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財產權的經濟學理論
財產權的經濟學理論主要是指在20世紀50年代后在西方國家興起的一種理論,其中以產權學派和新制度學派最具代表性,該理論通過對傳統經濟學的一些非現實假定的批評與修正,揭示了經濟生活中產權和制度所發揮的作用,分析并揭示了知識產權形成的經濟機制和因素。
生產力的發展使知識成為核心的生產要素。知識不是獨立的物質財富主體,而只是創造價值的生產要素。只有把知識應用到生產實踐活動中去才能將其轉化為生產力,并實現其使用價值。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尤爾根(Habermas.Jürgen)指出,在科學技術沒有與生產結成一體之前,科學技術只屬于潛在的生產力而不是現實生產力?,F代資本主義已經基本上解決了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許多問題,并且開辟了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基本途徑,使科學技術與其在工業方面的應用結合為一體。由于知識能夠改變和優化生產形式、規模、效率和質量,并能創造出比原有生產力更為強大的生產力,因此而成為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在經濟活動中,必須像投入機器設備那樣投入知識。雖然土地(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本沒有消失,但是它們已經退居為次要地位,而專業化的知識則被視為極其重要的個人資源和經濟資源。
知識作為生產要素進入市場并接受市場的選擇。由于知識自身的屬性使知識不能作為商品在市場流轉。知識是具有雙重抽象性的自然的思想物,其特征為:一是對事物(自然物、社會現象或他人)的抽象,即客觀物質結構形式在人的意識觀念反映;二是形而上學化的抽象,即通過人腦的創造性思維以一定順序形成的思想體系。一個母本知識可以被無數次、無數份的復制,并伴隨技術的發展和使用方式的改變而改變其使用范圍和領域。知識可復制性可以為不同的消費者同時消費。知識不同于其他物質,不存在形體上的損耗。所有這些屬性決定了知識的非排他性。相形之下,對于物質性財產而言,排他性是其自然屬性,所有者可以通過占有或使用而排除他人占有或使用的可能。知識很難通過自然使用而實現其排他性,除非法律作出特別限制,否則亦無法通過占有來控制對它的利用。率先掌握知識的人既不能完全占有這些知識,也不能阻止他人進行同樣的創造性活動。此外,再加上知識的傳播迅速、易于掌握的特點,使得他人可以輕易地獲得別人創造的知識并加以利用和獲得收益。知識一旦被創造出來并予以公開便提供了人們共同利用該知識的可能,他人便可以無償地利用這些知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知識必須具有與物質同樣的商品屬性,才有可能成為自由交換的標的。
知識的產權制度安排使知識在市場的流通成為可能,使知識的產業利用更有效率,這樣便可以緩解生產力發展與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從這種意義上說,產權對于資源在市場上的流通具有特殊的意義。產權描述的是對資源的行為權利,通過產權的界定可以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知識在使用上的排他性決定了市場自身不能形成產權機制,因此,必須要通過產權制度的安排才能夠解決。
? 3.1 新經濟增長理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促使西方經濟學家思考決定經濟發展的因素問題。1983年,美國學者保羅·羅默(Paul Michael Romer)在《外部因素、收益遞增和無限增長條件下的動態競爭均衡》一文中,將知識要素導入經濟增長理論,并建立起相應的理論框架。羅默認為,知識是生產要素,在經濟活動中必須像投入機器設備那樣投入知識。知識能夠提高投資收益,把知識要素和其他生產要素整合在一起,能夠促進生產效益的提高。隨著新經濟增長理論出現,現代知識產權理論的研究重心逐漸由公平和權利觀念轉向法律制度的效率及其社會作用方面。
? 3.2 產權安排理論
羅納德·科斯(Ronald H.Coase)是產權安排理論的創始人。科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產權安排和產權結構的分析上。科斯用經濟學中的“費用—收益理論”的分析方法對私有財產制度下的產權安排,即制度形式對交易費用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細致地研究。他把產權安排作為經濟變量,將產權安排與資源配置效率聯系起來并將其置入經濟運行中進行考察,由此來評價產權結構與經濟效用之間的關系。他得出結論認為,產權安排不同,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的效率則不同。有鑒于此,知識的私人產權制度安排能夠促使知識在市場的流通更有效率,為此,科斯創建了實證的和規范的兩個定理(Coase Theorems)。
3.2.1 科斯第一定理:實證定理
