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中國藝能的傳入

飛鳥文化時代為了廣納以儒學、佛教為中心的大陸文化,先后派出遣隋使和遣唐使,在模仿我國隋、唐文化這一社會文化大背景下,日本從三韓、中國、印度等大陸國家傳入了三韓樂、吳樂、隋樂和天竺樂。據《日本書紀》載,此前古墳時代公元453年,允恭天皇駕崩,朝鮮新羅國王的進貢船80艘、“種種樂人80位”,且“或哭泣,或歌舞,逐參會于殯宮也”。這是最早傳入外來樂的文字記錄。繼之,欽明十三年(552)從百濟傳來梵唄(佛的贊歌)。再繼之日本推古時代(592—629),經過三韓,先后從中國傳入伎樂、舞樂、散樂,從此日本藝能與外來樂結合,獲得了迅速的發展。由于這都是與佛事相關,所以引進這些藝能的主力是僧侶,他們起著中心的作用。

伎樂是日本最古的藝能。據《日本書紀》載:欽明十五年(554),就從百濟進貢樂人80人。據同書記載,伎樂則是于推古二十年引進的(612):“百濟人味摩之歸化,曰,學于吳,得伎樂舞。則安置櫻井而集少年,令習伎樂舞。于是,真野首弟子、新漢齊文二人,習之傳其舞。”櫻井位于飛鳥地方的廣嚴寺附近。伎樂舞是一種在祭祀儀式上戴滑稽假面具表演的舞蹈劇。與此同時,還傳入伎樂表演所用的樂器、裝束和伎樂面。伎樂是當時外來樂影響最大者,流行于日本全國,引起了當時攝政的、積極引進中國文化的圣德太子的高度重視,強調“供養三寶,應用諸藩之樂”,即佛經舞樂。一說,伎樂在中國稱吳樂,而伎樂之名,是由圣德太子根據《法華經》屢屢出現此名稱,而親自命名的。他專設樂戶這一機構加以統一管理。其后通過《大寶律令》,擴大樂戶,成為官立的藝能研究機構,此時的伎樂,除了佛事儀式上表演宣揚佛教教義之外,還不斷擴大娛樂的要素,對于推動日本藝能的發展,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

據文獻記錄,伎樂是從供佛儀式的余興開始,與延年舞一起培育而成的。當時最大規模的一次表演,是天平勝寶四年(752)東大寺大佛開眼供養會上,伎樂的擊鼓,分4組,每組15人,共60人,可見規模之大。這是日本伎樂史最輝煌的時期。伎樂一般都是在露天表演,戴伎樂面具表演,其程序是:先獅子舞,然后依次是吳公、金剛力士出場,在迦樓羅出場后,邊行走邊舞蹈,舞蹈動作類似啄木鳥啄食。緊接著在眾女前呼后擁下出場的是吳女,金剛力士戀慕吳女,跳起求婚舞,做出卑俗的動作。全無臺詞,是一種富有滑稽意味的音樂舞蹈劇。伴奏的樂器是鉦、腰鼓、笛三種。其后,日人唐樂舞師狛近真著《教訓抄》(1233)也記有:“舍衛國之妙聲,于佛前奏伎樂,依功德,離三惡道。此乃由味摩子渡來倭國之曲。”也就是說,“伎樂”是佛會的一種莊嚴的余興藝。當時伎樂是受到朝廷保護的,年輕技樂藝人還受到培訓和獎勵。

