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知識產權的基本特征
關于知識產權的基本特征,在理論上存在著不同的觀點。有一種觀點認為,知識產權具有無形性、專有性、地域性、時間性和可復制性等五個基本特征;另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客體的非物質性是知識產權的本質特征,此外還具有專有性、地域性、時間性等三個特征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知識產權的特征實際上只有兩個,即可復制性和權利內容的多元性與多重性,至于專有性、地域性等并非是知識產權的特點。
本書所持的立場是,知識產權具有客體的可復制性、專有性、地域性、時間性四個主要特征。
? 3.1 知識產權客體的可復制性
知識產權客體的可復制性(replicabilit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s obj ects),又被稱為工業再現性,是指知識產權保護的客體可以被固定在有形物上,并可以重復再現,重復利用的特性。換句話說,就是通過對知識產權的利用,將其客體和其本身體現在某種產品、作品及其復制品或其他物品等物質性的載體之上。
知識產權的客體具有可復制性是知識產權可以被視為財產權的基本原因之一。就法律意義而言,知識產權是一種財產,是一種特殊的無形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這是知識產權可以被利用和交易的客觀基礎。知識產權的使用價值在于它是專有的,而且通過使用可以為擁有者帶來持續的經濟效益。知識產權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可以體現在與之相關的某種產品、作品及其復制品或其他物品等物質載體中,正是由于知識產權的客體具有可復制性,才能使知識產權向其他客體物質載體的價值轉移成為可能。
知識產權客體的可復制性也是構成知識產權獨立的一個必要條件。無論是某種知識、信息,還是智力成果,其都具有可復制性的特點。通過對知識產權客體的復制,才能將其重置擴充,并借助有形的物質載體使知識產品最終進入市場。從可復制性的角度來看,“復制”對于著作權和工業產權具有不同的意義。對于著作權而言,“復制”的含義比較寬泛,既包括從平面到平面、從立體到立體的重復再現,也包括從平面到立體、從立體到平面的變化再現,以及從無形載體到有形物質載體的固定。對于工業產權而言,“復制”的含義相對比較狹窄,只包括從平面到平面、從立體到立體的重復再現。
? 3.2 知識產權的專有性
知識產權的專有性(exclusivenes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又被稱為獨占性、排他性或壟斷性。就理論意義而言,知識產權的專有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權利人依法可以獨占其知識產權,充分體現了知識產權的專有性特征,即知識產權人對其知識產權享有獨占權。
第二,知識產權具有排他性,在權利的有效期內,未經知識產權所有者的許可,在規定的地域內,任何人不得利用此項權利,否則將構成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從這種意義出發,可以將知識產權所保護的客體,即符合知識產權法保護條件的智力成果與公有領域的智力成果加以區分。即是說,知識產權的客體必須處于“專有領域”并且具有“專有性”,如果進入“公有領域”,則不能再受知識產權的保護。
第三,對于一項智力成果,國家所授予的某一類型的知識產權應是唯一的,不能再對同一智力成果授予他人同一類型的知識產權,以確保知識產權的權利主體具有唯一性。這體現了知識產權授予的專有性。不過,知識產權的專有性并不排除知識產權共有的存在。就上述意義而言,體現了知識產權與有形財產權的區別。有形財產權的所有者,如擁有一臺電腦的物權人,其權利范圍僅限于對他的這臺電腦的使用權和處分權,對其他同樣的電腦則無權使用或處分,更無權禁止他人制造、銷售同樣的電腦。而對于取得這臺電腦產品專利權的專利權人來講,不僅具有禁止他人制造、銷售相同的電腦的權利,而且可以阻止他人就相同的電腦取得專利權。可見,對于某一類有形物而言,有形財產權的“專有”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專有”。
