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對傳播研究的影響
以“理解”為核心的理論和思想對傳播現象的研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對話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
用民俗學方法研究對話,將對話看做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如,哈維·賽克斯等人對對話過程的研究,探求對話如何以“閑聊”的方式開始,話題依什么樣的順序和邏輯轉換,對話如何越過障礙而得以繼續等等。
“對話”研究關注的是人們之間看似無意的閑聊是如何表現為一套“完整”和“完美”的程序的。在方法上,對話分析依賴在自然狀態下,用錄音機記錄下來的“原裝”話語。此外,對話的情境也在對話分析的考慮之中。分析的結論是對對話的“解釋”和“理解”,而非“統計”。
2.“準則的概念”(rules)
一些學者應用民俗學方法對傳播活動中的“準則”進行研究。民俗學研究強調“準則”在社會行為中的重要性。人在社會行為中遵循的“準則”是社會結構的體現,并指導行為者在特定的場合采取“適當”的行動。具體而言,在傳播活動中,行為者的傳播規范是他們通過認知而“習得”的。用這樣的“準則”概念,可以解釋人在傳播互動中對“準則”和秩序的確認或修改的行為。傳播學研究關注的問題還有,有主觀意志和意識的傳播者在從事這些由“準則”所主導的傳播行為時的狀態;人們是否可能“言說”出這些他們所遵循的“準則”;在“準則”的總體制約下,突破“準則”有多大的可能,以及“準則”的普適性等等。
3.“建構理論”(constructionism)
建構理論吸取符號互動學的原理來研究人際傳播中人是如何根據其對社會角色的認知來協調和調整他們的傳播方式和策略的。建構理論認為,人有對不同傳播情境做出不同反應的能力,而人對自我和環境的認知是與這種能力相聯系的。這正是符號互動學理論的核心。(見本章第二節,3)另外,建構理論還關注人的社會化、社會認知、角色與身份的確定和修正以及人際關系的協調等問題。組織傳播研究中關于組織文化的神秘性和程式化現象、組織內部的日常互動和沖突的處理等問題,都可以從符號互動理論的角度來研究。
4.“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理論對傳播學的影響非常大,也非常直接。文化研究理論所指導的對(廣義的)傳播和文化的研究構成了傳播學的一個重要領域和學派,即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出現在英國伯明翰大學的媒介和文化研究學派。文化研究學派的出現是對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社會中出現的如教育的普及、階級界限的模糊,特別是大眾媒介對社會各層次的滲透等現象的反應。至20世紀六七十年代,伯明翰學派將符號學、心理分析、民俗學和新馬克思主義等方法引入對日常文化和社會實踐的研究中。他們關注的是工業化社會條件下,在音樂、電視劇、新聞、舞蹈和其他藝術文化形式中,“政治意義”是如何建構和發揮作用的,如:一些社會邊緣群體是如何通過文化和藝術的形式獲得社會空間和身份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