與此同時,引進了假面具的制作技法。目前,伎樂面具作為國寶,保存在國立博物館、正倉院寶庫和東大寺的達220具,均用桐木和干漆制作,涂抹色彩。除了中央朝廷制作伎樂面具之外,地方諸國也開始制作。其中以醉胡面具、吳女面具、昆侖面具、力士面具、迦樓羅面具等為最著名,面具面形很大,鼻子很高,下顎粗壯。面色分為白、赤、紫三色,眼睛、牙齒多涂銀色,頗有夸張性的一面。其中戴冠的胡人面具和柔美的吳女面具,最具有代表性和藝術價值?!段鞔笏沦Y財流記賬》,對醉胡面具作了這樣特別的描述:“一面桐,虎皮回赤紫綾冠,以金墨繪鳳并草形等,錦緣。一面干漆,青皮回紫綾冠,綺綾?!边@段文字,對這一假面具以及表演情狀的描繪,十分到位,充分展現了胡人這個角色的醉態和威嚴的基本性格特征。表演時,王者(醉胡王)1人,戴此面具,與從者(醉胡從)6人共舞,表演種種的醉態。但是,醉胡王始終保持王者威嚴的容貌,而從者有的哄笑,有的叫嘯,以各種變化的相貌,表現他們的醉態。吳女面具是當時伎樂唯一的唐代女人樣面具。盡管如此,都受中國當時方相面的影響,所以日本學者浜一衛說:“中國的‘方相面’,中央亞細亞系的外來面,都傳入了我國,兩國的假面的關系,比想象更加密切?!保ㄗⅲ轰阂恍l:《日本藝能的源流》,角川書店1968年版,第239頁。)由中國傳入的伎樂,另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獅子舞。白居易在《新樂府》“西涼伎”一節中記有“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的字句,這說明了當時伎樂的內容,包括假面胡人假獅子,即戴假面具而舞,以及耍假獅子舞。獅子舞作為伎樂的組成部分,傳入日本,有文字記載者,見諸于天平十九年(747)的《法隆寺緣記資財帳》記有五色毛的假獅子頭兩面,一對同形?!督逃柍返摹八蚁鄠魑枨镎Z”中也記有獅子條目。同時,《年中行事繪卷》、《信西古樂圖》也都繪有獅子舞的場面。這些文獻證明從中國傳入的伎樂,包括了獅子舞。柳田國男從民俗學的角度考證,認為“我們在模仿異國獅子舞以前,已經有用這種獅子頭祭祀的習俗。在我國自古從來就有鹿舞,故容易普及外來的獅子舞”(注:柳田國男:《獅子舞考》,收入《民俗藝術》第三卷第一號。)。伎樂的表演,以滑稽、調謔為主,已成為一種娛樂,一種習俗。由此可見當時伎樂之盛行。河竹繁俊指出:“伎樂是戲曲構成的假面舞蹈劇的濫觴”,“伎樂的傳入,在我國的藝能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成為戲曲進展的始祖”,“結果,伎樂從大陸傳入以來,日本演劇藝術開始迅速發達,同時形成自此以來1300年系統的戲劇史”(注:河竹繁俊:《日本演劇全史》,巖波書店1989年版,第35—38頁。)。換句話說,日本的藝能乃至戲曲是始于伎樂的。

繼伎樂之后,從中國傳入了雅樂、舞樂和散樂,很快就壓倒伎樂,伎樂式微,只限于在寺院演出。根據大寶元年(701)的《大寶律令》,治部省模仿唐制,設置雅樂寮,管理包括從外來傳入的各種音樂舞蹈,人數以和樂最多,唐樂、三韓樂次之。外來樂師、樂生共140余人,唐樂師、唐樂生和三韓樂師、三韓樂生各占一半。

舞樂的傳入日本,比伎樂的傳入約晚數十年,最早的記錄,是大寶二年(702)初傳,正月西國的慶宴上演奏“五常太平樂”,大概可以認為是表演舞樂之開端。唐代舞樂初傳日本,很長一段時間,唐樂的表演壓倒三韓樂。日本的舞樂,不戴假面具,分集體舞和個人舞兩類,伴隨作為演奏樂的雅樂而起舞?!段铇穲D說》中描寫的舞姿是:“左折右旋前進后退,動作勇邁活潑?!弊畲笠幠5囊淮挝铇繁硌?,是在天平勝寶四年(753)奈良東大寺的大佛開眼儀式上。當時一些寺院設立樂所,專門培養樂人。宮廷還設置專門的機構,指導培訓這方面的人才。高野辰之就當時“舞樂”的盛況,這樣寫道:“是時,音樂大行,除年中恒例外,慶賀花宴、菊會、斗雞會、賽詩會、賽歌會、相撲會,必奏歌舞?!保ā洞笕毡臼贰罚ㄗⅲ恨D引河竹繁?。骸度毡狙輨∪贰?,巖波書店1989年版,第43頁。)可見當時舞樂的普及之一斑。

繼之,從中國輸入散樂。據《東大寺要錄》記載:“圣德太子開辟了與隋朝之間的國際關系以來,中國文化大量地傳入我國,散樂也是這時傳來我國的?!薄独m日本紀》記有:天平七年(735)已傳入作為散樂一種的耍槍藝能。天平勝寶四年(752)4月舉行的供奉大佛開眼儀式上演出了唐朝傳來的散樂??当6辏?65)則記錄了村上天皇“召猿樂御覽之”。據《唐會要》載,“散樂,歷代有之,其名不一,非部伍之聲,俳優、歌舞、雜奏,總謂之百戲,跳鈴、擲劍、穿竹簍、戲繩、緣竿、弄枕云云”。又載“激水化魚龍,畫地成川之類。至于斷手足剔腸胃之術”。《三代實錄》則記有“伎善散樂,令人大笑”云云。可以說,這是一種含雜技、魔術、曲藝、歌舞的綜合藝術,以滑稽、卑俗的演技為主,與舞樂之為貴族階層所享受相比,它則更為庶民階層所接納,是一種大眾的娛樂。

