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邦新命:古今中西參照下的古典儒家政治哲學
- 白彤東
- 2字
- 2020-11-09 16:30:26
致謝
1.總體的說明
本書是根據筆者近幾年圍繞中國古典哲學的數篇文章結集而成,這些文章展示了中國古典哲學仍和當代密切相關。這些文章中的絕大多數是先用英文寫成。但是本書不是它們的簡單翻譯,而是將它們所觸及的問題串起來,經修改和整合后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展示中國古典哲學的現代相關性。
這些文章有些已經單獨發表,筆者會在下面按章致謝。筆者在多種學術場合基于這些文章作過報告,這里我對這些會議的組織者和報告的參與者表示感謝。這些會議的單子我會列在后面。在美國參與的會議中,我特別想感謝“Midwest Conference on East Asian Thought”的組織與參與者。這是一個我參加過兩次的小型學術會議。它給予會議參加者充分的時間與機會就他們的思想進行交流,而參加者又多是學有所成的人。因此,雖是小型會議,但是在它那里我體會到了比起參加大型會議更多真正的思想交流。“Southeast Early China Roundtable Annual Meeting”也給了我類似的感覺。在中國參加的會議和作的報告中,天則經濟研究所邀請的評論人之多、水準之高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筆者這里感謝張曙光教授的邀請,也為能與盛洪教授等學者分享對儒家的同情所鼓舞。在2008年夏天,筆者在北大做了一系列報告,受到張祥龍教授的大力支持,筆者也為他的謙謙君子的儒家風范、對儒家的真摯情感但又不拘門派的嚴肅反思所深深打動。這些講座同時也得到了王博教授等的支持。其間得到的學生和老師的有意思的批評和反饋一次次地驗證了筆者對他母校的偏愛不僅僅是主觀的情感。筆者在人大、清華、北師大、首師大的講座是由劉曉力教授、Daniel Bell(貝淡寧)教授、王歡博士、程廣云教授、梅劍華同學等組織的,筆者對他們表示感謝,也為能受到唐文明教授和陳嘉映教授這樣的同道的鼓舞感到欣慰。同年夏天在郭齊勇教授的支持和吳根友教授的安排下筆者在武漢訪問了一周。武大學生與老師素質之高、對學術之認真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這同時也加強了我對郭齊勇、吳根友等教授對學術建設的無私精神、銳利眼光、卓越能力之敬佩。吳根友教授還協助安排了筆者對華中科技大學和中南民族大學的訪問,其間得到了趙建功和張世保等博士的熱情支持與接待。以武漢大學為中心的這個學術群體讓我看到了中國學術的希望。
在下面的分章感謝里、在所附的會議列表里、在各個章節里,雖然我會盡量向給我提過很好意見與幫助的人表達謝意,但是不免會有很多疏漏。并且,有些人我甚至來不及知道姓名,而有些意見潛移默化地對我產生了影響,而我可能并不自知。這里我只能對此表示抱歉。
本書能得以出版,與北京大學出版社尤其是王立剛編輯的支持分不開。能有立剛這樣既懂學問又心甘情愿為學術發展默默奉獻的編輯實在是我們做學問的人的幸事。
本書二至四章論述儒家如何批評和建設地回應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權。這些思考與筆者對晚期羅爾斯的理解有著密切的關系。已過世的Burton Dreben教授關于羅爾斯的課是引起筆者對下列問題思考的一個重要起因,而他尖銳且深刻的哲學洞見也是作者本人的哲學研究的一個永遠的參照。這里筆者對他特別致謝。在本書的所有章節里,我對中國古代經典的解讀受到Dreben教授和Stanley Rosen教授解釋不同西方經典的方法的啟發,我這里對他們的教導表示誠摯的感謝。
在本書中展現出來的筆者這幾年對儒家的現代相關性問題的思考里,我想特別感謝兩個人:Daniel Bell和錢江。他們深刻而有創造力的思想、百科全書式的知識體系、對現實的洞察、對我的想法的一針見血的批評以及他們在這種批評中呈現出來的真正友誼與支持,是我能達到今天思考結果不可缺少的條件。
另外,筆者能在這幾年里一直關注和研究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筆者所任教的大學,澤維爾大學(Xavier University),特別是其哲學系的學術氛圍:在前系主任Robert Rethy的領導下,它不逼迫年輕教師出版,而是給他們的學術研究盡量制造寬松環境,并鼓勵他們依據第一手文本,自由地教授他們關注的問題。這在“出版或死亡”(publish or perish)的美國學術界和東施效顰的中國學術界都是很罕有的。
這本書是獻給我的奶奶的。她沒有太多文化,但她卻是我的儒學的啟蒙老師。這里說她不只是說她一個人,而是以她為“北辰”的一個大家庭和這個家庭中的家人(比如我的伯母[我們小孩子都管她叫“大媽”]、我的母親,等等)。她們的言行讓我親眼看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而她們對親人的關愛也是我對中國傳統之依戀的感情來源。但是,為了給從家庭出發的儒家辯護,我多年來不得不讓我的家庭為它作出犧牲。這也許是儒家內在的緊張和人類生活內在緊張的表現,但這個說法無法彌補我對家人的愧疚,而我只能對他們的支持表示感謝。