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薪俸的分析

古人有言:“無功不受祿。”就是說,“祿”應該與“功”相稱。薪俸發放的最基本原則,就是按勞取酬。“勞”是可以計時計量的,同時還涉及權責、技能、環境等條件。勞務較重、權責較大、技能較高、工作條件較艱苦,則定薪較高。清朝的胥役,捕快每年的工食銀達十一二兩,皂隸、禁卒約6兩,鐘鼓夫才1兩多,這是因為捕快的責任重、風險大。

不過不能由此認為,薪俸僅僅是一個按勞取酬的問題。“按勞取酬”只是規劃薪俸的原則之一,卻非全部,此外還有更多考慮。在官僚組織內部,薪俸的額度和樣式是政治行政調節的手段,如同杠桿一樣,善加利用就可以提高行政效率、改善人員管理,調節不同政治勢力的利益分配。在“官本位”的體制下,不能認為薪俸僅僅是“勞務報酬”,它也可能具有“身份報酬”的性質。而在官僚組織外部,官僚收入事涉社會分配,因而也是政權性質與政治形態的體現之一。

下面,我們來推敲在薪俸的安排上,可能發生哪些等級管理問題。

有俸與無俸 古羅馬共和國的官員沒有薪酬,那是很特殊的 在古羅馬,官職沒有薪俸,而是一種榮譽。所以“光榮、榮耀”與“官職”是同一個詞(honos),官階則被稱為“榮譽進程”(cursus honorum)。參看陳可風:《羅馬共和國時期的國家制度》,東北師范大學歷史系2004年博士論文,第53頁。。在中國古代,大多數的情況下官員有俸。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因為還存在著無俸的官職。例如在戰國、秦及漢初的一段時間里,“宦皇帝者”職類沒有薪俸,他們靠君主直接提供廩食。這是一種情況。北魏前期百官無俸,則是部落傳統的影響:部落大小首領各有各的生計,用不著部落領袖統一提供俸祿。這是第二種情況。唐朝后期,散官、試官、散試官、檢校官(或大部分檢校官)無俸,這些品位性官號主要用來維系地位、計算官資。這是第三種情況。

豐厚與微薄 俸額是薪俸最重要的問題。有些王朝為官僚提供了優厚薪俸,有些王朝則采用薄俸政策。薄俸減輕了政府與民眾負擔,但會推動官吏尋求法外收入,使貪污納賄普遍化,并招致社會譴責;厚俸雖滿足了官僚的經濟要求、降低了官僚抱怨的音量,但又造成沉重的財政負擔,增加管理的復雜程度和賦稅的沉重程度。厚俸與薄俸,無疑是探求其時官僚政治特點的一個入手處。

形態與項目 現代薪俸的形態,通常是貨幣工資。貨幣工資性質單純,可以大大簡化和精確量化薪俸的支付,從而降低管理成本。而在中國古代,官員的報酬還可能采用田土、人力、谷物、絹帛、貨幣等不同形態。直接給予田土、人力的做法相當原始,谷物俸祿就先進得多了,貨幣薪俸的進化程度最高,與現代相同了。同時,文官的薪俸與開支往往又由多種項目構成,以便更精細地計算支付,比如今天的工資條上就有繁多項目。但薪俸的項目結構,在各時代的簡潔與繁復程度也不相同。薪俸形態與薪俸項目在理論上有4種組合:形態與項目都簡單,形態與項目都復雜,形態多樣而項目簡單,形態簡單而項目多樣。周代的采邑與祿田,以及漢代的祿秩,可以歸入“形態和項目都簡單”一類;唐宋薪俸包括田土、人力、谷物、貨幣等多種形態,其項目也是復雜化了的;清朝薪俸主要是銀兩,形態簡單,在長官實際可支配的開支中一度包括多種項目,但后來簡化了不少。

年資與退休 年功工資和退休金,是在“按勞取酬”基礎上,進一步考慮“人”的因素,針對整個公職生涯而提供的報酬。它超越了簡單的“按勞取酬”,是“人性化”了的。中國古代與年資相關的薪俸,一般要以“階”為中介環節,即通過考滿進階,進而據階加俸。漢代大部分時候,官員致仕之后即無俸祿,除非皇帝特賜。唐宋官僚的致仕待遇相對優厚,明清再趨簡薄。

