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天子兇禮與唐陵制度

天子兇禮是兇禮中有關皇帝喪葬禮儀的部分,其中也應有帝陵制度的規定。唐代的天子兇禮集中在《國恤章》中。有關唐陵制度史載的狀況,便跟《國恤章》的刪去有著直接的關系。

唐高宗顯慶三年(658)正月,許敬宗、李義府等上所修新禮,去《國恤》一篇,自是天子兇禮遂闕。《新唐書》卷二〇《禮樂志》云:

唐初,徙其(兇禮)次第五,而李義府、許敬宗以為兇事非臣子所宜言,遂去其《國恤》一篇,由是天子兇禮闕焉。至國有大故,則皆臨時采掇附比以從事,事已,則諱而不傳,故后世無考焉。至開元制禮,惟著天子賑恤水旱、遣使問疾、吊死、舉哀、除服、臨喪、冊贈之類,若五服與諸臣之喪葬、衰麻、哭泣,則頗詳焉。(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5年2月,頁441。

據此知于《顯慶禮》中確已不見《國恤禮》陳戍國《中國禮制史·隋唐五代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2月,頁130—132。,但是否永徽之后,《國恤禮》便因此不復存在了呢?

回答這個問題離不開唐代歷次禮制改革的情況。《新唐書》卷一一《禮樂志》載:

唐初,即用隋禮。至太宗時,中書令房玄齡、秘書監魏征,與禮官學士等因隋之禮,增以天子上陵、朝廟、養老、大射、講武、讀時令、納皇后、皇太子入學、太常行陵、合朔、陳兵太社等,為《吉禮》六十一篇,《賓禮》四篇,《軍禮》二十篇,《嘉禮》四十二篇,《兇禮》十一篇,是為《貞觀禮》。

高宗又詔太尉長孫無忌、中書令杜正倫、李義府、中書侍郎李友益、黃門侍郎劉祥道、許圉師、太子賓客許敬宗、太常卿韋琨等增之為一百三十卷,是為《顯慶禮》。其文雜以式令,而義府、敬宗方得幸,多希旨傅會。事既施行,議者皆以為非,上元三年(676),詔復用《貞觀禮》。由是終高宗世,《貞觀》、《顯慶》二禮兼行。而有司臨事,遠引古義,與二禮參考增損之,無復定制。武氏、中宗繼以亂敗,無可言者,博士掌禮,備官而已。

玄宗開元十年(722),以國子司業韋絳為禮儀使,以掌五禮。十四年,通事舍人王嵒上疏,請刪去《禮記》舊文而益以今事,詔付集賢院議。學士張說以為《禮記》不刊之書,去圣久遠,不可改易,而唐《貞觀(禮)》、《顯慶禮》,儀注前后不同,宜加折衷,以為唐禮。乃詔集賢院學士右散騎常侍徐堅、左拾遺李銳及太常博士施敬本撰述,歷年未就而銳卒。蕭嵩代銳為學士,奏起居舍人王仲丘撰定,為一百五十卷,是為《大唐開元禮》。由是,唐之五禮之文始備,而后世用之,雖時小有損益,不能過也。《新唐書》,頁308—309。

可見,高宗上元三年以后,《顯慶禮》與《貞觀禮》兼行。故雖《國恤章》沒有被《顯慶禮》所采納,但是因為有《貞觀禮》的兼行,故而高宗時期《國恤章》實仍存在。

那《國恤章》的闕失究竟在什么時候?它的闕失跟《大唐開元禮》的制定有無關系?

國恤禮以及天子兇禮的一度闕失,多少反映了唐代人心不古的時代潮流姜伯勤《唐貞元、元和間禮的變遷——兼論唐禮的變遷與敦煌元和書儀文書》,載所撰《敦煌藝術宗教與禮樂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1月,頁445。,也由此導致了隨后的唐政府對帝陵禮儀的兩度整飭。這就是德宗時期顏真卿制定的《元陵儀注》以及憲宗時期裴墐《崇豐二陵集禮》的再度整理。顏真卿已為世人所能詳;裴墐,字封叔,元和年間曾任吉州刺史。其高祖為太尉裴行儉,曾祖侍中裴光庭,祖父祠部員外郎裴稹,父大理卿裴儆。唐政府相繼進行山陵禮儀的整飭工作,其意不啻于整頓山陵陵寢之禮,整飭帝陵建制,實也欲通過健全帝陵禮制來提高皇權。

