為。

按照法院批準確定的條件實施的行為,對沒有參與或者沒有表示同意的配偶一方具有對抗效力,但不得產生應由其負擔的任何個人義務。

第218條 (1965年7月13日第65-570號法律)夫妻一方得委托另一方代理其行使夫妻財產制賦予自己的權力,(1985年12月23日第85-1372號法律第1條)“夫妻一方得在所有情況下自由撤銷此項委托”。

第219條 (1965年7月13日第65-570號法律)如夫妻一方處于不能表達意思的狀況,另一方得請求法院授權一般地或者就特定的個別行為代理該方行使依夫妻財產制而產生的權力。此種代理的條件和范圍由法官確定。

在沒有法定權力、未經委托授權或法院批準的情況下,由夫妻一方代理另一方實施的各項行為,按照無因管理規則,對另一方產生效力。

第220條 (1965年7月13日第65-570號法律)夫妻每一方均有權單獨訂立旨在維持家庭日常生活和教育子女的合同。夫妻一方因此締結的任何債務均對另一方產生連帶拘束力。

但是,視家庭生活狀況、所進行的活動是否有益以及締結合同的第三人是善意還是惡意,對于明顯過分的開支,不發生此種連帶效力。

(1985年12月23日第85-1372號法律第2條)“以分期付款的方式進行購買和借貸,如未經夫妻雙方同意,不引起夫妻之間的連帶義務;但屬于家庭日常生活所必要的小數額借貸,不在此限。”

第220-1條 (1965年7月13日第65-570號法律)如夫妻一方嚴重違反其義務,并因此危害到家庭利益時,(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家事法官”得命令采取家庭利益所要求的各項緊急措施。

家事法官尤其可以禁止該配偶一方在未經另一方同意的情況下處分其個人財產或夫妻共同財產,不論是動產還是不動產;法官亦可禁止搬走動產,但專門規定為配偶一方或另一方個人使用的動產除外。

(2004年5月26日第2004-439號法律第22-1條)“配偶一方實施暴力,致使另一方或者一名或數名子女處于危險時,法官得就夫妻分別居住作出審理裁判,并具體規定夫妻中哪一方繼續在夫妻共同住宅內居住。除特殊情況外,該住所的使用權應當給予不是實施暴力行為的一方。如有必要,法官就行使親權的方式以及分擔婚姻負擔作出宣告。如果在此項宣告之后經過4個月,沒有提出任何別居或離婚申請,所采取的措施即告失效。

按照本條規定采取的措施持續的時間由法官確定,包括可能延展期限在內,采取此種措施的總時間不得超過3年。”

第220-2條 (1965年7月13日第65-570號法律)如果法院的裁定禁止處分需經公告才能轉讓的財產,此項裁定應由提出請求的配偶一方負責進行公告。至法院裁定確定的期限屆滿,此項公告即停止產生效力,但如有利益關系的一方在此期間取得一項變更裁定,不在此限。變更裁定應按相同形式進行公告。

如法院裁定禁止處分有形動產或者禁止搬走此種動產,這一裁定由提出訴訟請求的配偶一方送達另一方,并因此使該另一方按照與財產受扣押人相同的條件負擔動產看管人之責任。將此裁定送達第三人,構成惡意送達。

第220-3條 (1965年7月13日第65-570號法律)違反法院的裁定實施的所有行為,如果是與惡意第三人訂立的文書,或者涉及的是需經公告才能轉讓的財產,即使此種行為完全是在前條規定的公告之后進行,提出訴訟請求的一方配偶亦得請求撤銷之。

主張此種行為無效的訴訟,應在提出請求的配偶一方知道該行為之日起2年期限內提起;如涉及的是應當進行公告的行為,提起訴訟的期限自公告之日起不得超過2年。

第221條 (1965年7月13日第65-570號法律)夫妻每一方均可不經另一方同意,以其個人名義開立任何存款賬戶和證券賬戶。

(1985年12月23日第85-1372號法律第3條)“對于接收存款的人而言,存款人始終被視為對存入賬戶的資金和證券享有自由處分的權利,即使是在其婚姻解除之后,亦同。”