根據實證定理,如果交易成本為零,那么無論如何界定權利,都可以通過市場交易達到最佳配置,而與法律規定無關。即在一個零交易成本的世界里(TC=0),不論如何選擇法規或配置資源,只要交易自由,總會產生高效率的結果。換言之,只要交易是公開的,只要沒有發現強制和欺騙,并在這種交易上達成一致協議,那么,這種交易就是有效的。對零交易成本市場的分析表明,不僅在交易成本為零時產權的界定不會影響資源的配置效率,而且對加害人采取征收與損害相等的稅收來解決因損害所導致的外部性問題并非是最優的方式。市場運行中無所不在的交易費用往往會導致市場的失靈,因此,產權的界定以及相應的不同形式的產權安排便具有重要的資源配置的效應。
3.2.2 科斯第二定理:規范定理
根據規范定理,在現實交易成本不存在的情況下(TC>0),能使交易成本影響最小化的法律便是最適當的法律?!皺嗬慕缍ㄊ鞘袌鼋灰椎幕厩疤?,但是最終結果(產值最大化)與法律判決無關?!?img alt="“產權版科斯命題”是科斯在1959年《聯邦通訊委員會》提出來的。參見〔英〕約翰·伊特韋爾等編:《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科斯定理”詞條。"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F4466/131733522039160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241274-aSldrPqNPxmGo556x7QdoQfoMuvc6pjp-0-c06f9a0f7e9fe59430b6c628fd4ff49b">“法律體系的目標之一就是建立清晰的權利界限,使權利能夠在此基礎上通過市場進行轉移與重新組合?!?img alt="〔美〕約瑟夫·費爾德:“科斯定理1-2-3”,李政軍譯,載《經濟社會比較》2002年第5期。"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F4466/131733522039160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241274-aSldrPqNPxmGo556x7QdoQfoMuvc6pjp-0-c06f9a0f7e9fe59430b6c628fd4ff49b">
? 3.3 比較優勢理論
3.3.1 波斯納定理
理查德·A.波斯納(Richard A.Posner)是法律經濟分析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所提出的法律經濟分析思路(即用經濟學的理論和分析方法研究法律問題),建立在以下三個假設條件的基礎之上:
第一,行為人的行為是他們在特定法律條件下進行“成本—收益”分析的結果,當事人對一定權利的不同估價是其交易得以進行的原動力;
第二,法律制度在運行中會給當事人帶來收益和成本,因此可以用最大化、均衡和效率來評價法律行為;
第三,明確界定財產權的邊界可以降低交易成本。通過制定有關權利讓渡的低成本的法律,可以促使資源向使用效率更高者轉移,從而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率。
從上述三個假設條件出發,波斯納提出了這樣的定理:如果市場交易成本過高而抑制交易,那么,權利應賦予那些最珍視它們的人。波斯納還提出這樣一個推論:“在法律上,事故責任應歸咎于能以最低成本避免事故而沒有這樣做的人?!?img alt="〔美〕威廉·M.蘭德斯、查德·A.波斯納:《知識產權法的經濟結構》,金海軍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6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F4466/131733522039160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241274-aSldrPqNPxmGo556x7QdoQfoMuvc6pjp-0-c06f9a0f7e9fe59430b6c628fd4ff49b">波斯納定理的實質是:在權利和義務的安排上,要求體現比較優勢原理。經濟主體在風險偏好、信息擁有量、財產擁有規模和決策能力等方面是有差別的,這些差別作為約束條件影響著權利的運作成本,因此,應該按照“平等競爭,能者居之”的原則分派權利和義務,這是一種體現效率標準的權利安排。
3.3.2 經濟合理性標準
波斯納用經濟合理性檢驗了知識產權法的存在,他對知識產權法的分析和評價是相應地在一個經濟框架內進行的,而這個經濟框架必須要調適法律,與經濟效率相一致。波斯納堅持認為,必須從經濟學的角度去考察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和原則是否有效率,如果是無效率的,則應考慮改變法律和原則,使之變得有效率。
波斯納對傳統的非經濟學理論對知識產權的解釋提出了質疑?!伴L期以來,著作權法和專利法都是通過引用洛克的理論而加以辯護的,即勞動產生了對其成果的一種財產權(entitlement)。但是,既然知識創造是一個累積的過程,那么,每一個‘新的’知識財產的創造者都是建立在前人基礎上的,而且,既然著作權法,尤其是專利法,對于一個可能在創造新的表達性作品或者新發明的比賽中獲勝的人,哪怕只是提早了一天,就給予一個相當長期限的財產權,那么,究竟在何種程度上知識產權可以被實際視作其所有人勞動的獨占性果實呢?”