建中元年(780),唐德宗整頓山陵陵寢之禮的人選,是深達禮體的禮儀使顏真卿。唐人殷亮撰《顏魯公行狀》,記載了顏氏制定《元陵儀注》時所遭遇的非難和艱辛。狀云:

今上(德宗)諒暗之際,詔公(顏真卿)為禮儀使。先自玄宗以來,此禮儀注廢闕。臨事徐創,實資博古練達古今之旨,所以朝廷篤于訕疾者不乏于班列,多是非公之為。公不介情,惟搜禮經,執直道而行已,今上察而委之。山陵畢,授光祿大夫,遷太子少師,依前為禮儀使。前后所制儀注令門生左輔元編為《禮儀》十卷。今存焉。(唐)殷亮撰《顏魯公行狀》,(唐)顏真卿撰、(清)黃本驥編訂、凌家民點校《顏真卿集》,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頁244。

從唐人殷亮撰《顏魯公行狀》知,帝陵禮儀注則是從唐玄宗時期方始廢闕。

更為重要的一點,殷亮是顏真卿舅父之孫,亦即真卿母之侄孫,真卿之表侄,對顏氏事跡自當熟諳。而且二人的關系并不只是停留在表親而已,在現實生活中殷亮與顏真卿交游甚密。如,唐永泰丙午歲(766),顏真卿以罪佐吉州,是年夏六月壬戌、癸亥接連兩天曾與殷亮等人偕游東林寺、西林寺,并有題名。《顏真卿集》,頁105—106。二人關系如此之密,其記載當不謬才是。

同樣,令狐峘在所撰《顏真卿墓志銘》對顏氏制禮也有記述,所載情況亦與殷亮同。其銘曰:

代宗晏駕,朝廷以公(顏真卿)鴻儒,詳練典故,舉充禮儀使。祗護陵寢,率禮無違,加光祿大夫、太子少師,使如故。著《禮儀集》十卷,上方倚以為相,為權臣所忌,遷太子太師,外示崇高,實以散地處之也。(唐)令狐峘撰《光祿大夫太子太師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墓志銘》,《顏真卿集》,頁233。

令狐峘是令狐德棻的玄孫。《舊唐書》本傳載:

令狐峘,德棻之玄孫。登進士第。祿山之亂,隱居南山豹林谷,谷中有峘別墅。司徒楊綰未仕時,避亂南山,止于峘舍。峘博學,貫通群書,有口辯,綰甚稱之。及綰為禮部侍郎,修國史,乃引峘入史館。自華原尉拜右拾遺,累遷起居舍人,皆兼史職,修《玄宗實錄》一百卷、《代宗實錄》四十卷。著述雖勤,屬大亂之后,起居注亡失,峘纂開元、天寶事,雖得諸家文集,編其詔策,名臣傳記十無三四,后人以漏落處多,不稱良史。大歷八年(773),改刑部員外郎。

德宗即位,將厚奉元陵,峘上疏諫曰……

元和三年(808),峘子太僕寺丞丕,始獻峘所撰《代宗實錄》四十卷。(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一四九《令狐峘傳》,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5年5月,頁4011—4014。

不僅門第所形成的獨特門風對家族個體的言行是一種無形的約束,而且自小的熏陶也使得他們多能自覺地以此高標。安史之亂時,令狐峘的隱居終南山恐便與此有關。如此稟賦之人后又得以兼任史職,其說亦該不誤。

柳宗元亦持此說。柳氏所撰《裴墐〈崇豐二陵集禮〉后序》云:

自開元制禮,大臣諱避去《國恤章》,而山陵之禮遂無所執。世之不學者,乃妄取預兇事之說,而大典闕焉。由是累圣山陵,皆摭拾殘闕,附比倫類,已乃斥去,其后莫能征。永貞、元和間,天禍仍遘,自崇陵至于豐陵,不能周歲。司空杜公由太常相天下,連為禮儀使,擇其僚以備損益,于是河東裴墐以太常丞,隴西辛秘以博士用焉。內之則攢涂秘器,象物之宜;外之則復土斥上,因山之制。上之則顧命典冊,與文物以受方國;下之則制服節文,頒憲則以示四方。由其肅恭,禮無不備。且苞并總統,千載之盈縮;羅絡旁午,百氏之異同。搜揚翦截,而畢得其中;顧問關決,而不悖于事。議者以為司空公得其人,而邦典不墜。裴氏乃悉去其所刊定,及奏復于上,辨列于下,聯百執事之儀,以為《崇豐二陵集禮》,藏之于太常書閣,君子以為愛禮而近古焉者。(中略)

