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管理:原理與實踐
- 盛小平
- 2907字
- 2019-12-27 15:05:53
1.5 知識管理的原則
所謂知識管理的原則,實質上就是在企業知識管理實施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律或規則。在一些文獻中,人們定義了知識管理的原則,如達文波特的十大原則、托賓(Tobin)的十大原則
、阿利(Allee)的十二大原則
,這些原則實質上說明的是知識管理的特點。本書認為知識管理的原則主要包括:共享原則、交流原則、學習原則、創新原則、動態原則、以人為本原則。
1.5.1 共享原則
知識共享是指知識在所有者與其他人之間的交流、傳遞與應用的過程。它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知識所有者向組織貢獻自己的知識,使個人知識變成集體顯性知識,從而不斷壯大集體顯性知識;二是個人從集體知識或知識庫中吸收新知識,豐富自己的隱性知識。知識共享是架通知識和生產力的橋梁。知識的使用和消費不會使知識減少,反而導致知識增值。對一個人來說毫無價值的知識,對他人可能是寶貴的;而且通過知識交互,人的知識會不斷地更新和豐富。與此同時,增加知識產品消費所帶來的邊際成本卻幾乎為零。因此,知識不遵循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反而體現出要素邊際收益遞增性。另外,知識的不可獨占性和消費上的非排他性,使得知識的社會效益通常要高于知識產品給生產者個人帶來的效益。知識的這些特性促使企業管理實踐中強調知識共享原則。當企業員工的知識得到共享時,企業知識存量將成倍地增長,而轉讓知識并不損失成員的任何東西。而且由于知識共享是一個過程,需要轉讓者和接受者共同參與,因此企業員工在轉讓知識的過程中能使自己的知識得以深化,或者獲得一些新的知識,也就是說實現了知識創新。賽德馬蘭卡(Syd?nmaanlakka)指出:只有共享的知識才是對組織有意義的知識。然而,企業知識共享面臨許多障礙,這包括:隱性知識本身難以共享所造成的共享障礙、員工個人知識壟斷造成的共享障礙、知識共享成本收益不對稱造成的共享障礙、利己主義造成的共享障礙和共享渠道不暢造成的共享障礙等。因此,企業必須以共享原則來指導知識管理實踐。
1.5.2 交流原則
知識交流是實現知識共享的基本手段。如果公司知識得不到交流,即使資源極其豐富,企業也不能實施有效的知識管理。按照巴克曼(Buckman)的觀點,任何組織90%的知識都存在于人們的頭腦中,釋放這些隱性知識是目前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知識交流就是一種主要的解決辦法。知識交流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包括口頭的或書面的、直接的(如面對面)或間接的(如書信)、實時的(如電話)或延時的(如留言)。在平常的工作與生活中,員工可以使用類推、暗喻和講故事的方式來分享他們的經驗(知識),也可以利用一些專門的通信技術(如錄音、攝像、電子公告、專家系統)來促進知識交流。
1.5.3 學習原則
學習是獲取知識最重要的手段,也是知識創新的源泉。學習與知識是緊密交織在一起的,學習和積累知識的能力越強,獲得持續成功的可能性越大。現在,這已不僅是適合個人的真理,而且已成為企業成功的基本準則。企業要實施成功的知識管理,就需要開展組織學習。從知識管理的角度來看,組織學習是指知識狀態的改變,包含知識獲取、傳播、提煉、創造與實現,即獲取不同信息、分享共同認識來開發知識,以及增長見識、知識和聯合過去與未來行為的能力。過去,企業的主要目的是由產品或服務獲得收益。如今由于產品與服務日益變為知識密集型的,在市場中獲取利潤和進行競爭的方法就是成為一種有效的學習型組織。雖然收益與產品仍然是目標,但是,只有學習才能實現增長。獲取與維持競爭優勢要求企業更快更好地從成功與失敗中學習。在學習型組織中,個人、小組及團隊不斷地從事一些新工藝來收集、獲取、存儲、傳播、再利用知識。學習沒有與這些活動分離開來,反而是這些工作整體所必需的,被傳遞到個人、小組及團隊以便改進工藝與結果。學習是生產活動的中心,是一種新型的勞動。因此,企業應該把學習嵌入知識管理過程之中,使之成為一種知識循環學習(learning with knowledge cycle),即使學習與企業知識管理過程(如知識創造與構建、知識連接、知識資源庫更新、知識存取、知識應用、知識修訂)彼此無縫地連接起來,構成組織學習過程,從而使知識管理與組織學習之間的連接明晰化,洞察知識管理與組織學習的復雜性,并識別那些需要管理以支持有效組織學習的知識型活動。
1.5.4 創新原則
創新是知識經濟的靈魂,也是知識管理的核心目標。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創新是一種能夠引起經濟增長的活動。它可以是如下幾種情況中的一種或幾種的組合:創造一種新的產品、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開辟一個新的市場、取得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種新的供給來源、實現任何一種新的產業組織方式或企業重組、改進現行技術機制、改進產品特性、改進企業管理方法與手段。在大多數情況下,創新原則主要是指知識創新原則。知識創新是知識的產生、創造和應用的整個過程。它通過追求新發現,探索新規律,積累新知識,達到創造知識附加值、謀取企業競爭優勢的目的。知識創新具有多個側面,它不僅包括新產品的研究開發、新工藝的創造應用,還包括管理模式的變革、組織機制的調整等諸多方面。知識創新還是一個復雜的商業過程和組織過程,其背后的基本哲學是將技術能力和市場需要聯結在一起。因此,知識創新并不僅僅是導致產品性能的改進的問題,也不僅僅是流程改造、變革管理的問題,更是實現創新者競爭地位的根本性改變和謀求長遠競爭優勢的問題。
1.5.5 動態原則
我們處在瞬息萬變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增長的速度日益加快,知識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在這種環境下,知識管理必須遵循動態性原則,既要用動態發展的眼光來審視企業內外環境,時刻注意環境的變化,最快地把握最新的商機;也要用動態發展的眼光來考察企業知識資源,留意企業員工流動所帶來的企業知識存量的變化,注重知識的及時更新與維護,確保得到與企業生產經營相關的最新知識;還要用動態發展的觀點來組織企業知識管理過程,特別是要注重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相互轉化,促進知識螺旋的動態發展,實現企業知識創新。
1.5.6 以人為本原則
以人為本原則就是“以人為中心”、“以人為根本”的管理原則,它體現了管理學與倫理學的融合,其核心是尊重人、理解人、愛護人、關心人、激發人的熱情、滿足人的合理需要、挖掘人的潛能、實現人的價值并創造最佳的工作績效。它不同于傳統的關于人的管理理論。后者無論對人本身持何種看法,在對待企業與其員工的關系方面不外乎兩種觀點:一種是把人當做企業發展的工具,要其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服務,從根本上漠視人的發展;另一種是以企業的發展為中心,雖然承認人的發展,但認為人的發展必須服從企業的發展。因此,傳統的關于人的管理理論與實踐始終沒有跳出如何對人進行利用和操縱以使其服務于企業的層面,去研究和探索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方法。而知識管理的以人為本原則強調的是:人是企業價值的創造者,不是企業物化的資源;企業知識管理的一切活動都依賴于企業員工,只有充分重視與有效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工作積極性與創造性,盡量為員工的個人發展(包括個人價值或目標的實現以及工作與生活的改善)創造便利條件,才能實現企業戰略目標。因此,知識管理的以人為本原則堅持以人為出發點和中心的指導思想,致力于人與企業的共同發展,能夠圍繞著激發和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來開展一切生產經營與管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