第222條 (1965年7月13日第65-570號法律)如夫妻一方單獨出面對其個人持有的動產實施管理、收益或處分行為,對于善意第三人而言,視該方享有單獨實施此種行為的權利。

前款規定不適用于第215條第3款所指的住宅內配備的動產家具,也不適用于按照本法典第1404條的規定依其性質可以推定屬于配偶另一方的有形動產。

第223條 (1985年12月23日第85-1372號法律第4條)夫妻每一方均可自由從事職業,獲得收益與工資并且在分擔婚姻負擔之后自由處分之。

第224條 (由1985年12月23日第85-1372號法律第5條廢止:1965年7月13日第65-570號法律:夫妻各方可獲得收益與工資,并且可以在償付因婚姻引起的負擔之后自由處分之。

妻用其在與夫分開從事的職業中得到的收益與工資取得的財產,由其自行管理、收益和自由處分,但應當遵守第1425條與第1503條對夫妻各自之權力的限制性規定。

保留給妻的財產的來源與具體組成,對第三人以及對另一方配偶,均依第1402條之規則確定之。)

第225條 (1985年7月13日第85-1372號法律)夫妻每一方單獨管理、轉讓其個人財產以及用此財產締結義務。

第226條 (1965年7月13日第65-570號法律)本章之規定,凡是沒有保留適用夫妻財產契約的情形,無論實行何種夫妻財產制度,僅憑婚姻之效力,即應適用之。

第七章
婚姻的解除

第227條 婚姻依以下原因而解除:

1.配偶一方死亡;

2.依法宣告離婚;

3.(由1854年5月31日法律廢止)

第八章(廢止)
再  婚

(由2004年5月26日第2004-439號法律第23條廢止,自2005年1月1日起實行)

原第228條(廢止):(1919年8月9日法律)婦女僅在前婚解除之后滿300天,始得重新結婚。

(1975年7月11日第75-617號法律)“夫死之后,妻分娩,前述期限即告終止。如妻能提出其沒有懷孕的醫療證明,前述期限亦行終止。”

(1928年2月4日)如依據顯而易見的情況,可以認定前夫有300天未與妻同居,在其管轄區內舉行結婚的大審法院得依簡單申請,以裁定縮短本條(由1975年7月11日第75-617號法律廢止)“及本法典第296條”所指的限制期限。(1933年2月19日法律)“申請應當報送檢察院”。在申請被駁回的情況下,可以向上訴法院提出上訴。

[1] 第144條沒有對夫妻雙方年齡相差的歲數規定任何要求(埃克斯·普羅旺斯法院,1993年11月22日)。婚約(promesse de mariage)的有效性:婚約是同意與某人結婚的一種承諾,在法律上對作出該許諾的人沒有約束力,但是在濫行中斷婚約的情況下,許諾人可能要負損害賠償責任;由于在報紙登載的“征婚啟示”以及隨后交換的通信件中都沒有包含婚約,登載這一“征婚啟示”的人中止雙方之間的交往關系并不違反任何義務(最高司法法院第二民事庭,1993年4月28日)(法院駁回了被拋棄的女子一方并未以侵權責任為依據提出的訴訟請求)。一憲兵的上司拒絕該憲兵與一位酒吧——舞廳的女主人結婚,而且該憲兵在訂婚時承諾如果得不到批準就辭去憲兵職務,參見南特爾大審法院1975年7月16日判決。中斷婚姻引起訂婚一方的責任:在對女方玩弄之后,毫無任何理由地突然中斷已定的婚姻,參見最高司法法院第二民事庭1970年10月22日判決。女方已經懷孕,在對其會造成特別損害的時期內沒有正當理由地中斷婚約,參見最高司法法院的一民事庭1988年3月15日判決。

[2] 本法典第144條、第146-1條、第147條、第148條、第156條、第158條、第159條等條款有關“結婚”的表述都使用了“contracter le mariage”或“le mariage à contracter”,直譯應為“締結婚姻”,是“結婚”的又稱,但有別于“婚約”(fian?ailles)。參見(原)第340條。按照法國法律,婚約是指雙方對婚姻的相互許諾,這種許諾并不構成具有民事強制效力的契約義務,但濫行解除婚約則可能引起行為人的侵權責任,有時也創設具有法律效力的地位,例如第171條規定的情況。——譯者注

