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5 中國學者的研究概況

中國早在1896年就出版了研究意大利文藝復興史的著作,即沈毅和《西史匯函續編》。192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蔣方震的《歐洲文藝復興史》(該書最近重版與讀者見面)。1930年,商務印書館又出版了陳衡哲的小冊子《歐洲文藝復興史》。

20世紀下半葉,我國的文藝復興研究也取得了相當的成績,并形成一定規模的文藝復興史研究學術群體。在中世紀學會的組織下編撰了文藝復興史研究的特刊,其中第10期是“文藝復興???,注意該刊第7部分“研究書目、論文索引”中開列的英文學術書目。但如何寫一部表現中國學者研究水準的文藝復興學術史著作,這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特別是在介紹和研究的同時對諸多有爭議的概念提出我國學者的思想學術觀點,這尤其顯得任務迫切。關于我國的研究狀況可參見:李長林《國人對歐洲文藝復興的早期了解》(《世界史研究動態》1992年第8期);李長林《中國對歐洲文藝復興的了解與研究(五四時期及二三十年代)》(《世界史研究動態》1993年第7期);趙立行《建國以來文藝復興史研究述評》(《史學理論研究》2001年第2期),等等。

也有學者向大家介紹了國外的文藝復興史研究狀況,如:王挺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文藝復興研究(1940—1970)》(《四川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王挺之、徐波《文藝復興研究五百年》(《世界史研究動態》1991年第2期);王挺之《文藝復興研究的新趨勢》(《歷史研究》1991年第1期);偉冬、英子編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美術書目綜述》(《藝苑·美術版》1995年第3期);周春生《西方文藝復興三大研究熱點述評》(《史學理論研究》2003年第1期);周春生《西方文藝復興史三大研究熱點述評(續)》(《世界歷史》2004年第1期),等等。

在翻譯方面,文藝復興時期文學藝術的翻譯成績最為顯著,其中以但丁和莎士比亞等人著作的翻譯作為領銜,起到了很大的學術和社會反響(具體見本書第三講)。學術著作的翻譯也有長足的進步,本書多有提及。

就學術探討而言,經歷了從教科書式的議論到專題研究的過程,還經歷了從局部個人研究到有一定規模團隊研究的學者隊伍擴大過程。這些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學者在文藝復興史研究方面的成果。這里特別要感謝:朱龍華教授對文藝復興史矢志不渝的研究、探索精神;李長林教授所做的點點滴滴的學術梳理和補白工作;四川大學歷史系世界史教研室教師的團隊努力,他們還與川大圖書館協作有計劃地購置了大量文藝復興史的研究書籍,為我國的文藝復興史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劉明翰、龐卓恒等學者在學術探討之余的出色組織工作,劉明翰教授領銜的多卷本《歐洲文藝復興史》已逐卷問世;由跟從國外研究路徑向創立獨特體系和見解轉向,特別是比較研究的成果引人注目,其中臺灣地區馮作民《西洋全史》系列著作中的第7卷即“文藝復興卷”是這方面的典型,朱龍華的最新成果《意大利文藝復興的起源與模式》也體現了獨立、深入的思考精神;周春生還圍繞西方文藝復興史研究領域的諸多論題和人物生平思想進行學術探討,在《文藝復興時期人神對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一書中專門就人文主義者對人神關系的認識做了批判總結,等等。