除了文獻記載之外,還有一些繪畫記錄了當時散樂的流行。有名的《騎象鼓樂圖》描繪了4名散樂師騎在白象背上演奏散樂的情景?!稄椆穲D》繪有散樂的場景,展現了穿長袖的舞者表演散樂的實態。還有《信西古樂圖》則描繪了平安時代初期的舞樂、散樂,圖中突出繪有“猿樂通金環”的場面,右上方兩人抬著一個金環,左方一人牽著一只猴子,猴子做出準備跳金環的姿勢,還有數人在一旁圍觀;還繪有獅子和童子,大概當時借著舞弄象征靈獸的獅子,以護法避邪,驅逐惡鬼病魔。這幅散樂雜技圖,被視為藝能史、音樂史上的重要文獻??梢哉f,散樂從舞樂演化出來的新譜系。它含雜技、啞劇、曲藝、舞蹈、魔術、滑稽表演、動物雜耍等藝術形態,具有很強的娛樂性,得到漸次的普及,在各種祭祀儀式上演出。朝廷專門設立散樂戶,教授此藝。屬于散樂戶者,可以免除課役,加以扶持和保護。散樂戶于延歷元年(782)又撤銷了,大概它深受歡迎,業已盛行于世,不再需要特別管理的緣故吧。這些引進的舞樂和散樂——其主流是滑稽表意動作的啞劇,只是一種非常樸素的民間藝能,但是對其后日本藝能的形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大量引進舞樂等之前,早于大寶元年(701)制定的《大寶律令》,規定在治部省下設置雅樂寮,于翌年施行,掌管宮廷的音樂舞蹈,并以教習樂舞為主。這大概也是受到中國設置樂府、教坊、內教坊一類宮廷樂舞教習所的影響,而加以模仿所設置的吧。雅樂寮的人員,包括歌師、舞師、樂師及管理人員,多達四百余人。開始時,和樂人數最多,三韓樂、唐樂次之。但是,隨著大量引進外來的大陸舞樂,人數以唐樂為最多,三韓樂、和樂次之。成立雅樂寮這樣大規模的組織,成為當時日本藝能發展的巨大推動力??傊?,傳入以中國為主的大陸伎樂、舞樂、散樂等,與本土原始歌舞、神樂結合,促進了古代日本藝能的迅速形成和發展。

總括來說,日本吸收中國文化,最先是采取全面移植的辦法。用歷史學家依田憙家的話來說,日本吸收外來文化,是采取“どちらも”(什么都吸收),而不是先問“どちらか”(吸收什么呢)的態度。(注:見葉渭渠著散文集:《雪國的誘惑》,東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38頁。)結果,日本古代文化開出了燦爛的花朵。但是,這僅是一面,日本在吸收外來文化時,又注意傳統文化的承傳。比如,在宗教信仰方面,皇室和貴族階層盛行信仰佛教的同時,仍然信奉作為民族信仰的神道。壬申之亂時,天武天皇在接受飛鳥寺援助的同時,也祈愿伊勢神宮的神佑,并獲得了勝利。天武天皇即位后,采取興隆佛教和提高伊勢神宮地位并舉的政策,從這時候起,伊勢神宮開始擁有祭祀皇祖神的地位。比如,在建筑藝術方面,自天武朝以后,皇宮建筑作為舉行公開儀式的場所太極殿,仿照中國宮殿瓦葺的建筑模式,而作為天皇日常生活的場所皇宮,則仍然保留傳統的建筑風格??梢哉f,這時期的日本文化,在和漢文化的對立與并存中前行,同時,吸收中國文化是與日本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緊密結合的,這為其后探求兩種文化的調和與發展,將吸收過來的中國文化,實現日本化,創造了前提條件。

家永三郎總結這時期日本文化史時指出:“積極移植大陸文化,但自古以來傳統的民族文化并沒有衰微,相反,將大陸文化的刺激,作為一種活力,促進了傳統的民族文化的新發展。7世紀以來這種文化史發展的大趨勢,即使到了8世紀,依然持續不變?!保ㄗⅲ杭矣廊桑骸豆糯鷩业淖诮獭に枷搿の乃嚒?,收入《日本文化史概論》,吉川弘文館1981年版,第115頁。)可以說,這就是這一時代日本文化發展史和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基本走向。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互助| 林芝县| 宣化县| 双峰县| 昭平县| 渭南市| 永顺县| 新余市| 义马市| 德庆县| 青浦区| 嘉兴市| 阿拉善右旗| 永福县| 滕州市| 怀集县| 阳原县| 独山县| 长兴县| 云梦县| 东台市| 临夏县| 封丘县| 印江| 武鸣县| 通化市| 芷江| 黎川县| 阜平县| 樟树市| 关岭| 永康市| 凭祥市| 定安县| 房山区| 峡江县| 井冈山市| 万山特区| 花莲市| 泊头市| 建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