[3] 此處原術語為“consentement”,意為“同意”。從以下判例可以認為:“consentement”既指“雙方或者多方當事人之合意”,也指當事人一方的“同意”。因此,這一條文也可譯為“沒有同意,即無婚姻”。“同意”意思的表達:如果在舉行結婚儀式時夫婦一方不能講話,應由法官指出并解釋該方當事人用以確認其意愿的動作、手勢(例如,態度、眼淚、目光,等等)(最高司法法院第一民事庭,1968年1月22日)。雖然說,受監護的成年人只有經親屬會議同意才準許結婚,但首先還是要有其本人的同意才能結婚(最高司法法院第一民事庭,1998年3月24日)。一方當事人處于人所共知的精神錯亂狀態,使其對自己的行為不能承擔任何責任,在此狀態下表示同意結婚,鑒于缺乏(真正的)同意,應當宣告結婚無效(最高司法法院第一民事庭,1980年5月28日)。假結婚的情況原則上視雙方當事人的目的區別對待。如果夫婦雙方完全是為了達到與婚姻毫無關系的其他結果而舉行結婚,由于這種聯姻缺乏“同意婚姻的意思”,該婚姻無效;但是,當夫婦雙方以為可以限制婚姻的法律效力,特別是僅僅為了賦予他們共同的子女以婚生子女的地位時,他們的婚姻仍然有效(最高司法法院第一民事庭,1963年11月20日)。舉行結婚的唯一目的是為了使妻子取得離開其原籍國的簽證,此種婚姻因缺乏(有關結婚的)“同意”而無效(巴黎大審法院,1978年3月28日)。

[4] 此處的祖父母稱為“les aieuls et aieules”,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統稱。——譯者注

[5] 這一條的規定實際上早已過時。——譯者注

[6] 第158條原條文:“經依法認領的非婚生子女,未滿18周歲的,非經認領其為子女的父或母一方同意,或者如其得到父母雙方認領,非經父母雙方同意,不得結婚。在父與母意見不一致的情況下,此種不一致仍可產生表示同意之效力。(1924年2月7日法律)如父、母中一方已去世或者處于不能表達自己意思的狀態,有另一方表示同意即可。非婚生的未成年子女,亦適用第149條第3款、第4款、第5款之規定。”

[7] 在法國,親屬關系不像中國習俗那樣有如此復雜的稱謂。本條所列的對應稱謂是按照中國傳統演譯而來。第164條同。——譯者注

[8] 第170條原條文:“法國人與法國人、法國人與外國人在國外結婚,如系按照所在國習慣上的形式舉行儀式,只要進行了‘身份證書’編第63條規定的公告,并且法國人并未違反前一章的各項規定,婚姻有效。(1901年11月29日法律)法國人與(2003年11月26日第2003-1119號法律)外國人(原規定為:‘外國女子’)在外國結婚,如經法國外交人員或領事人員按照法國法律舉行結婚儀式,同樣有效。但是,法國的外交人員或領事僅在共和國總統法令指名的國家內,始可主持法國人與(2003年11月26日第2003-1119號法律)外國人(原規定為‘外國女子’)結婚”。(2003年11月26日第2003-1119號法律)“除不可能這樣做的情形或者從案卷的各項材料來看,無論是按照第146條還是第180條的規定,均無(2006年4月4日第2006-399號法律第3條)‘必要’聽取說明之外,外交人員與領事應當按照本條第1款與第2款的規定,視具體情況,在請求進行第63條規定的公告時,或者在簽發婚姻證書時,或者在法國僑民提出婚姻登記時,對擬婚夫妻或者夫妻進行共同聽證。如有必要,外交人員與領事可以要求與夫妻或者擬婚夫妻一方或另一方談話”;(2006年4月4日第2006-399號法律)“外交人員與領事可以授權一名或數名負責戶籍身份的正式公務員進行上述共同聽取意見或者分別談話。如果夫妻或者擬婚夫妻之一方居住在舉行結婚地以外的國家,外交人員與領事可以要求有地域管轄權的戶籍官員聽取意見,也可以要求夫妻雙方或者擬婚夫妻雙方在辦理上述每一項手續時均到場”。