而〔裴〕墐也以禮奉二陵,又能成書以充其闕,其為愛禮近古也,源遠乎哉!(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卷二一,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9月,頁572—574。

可見,《國恤章》的闕失是在開元制禮之后,因此殷亮、令狐峘、柳子厚才有此說,可為定讞。

綜上,太宗《貞觀禮》中《國恤章》有相應之位置。高宗時期,雖因《顯慶禮》與《貞觀禮》的兼行,《國恤章》仍得以保存,但卻已開了將《國恤章》剔出兇禮的先河。玄宗開元制禮后,《國恤章》方始廢闕。之后,德宗、憲宗時期先后對帝陵禮儀兩度整飭。

顏真卿在元陵葬禮過程中所制儀注,兩《唐書》及舊編文集均不載。清人黃本驥考證顏魯公此儀注即《通典》所載《元陵儀注》。有關《大唐元陵儀注》研究可詳:〔日〕金子修一等《大唐元陵儀注試釋(1)》,《山梨大學教育人間科學部紀要》3卷2號,2002年,頁1—16;金子修一等《大唐元陵儀注試釋(2)》,《山梨大學教育人間科學部紀要》4卷2號,2002年,頁1—18;金子修一等《大唐元陵儀注試釋(3)》,《山梨大學教育人間科學部紀要》5卷2號,2003年,頁1—23;金子修一、江川式部《從唐代禮儀制度看〈大唐元陵儀注〉研究的意義》,云南大學:中國唐史學會報告,2004年7月,頁1—11;金子修一等《大唐元陵儀注試釋(4)》,《山梨大學教育人間科學部紀要》6卷2號,2005年,頁1—13;金子修一等《大唐元陵儀注試釋(5)》,《山梨大學教育人間科學部紀要》7卷1號,2005年,頁1—17;〔日〕稻田奈津子《奈良時代天皇喪葬儀禮——大唐元陵儀注の檢討を通して》,《東方學》第104輯,2007年7月,頁18—30。承禹成旼先生寄贈,謹致謝忱!McMullen,David L.,“The Death Rites of Tang Daizong”,in State and Court Ritual in China,edited by Joseph P.McDermott,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p.150-196.裴墐所撰《崇豐二陵集禮》,惜已亡佚。《新唐書》卷五八《藝文志》,頁1492上欄。所幸韓愈《順宗實錄》中對順宗喪儀稍有述及(唐)韓愈《順宗實錄》,《叢書集成初編》據海山仙館叢書本排印,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冊3832,頁22—23。,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此憾。參互二者可對唐代皇帝的喪儀有一個基本了解。此外,《國恤章》還有哪些內容?它對帝陵建制有何規定和影響?

仔細忖量,此中至少尚有如下幾個問題。

其一,顯慶三年所上新禮,去《國恤章》導致天子兇禮的闕失。此舉應屬當權者特意之行為,恐與武則天逐漸參預朝政的態勢有關。可是,從唐陵陵地布局上來看,此時卻正好是唐陵布局的轉換以及神道石刻組合定型的關鍵時期。此后諸陵除了石刻個體規模之外,布局基本上依照乾陵的方案。詳本書肆《唐陵陵園的分類及演變》。其原因為何?

其二,為何開元時期沒有繼續沿用《國恤章》?跟此刻玄宗文化、政治全方位的轉型有無關聯?

其三,德宗、憲宗時期對帝陵禮儀的整飭對唐陵建制有何具體的影響?

回答這些問題則恐惟有依靠唐代帝陵的田野考古工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封县| 桂林市| 汽车| 本溪市| 巩留县| 缙云县| 汉寿县| 乐亭县| 延川县| 张北县| 汉川市| 浦北县| 易门县| 县级市| 调兵山市| 郧西县| 志丹县| 新郑市| 浮梁县| 图们市| 同心县| 阿拉尔市| 凭祥市| 右玉县| 子洲县| 通化市| 桃园市| 乐业县| 南阳市| 宁海县| 四川省| 织金县| 阳新县| 固安县| 荆门市| 开江县| 扎囊县| 溆浦县| 建瓯市| 弋阳县| 大石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