知識產權的專有性直接來自于法律的規定或國家的授權,這是知識產權的專有性不同于物權和人身權專有性的地方。知識產權的專有性的核心是對于知識產權生產和利用的支配。這種對知識產權的控制支配同對有形財產的控制支配具有實質性的區別。在有形財產制度中,財產所有人可以憑借對有形財產的占有而實施形式上的控制支配,因此,法律無須再對其加以專門授予,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對有形財產的利用是遵循意思自治原則。相形之下,知識產權卻有所不同,由于知識產權的無形性,對知識產權的客體對象的利用需要借助知識產權法律的明示規定,即由法律界定出知識產權人行使權利的特定范圍。這個特定范圍便構成了知識產權的專有領域。
? 3.3 知識產權的地域性
知識產權的地域性(territorialit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主要來源于國家主權原則,即一國授予的知識產權只能在該國范圍內受到保護。知識產權的地域性是指依據一國法律所獲得的知識產權,僅在該國領域內有效,而在其他國家原則上并不發生效力。知識產權的地域性包括四個方面的含義:第一,在每一個國家的知識產權效力由該國法決定;第二,知識產權僅影響在其被授予地域內的活動;第三,該權利僅能由被授予國國民或通過法律賦予相似地位的其他人予以主張;第四,該權利僅可在被授予的地域內有效,各國相互承認和保護彼此授予的知識產權。
由于知識產權客體的無形性和可復制性的特點,極容易受到來自外國侵權者的侵權,并由此產生了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突破一國界限的需求。事實的確如此,自19世紀末以來,以保護知識產權為宗旨的國際條約日漸增多,締約國也越來越多,效力越來越強。在這些條約中,一般都規定有最低保護條款、國民待遇原則、獨立保護原則等,TRIPs協議還首次規定了保護知識產權的最惠國待遇原則。受這些條約的影響,各國的知識產權國內立法日益趨同,或者說知識產權的地域性特點在遭受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擠壓和影響。
知識產權的地域性還蘊涵著知識產權法制獨立的意義。各國的國情不甚相同,出于法制本土化的考慮,各國的知識產權法制亦應各具特色,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維護本國的知識產權利益。然而,以TRIPs協議為代表的帶有強制色彩的知識產權國際公約正在逐步融合各國的知識產權立法;一些大型跨國公司及其游說集團借助于發達國家的強權,通過各種縱橫捭闔的手段構建“信息封建主義”。在關于知識產權的地域性問題上,西方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采取了鮮明的不同立場。西方發達國家想方設法縮減知識產權的地域性,相對而言,發展中國家則應對知識產權的國際化和標準化而竭盡全力地固守地域性陣地。
? 3.4 知識產權的時間性
知識產權在時間上的有限性(timelines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是世界各國為了促進科學文化發展、鼓勵智力成果公開所普遍采用的原則。根據各類知識產權的性質、特征及本國實際情況,各國法律對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和其他知識產權都規定了相應的保護期限。根據知識產權的時間性要求,在法定的保護期限內權利有效,超過了保護期限則權利終止。這也是知識產權區別于有形財產權的一個特點。有形財產權的有效期限,以其標的物的存在為前提,在一般情況下法律不能規定其有效期限。相形之下,知識產權的有效期限則是法定的。
知識產權的終止或失效,只是意味著其權利的喪失,而作為權利客體對象的智力成果仍舊存在,只不過是由“專有領域”進入“公有領域”。知識產權的時間性表明,知識產權僅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受到保護,一旦超過法律規定的有效期限,知識產權就自行消滅,相關智力成果也就相應的成為全社會的公共財富,為全人類所共同使用。法律之所以要對知識產權設定一個保護期限,主要是為了更有效地推動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的發展,照顧到知識產權人的利益與社會公眾的利益之間的平衡。知識產權的時間性特征反映了建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社會需要,創設知識產權的目的在于采取特別的法律手段調整因智力成果創造或利用而產生的社會關系,這一制度既要促進文化知識的廣泛傳播,又要注重保護智力成果創造者的合法利益,協調知識產權專有性與智力成果社會性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