[9] 第170-1條原條文:“(1993年8月24日第93-1027號法律)有可靠線索能夠推定在外國舉行的結婚具有(2006年4月4日第2006-399號法律第3條)第180條、第184條(2003年11月26日第2003-1119號法律廢止:‘第190-1條’)或第191條意義上的無效事由時,負責證書登錄事務的法國外交人員或領事應立即通知檢察院,并暫緩進行證書登錄。共和國檢察官就證書登錄事由作出宣告。如共和國檢察官提出婚姻無效,得命令僅為法院受理案件之目的進行證書登記;直至法院作出判決之日,已登記的證書的副本僅能提交給司法機關,或者只有經共和國檢察官批準,始能提交該副本。如共和國檢察官在受理案件后6個月期限內未作出宣告,法國外交人員或領事得進行證書登錄。”

[10] 第175-2條原條文:“(1993年12月30日第93-1427號法律)在有可靠線索能夠推定依據本法典第146條之規定擬議中的婚姻得予撤銷時,戶籍官員得向共和國檢察官提出請求并通知有利益關系的人。共和國檢察官得有15天期限對婚姻提出異議或者決定應推遲舉行結婚。共和國檢察官將其說明理由的決定告知戶籍官員以及有利益關系的人。由共和國檢察官決定的推遲舉行結婚的期限,不得超過1個月。僅在共和國檢察官告知其允許舉行結婚的決定之后,或者如共和國檢察官在第2款所指的期限內沒有將其推遲或反對舉行結婚的決定通知戶籍官員,或者如共和國檢察官在其決定的推遲舉行結婚的期限屆滿后,沒有向戶籍官員表明其反對舉行結婚,結婚始得舉行。擬結婚的夫妻一方或另一方,即使未成年,得對推遲舉行結婚的決定向大審法院提出異議。大審法院在10日內作出裁判。對大審法院院長的決定可以向上訴法院提出上訴。上訴法院在相同期限內作出裁判決定。”

[11] 第176條原條文:“(1927年4月8日法律)對婚姻提出異議的任何書狀,均應寫明異議人因何資格而賦予其提出此種異議的權利。提出異議的書狀應當寫明在擬定的結婚舉行地選定的住所,書狀還應包含提出異議的理由,并全文抄錄提出異議所依據的法律條文。違反以上規定的書狀無效,并且在包含此種無效事由的書狀上簽字的司法助理人員,禁止任職。(1933年3月15日法律)異議書狀提出后1年屆滿,即停止產生效力。異議書狀可再行提出,但第173條第2款所指情形除外。”

[12] 脅迫(violence):(一方當事人主張自己是在受到脅迫的情況下才同意婚姻)是否提出了有關存在這種脅迫的證據,能夠證明這種脅迫對作為受害人的一方配偶的意思表示起了決定性作用,應由本案法官自主評判(最高司法法院第一民事庭,1968年12月17日)。配偶一方受到了來自父母及其所屬的上司施加的精神壓力(精神強制)而同意結婚,得因脅迫(為理由)而撤銷這一婚姻(蒙帕利耶民事法院,1946年7月16日)。由于向未婚夫婦中一方發出死亡威脅(迫使其同意結婚),此婚姻亦應撤銷(巴斯蒂亞法院,1949年6月27日);或者由于父母方面的堅持,從而剝奪了擬結婚的一方所表示的同意的任何有效性(凡爾賽大審法院,1979年4月25日)。