京官與外官 中央官與地方官的薪俸,很多王朝分開處理。這個道理也很簡單。京師的工作條件與政治機遇,通常優于地方;而地方的情況,又是千差萬別的。不過,有些時候外官厚而京官薄,有些時代外官薄而京官厚。還有更復雜的情況,如唐前期俸祿,從官俸和手力說,厚于京官而薄于外官;而從職田看,外官多于京官。即就外官而言,也可能有不同處理。東漢縣官之秩分三百石、四百石、六百石、千石4等,郡守則都是二千石,朝廷另從仕途上區別大郡、小郡,即如小郡遷大郡之類。這一點,本書第二章第5節已經敘及。

正任與非正任 薪俸是管理編任資格的手段之一。通常的情況,是正編官吏薪俸較高,增編、編外者往往不給全俸,候補、見習、試用者不給全俸,甚至無俸。歷史后期,大量的編外吏胥只能以收費納賄為生。

高端與低端 在安排級差時,往往還要考慮激勵規律:在金字塔式的組織中,越到高層職位越少,晉升的可能性越小,這時候就要加大高端的薪俸級差,以期構成足夠的激勵張維迎:《產權·激勵與公司治理》,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05頁。。所以通常的情況,是薪俸的低端級差小,薪俸的高端級差大。中國古代亦然,各代薪俸都遵循著這一規律。然而高低端的薪俸差,在各時代并不相同。北周高低差最大,九命與一命的高低差竟達80倍;清朝的九品官俸的高低差最小,只有5.7倍。

正式收入與法外收入 各朝官僚都存在著法外收入的問題。明清官僚薪俸微薄,并不意味著其實際收入只有那么一丁點兒。統治者也很明白這一點。那么問題還要以這種方式提出:皇帝是否愿意把官僚的實際收入正式化,實行所謂“高薪養廉”,把灰黑收入洗白?清廷后來實行的“養廉銀”制度,就起源于法外收入(“火耗”等)的正式化。

薪俸提供者 薪俸來自國家財政,這是最簡單的做法。然而即令現代政府也不完全如此,也有單位自籌及收費發薪、甚至創收發薪的情況。在傳統中國,情況就更復雜了。周朝卿大夫以采邑為生計,士以祿田為生計。就算采邑與祿田是國家授予的,退職要交還,田土的收獲也依賴于個人經營,不能認為出自國庫。漢朝地方長官的自聘之吏,其報酬未必都出自官庫,恐怕有相當部分是長官自行供養的。清代的幕友、長隨承擔著地方行政,其身份卻是長官私屬,也由長官個人供養。清朝吏胥的工食銀,只有一部分來自官署公費,還有很大部分來自非正式的收費,朝廷聽任他們利用公職自謀生計。

減俸 戰國谷祿與年成的豐歉相關,歉年減俸:“歲饉,則仕者大夫以下皆損祿五分之一。旱,則損五分之二。兇,則損五分之三。饋,則損五分之四。饑,則盡無祿,稟食而已矣。”《墨子·七患》。孫詒讓:《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26頁。北周也有類似制度:“凡頒祿,視年之上下。畝至四釜為上年,上年頒其正。三釜為中年,中年頒其半。二釜為下年,下年頒其一。無年為兇荒,不頒祿。”《隋書》卷二七《百官志中》。此外,在因戰爭或其他原因造成了財政困難時,朝廷也會減俸。

非薪俸性質的正式收入 官員可能依勛官受田、依爵位食封的現象,提示了“非薪俸形態的正式收入”問題的存在。依勛官而受田、依爵位而食封,這樣的收入,顯然不宜看成薪俸,但卻是官吏的一份正式收入。此外還有“賞賜”問題。皇帝經常對官員進行賞賜。除了對個人的賞賜外,也有經常性的、甚至定期的普賜。賞賜的性質與意義顯然跟薪俸不同,這是我們所當辨析的;而且賞賜也有等級問題,賞賜等級若與品秩不一致,就能提示其時等級秩序另一些細微之處。

單俸與兼俸 有人說:中國古代“官吏的俸給都是一職一俸,俸祿由職務確定,任什么職就拿什么俸,任職相同的官吏,都領取相同的俸祿?”張明武:《論南京國民政府公務員俸給制度現代化變遷》,《江漢論壇》2006年第11期。然而古代還存在散、階、勛、爵等多種位階,官僚的總收入可能來自不同位階。而且官僚可以通過兼官與加號,領取多份薪俸。一人一職一俸,可稱“單俸”;一人多銜多俸,可稱“兼俸”。