波斯納同樣對黑格爾的觀點提出了批評,“既然財產的占有是自由人的一個標志。由此而被認為,也許知識產權應當是不可轉讓的,正如自由本身是不能轉讓的一樣(亦即,人不得將自己出賣為奴隸)。步此結論之后塵者,包括追續權(droit de suite)原理(它賦予某一表達性作品的創作者以一種不可取消的收取作品使用費的權利,即使其已轉讓著作權)以及著作人身權。通過限制某人出售其財產權以獲得資金用以購買其所更需要或更想要的東西,該人的自由不是被擴大,反而被縮減了?!?img alt="同上。"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F4466/131733522039160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241274-aSldrPqNPxmGo556x7QdoQfoMuvc6pjp-0-c06f9a0f7e9fe59430b6c628fd4ff49b">
在對知識產權的非經濟學理論是否具有更強的解釋力或規范意義提出異議后,波斯納將其理論研究的重點放到了著作權、商標、專利和商業秘密權,以及公眾人物的形象權上面。他強調所有這些都是在實際意義上的知識產權的保護形式。他認為,“當市場交易的費用較低,通常的情況就是當某人認為其能夠比財產的所有人更有效地利用該財產時,效率就要求這樣的法律救濟,從而強迫潛在的使用人去與財產的所有人談判,而不是直接拿了所有人的財產就用,然后再由法院來決定他應當為此而強迫支付的價格(損害賠償)。后者是一種低效率的資源分配方式。這個關于普通法的經濟分析的基本觀點對于知識產權也是適用的。”知識產權法與物質財產法的主要區別就在于:在前者情況下的交易成本可能更高,因此對知識產權應當比物質財產權更少地被產權化。不過,一旦判定具體的某一部分知識產權應當為人所擁有,那么,有關法律救濟選擇的標準分析就可以適用了。
政府對有價值的知識財產的創造者給予獎勵的制度可能被無可救藥地政治化了,從而嚴重削弱了其對經濟效率的作用,并且可能產生與強制執行知識產權所造成的同樣的錯誤分配的結果,因此,一種更好的替代方法就是讓知識產品市場來發現其自己的方法,正如該種財產在被賦予法律上可被強制執行的權利之前所做的那樣。
? 3.4 本節結語
科斯定理的實質是借產權和交易成本來說明市場機制可以解決外部性問題??扑拐J為,在交易成本為零的情況下,只要產權規則就足夠了;然而,一旦交易成本為正數,則產權規則就應讓位于效率規則或福利規則。效率是最重要的價值,或者說追求社會福利的最大化和社會總產出的最大化。
波斯納對知識產權所作的經濟分析,的確為我們研究知識產權問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他從一種功利主義經濟學的角度對知識產權作了全景式考察。對于許多知識產權命題,波斯納雖然并未給出令人非常滿意的答案;但是,無論是經濟學理論還是經驗性證據,都不能對除商標法以外的任何完整的知識產權法體系給出絕對支持或反對的意見。商標法只是在一種較弱的意義上來保護“財產”的。相形之下,對商業秘密給予某種程度的保護卻是有相當的經濟學的根據。至于對著作權和專利給予某種程度的保護,則確實存在著經濟合理性,但是,就最近幾十年來所發生的情況看,這種保護似乎有些走過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