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鋼和泰學術評傳
- 王啟龍
- 8字
- 2019-12-25 17:18:58
上篇 鋼和泰生平考
第一章 青少年時代
一、少年時代
鋼和泰這個讓中國學術界永遠無法忘卻的名字,其德文全名是Alexander von Sta?l-Holstein(亞歷山大·馮·斯太爾-霍爾斯坦)。自從1897年,21歲的鋼和泰繼承男爵爵位之后,人們都叫他亞歷山大·馮·斯太爾-霍爾斯坦男爵(Baron Alexander von Sta?l-Holstein)了。除了德文名字以及人們熟悉的中文名字“鋼和泰”之外,出生在俄屬愛沙尼亞地區的鋼和泰其實自幼就有一個俄文名字,那就是АлександрАвгустович(亞力山大·奧古斯托維齊),而且在某些特定場合一直沿用,比如與哈佛燕京學社主任葉理綏教授(Serge Elisseff,1889—1975)等人的通信中,有時互致俄文信函,互相稱呼對方的俄文名字。也許這是因為通信內容不愿被別人輕易獲取,也許是因為對他們而言,英文、德文或者法文終究是外語,表達起來有言猶未盡之感,沒有從小使用的俄文來得暢快自然之故吧。
“鋼和泰”這個名字,是其德文名字的最后一部分,即家族姓氏Sta?l-Holstein的音譯兼意譯的結合體,“鋼”是德文Sta?l的意譯,而“和泰”是Holstein的音譯。“鋼和泰”或“鋼和泰男爵”當然是我們最為熟悉的男爵漢文譯名,但是,我們最為熟悉并且廣為人知的“鋼和泰”這個名字并不是男爵唯一的漢語譯名,在中國學者的筆下,還出現過“剛和泰”、“鋼和太”等不同寫法。比如,1934年6月6日,國立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聘請鋼和泰先生為北大文學院名譽教授時,聘書的名字就是“剛和泰”。胡適日記中記為“鋼和太”等。看樣子,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學術界,“鋼和泰”這個名字人們是耳熟能詳的,可是人們并不在意這幾個字本身的能指所指之類的釘是釘、鉚是鉚的語言學含義,而只記住它的發音,因此常常出現同音字代替的情況也就不足為怪了。
從鋼和泰的來往信函中,我們不難發現,在當時的學術界,有的稱他為“鋼先生”、“剛先生”,有的稱“鋼男爵”、“剛男爵”,有的稱“和泰先生”、“和泰男爵”,有的干脆親切地稱之為“親愛的鋼”、“親愛的和泰”,還有“鋼教授”、“鋼和泰教授”等等,不一而足。從稱呼可見,人們當時對這位旅居北京的神秘男爵,這位大學者抱有誠摯的敬意和友好的親近感。
1877年1月1日,這位后來令人尊敬、崇拜的鋼和泰男爵,就是在新年元旦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出生在時屬沙俄帝國的愛沙尼亞(Esthonia)波羅的海地區特斯塔瑪(Testama)的家族領地。父親奧古斯都·馮·鋼和泰,是歷史悠久的波羅的海日耳曼裔貴族的一員,和其他許多貴族有親緣關系,如法國著名作家斯塔爾夫人(Madame de Sta?l,1766—1817);他的母親卡特琳娜·馮·德爾帕倫(Catherine von der Pahlen)同樣出身聲名顯赫的貴族世家。
愛沙尼亞,國土面積45200平方公里,位于波羅的海東海岸,西北臨里加灣,南同拉脫維亞接壤,東連俄羅斯。海岸線長達3794公里。地勢低平,偶有低矮丘陵,平均海拔50米。境內多湖泊沼澤,最大的湖是楚德湖和沃爾茨湖。主要河流有納爾瓦河、派爾努河、埃邁厄吉河。屬海洋性氣候,冬季最冷的一、二月份平均氣溫攝氏零下5度,夏季最熱的七月平均氣溫16度,年平均降水量500—700毫米。年平均氣溫攝氏4.7度。首都塔林(Tallinn)。塔林在歷史上曾一度是連接中、東歐和南、北歐的交通中心,被譽為“歐洲的十字路口”。
地理上如此,歷史上未嘗不是如此,愛沙尼亞無論在歷史、文化還是政治經濟方面都總是帶有雙重色彩,既是俄羅斯的,又是歐洲的。愛沙尼亞族從遠古時代就居住在現今的愛沙尼亞境內。不過愛沙尼亞的人口組成還是頗為復雜,這與愛沙尼亞復雜而悲涼的歷史有關,在歷史上她常常是強者們搶奪的獵物。愛沙尼亞的鋼和泰家族系日耳曼血統,大概是歷史上日耳曼人占領愛沙尼亞時的后裔。極有可能是征服愛沙尼亞的德意志十字軍的貴族后裔。
鋼和泰可謂出身豪門,衣食無憂,可以足不出戶,就能在最好的環境下接受最好的教育。少年時代的鋼和泰從小在家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除了母語俄語之外,很早就學會講德語和法語這兩門語言了。我們從后來鋼和泰男爵的通信中發現,他無論是寫信還是學術寫作,都是英、法、德、俄文雜陳,精彩紛呈,用什么文字寫作,完全是興之所至、信手拈來,而又游刃有余。——這是因為,除了從小接受的良好的家庭教育之外,鋼和泰后來又在德國留學獲得博士學位,游學英、法等國,游歷甚廣,足跡遍布歐亞中、印、日等國,自然造就了他嫻熟運用多種語言的能力。
高貴的出身,使鋼和泰男爵多少有些孤傲,與現代社會多少有些格格不入,然而,這位高貴血統出身的男爵一生勤奮為學、誠實為人,并不因為自己的貴族出身而鄙視他人,相反,他為人謙和、樂于助人,常常會因為別人請教一個小小的問題而費盡周折、苦心查找資料,給予對方盡可能滿意的答復;常常會因為別人的幫助,哪怕是些許幫助而念念不忘。這就是為什么后來人們是那么喜愛這位博學聰睿、特立獨行同時古怪而可愛的男爵了。
時光過得很快,轉眼到了1886年,9歲的鋼和泰要離開家庭,接受學校教育了。不過,別忘了他在家里已經接受的很好的初級教育。因此,這一年,他被送到的學校并不是小學一年級,而是愛沙尼亞小鎮珀瑙(Pernow)的高級文科中學,那時,許多波羅的海貴族子弟都在那里接受大學前的基本教育。該校除開設代數、幾何、三角、歐洲歷史及文學、俄語、俄國文學等課程外,還特別重視拉丁語、希臘語等古典語文的教學。鋼和泰在這里學習了八年拉丁語和六年希臘語。在1891年,15歲的鋼和泰,被送進了愛沙尼亞多爾帕特(Dorpat)的科爾曼高級文科中學(Kollman gymnasium)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