[13] (一方對另一方的)身份發生錯誤:一方對另一方的(民事)身份、國籍、姓名乃至所屬家庭發生錯誤,只有在這種錯誤(對其同意結婚)起了決定性作用時,才能構成(對結婚表示的)同意的瑕疵(巴黎法院,1957年6月12日)。法院認定以下情況屬于一方對另一方的根本資格發生錯誤:一方根本無意中斷(某一)關系,并且仍然保持著這種關系,而另一方對此一無所知,在此情況下與其結婚(勒芒法院,1981年12月7日);一方不知道另一方離過婚(波爾多民事法院,1924年6月9日),或者不知道另一方是妓女(巴黎大審法院,2001年2月13日),或者不知道另一方受到普通法的有罪判決(巴黎大審法院,1971年2月8日),或者搞錯了對方的國籍(塞納民事法院,1918年2月4日),或者不知道另一方沒有正常的性生活能力(巴黎法院,1982年1月2日);不知道未婚夫精神不健全(雷恩大審法院,1976年11月9日),不知道對方是財產受到監護管理的成年人(維蘇爾大審法院,1989年11月28日),或者一方完全沒有結成持久婚姻關系的實際意愿(巴黎大審法院,1996年5月7日)。

[14] 本法典在此用語為“les enfants”,詞義上包括:“孩子”、“兒童”、“子女”等多種意義。譯文視具體情況使用不同用語。——譯者注

[15] 本法典在涉及父母對子女的撫養義務,子女對父母(尊親)的贍養義務以及夫妻之間的扶養義務時,均使用“l'obligation alimentaire”或者“des aliments”、“des nourritures”,有“生活費”之意,但譯文按照具體情況分別譯為“贍養”、“撫養”與“扶養”或生活費。在不能作出具體區分的情況下,統稱為“扶養義務”,有時也譯為“生活費債權”。——譯者注

[16] 第207-1條原條文:“(1972年1月3日第72-3號法律)先去世的配偶的遺產,應用于有此需要的健在配偶的扶養費用。可以提出扶養費請求的期限為1年,自配偶死亡起計算,并且在進行遺產分割的情況下,該期限得延長至分割完成之時。扶養費從遺產中先取。扶養費由全體繼承人負擔,以及在遺產不足的情況下,扶養費得由全體特定受遺贈人按照各自所得遺贈的比例分擔。但是,如去世的人事先明確聲明,某一遺贈財產先于其他遺贈財產用于負擔扶養費時,適用第927條之規定。”

[17] “尊重”二字為新增的“義務”。——譯者注

[18] 此處的共同生活原用語為“communauté de vie”,包括“同居”義務。雖然說,夫妻可以因從事職業之原因而暫時有分別的住所,但“結婚意圖”不言而喻地意味著夫妻有共同生活的意愿(最高司法法院第一民事庭,1999年6月8日)。沒有任何法律條文賦予法官以權力,命令夫妻一方恢復共同生活(巴黎大審法院,1977年10月18日)。不得采取強制性措施,即使是宣告逾期罰款,亦不得為之(布列斯特大審法院,1974年7月9日)。拒絕同居是一種過錯,并沒有任何法律條文將此種過錯排除在《民法典》第1382條的規定之外,因此可依此為理由提起賠償之訴(埃克斯·普羅旺斯法院,1978年6月22日)。經法院免除的同居義務:《民法典》第256條準許受理離婚之訴的法院對家庭居所作出審理裁判,即使是在駁回離婚請求的情況下,亦可就家庭居所作出裁判,而有關子女的照管不得作為分開訴訟的依據(巴黎大審法院,1977年10月18日)。夫妻約定免除同居的義務:夫妻之間訂立協議,不遵守第214條之規定,旨在安排兩人分開生活,并不能構成撤回分居之訴的有效依據(最高司法法院第二民事庭,1977年4月22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乐县| 喀喇沁旗| 平舆县| 昌江| 浮梁县| 舞阳县| 思茅市| 乡城县| 南宁市| 上蔡县| 肥城市| 清丰县| 于田县| 渝中区| 望谟县| 普兰店市| 江口县| 比如县| 馆陶县| 汶上县| 兰西县| 象山县| 台安县| 阿巴嘎旗| 宿迁市| 诸城市| 上杭县| 连云港市| 陆丰市| 玛纳斯县| 广安市| 曲阳县| 泾源县| 永嘉县| 武定县| 平顶山市| 丰顺县| 驻马店市| 肃北| 扎鲁特旗| 喀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