秦漢已有兼官之事,但并不多見。魏晉以下就極為普遍了,因兼官而兼俸的現象,史傳屢見。南北朝還有這樣的做法:讓州府僚佐如長史、司馬,兼帶境內的某一郡守、縣令,北朝還讓中央官兼帶地方郡守、縣令。而兼帶的目的之一,就是讓這位官僚多領一份薪俸。例如北魏的裴聿、中書侍郎崔亮都很窮,孝文帝“欲以干祿優之”,就讓裴聿帶溫縣令,崔亮帶野王縣令,使之脫貧高敏:《北朝州府僚佐以本職帶郡、帶縣制度的始行年代與原因試探》,收入《秦漢魏晉南北朝史論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唐開元之后,“宰相楊國忠身兼數官,堂封外月給錢百萬。幽州平盧節度使安祿山、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兼使所給,亦不下百萬”;宋徽宗時“三省、密院吏員猥雜,有官至中大夫,一身而兼十余奉”分見《新唐書》卷五五《食貨志五》、《宋史》卷一七九《食貨志下》。。明朝大學士,兼二職則領二俸,兼三職則領三俸。少保、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黃淮,少傅兼華蓋殿大學士、兵部尚書楊士奇,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學士、吏部尚書金幼孜,俱三俸并支。還有閣臣領四官、五官的情況參看譚天星:《明代內閣政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39—40頁。

品位與職位 薪俸可能向職位發放,也可能向品位發放。薪俸主要向職位發放的,屬職位分等;薪俸主要向品位發放,或同時向職位、品位發放的,屬品位分等。若遇到同時向職位、品位發放的情況,就必須分析品位薪俸的所占比重了,以判斷薪俸品位化的程度。漢代官員沒有個人級別,薪俸附麗于職位,有職位則有秩級,有秩級則有薪俸;無職位則無秩級,無秩級則無薪俸。是為職位薪俸。唐前期俸祿按本階給,屬品位薪俸,但職田與食料則依職事官品給。宋朝官僚既有俸祿、又有職錢,前者依“本官”即個人級別發放,后者則是職事的津貼。

向職位發放薪俸,也可能有兩種辦法:按職位的級別發放,比如按其秩級或官品發放,或直接向各個具體職位發放。清朝的俸銀取決于官職的品級,而養廉銀則針對各省各地不同職位而分別規定之。前一種辦法簡潔明快,比較適合中央官;后一種辦法便于體現各地的經濟社會差異,但薪額的確定相對復雜。

相對說來,職位分等更適合低級吏員和職事比較專門的人員,品位分等更適合高級官員,及職事具有綜合性、身份具有流動性的人員美國的文官GS18級本是職位分等體制,但1978年以后,針對16—18級文官增設高級文官系列(SES),實行品位化改革。可參蘇廷林:《當代國家公務員制度發展趨勢》,中國人事出版社1993年版,第71—72頁;宋世明:《美國行政改革研究》,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97頁。。這一規律,在古代也能得到體現。比如這樣的安排:品級越高,其品位薪俸的比重越大;品級越低,其職位薪俸的比重越大。

品位可以視為人的身份,在某種意義上,品位薪俸就是向“身份”發薪。薪俸除了被視為“勞務報酬”之外,還可能被視為“身份報酬”;在“勞務報酬”理念下,將有一種薪俸安排;在“身份報酬”的理念下,將有另一種薪俸安排,即更品位化的薪俸安排。

薪俸與民生 把視野擴展到官僚組織的外部,官員薪俸就是一個政治問題了。公務員與民眾的收入差距多大,在不同社會、不同時代能看到不同的情況。很多人忽略了這樣一點:薪俸民生之比與薪俸高低之差是否“合理”,也是一個社會觀念問題。官吏的薪俸多高社會才感覺公平,薪俸的級差多大官吏才能感受到激勵,也是一種“文化”,因歷史傳統與社會制度而異。有些社會的公眾不接受公務員的高薪及巨大級差,有些社會的公眾卻認為理所當然,不以為非。對薪俸與民眾生計的比例問題,古人也曾有所思考。例如對低級官吏,就曾有一個“祿足以代其耕”的認識,孟子曾以此為起點,進而對君臣之祿的級差提出了設想。

上面對圍繞薪俸可能滋生的等級管理問題,做出了初步提示。限于篇幅,本書不可能一一詳考,只打算擇其大端加以討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河市| 双江| 玉屏| 洛隆县| 增城市| 洛阳市| 尼勒克县| 仪陇县| 平度市| 临颍县| 江源县| 惠安县| 祥云县| 陇川县| 上饶市| 五指山市| 鹿泉市| 潮安县| 大化| 海盐县| 青田县| 高陵县| 得荣县| 淮阳县| 昭觉县| 香港| 清涧县| 东阿县| 凤阳县| 类乌齐县| 孟村| 河南省| 石门县| 奈曼旗| 巴林左旗| 太湖县| 永平县| 万年县| 天水市| 重庆市| 进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