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你圓夢
——聽導演田沁鑫談話劇《斷腕》
戲劇演出的特點是活人的表演藝術,由于這種特質,它會吸引越來越多的觀眾離開電視機、電腦,步入劇場,感受人與人對面交流的真實愉悅,以期做一場理想好夢。怎樣才能使觀眾做好夢,是話劇《斷腕》導演田沁鑫正在思索的問題。
這是田沁鑫從中央戲劇學院畢業后,第一次獨立執導話劇。
田沁鑫在大學時,就對中國戲曲美學存在的造型意識和流動調度有研究興趣,加之對西方現代舞通過肢體宣敘內心情緒等運動因素有探索欲望,她很執著地希望東、西方這兩種皆然不同的舞臺肢體表演元素,能夠融合、消化出一種新型的屬于中國的舞臺表現語匯。她的這種異想,曾被她中戲的同學們廣泛嘲笑。
但是,田沁鑫還是異想不斷,做夢不醒。
終于,在幾個月的艱苦排練之后,一臺富有肢體動作的情感好戲,呈現在觀眾面前。這就是話劇《斷腕》。
劇中的故事發生在遠古的草原。男主人公要尋找翅膀做鷹,并用性命贏得了他所愛的女人。女主人公為情斷腕,為情坐江山,為情讓江山,從一而終地完成了她的理想愛情之路。兒子造成母親終身殘疾,卻至死沒有理解母親,并終以叛逆性格完善了人格的尊嚴。孫子在奶奶死后沒有流淚,而是沐浴了生與死的洗禮,在屬于自己的草原上騎馬馳騁。四個主人公、四種鮮明的性格照耀著話劇《斷腕》的全過程。沒有人因為巨大的創痛而妥協,沒有人在重大的失去之后走回頭路,就像女主人公毅然斷掉手腕,倔強地維護著自身的尊嚴。
話劇《斷腕》向人們重提尊嚴的力量、理想的升騰。導演用傳統現實主義方法加以表現顯然難以達到預期的目的,所以在創作中放棄了對生活細節的描摹堆砌,而嘗試用簡潔的話語和大幅度的形體動作、造型,向人們展示馬背民族“逐水草畜牧”的原始情態,并以悠揚的馬頭琴和草原歌謠,回眸觀望一次至純的本真。
這其實是導演田沁鑫在舞臺上幫人營造的一個好夢,值得欣慰的是觀眾還樂意沉浸在這清新可人的夢境里。作為一個戲劇導演,她正在和觀眾一起找回那些我們失落已久的東西:人類該有的純真、信念和不斷探索的心靈。
楊忠仁
選自《北京晚報》1997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