這里想對多卷本《歐洲文藝復興史》再說上幾句。它是中國世界史、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研究領域取得的一項重大學術成果,也是這方面學有專長的同仁共同向21世紀的國人奉獻的一堂思想文化盛宴。早在上世紀的90年代,那時劉明翰教授任中國世界中世紀史學會會長,期間他提出集全國之精英編撰多卷本《歐洲文藝復興史》的設想。隨后劉教授傾其全部精力于該項巨大的學術工程之中。從成立編委會、討論各卷綱目到申請國家社科項目等,無一不傾注了劉教授的智慧、學識和組織能力。目前叢書已出“教育卷”、“藝術卷”、“哲學卷”、“科學技術卷”、“宗教卷”、“城市與社會生活卷”等卷,其他各卷也將陸續面世。叢書有以下鮮明的特點:第一,站在學術前沿,高屋建瓴地評述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文化現象和各種社會歷史現象;第二,學術積淀深厚,以扎實的知識梳理文藝復興時期重要史實的來龍去脈;第三,面向廣大讀者,形象生動地介紹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創造活動??陀^地講,叢書各卷的學術水準參差不齊,對諸多學術問題的探討還有待深化。這一方面說明文藝復興史研究的難度,另一方面也提示學人只有做出極艱辛的努力才能在這一領域取得一流的學術成果。

下面擇取幾個主題,羅列論文一二。

(1)文藝復興歷史背景、人文主義等總體研究。

朱龍華《歷史學家談人道主義:人道主義探源》(《世界歷史》1984年第2期);錢志和《阿拉伯文化的西傳和西歐的文藝復興》(《西亞非洲》1987年第6期);孫錦泉《君士坦丁堡陷落與意大利文藝復興關系置辯》(《四川大學學報》1988年第2期);孫錦泉《文藝復興前南意大利的文化基礎及其流向》(《四川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孫錦泉《論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文化基礎》(《歷史研究》1993年第5期);劉建軍《論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新文化的多重起源》(《東北師大學報》1999年第2期);趙立行《宗教與世俗的平衡及其相互制約——意大利人文主義者的宗教觀》(《歷史研究》2002年第2期);肖四新《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三種主要形態》(《高等函授學報》2004年第2期);馮英《人文主義:近代西歐社會轉型的文化支撐》(《求索》2005年第5期),等等。

文藝復興與拜占庭文明關系密切,關于拜占庭的研究可參見徐家玲、陳志強等學者的著述,在轉型期社會結構的研究方面則有侯建新、劉景華、王晉新、趙立行等人的學術成果,等等。

(2)文藝復興時期社會史研究。

張椿年《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財富觀念的變化》(《世界歷史》1987年第3期);王挺之《佛羅倫薩的公眾慶典儀式與文藝復興》(《歷史研究》1987年第5期);王挺之《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城市宗教生活》(《歷史研究》1996年第5期);王挺之《社會變動中的群體與個人——新微觀史學述評》(《史學理論研究》2002年第2期);崔莉《文藝復興時期西歐王權“文化庇護”現象芻議》(《延邊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劉耀春《從“出世”到“入世”——論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市民生活倫理》(《四川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劉耀春《文藝復興時期婦女史研究》(《歷史研究》2005年第4期,注意其中開列的書目),等等。

就中國國內特定的學術環境而言,順著上述論文中提供的引文出處做進一步的搜索,可以得到更多相關的學術信息。

(3)文藝復興時期國家、君主研究。

鄭如霖《論教皇利奧十世的歷史地位》(《華南師范大學學報》1988年第1期);趙文洪《論亨利七世的外交政策》(《世界歷史》1988年第3期);龐易民《教皇尼古拉五世與文藝復興運動》(《青海師范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沈之興《論美第奇家族對佛羅倫薩文藝復興的促進作用》(《華南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3期);周桂銀《意大利城邦國家體系的特征及其影響》(《世界歷史》1999年第1期);孟廣林《塞瑟爾的〈法國君主制度〉與“新君主制”學說》(《歷史研究》2004年第2期),等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关县| 米脂县| 石泉县| 谷城县| 汉中市| 宣威市| 绍兴县| 彝良县| 蓬溪县| 定兴县| 思南县| 东阿县| 泉州市| 宁蒗| 农安县| 灌南县| 环江| 铜陵市| 龙门县| 册亨县| 专栏| 清原| 家居| 铁岭县| 新和县| 祁门县| 杨浦区| 长武县| 格尔木市| 延川县| 宁阳县| 鹤庆县| 卫辉市| 安庆市| 恩施市| 湟中县| 宿迁市| 天全县| 潮州市| 静乐县| 咸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